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一直不能令人满意。是教师不敬业?不是!是学生不想好好学?不是!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听而不思、读而不思,即不会开展有效的思考。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 课前阅读促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怎样才能把这一群坐立不宁的、好奇心很强的、随时都会跑去追赶蝴蝶的小家伙吸引在你的身旁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性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在所要学的知识中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才能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产生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的思考才积极。”
这段话告诉我们:通过课前阅读使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相关内容。其实,很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学习之前鼓励学生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但是为什么课堂上没有出现我们所希望的那种课堂状态——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产生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呢?原因是在布置查阅资料时,教师心中不清楚学生要查阅哪些资料,在教学的哪个环节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要想使阅读成为“思维的引火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布置课外阅读:读什么,与课文的哪部分内容相联系,在什么时间联系,要达到怎样的目的等。
我认为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课文有《将相和》、《赤壁之战》、《夜莺之歌》等,教学之前应布置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课文需要学生了解作者:像巴金、老舍、叶圣陶、肖复兴等,同时,学生要阅读作者更多的作品,特别是成名作,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准备,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除阅读外,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亲身体验、做社会调查也是促使学生课上积极思考的途径。如在学习《海上日出》前,我布置学生早起观日出,傍晚观日落,亲自去感受日出、日落的壮美。这样的文章还有《繁星》、《火烧云》等。在学习《永生的眼睛》前,我布置学生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看法;去大剧院的献血车前采访无偿献血的人,感受无私奉献的品质。
■ 质疑探究会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思考。
提问质疑会思考。看课题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多教师都认可这种方法,但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些问题,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是值得研究的。我在走了很多弯路后,总结出以下方法——首先梳理学生的问题,分别处理:书上有现成答案的,学生初读时,就把答案划在书上,如《顶碗少年》一课中“少年什么样”;有些问题只要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即可,目的是为理清文章的结构作铺垫。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为什么炸”、“为什么舍身炸”、“怎样炸”、“炸的结果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告诉学生这是课文的核心内容,要贯穿课文学习的始终,直到课文结束时综合全文才能理解。
动笔划批去思考。阅读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笔不离手,划出不懂的词句查、听、问;划出好词佳句多积累;划出教师要求的词句。批出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对写法的感悟。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以此促使思维懒惰的学生动起来。教师巡视,鼓励、表扬会学的学生,借此指导阅读方法。
课堂小结得思考。一节课结束后,我试着让学生做总结。开始时,学生无从下手、面面相觑,此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想想老师的评价、课中的小结、自己的收获,每个学生试着从一个方面做小结。做出高水平的小结不容易,学生需要全面梳理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心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参与到此项内容中来,因为他们感觉到这是最高水平的智力活动。
思考是一种学习的品质,唯有学生掌握了思考的方法,才能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魅力,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要引领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思考、享受思考,为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基。■
□编辑 王宇华
■ 课前阅读促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怎样才能把这一群坐立不宁的、好奇心很强的、随时都会跑去追赶蝴蝶的小家伙吸引在你的身旁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性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在所要学的知识中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才能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产生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的思考才积极。”
这段话告诉我们:通过课前阅读使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相关内容。其实,很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学习之前鼓励学生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但是为什么课堂上没有出现我们所希望的那种课堂状态——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产生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呢?原因是在布置查阅资料时,教师心中不清楚学生要查阅哪些资料,在教学的哪个环节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要想使阅读成为“思维的引火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布置课外阅读:读什么,与课文的哪部分内容相联系,在什么时间联系,要达到怎样的目的等。
我认为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课文有《将相和》、《赤壁之战》、《夜莺之歌》等,教学之前应布置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课文需要学生了解作者:像巴金、老舍、叶圣陶、肖复兴等,同时,学生要阅读作者更多的作品,特别是成名作,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准备,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除阅读外,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亲身体验、做社会调查也是促使学生课上积极思考的途径。如在学习《海上日出》前,我布置学生早起观日出,傍晚观日落,亲自去感受日出、日落的壮美。这样的文章还有《繁星》、《火烧云》等。在学习《永生的眼睛》前,我布置学生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看法;去大剧院的献血车前采访无偿献血的人,感受无私奉献的品质。
■ 质疑探究会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思考。
提问质疑会思考。看课题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多教师都认可这种方法,但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些问题,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是值得研究的。我在走了很多弯路后,总结出以下方法——首先梳理学生的问题,分别处理:书上有现成答案的,学生初读时,就把答案划在书上,如《顶碗少年》一课中“少年什么样”;有些问题只要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即可,目的是为理清文章的结构作铺垫。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为什么炸”、“为什么舍身炸”、“怎样炸”、“炸的结果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告诉学生这是课文的核心内容,要贯穿课文学习的始终,直到课文结束时综合全文才能理解。
动笔划批去思考。阅读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笔不离手,划出不懂的词句查、听、问;划出好词佳句多积累;划出教师要求的词句。批出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对写法的感悟。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以此促使思维懒惰的学生动起来。教师巡视,鼓励、表扬会学的学生,借此指导阅读方法。
课堂小结得思考。一节课结束后,我试着让学生做总结。开始时,学生无从下手、面面相觑,此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想想老师的评价、课中的小结、自己的收获,每个学生试着从一个方面做小结。做出高水平的小结不容易,学生需要全面梳理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心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参与到此项内容中来,因为他们感觉到这是最高水平的智力活动。
思考是一种学习的品质,唯有学生掌握了思考的方法,才能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魅力,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要引领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思考、享受思考,为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基。■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