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作画面
在新的纬度中创建阴影,Stereo D要模仿左右眼的观看效果生成各自单独的图像,这是转制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要填补上之前不存在的阴影。比如说,如果你把一只手放在一个图片前,你用左眼看和用右眼看的时候,阴影的情况是不一样在的,而且你的手遮挡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同样,在3D电影中也是这样,《泰坦尼克号》只有一个眼睛的数据,第二眼的视图完全不存在。很多画面的内容来自附近画面的和之后的帧。在这一帧的3D转制中,部分船舶是从其他镜头的画面内容中选取内容来填补的。
定义深度
要让3D显示准确,有一个非常困难的因素就是要判断谁离镜头近,谁离镜头远。在原始的镜头中并没有足够的可以做数字空间追踪的数据。尤其是很多背对着我们的角色和在画面中间的角色,几乎无法得知具体的位置。“我们不得先制作那些我们制作的角色,先定位他们的空间,以这些为基准,再给其他角色定位画面深度。”有些画面,尤其是广角镜头中的3D船只特写,因为距离太远,深度也很难判断。卡梅伦说:“如果把船做得太近,就会看起来像是一个微缩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将船只从画面中拨远。”
创建“深度图”
最初拍摄这个镜头的时候,用的焦距很长,卡梅隆当年希望可以在2D画面中给大家很好的层次感。这个拍摄风格在转制的时候很有利,艺术家们可以比较方便地找到每个角色的位置,然后分离出每个对象,把每个对象安置在不同的深度层上,制作出“深度图”。“很多画面我们都要额外制作过。”卡梅隆说,“很多时候我们要将人物重新建模制作过,然后再将他们安置到相应的镜头深度中,再和其他的对象互动。”最终的画面效果,让观众觉得他们自己就是透明的人,直接从画面中穿梭而过。
描摹(Rotoscoping)
为了隔离出每一帧中不同深度的每个对象,Stereo D的艺术家将这个过程称之为描摹。他们需要在不同的深度线上,勾勒出每个角色的边缘。“在这个画面中,”卡梅隆说,“比利赞恩的手和他的身体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必须要分别定义。他的头和他身体也不是在同一个深度上,也要各自定义深度。”就是这样,艺术家一帧一帧地勾画出每一个对象,每一帧要做两次,因为要对应左右眼。
然后,每一帧都要被检查过。“我的工作人员将花费20到30小时,每周检验艺术家们的工作。”他说。“然后,我一周会花四五个小时和我的工作人员一起,抽查检验。我不会抱怨。我只是希望人们更多地了解这些。”
Q其实,对于Came-ron来说,把泰坦尼克号带到3D立体领域是一个深思熟虑和准备已久的结果。为了这项改变电影行业的技术,Cameron已经潜心研究了10年,并且《阿凡达》的成功,也让他被誉为是多维影像时代的先驱。3D版的《泰坦尼克号》就是他在立体领域的更近一步。也是他一直希望追求的,和电影影像无缝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 “3D是电影的颂歌。”Cameron说。
■ 第一次,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Cameron探索立体影像的结果,是在2001年。那次和泰坦尼克也有关系,因为这是Cameron执导的一部关于这艘轮船的纪录片:《深渊幽灵》。这部电影标志着他正式扎入了立体影像的领域,之后就是长达十年的潜心研究,并且在新千年带来了新一轮的电影革命,这个革命的口号就是“阿凡达”。
■ 十年的研究让Cameron创建了属于自己的3D立体系统和技术“Fusion Camera System”这其中包括一套3D拍摄的设备,一套播放设备,以及3D影像的全新行业标准。2011年,Cameron和他多年的合作伙伴Vince Pace联合成立了CameronPace Group,开始将3D技术正式带向全世界。而Fusion Camera System,也成为了全球公认的最优秀的立体系统。
■ “跨过技术的地平线,你就会看到,那里就是3D技术和一个惊人的未来景象。”Cameron说道,“我始终认为,最好的3D效果,可以更充分地让观众可以体验电影的美妙。”
■ 这就是他制作3D《泰坦尼克号》的目的:他希望3D技术可以将这部关于灾难和爱情的经典史诗电影,带入观众的心灵更深处。而在泰坦尼克号遇难的100周年纪念日上,让这件事显得更有意义。
D对于Cameron,也许最激动人心的是3D转制给他的作品在电影院里的第二次生命。他很清楚,不同时代的电影意味着不同的东西,2012年到电影院和1997年的电影院是完全不同的。
