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倾诉,它使生命增加了意义,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叔本华赞道:“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马丁·路德说:“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做木石。”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更是在音乐史上一枝独秀,解读并了解这部曲子,是对学习钢琴的一个提升。本文就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艺术特色
引言
柴科夫斯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用音乐传扬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音乐大师,曾经有一位梅克夫人资助他生活十四年。后来梅克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对柴可夫斯基的赞助,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1893 年在阿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之后,柴可夫斯基逝世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认为,柴科夫斯基逝世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一、创作背景和作品内容
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俄国,正是残暴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独裁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柴可夫斯基与无数俄国知识分子一样,惶惶不可终日,无所适从;个人生活方面的不幸也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一八九零年,长期在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都无私给予他极大帮助的梅克夫人突然原因不明地与他绝交;一八九一年,自幼亲密相处,一直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的妹妹不幸辞世;一八九二年,与阔别四十年的儿时的家庭教师迪尔巴赫偶然重逢,遥远的往事,甜蜜的回忆使如今仍孑然一身的音乐家老泪纵横……柴可夫斯基把这一切,把他对人生的全部体验都写进了他的《悲怆交响曲》。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处在沙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义和欢乐,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情感真挚、惊心动魄的激昂音响,可以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可以体会对幸福的追求渴望,可以看到希望的彻底破灭与走向死亡的悲惨结局,更可以感受到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作品浅析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4/4拍子,序奏为慢板,奏鸣曲式。乐曲在一个黑色的调性——b小调上,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阴郁、缓慢地拉开全曲的帷幔,低音管在低音区发出晦暗、呻吟般的声调,迟疑、苦涩、嘶哑、沉痛,宛如一位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的老人在昏暗的夜晚踽踽独行。主部痉挛般的第一主题基本动机快速地移位、模进,惶惶不安的音型反复出现,给人以苦恼、烦躁的印象,并在大起大落中发展成具有反抗性的强悍音调。紧接着,嘹亮的声响迅速沉寂下来,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呈现出的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从大师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于平静、宽广、抒情之中隐藏着哀伤、淡泊、诚挚的感情,也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呼唤。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至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以2+3的形式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让艺术家仿佛置身于豪华的艺术沙龙中,但这欢乐的场面依然无法排解主人公内心的凄楚,幸福与欢乐在他看来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高潮迭起,它象征着正义与黑暗两种力量的斗争对抗。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3小提琴瑟瑟不安的浮动音调,使人感到紧张慌乱。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坚定的进行曲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悲壮感,好似主人公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刚毅果敢的反抗气质。再现部经扩展后形成一部声势浩大的战斗进行曲。在这场针锋相对的较量中,白热化的对抗一直持续到本乐章的最后一小节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是一首安魂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仿佛一切憧憬和希望均化为乌有,本乐章没有明显的曲式结构,基本主题流露出巨大的悲痛,充满了失望与凄凉。
三、艺术特色
3.1美的形式
(1)抒情优美的旋律
在欧洲古典、浪漫派的音乐作品中,尤其以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民族乐派作曲家,旋律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他特别崇尚美,主张“任何艺术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美”,他的音乐总是发自内心深处,真挚、激越、感人肺腑。他惯于利用旋律的严谨性、表情性、动力性特征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人们称柴科夫斯基是一位天才的抒情大师,聆听他的音乐,哪怕是悲伤的旋律,也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乐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那优美如歌的旋律,温柔、迷人、抒情、流畅、诚挚,仿佛是从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甜蜜回忆,这是柴可夫斯基最质朴的、最富于灵感的主题之一,它充满了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表现了对幸福、光明的憧憬。柴可夫斯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他自评自己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我以荣誉担保,生平从来没有这样满足、驕傲、快活过,因为我写了一部好作品。”
