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层人格结构的平衡造就老瞎子精神人生的崇高;超越自卑的追求卓越与生活风格的延续完成“瞎子一族”命运的转变;人类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悖论在“走到”向“走向”的转变中得到解决,故而“人皆可成佛”,走向天堂。
关键词:《命若琴弦》;老瞎子;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27-02
一、老瞎子顿悟的深层心理原因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三者发生冲突时,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心理变态。
(一)“本我”层次
复明对老瞎子来说是排除一切阻挠的,期间就有克制本我欲望的时候。康复视力本身完全出自“本我”考虑——看看这个世界。在野羊坳,老瞎子早就发现了小瞎子和兰秀儿的事,他深知这样发展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但他又知道野羊坳生意非常好,他能更快地拉断更多的琴弦。留在野羊坳就是“本我”斗争的第一步胜利。
拉断一千根弦后他是极其兴奋的,完全不顾自己的“病还没有好利索”[1],也“早就忘了兰秀儿的事”。作为师傅照顾17岁的徒弟是现实中的责任,尤其是当徒弟面临着与自己同样的情感经历而若不避开必受其害的关键时刻,老瞎子为了自己的快乐终于还是放弃了责任。这无疑是老瞎子“本我”的再次体现。
(二)“自我”层次
作为师父,老瞎子在行路时严格要求小瞎子不可分心;一再地警告小瞎子跟兰秀儿继续是没有什么结果的。同时他又是现实而不刻板的,他知道小瞎子到了想这些事的年纪,体现了温情的一面。老瞎子恪守药方,绝不逾越,并且绝不允许小瞎子对此有任何冲犯。这是老瞎子的“自我”体现。作为一个成年人用自己的劳动去实现心中的念想,几十年如一日一定要弹断一千根琴弦便是老瞎子遵循“自我”的最大体现。
(三)“超我”层次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发现徒弟不在不顾他人劝诫和漫天冰雪也要去找徒弟。在找到徒弟之后,老瞎子隐瞒了自己的事实,他告诉徒弟的是“那就弹你的琴弦”,“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出于对小瞎子的关爱,老瞎子做出了违背现实原则的选择。此时的选择战胜了“本我”的绝望,趋死的本能战胜了揭露真相的现实。这也是他的师父临终前告诉他的。一个是把800记成1 000,一个是把1 200记成1 000,一样的欺骗,一样的违背现实,一样的“超我”体现。
(四)三层人格结构的平衡
平衡的人格结构终究避免了老瞎子的自我放弃,得以继续行走在人生道路上,得以实现顿悟和超越。甚至可以断言:在平衡三重人格的保证下,老瞎子的顿悟和超越必然到来。老瞎子一直行走在走向天堂的路上,只是他强烈的复明愿望遮蔽了他实现顿悟的心灵。谎言揭穿,生死关头,健全的人格结构制衡其实也正是老瞎子“成佛”的瞬间所在。三层人格结构不失平衡的相互交错构成了老瞎子的人生,也正是因为平衡才有着《命若琴弦》之于生命的伟大意义。
二、瞎子一族生命的必然延续
(一)自卑与优越
人天生自卑,但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眼睛残疾是老瞎子的自卑所在,再见光明是他追求的“优越”,说书弹断一千根弦是他追求优越的过程。当老瞎子发现再见光明的愿望无法实现,这个自卑将永久继续的时候,他真的“自卑”得几乎放弃生命。随后发生了变化:老瞎子追求优越的方向由肉体残疾的修复转向精神残疾的修复。正如史铁生所说的:“既然我们要求的是平等,既然不甘为鬼也不想为神,事情就简单了:让我们的肉体不妨继续带着残疾,但要让我们的精神像健康人一样与世界相处。”[2]
(二)生活风格的选择
老瞎子选择说书的这50多年的生活显然深入内心,成为生命的一种样式和风格。显性表现是弹断一千根弦以恢复光明,隐形表现为对说书生活的继续。这一显一隐又是目的与过程的相互交错,“走到”与“走向”的交融变化。
儿童生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往往把自己所处环境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和最有感染力的人作为模仿对象,如父母、老师和好友等[3]。老瞎子学习他师父的积极生活态度,对师父交代的话绝对信奉,正是对师父积极方面的模仿他才活到70岁的。
生活风格的发展还取决于儿童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老瞎子与他师父、老瞎子与小瞎子正是这样一种交互作用,因为身份特殊、命运相似和生命的相互依靠,小瞎子遭遇了老瞎子乃至是师爷以前经历过的痛苦。师徒二人再加上未出场的师爷,完完整整地呈现一幅薪火相传意志延续的悲怆图。正因为这种传承,我们这才有理由相信老瞎子的坚持与转化,并对小瞎子的坚持和必然转化保持信心。
三、目的与过程背后的心理动因
老瞎子实现醒悟和转折、瞎子一族的生命得以延续背后的心理动因究竟是什么,这一切是否具有普遍性,从中又可以得到什么人类共性的启示?
