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新课改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体现新课改精神,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对课堂提问的认识还存在些误区和困惑。针对这一现象,有必要清楚提问的溯源、作用和功能、原则与要求、及其艺术,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提问策略;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对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突出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互动交流的过程。作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问答,教育学称之为“提问”。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对教师教学提问策略进行探究,望能对新课改课堂教学产生一点有益的建议。
1 提问的溯源及功能
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很早就受人们的重视。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疑思问”,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探求知识。另一位大教育家孟子提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在西方,法国教育家卢梭对提问教学认为:“你提出他理解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由上可见,古代中外教育家鲜明提出了学则贵疑的主张,这些思想都是极其宝贵的。教学提问的历史悠长,它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教师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贵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就是提问艺术的魅力。其作用和功能表现如下:
1.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思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教学中,若没有提问,教学形式往往学生感到沉闷寂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也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1.2 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
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而明确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成就和弱点,反省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对症下药,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必要时,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对已经学习过的在学生中仍然存在疑难的知识,进行不同的方式进行辅导。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等,使自己的学习更具有成效性,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提问所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都是非常及时的、双向的、有效的。因此,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利用教学提问的桥梁,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1.3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课堂教学提问能打开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中的巧妙提问,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起到“投石冲开水中天”的效果,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智力和能力都得到不断的发展。
1.4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其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认真地思考。诱发学生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若没有教师的提问,就没有学生的思考答疑,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沉闷的、没有效果的。
2 现实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综观国内外有关教学提问的研究与调查文献,从中可以发现,目前许多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综合而言,目前在教学提问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问题的水平偏低
教师的教学提问主要强调知识记忆为主,忽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弗兰德斯1970年的研究表明,教师所提问的三分之二是偏重事实的、强调记忆的,也就是说,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提问停留在回忆水平上。教师所提问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和思维水平,如果教师在提问中过分强调回忆,那么就不可能使学生在答问中显示出大量的创造性思维,不符合当前的创新教育。
2.2 问题有效性差
根据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学教师一般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将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从中不难发现并非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的和有效的。
2.3 问题分配不恰当
教师在教学中来不能做到平均地分配提出问题,往往对某些学生提许多问题,而对另一些学生从不提问或很少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其结果必然导致不平衡的课堂互动,造成不和谐的课堂气氛。
2.4 待答时间不充足
根据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待答时间只有一秒钟。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要么就叫另一名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学生失去了使他们的思维趋于完善的机会。研究表明,如果将待答时间增加3-5秒,提问的效果更好。
3 提问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3.1 精心设计,坚持主题性原则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注意选题恰当,突出重难点,意义完整;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体现精、深、细、活,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教学提问应有的效果。
3.2 把握瞬间,坚持时机性原则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太。虽然提问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取得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在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及时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要及时提问,当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时要及时提问,除外教师还应善于把握课堂的偶发性,及时看准并抓住它。
3.3 因材施问,坚持针对性原则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教师的提问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尽力做到因材施问,使学生各有所思;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提问对象,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让所提问题的学生做到有问有答,避免造成教学的“断路”现象。因此教师在选择提问对象时,既不能任意,也不能主观,要因材施问,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广泛性。
4 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问的新奇、有趣、巧妙,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取得成效。
4.1 发问
发问是教学提问实施的首要环节,教师发问的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发问,体现了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
(1)发问的时机。20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启发提问掌握时机的主张,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提问,才是最佳发问的时机,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才会取得好效果。最佳发问时机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2)发问的对象。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大多数,一定要采取“八面骚扰法”,注意到提问的面,正确处理好、中、差三类学生。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都认真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根据教学目的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个性特点、学习程度、知识水平等不同,教师发问时应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步步提高。
(3)发问的顺序。教师发问在内容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环渐近;在形式上,切忌按座次顺序点名提问,而应打破次序,有目的地提问,让全体生都处于积极思考问题状态。
(4)发问的方式。教师发问应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面向全班发问,个别回答。这种发问的优点是能使全体学生思考,不足的是回答人数受到限制。第二,并行发问,即向不同部分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其分别准备,其优点是增加了回答问题的人数,但不易组织,不易控制。第三,面向全班发问,学生轮流回答,其不足可能学生回答时间占用多,影响教学任务完成。
(5)发问的节奏。教师的发问频率对学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控制好问题的节奏。如果提问的速度太快,学生就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展开思考,得出的是无思维、无创造性的答案。假如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学生经常会有深思熟虑的回答,所得出的答案才会有较高的质量。到底一节课该提问多少为佳呢?一般视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做到需要问时则问。