(2)深沉悲怆的情绪
悲剧是深沉的,深沉是美的极致,而美则是一种照耀人生苦难的光明。柴可夫斯基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且感情丰富的人,在他的音乐中,经常荡漾着深邃的哀愁感。悲与美共生、冲撞、互补、辉耀,这就是他第六交响曲的哲学思想,是蕴藏在绝望背后的神奇微笑。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强烈地宣泄了内心深处难以言喻的“悲怆”情绪,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描写人生的哀伤、绝望、失败、灭亡等情绪,实际上反映了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另外,梅克夫人是他心中的上帝,她突如其来的绝交从灵魂上陷柴可夫斯基于死地,使他的精神全面彻底地崩溃了。在《悲怆交响曲》中,柴可夫斯基已经为肉体死亡作了一次精神自杀的预演。他绝望地在这部辞世之作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大起大落、大波大折的旋律中,有对遥远的过去的甜蜜回忆,家乡的空气,母亲的呼唤,兄弟的情谊以及梅克夫人那天使般的精神之恋……而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从抑郁到狂躁的情绪在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反差。在第四乐章中,当残酷的命运把他交给死神时,千疮百孔的灵魂已疲惫无力。作曲家内心的痛楚和绝望、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悲痛欲绝的剧烈哀伤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命颤抖着走向死亡。俄罗斯音乐家、“强力集团”成员之一的巴拉基列夫曾说:“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像这样的作品啊!” 3.2形式的美
在柴可夫斯基这部以表现“悲怆”为主题的作品中,音乐组织形式无不体现着受人的审美心理支配的形式美的法则。
(1)连贯统一美
序奏中,柴可夫斯基惊人地善于用叹息的二度下行音调奠定了整个乐章心理描写的核心,这是一个用几小节的演奏表达出宏大构思萌芽的典范。叹息音调加上苍白的音色,使人感到无限的惆怅。紧接着,呈示部主部主题仍以下行的二度特征奏出激动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到副部主题第二部分短暂的喜悦心情后,再次出现叹息的下行音调,表现出无限的哀伤情绪。整个交响曲除了第三乐章,无处不萦绕着一种充满悲情的叹息,特别是第四乐章副部和主部之间的过渡插部中,出现了啜泣二度下行旋律,它哽咽短促,给人以泣不成声的凄切之感,反复出现的悲哀情节在听众的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犹如苦难笼罩着人们的心头,使人无不为之动容。柴可夫斯基为表现这难以忍受的悲哀情绪,反复使用叹息的二度下行旋律承担着音乐的延续性,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使作品具有连贯统一美。
(2)主题对比美
当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以下行二度为特征表现了一种焦虑、狂躁不安的情绪之后,副部主题是美丽迷人、优美如歌、温柔抒情的旋律,紧接着展开部整个乐队却以极强的音调突然闯入,仿佛美好幻景中的晴天霹雳,震耳欲聋。同时,第三乐章的谐谑曲与进行曲,饱满而强有力的音调表现了刚毅果敢的气质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这种情绪的大起大落,力度的强弱急剧变化使音乐具有一种对比美,即符合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个性和情绪基调,又满足了人们的在心理上的求异性需求,给人以愉悦的审美心理感受。
(3)独特新颖美
在古典交响曲中,作为终曲的第四乐章—般都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但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他要集中地表现黑暗势力的不可抗拒以及最终走向死亡悲惨结局(他说该乐章的情绪近似于“安魂曲”),这样的内容决不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所能够表现的,因此,交响曲打破了古典规范,写成了极富特色、缓慢的柔板乐章,使人心理上始终笼罩着浓浓的悲哀,这种安排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和心理期待,使作品具有新颖的美感。
(4)结构平衡美
平衡性是人类最基本的审美需要之一,也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形式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柴可夫斯基的各乐章中随处可见A-B-A式的平衡结构。同时,乐曲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下行的叹息音调不断重复、变化,这是高潮前的铺垫,是一种悲哀的心理能量的集蓄,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和进行曲相结合,将整个乐曲推向了一个高潮,乐队饱满而强的力度、坚定果敢的节奏,以四度进行为基础的音调,是交响曲力度紧张的中心,它象征着人类因对现实不满而进行的斗争和反抗,使人不由得随之产生一种激动的抗争情绪,这种极度积蓄的悲哀情绪在强烈的音响展开中使心理积蓄的能量得到完全的释放,给人以平衡的美感。
四、结束语
《悲怆交响曲》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的遗书,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留赠给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像日月星辰一樣熠熠生辉,我们可以看到孤独和苦恼是柴可夫斯基展现给人世间的另一面,之后的第几天,柴可夫斯基就长眠不起。
参考文献
[1]姜晓琳.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悲怆意识探求[J].黄河之声,2011(20):128.
[2]谭永局,印成平.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09):114-116+121.
[3]徐爱霞,王惠忠.浅析交响曲“悲怆”的艺术风格特点[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9):196-197.