■ “《泰坦尼克号》就像是我亲爱的孩子,”Cameron说,“我始终认为,这部电影是属于大屏幕的。我要让新的技术将她再次出现在大屏幕上,将所有的爱、情感、得是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和观众分享。”岁月的流逝和科技的进步,并没有改变这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Cameron多年的好友,也是《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的联合制作人Jon Landau说道:“当我们几年前刚刚开始投入到3D技术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讨论是不是可以将《泰坦尼克号》制作成3D版再次上映,让那些没有在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的新一代人的观众重新体验一次。”
■ “我要保3D转制可以做到令人信服,我对最终效果毫不妥协,”卡梅伦说。“我的标准就是:要达到这部电影看起来和原本就是使用立体摄像机拍摄的效果一样。我们找了多家公司做测试,做了茫茫人海中的场景,制作了运行的船舶,看看团队是否可以胜任这种对画面的复杂捕捉。《泰坦尼克号》适合以3D的姿态呈现,而且我们还要让大家看到,3D技术已经成熟到这个水平了。”
■ 很显然,浩瀚的海洋,船舶与冰山的碰撞,乘客与入水的房屋的史诗般的斗争,这些在3D的效果下将会变得更加丰富。但是Cameron认为3D可能会增加人们对另外一样东西的兴趣:难以言喻的爱情故事。事实上Cameron的电影很逗都不会只有一个相对单一的脉络,比如以冒险为主的《阿凡达》它的整个故事不只是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体验,也是一段浪漫之旅。
■ “3D不仅增强了壮观的环境和行动,也增强了人之间的互动,”Cameron说道,“3D让你和角色亲密接触,让你亲身体验人物的激情、恐惧和希望。我认为这一些东西在好莱坞已经被很多人忽视——3D往往被视为基于CG动画的一层薄薄的锦上添花。他们没有意识到3D也有能力整理情感上的冲击力。”
■ .Landau说:“我的希望是,通过《泰坦尼克号》的3D转制,帮助电影人意识到,3D技术对故事描绘本身的增色和意义。当你看到Kate和Leo在他们的餐桌上聚餐这类镜头的时候,你会惊讶于那种被故事和气氛笼罩的感觉。”
整整一年,大约300名计算机艺术家,耗费了1800万美元和超过75万的工时,以精确的深度和广度,把原来的摄影画面制作成立体图像。
■ 3D电影的转制过程,不像是挥动一下魔杖,一切就都好了。Cameron解释道:“我们没有什么杀手锏。我们要从原来的2D摄影画面中寻找的三维信息,之后,我们必须创造一切。数百名艺术家孜孜不倦地勾勒每一帧中的每一个物件,一直到每一个人物的脸。”
■ 和卡梅伦合作的是Stereo D特效公司。创始人William Sherak密切合作非常清楚他的使命。“其实这很简单,现在还没有3D转换的行业黄金标准,”他说,“所以我们就应该立起一个。这项技术如今已经可以达到相当的水平,足以实现Cameron的期待:他希望在3D环境下,观众是电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只是一个旁观者。”
■ “我相信这是做过最复杂的转制,”Sherak说,“这部电影大约295,000帧,这些帧中的每一个物体和人物必须有相当复杂性深度。”
■ 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工作还不止这些,Cameron需要有灵感的艺术家。“这需要真正的艺术家来完成这项工作,”Sherak解释。“每帧都要作为一件艺术品,需要一个创造性的眼光去看我们添加到这一帧的深度。”
■ 自始至终,Cameron作为电影的创作者,一直在监督整体的质量。“和他首次执导这部电影相比,这次其实没有什么不同,”Sherak观察。“他知道他想要什么,他是如此热爱这部电影,并且带领一组艺术家们让他们做到他们的最好,就像他在1997年时做的那样。”
■ 同时,艺术家要集中精神对付那些一对一的场景。“我们非常小心那些特写镜头,”Sherak。“Stereo D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制作那些面孔,让他们变成真正的立体模型。当然,一张张的脸要一张张去建模。”视觉指导青木一郎指出:“3D让观众和电影角色更加亲密了,如果转制哪里做得不好,就会被很容易地感觉出来。”
S事实上,如Cameron自己所说,他通常是“非常反对”传统电影转换成3D的。而且他还说,如果当年在拍摄《泰坦尼克号》的时候就有3D技术,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我完全相信3D可以增强戏剧性画面的表现力,它的魅力远远不止在动作片上。”卡梅伦说,“大多数3D转换更像是2.4D级别,糊弄人的东西,而我们则要确保我们的3D转制版本是2.99D。”
■ 在转制之前,创建一个新的4K级数字画面是转换过程中的一部分,这部分画面则以数字2D的形式再次登录院线,而且,影片的内容将不会有变化。 “这是导演剪裁版。”Landau开玩笑地说。Cameron则说:“我没有修改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