(一)生死本能的挣扎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无意义,纯属虚无;但人无法忍受没有意义的人生;为了生存,人必须立一个目标或怀有一个希望;没有这样一个东西,不能将生存的时日拉成一条线索(如绷紧的琴),生命就会涣散,精神就会崩溃,存在就难以维持。众生并不知道这所谓目标其实没有意义,这所谓希望其实等于无望[4]。
为了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存在,人类需要为满足各种生理或精神上的欲望而斗争,也就形成了设立目标与完成目标的追求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形容人类的境况:一直要生存(目的),也一直想放弃(目的是谎言),一直挣扎着。
(二)生本能的现实存在意义
人生需要过程,虚设目的不一定是为了真的去实现,而是为过程确立一个方向,让人在注定要死的生命旅途中远离恐惧孤独,使人生的步履充满欢愉与希望,从而看穿生死,超越痛苦,真正享受到生之快乐。老瞎子最后不仅领悟到了谎言的意义和目的的意义,还洞彻了过程的必要:“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5] 从心理动因角度来说,目标的存在是必要的,生本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强大的。只有目标才能牵引生本能力量的发挥,否则巨大的生本能将因为没有出口而陷入迷惘,然后在死本能的牵引下将生命走向终结。
老瞎子在彻底失望后悟出“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绷紧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老瞎子在明白希望只是一种虚空后,仍然把那张无字的白纸当作复明的药方继续交给了小瞎子,让不明真相的小瞎子继续重复他过去的努力。这里的情节具有相当浓厚的悲剧色彩,但这不是对命运无奈的妥协,而是对命运抗争的继续[6]。
(三)生死本能斗法创造生命的意义
生本能意在建立,死本能意在毁灭,人的生命在不断的建立与毁灭中继续前进,获得发展,获得生命的创造。从800到1 200,从个体存在到种族繁衍,老瞎子的生本能战胜了死本能,获得生命的延续;瞎子一族生命本能的胜利获得瞎子一族生命的延续。
老瞎子强盛的生本能寻找到一个新的支点,在个体生命无法超越时以生命传递的方式抗争着虚无,从而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大生命”之中,完成了对虚无的超越,完成了对死本能的关键胜利[7]。从目的转向过程,从“走到”转向“走向”,行走途中也就获得了最健康最高大的生命和人格。
(四)突围宿命的哲学途径
小瞎子对命运的不公平质问“干吗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这是存在主义式的思考,老瞎子的师父留下的无字药方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理念的象征。名为药方实则无字,不就意味着:人生没有意义,本来如此,必然如此,而且无可更改(无可救药),由此他们的人生便有了一种悲剧性的价值和意义。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2]老瞎子正是经历着走到和走向的。“走到”让他几近死去,完全丧失生存的愿望,而使老瞎子得以生存并将维系小瞎子几十年生命的正是对彼岸的“走向”。这一“走到”与“走向”的变换正是死本能与生本能角力的显性表征,生本能在斗法中的胜利使老瞎子放弃死亡,最终醒悟。
四、小结
彼岸天堂永远只能“走向”而无法“走到”,“走到”的终点只有痛苦,“走向”才是通往天堂最合适和唯一的途径。史铁生曾在《神位官位心位》中这样解释“人皆可成佛”:“佛的本义是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不是绝顶的一处宝座。这样,‘人人皆可成佛’就可以理解了。‘成’不再是一个终点,理想中那个完美的状态与人有着永恒的距离,人即可朝向神圣无止地开步了。谁要是把自己披挂起来,摆出一副伟大的完成态,则无论是光芒万丈,还是淡泊逍遥,都像是搔首弄姿。”[8]
于瞎子一族而言命若琴弦是宿命,活下去是严峻的现实,唯一的出路是扯紧欢跳的弦,不去看那张无字的纸。事实上老少瞎子的困境就是整个人类的困境,而他们对出路的感悟,又何尝不是人类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呢?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命若琴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1.
[2]史铁生.活着的事[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3]江荣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62.
[4]李满.史铁生《命若琴弦》的双重解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0):28.5.
[5]谭爱娟.琴弦上的生命之歌——史铁生作品中的残缺之美[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9):1.3.
[6]汪军秀.论史铁生小说的宿命意识[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8):4.