[4]赵海平.柴可夫斯基与他的交响曲创作[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152-153.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艺术特色
引言
柴科夫斯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用音乐传扬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音乐大师,曾经有一位梅克夫人资助他生活十四年。后来梅克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对柴可夫斯基的赞助,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1893 年在阿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之后,柴可夫斯基逝世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认为,柴科夫斯基逝世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一、创作背景和作品内容
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俄国,正是残暴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独裁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柴可夫斯基与无数俄国知识分子一样,惶惶不可终日,无所适从;个人生活方面的不幸也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一八九零年,长期在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都无私给予他极大帮助的梅克夫人突然原因不明地与他绝交;一八九一年,自幼亲密相处,一直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的妹妹不幸辞世;一八九二年,与阔别四十年的儿时的家庭教师迪尔巴赫偶然重逢,遥远的往事,甜蜜的回忆使如今仍孑然一身的音乐家老泪纵横……柴可夫斯基把这一切,把他对人生的全部体验都写进了他的《悲怆交响曲》。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处在沙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义和欢乐,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情感真挚、惊心动魄的激昂音响,可以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可以体会对幸福的追求渴望,可以看到希望的彻底破灭与走向死亡的悲惨结局,更可以感受到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作品浅析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4/4拍子,序奏为慢板,奏鸣曲式。乐曲在一个黑色的调性——b小调上,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阴郁、缓慢地拉开全曲的帷幔,低音管在低音区发出晦暗、呻吟般的声调,迟疑、苦涩、嘶哑、沉痛,宛如一位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的老人在昏暗的夜晚踽踽独行。主部痉挛般的第一主题基本动机快速地移位、模进,惶惶不安的音型反复出现,给人以苦恼、烦躁的印象,并在大起大落中发展成具有反抗性的强悍音调。紧接着,嘹亮的声响迅速沉寂下来,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呈现出的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从大师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于平静、宽广、抒情之中隐藏着哀伤、淡泊、诚挚的感情,也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呼唤。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至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以2+3的形式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让艺术家仿佛置身于豪华的艺术沙龙中,但这欢乐的场面依然无法排解主人公内心的凄楚,幸福与欢乐在他看来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高潮迭起,它象征着正义与黑暗两种力量的斗争对抗。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3小提琴瑟瑟不安的浮动音调,使人感到紧张慌乱。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坚定的进行曲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悲壮感,好似主人公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刚毅果敢的反抗气质。再现部经扩展后形成一部声势浩大的战斗进行曲。在这场针锋相对的较量中,白热化的对抗一直持续到本乐章的最后一小节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是一首安魂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仿佛一切憧憬和希望均化为乌有,本乐章没有明显的曲式结构,基本主题流露出巨大的悲痛,充满了失望与凄凉。
三、艺术特色
3.1美的形式
(1)抒情优美的旋律
在欧洲古典、浪漫派的音乐作品中,尤其以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民族乐派作曲家,旋律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他特别崇尚美,主张“任何艺术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美”,他的音乐总是发自内心深处,真挚、激越、感人肺腑。他惯于利用旋律的严谨性、表情性、动力性特征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人们称柴科夫斯基是一位天才的抒情大师,聆听他的音乐,哪怕是悲伤的旋律,也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乐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那优美如歌的旋律,温柔、迷人、抒情、流畅、诚挚,仿佛是从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甜蜜回忆,这是柴可夫斯基最质朴的、最富于灵感的主题之一,它充满了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表现了对幸福、光明的憧憬。柴可夫斯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他自评自己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我以荣誉担保,生平从来没有这样满足、驕傲、快活过,因为我写了一部好作品。”