(6)发问的难度。教师必须在问题难易度上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不要只提容易的,满足于学生都能回答,热热闹闹,也不要认为难度越大越好,以难倒学生为快。问题的提出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广狭适宜,布疑得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
4.2 待答
在课堂提问的程序步骤中,待答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看似简单却十分讲究技巧。待答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促使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得到提高。美国教育家认为,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一是教师发问后侯答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二是学生回答后侯答时间,即“第二等待时间”。教师在“第一等待时间”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据研究表明,“等一等待时间”在3秒以上时,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因为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第二等待时间”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上问题。当教师把“第二等待时间”也提高到3秒以上时,师生之间的回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因为学生可能要做到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创新。
4.3 导答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需要教师导答,即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善于诱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孔子很善于诱导,指出“君子之教,喻也”。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便会成功,否则就会归于失败。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导答的技艺有:
1、激将鼓励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有时会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可能无动于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激将”鼓励他们大胆地回答问题,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暗示学生“你能行”。可以用热情诚恳的话语,“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2、定向点拔法。教师发问后,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或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教师要定向引导,及时点拔,做好“指路人”,以便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迅速而准确地达到思维目标,得到正确的结论。
3、举一反三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较难问题迟迟不能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合盘托出,可以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举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比较,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当然,教师的“举一”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4、分解整体法。学生有时对教师所提问题吃不透、摸不准、答不了,说明问题的难度可能大了些,教师可将问题分解或若干个小问题,即化大为小,化整为零,降低问题的难度,来引导学生回答。
5 鼓励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必须具备博大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教师要做到教学相长,要及时地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以鼓励和表扬。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质疑提问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有学会质疑的前提。
第二、教会学生善于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中心思想来思考,以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三、教会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示范传授,采用问题教学法,矛盾教学法等,这样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有直接的影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自己善问、善答,更要重视鼓励和教会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教师要保持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在热烈融洽的氛围里,悄然收获着教学相长的成果,真是一种教学的化境。
【关键词】新课改;提问策略;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对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突出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互动交流的过程。作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问答,教育学称之为“提问”。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对教师教学提问策略进行探究,望能对新课改课堂教学产生一点有益的建议。
1 提问的溯源及功能
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很早就受人们的重视。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疑思问”,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探求知识。另一位大教育家孟子提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在西方,法国教育家卢梭对提问教学认为:“你提出他理解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由上可见,古代中外教育家鲜明提出了学则贵疑的主张,这些思想都是极其宝贵的。教学提问的历史悠长,它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教师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贵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就是提问艺术的魅力。其作用和功能表现如下:
1.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思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教学中,若没有提问,教学形式往往学生感到沉闷寂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也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1.2 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
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而明确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成就和弱点,反省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对症下药,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必要时,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对已经学习过的在学生中仍然存在疑难的知识,进行不同的方式进行辅导。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等,使自己的学习更具有成效性,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提问所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都是非常及时的、双向的、有效的。因此,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利用教学提问的桥梁,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1.3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课堂教学提问能打开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中的巧妙提问,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起到“投石冲开水中天”的效果,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智力和能力都得到不断的发展。
1.4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其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认真地思考。诱发学生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若没有教师的提问,就没有学生的思考答疑,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沉闷的、没有效果的。
2 现实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综观国内外有关教学提问的研究与调查文献,从中可以发现,目前许多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综合而言,目前在教学提问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问题的水平偏低
教师的教学提问主要强调知识记忆为主,忽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弗兰德斯1970年的研究表明,教师所提问的三分之二是偏重事实的、强调记忆的,也就是说,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提问停留在回忆水平上。教师所提问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和思维水平,如果教师在提问中过分强调回忆,那么就不可能使学生在答问中显示出大量的创造性思维,不符合当前的创新教育。
2.2 问题有效性差
根据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学教师一般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将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从中不难发现并非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的和有效的。