[7]范丽.无尽的超越——评史铁生《命若琴弦》[J].名作欣赏,2008(1):102.
[8]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75.
(责任编辑:石 银)
关键词:《命若琴弦》;老瞎子;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27-02
一、老瞎子顿悟的深层心理原因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三者发生冲突时,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心理变态。
(一)“本我”层次
复明对老瞎子来说是排除一切阻挠的,期间就有克制本我欲望的时候。康复视力本身完全出自“本我”考虑——看看这个世界。在野羊坳,老瞎子早就发现了小瞎子和兰秀儿的事,他深知这样发展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但他又知道野羊坳生意非常好,他能更快地拉断更多的琴弦。留在野羊坳就是“本我”斗争的第一步胜利。
拉断一千根弦后他是极其兴奋的,完全不顾自己的“病还没有好利索”[1],也“早就忘了兰秀儿的事”。作为师傅照顾17岁的徒弟是现实中的责任,尤其是当徒弟面临着与自己同样的情感经历而若不避开必受其害的关键时刻,老瞎子为了自己的快乐终于还是放弃了责任。这无疑是老瞎子“本我”的再次体现。
(二)“自我”层次
作为师父,老瞎子在行路时严格要求小瞎子不可分心;一再地警告小瞎子跟兰秀儿继续是没有什么结果的。同时他又是现实而不刻板的,他知道小瞎子到了想这些事的年纪,体现了温情的一面。老瞎子恪守药方,绝不逾越,并且绝不允许小瞎子对此有任何冲犯。这是老瞎子的“自我”体现。作为一个成年人用自己的劳动去实现心中的念想,几十年如一日一定要弹断一千根琴弦便是老瞎子遵循“自我”的最大体现。
(三)“超我”层次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发现徒弟不在不顾他人劝诫和漫天冰雪也要去找徒弟。在找到徒弟之后,老瞎子隐瞒了自己的事实,他告诉徒弟的是“那就弹你的琴弦”,“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出于对小瞎子的关爱,老瞎子做出了违背现实原则的选择。此时的选择战胜了“本我”的绝望,趋死的本能战胜了揭露真相的现实。这也是他的师父临终前告诉他的。一个是把800记成1 000,一个是把1 200记成1 000,一样的欺骗,一样的违背现实,一样的“超我”体现。
(四)三层人格结构的平衡
平衡的人格结构终究避免了老瞎子的自我放弃,得以继续行走在人生道路上,得以实现顿悟和超越。甚至可以断言:在平衡三重人格的保证下,老瞎子的顿悟和超越必然到来。老瞎子一直行走在走向天堂的路上,只是他强烈的复明愿望遮蔽了他实现顿悟的心灵。谎言揭穿,生死关头,健全的人格结构制衡其实也正是老瞎子“成佛”的瞬间所在。三层人格结构不失平衡的相互交错构成了老瞎子的人生,也正是因为平衡才有着《命若琴弦》之于生命的伟大意义。
二、瞎子一族生命的必然延续
(一)自卑与优越
人天生自卑,但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眼睛残疾是老瞎子的自卑所在,再见光明是他追求的“优越”,说书弹断一千根弦是他追求优越的过程。当老瞎子发现再见光明的愿望无法实现,这个自卑将永久继续的时候,他真的“自卑”得几乎放弃生命。随后发生了变化:老瞎子追求优越的方向由肉体残疾的修复转向精神残疾的修复。正如史铁生所说的:“既然我们要求的是平等,既然不甘为鬼也不想为神,事情就简单了:让我们的肉体不妨继续带着残疾,但要让我们的精神像健康人一样与世界相处。”[2]
(二)生活风格的选择
老瞎子选择说书的这50多年的生活显然深入内心,成为生命的一种样式和风格。显性表现是弹断一千根弦以恢复光明,隐形表现为对说书生活的继续。这一显一隐又是目的与过程的相互交错,“走到”与“走向”的交融变化。
儿童生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往往把自己所处环境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和最有感染力的人作为模仿对象,如父母、老师和好友等[3]。老瞎子学习他师父的积极生活态度,对师父交代的话绝对信奉,正是对师父积极方面的模仿他才活到70岁的。
生活风格的发展还取决于儿童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老瞎子与他师父、老瞎子与小瞎子正是这样一种交互作用,因为身份特殊、命运相似和生命的相互依靠,小瞎子遭遇了老瞎子乃至是师爷以前经历过的痛苦。师徒二人再加上未出场的师爷,完完整整地呈现一幅薪火相传意志延续的悲怆图。正因为这种传承,我们这才有理由相信老瞎子的坚持与转化,并对小瞎子的坚持和必然转化保持信心。
三、目的与过程背后的心理动因
老瞎子实现醒悟和转折、瞎子一族的生命得以延续背后的心理动因究竟是什么,这一切是否具有普遍性,从中又可以得到什么人类共性的启示?
