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我国物流业加紧发展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本文阐述了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1.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以及物流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之上的物流的新的发展观。它具有资源节约、低能量消耗、可循环利用等特点。
  2.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意义
  2.1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物流开始在全球工业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许多行业都开始通过改进物流条件来降低运营成本,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管理和营运手段粗放化,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偏高,而绿色物流是我国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其强调环境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绿色物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循环经济。绿色物流可以通过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来促进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物流管理来满足和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以持续发展。
  2.3应对环境规制和绿色壁垒的有效措施
  随着环境危机日益加剧,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许多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的协议或法律体系,并以此为契机,各国绿色壁垒也层出不穷,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绿色壁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标准不断提高。现在的绿色壁垒已经从对其最终产品的限制发展到了对其生产过程和工艺的规定。可以预见在全球环境规制趋严的背景下,未来我国可能遇到更复杂、更多国家的“绿色壁垒”。而且这一壁垒终究会覆盖到整个企业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这也要求我国企业要积极构建绿色物流体系,以应对未来市场变化。
  3.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
  3.1绿色物流思想观念上的差距
  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更何况面向的是更进一步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事实上,绿色物流归根到底是物流企业在运作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只有企业自身认识到企业建设和营运绿色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物流企业的绿色再造和规范才能有所突破。
  3.2绿色物流政策性的差距
  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方面进行约束和宏观调控,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且还从物流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上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道路。我国物流业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目前我国在绿色物流产业政策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3.3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不高,信息技术落后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距离绿色要求相差甚远。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4物流研究相对落后、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我国高校对这方面关注程度不高,人才缺口达百万左右,从根本上影响着绿色物流的实施进程。
  4.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4.1树立现代化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观念
  我国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4.2政府加大政策引导
  在绿色物流的发展阶段,我国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支持态度,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政策上加大基础投入,加强环境管制,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实现各环节的有效对接。同时我国政府还应建立健全一系列绿色物流政策法规,主要包括相关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绿色物流标准等政策。同时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如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政策,政府采购以及产业引导等,为我国绿色物流业管理提供保障,为我国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3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鼓励我国物流企业研发或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作业效率,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全国和地区公共物流网络的构建,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借鉴电子数据交换(EDI)、准时制生产(JIT)、配送規划、绿色包装等国外企业使用的先进物流技术。
  4.4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
  4.4.1加大高校与科研机构培养力度
  我国各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4.4.2促进教学研的结合
  可以通过调动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基础,提升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王长琼.绿色物流[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高本河,魏际刚.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及我国的差距[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2).
  [3]王雪峰.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应对措施[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从数学教师目前所面临的困惑与误区谈起,指出数学课堂学生表达能力的严重缺失,提出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文科教学所需,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也同样重要,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和结果,幽默语言也是如此;语用学的合作原则认为,人们在交谈的过程中总是遵守一些基本准则。认知语言学的映射理论和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可
学习习惯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政策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试图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来辅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的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障碍、
三网融合给电视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电视从业者面对这些挑战时必须清醒认识其形成原因,进而更好地适应三网融合的新形势,打造新优势。本文以三网融合为背景,分析了电视
“先学后教,当堂测试”已是我实践了十几年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兴起,洋思模式的成功更证明了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方法的正确性.我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忽视以至放弃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的现象笔者谈些感想,认为审美教育对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审美情感至关重要。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做法以供探讨。  【关键词】审美情趣 赏心悦目中认识美 鉴赏中理解美 模仿中创造美  (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以至放弃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本容量的增大和升学竞争的激烈而步步严重。不少教师的教学,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