(2)深沉悲怆的情绪
悲剧是深沉的,深沉是美的极致,而美则是一种照耀人生苦难的光明。柴可夫斯基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且感情丰富的人,在他的音乐中,经常荡漾着深邃的哀愁感。悲与美共生、冲撞、互补、辉耀,这就是他第六交响曲的哲学思想,是蕴藏在绝望背后的神奇微笑。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强烈地宣泄了内心深处难以言喻的“悲怆”情绪,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描写人生的哀伤、绝望、失败、灭亡等情绪,实际上反映了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另外,梅克夫人是他心中的上帝,她突如其来的绝交从灵魂上陷柴可夫斯基于死地,使他的精神全面彻底地崩溃了。在《悲怆交响曲》中,柴可夫斯基已经为肉体死亡作了一次精神自杀的预演。他绝望地在这部辞世之作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大起大落、大波大折的旋律中,有对遥远的过去的甜蜜回忆,家乡的空气,母亲的呼唤,兄弟的情谊以及梅克夫人那天使般的精神之恋……而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从抑郁到狂躁的情绪在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反差。在第四乐章中,当残酷的命运把他交给死神时,千疮百孔的灵魂已疲惫无力。作曲家内心的痛楚和绝望、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悲痛欲绝的剧烈哀伤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命颤抖着走向死亡。俄罗斯音乐家、“强力集团”成员之一的巴拉基列夫曾说:“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像这样的作品啊!” 3.2形式的美
在柴可夫斯基这部以表现“悲怆”为主题的作品中,音乐组织形式无不体现着受人的审美心理支配的形式美的法则。
(1)连贯统一美
序奏中,柴可夫斯基惊人地善于用叹息的二度下行音调奠定了整个乐章心理描写的核心,这是一个用几小节的演奏表达出宏大构思萌芽的典范。叹息音调加上苍白的音色,使人感到无限的惆怅。紧接着,呈示部主部主题仍以下行的二度特征奏出激动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到副部主题第二部分短暂的喜悦心情后,再次出现叹息的下行音调,表现出无限的哀伤情绪。整个交响曲除了第三乐章,无处不萦绕着一种充满悲情的叹息,特别是第四乐章副部和主部之间的过渡插部中,出现了啜泣二度下行旋律,它哽咽短促,给人以泣不成声的凄切之感,反复出现的悲哀情节在听众的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犹如苦难笼罩着人们的心头,使人无不为之动容。柴可夫斯基为表现这难以忍受的悲哀情绪,反复使用叹息的二度下行旋律承担着音乐的延续性,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使作品具有连贯统一美。
(2)主题对比美
当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以下行二度为特征表现了一种焦虑、狂躁不安的情绪之后,副部主题是美丽迷人、优美如歌、温柔抒情的旋律,紧接着展开部整个乐队却以极强的音调突然闯入,仿佛美好幻景中的晴天霹雳,震耳欲聋。同时,第三乐章的谐谑曲与进行曲,饱满而强有力的音调表现了刚毅果敢的气质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这种情绪的大起大落,力度的强弱急剧变化使音乐具有一种对比美,即符合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个性和情绪基调,又满足了人们的在心理上的求异性需求,给人以愉悦的审美心理感受。
(3)独特新颖美
在古典交响曲中,作为终曲的第四乐章—般都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但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他要集中地表现黑暗势力的不可抗拒以及最终走向死亡悲惨结局(他说该乐章的情绪近似于“安魂曲”),这样的内容决不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所能够表现的,因此,交响曲打破了古典规范,写成了极富特色、缓慢的柔板乐章,使人心理上始终笼罩着浓浓的悲哀,这种安排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和心理期待,使作品具有新颖的美感。
(4)结构平衡美
平衡性是人类最基本的审美需要之一,也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形式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柴可夫斯基的各乐章中随处可见A-B-A式的平衡结构。同时,乐曲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下行的叹息音调不断重复、变化,这是高潮前的铺垫,是一种悲哀的心理能量的集蓄,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和进行曲相结合,将整个乐曲推向了一个高潮,乐队饱满而强的力度、坚定果敢的节奏,以四度进行为基础的音调,是交响曲力度紧张的中心,它象征着人类因对现实不满而进行的斗争和反抗,使人不由得随之产生一种激动的抗争情绪,这种极度积蓄的悲哀情绪在强烈的音响展开中使心理积蓄的能量得到完全的释放,给人以平衡的美感。
四、结束语
《悲怆交响曲》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的遗书,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留赠给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像日月星辰一樣熠熠生辉,我们可以看到孤独和苦恼是柴可夫斯基展现给人世间的另一面,之后的第几天,柴可夫斯基就长眠不起。
参考文献
[1]姜晓琳.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悲怆意识探求[J].黄河之声,2011(20):128.
[2]谭永局,印成平.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09):114-116+121.
[3]徐爱霞,王惠忠.浅析交响曲“悲怆”的艺术风格特点[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9):196-197.
[4]赵海平.柴可夫斯基与他的交响曲创作[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152-153.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