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一个平台,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无限的延展。
【关键词】课堂 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onary thinking in Chinese teaching
Peng Kun
【Abstract】The new course emphasizes that the teaching course is the course wh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operate each other and interact. Combining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writer makes the classroom become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alking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talking to students, doing which can finish the limitless education in the limited classroom.
【Keywords】Classroom Chinese teaching Creationary thinking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学,灵活使用新教材因材施教,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满足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笔者有如下见解,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1.仔细观察生活,鼓励大胆创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不是我们的大诗人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又怎能写出这千古绝唱之妙句呢?
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是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一次说明文写作教学中,我事先交待同学们准备可乐瓶子、剪刀胶水等物,以备上课时用。这时,学生对我的安排非常惊讶,心想是不是老师改教科目了?怎么把作文课上成手工课了?
上课了,我请一个同学拿着准备的瓶子走上讲台,问他那瓶子在生活中除了装水还可用来做什么?这位同学愣了一下,大声说:“可用来装油。”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笑声过后,我鼓励他敢于大胆创新很不错,我们的瓶子除了装水,当然还可以装油呀。并进一步借题发挥,提问其他同学。这下可热闹了,有的说可做一个花篮,有的说可做一朵菊花,有的說可做一个娃娃……。“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我鼓励同学们当场动手,一件件工艺品当场完成。然后顺水推舟,请他们将制作的过程介绍给其他同学,而后将其写下来,这样,一篇篇手工制作的说明文应运而生。这不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吗?
2.灵活巧用教法,启发学生创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发现、探索和获得成功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教学妙处及其成功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倘若教师不愿冒作出假设风险的话,为什么学生该冒这种风险?因此,教师要灵活巧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运用一些独创的、新颖的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拿了一个自制的风筝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老师又在搞什么花样?上课了,我把风筝展示给同学们。问道:“你们说说自己做这样一只风筝,除了材料不计外,要花多少时间?”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一个上午,有的说一个下午,最终大家得出共同的结论:做一件完美的工艺品需花大量的时间。这时,我顺水推舟,问学生:“如果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做的工艺品被别人踏坏了,内心是什么感受?”这样启发学生去研读课文,不但新颖,而且形象,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还从这一富有新意的教法中得到领悟,萌生了创新欲望。
3.求异质疑,引导创新。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教师应“相机诱导”引导学习者创新。
我们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学生会问:文中到底谁对谁不对?此问题看似简单,但做到分析得恰如其分确非易事。于是,教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大儿对,有的说小儿对,有的说两儿都不对,因为连大教育家孔子都无法评判,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些观点似乎都有道理,这时我们应分清主次,多角度入手分析,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也应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启发学习者可贵的创新精神。
4.提倡合作,提供创新氛围。合作学习方式能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集大家的智慧,便于学习者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产生碰撞生产的思想火花,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学习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得到培养。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让小组讨论“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是否能够避免”这个问题时,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小组发言:如果所有的大臣都是忠臣良将的话,是能避免的。有的小组发言:如果皇帝相信自己的统治能力,也能避免。有的小组还编个关于游行结束后的传奇故事……。种种想法,或许都不尽完美,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开启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努力发展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尽力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这一定成为我们以后语文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课堂 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onary thinking in Chinese teaching
Peng Kun
【Abstract】The new course emphasizes that the teaching course is the course wh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operate each other and interact. Combining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writer makes the classroom become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alking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talking to students, doing which can finish the limitless education in the limited classroom.
【Keywords】Classroom Chinese teaching Creationary thinking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学,灵活使用新教材因材施教,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满足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笔者有如下见解,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1.仔细观察生活,鼓励大胆创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不是我们的大诗人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又怎能写出这千古绝唱之妙句呢?
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是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一次说明文写作教学中,我事先交待同学们准备可乐瓶子、剪刀胶水等物,以备上课时用。这时,学生对我的安排非常惊讶,心想是不是老师改教科目了?怎么把作文课上成手工课了?
上课了,我请一个同学拿着准备的瓶子走上讲台,问他那瓶子在生活中除了装水还可用来做什么?这位同学愣了一下,大声说:“可用来装油。”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笑声过后,我鼓励他敢于大胆创新很不错,我们的瓶子除了装水,当然还可以装油呀。并进一步借题发挥,提问其他同学。这下可热闹了,有的说可做一个花篮,有的说可做一朵菊花,有的說可做一个娃娃……。“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我鼓励同学们当场动手,一件件工艺品当场完成。然后顺水推舟,请他们将制作的过程介绍给其他同学,而后将其写下来,这样,一篇篇手工制作的说明文应运而生。这不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吗?
2.灵活巧用教法,启发学生创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发现、探索和获得成功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教学妙处及其成功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倘若教师不愿冒作出假设风险的话,为什么学生该冒这种风险?因此,教师要灵活巧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运用一些独创的、新颖的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拿了一个自制的风筝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老师又在搞什么花样?上课了,我把风筝展示给同学们。问道:“你们说说自己做这样一只风筝,除了材料不计外,要花多少时间?”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一个上午,有的说一个下午,最终大家得出共同的结论:做一件完美的工艺品需花大量的时间。这时,我顺水推舟,问学生:“如果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做的工艺品被别人踏坏了,内心是什么感受?”这样启发学生去研读课文,不但新颖,而且形象,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还从这一富有新意的教法中得到领悟,萌生了创新欲望。
3.求异质疑,引导创新。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教师应“相机诱导”引导学习者创新。
我们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学生会问:文中到底谁对谁不对?此问题看似简单,但做到分析得恰如其分确非易事。于是,教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大儿对,有的说小儿对,有的说两儿都不对,因为连大教育家孔子都无法评判,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些观点似乎都有道理,这时我们应分清主次,多角度入手分析,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也应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启发学习者可贵的创新精神。
4.提倡合作,提供创新氛围。合作学习方式能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集大家的智慧,便于学习者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产生碰撞生产的思想火花,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学习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得到培养。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让小组讨论“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是否能够避免”这个问题时,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小组发言:如果所有的大臣都是忠臣良将的话,是能避免的。有的小组发言:如果皇帝相信自己的统治能力,也能避免。有的小组还编个关于游行结束后的传奇故事……。种种想法,或许都不尽完美,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开启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努力发展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尽力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这一定成为我们以后语文的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