2.3 问题分配不恰当
教师在教学中来不能做到平均地分配提出问题,往往对某些学生提许多问题,而对另一些学生从不提问或很少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其结果必然导致不平衡的课堂互动,造成不和谐的课堂气氛。
2.4 待答时间不充足
根据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待答时间只有一秒钟。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要么就叫另一名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学生失去了使他们的思维趋于完善的机会。研究表明,如果将待答时间增加3-5秒,提问的效果更好。
3 提问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3.1 精心设计,坚持主题性原则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注意选题恰当,突出重难点,意义完整;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体现精、深、细、活,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教学提问应有的效果。
3.2 把握瞬间,坚持时机性原则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太。虽然提问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取得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在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及时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要及时提问,当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时要及时提问,除外教师还应善于把握课堂的偶发性,及时看准并抓住它。
3.3 因材施问,坚持针对性原则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教师的提问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尽力做到因材施问,使学生各有所思;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提问对象,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让所提问题的学生做到有问有答,避免造成教学的“断路”现象。因此教师在选择提问对象时,既不能任意,也不能主观,要因材施问,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广泛性。
4 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问的新奇、有趣、巧妙,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取得成效。
4.1 发问
发问是教学提问实施的首要环节,教师发问的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发问,体现了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
(1)发问的时机。20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启发提问掌握时机的主张,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提问,才是最佳发问的时机,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才会取得好效果。最佳发问时机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2)发问的对象。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大多数,一定要采取“八面骚扰法”,注意到提问的面,正确处理好、中、差三类学生。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都认真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根据教学目的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个性特点、学习程度、知识水平等不同,教师发问时应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步步提高。
(3)发问的顺序。教师发问在内容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环渐近;在形式上,切忌按座次顺序点名提问,而应打破次序,有目的地提问,让全体生都处于积极思考问题状态。
(4)发问的方式。教师发问应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面向全班发问,个别回答。这种发问的优点是能使全体学生思考,不足的是回答人数受到限制。第二,并行发问,即向不同部分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其分别准备,其优点是增加了回答问题的人数,但不易组织,不易控制。第三,面向全班发问,学生轮流回答,其不足可能学生回答时间占用多,影响教学任务完成。
(5)发问的节奏。教师的发问频率对学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控制好问题的节奏。如果提问的速度太快,学生就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展开思考,得出的是无思维、无创造性的答案。假如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学生经常会有深思熟虑的回答,所得出的答案才会有较高的质量。到底一节课该提问多少为佳呢?一般视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做到需要问时则问。
(6)发问的难度。教师必须在问题难易度上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不要只提容易的,满足于学生都能回答,热热闹闹,也不要认为难度越大越好,以难倒学生为快。问题的提出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广狭适宜,布疑得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
4.2 待答
在课堂提问的程序步骤中,待答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看似简单却十分讲究技巧。待答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促使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得到提高。美国教育家认为,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一是教师发问后侯答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二是学生回答后侯答时间,即“第二等待时间”。教师在“第一等待时间”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据研究表明,“等一等待时间”在3秒以上时,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因为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第二等待时间”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上问题。当教师把“第二等待时间”也提高到3秒以上时,师生之间的回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因为学生可能要做到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创新。
4.3 导答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需要教师导答,即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善于诱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孔子很善于诱导,指出“君子之教,喻也”。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便会成功,否则就会归于失败。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导答的技艺有:
1、激将鼓励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有时会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可能无动于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激将”鼓励他们大胆地回答问题,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暗示学生“你能行”。可以用热情诚恳的话语,“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2、定向点拔法。教师发问后,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或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教师要定向引导,及时点拔,做好“指路人”,以便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迅速而准确地达到思维目标,得到正确的结论。
3、举一反三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较难问题迟迟不能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合盘托出,可以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举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比较,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当然,教师的“举一”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4、分解整体法。学生有时对教师所提问题吃不透、摸不准、答不了,说明问题的难度可能大了些,教师可将问题分解或若干个小问题,即化大为小,化整为零,降低问题的难度,来引导学生回答。
5 鼓励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必须具备博大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教师要做到教学相长,要及时地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以鼓励和表扬。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质疑提问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有学会质疑的前提。
第二、教会学生善于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中心思想来思考,以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三、教会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示范传授,采用问题教学法,矛盾教学法等,这样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有直接的影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自己善问、善答,更要重视鼓励和教会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教师要保持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在热烈融洽的氛围里,悄然收获着教学相长的成果,真是一种教学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