(一)生死本能的挣扎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无意义,纯属虚无;但人无法忍受没有意义的人生;为了生存,人必须立一个目标或怀有一个希望;没有这样一个东西,不能将生存的时日拉成一条线索(如绷紧的琴),生命就会涣散,精神就会崩溃,存在就难以维持。众生并不知道这所谓目标其实没有意义,这所谓希望其实等于无望[4]。
为了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存在,人类需要为满足各种生理或精神上的欲望而斗争,也就形成了设立目标与完成目标的追求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形容人类的境况:一直要生存(目的),也一直想放弃(目的是谎言),一直挣扎着。
(二)生本能的现实存在意义
人生需要过程,虚设目的不一定是为了真的去实现,而是为过程确立一个方向,让人在注定要死的生命旅途中远离恐惧孤独,使人生的步履充满欢愉与希望,从而看穿生死,超越痛苦,真正享受到生之快乐。老瞎子最后不仅领悟到了谎言的意义和目的的意义,还洞彻了过程的必要:“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5] 从心理动因角度来说,目标的存在是必要的,生本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强大的。只有目标才能牵引生本能力量的发挥,否则巨大的生本能将因为没有出口而陷入迷惘,然后在死本能的牵引下将生命走向终结。
老瞎子在彻底失望后悟出“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绷紧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老瞎子在明白希望只是一种虚空后,仍然把那张无字的白纸当作复明的药方继续交给了小瞎子,让不明真相的小瞎子继续重复他过去的努力。这里的情节具有相当浓厚的悲剧色彩,但这不是对命运无奈的妥协,而是对命运抗争的继续[6]。
(三)生死本能斗法创造生命的意义
生本能意在建立,死本能意在毁灭,人的生命在不断的建立与毁灭中继续前进,获得发展,获得生命的创造。从800到1 200,从个体存在到种族繁衍,老瞎子的生本能战胜了死本能,获得生命的延续;瞎子一族生命本能的胜利获得瞎子一族生命的延续。
老瞎子强盛的生本能寻找到一个新的支点,在个体生命无法超越时以生命传递的方式抗争着虚无,从而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大生命”之中,完成了对虚无的超越,完成了对死本能的关键胜利[7]。从目的转向过程,从“走到”转向“走向”,行走途中也就获得了最健康最高大的生命和人格。
(四)突围宿命的哲学途径
小瞎子对命运的不公平质问“干吗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这是存在主义式的思考,老瞎子的师父留下的无字药方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理念的象征。名为药方实则无字,不就意味着:人生没有意义,本来如此,必然如此,而且无可更改(无可救药),由此他们的人生便有了一种悲剧性的价值和意义。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2]老瞎子正是经历着走到和走向的。“走到”让他几近死去,完全丧失生存的愿望,而使老瞎子得以生存并将维系小瞎子几十年生命的正是对彼岸的“走向”。这一“走到”与“走向”的变换正是死本能与生本能角力的显性表征,生本能在斗法中的胜利使老瞎子放弃死亡,最终醒悟。
四、小结
彼岸天堂永远只能“走向”而无法“走到”,“走到”的终点只有痛苦,“走向”才是通往天堂最合适和唯一的途径。史铁生曾在《神位官位心位》中这样解释“人皆可成佛”:“佛的本义是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不是绝顶的一处宝座。这样,‘人人皆可成佛’就可以理解了。‘成’不再是一个终点,理想中那个完美的状态与人有着永恒的距离,人即可朝向神圣无止地开步了。谁要是把自己披挂起来,摆出一副伟大的完成态,则无论是光芒万丈,还是淡泊逍遥,都像是搔首弄姿。”[8]
于瞎子一族而言命若琴弦是宿命,活下去是严峻的现实,唯一的出路是扯紧欢跳的弦,不去看那张无字的纸。事实上老少瞎子的困境就是整个人类的困境,而他们对出路的感悟,又何尝不是人类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呢?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命若琴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1.
[2]史铁生.活着的事[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3]江荣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62.
[4]李满.史铁生《命若琴弦》的双重解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0):28.5.
[5]谭爱娟.琴弦上的生命之歌——史铁生作品中的残缺之美[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9):1.3.
[6]汪军秀.论史铁生小说的宿命意识[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8):4.
[7]范丽.无尽的超越——评史铁生《命若琴弦》[J].名作欣赏,2008(1):102.
[8]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75.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