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炉炉缸异常侵蚀机理的分析,改善优化操作工艺,探索长寿命炉缸结构,加强高炉安全运行管控,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有效发挥一代炉龄效能。
[关键词]:高炉 炉缸 炭砖 侵蚀
中图分类号:TF321.3 文献标识码:T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1- 0034-02
杭钢1250m3高炉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炉缸侵蚀异常隐患,最严重区域大碳块基本销蚀,小碳块仅剩280mm。2007年投产至隐患发生仅4年6个月,该炉设计寿命12年,未能有效发挥一代高炉效能。
一、1250m3高炉基本情况
Vu=1250m3,采用炭砖炉缸、炭砖加陶瓷垫炉底结构;死铁层深度2800mm;炉衬炭砖由“中冶南方邯郸武彭炉衬新材料有限公司”提供。高爐主要指标先进,几乎没有管道行程、悬料、坐料发生,利用系数稳定在2.5~2.6,入炉焦比稳定在370kg/t,煤比120kg/t,原料主要是烧结+漓渚球+澳大利亚矿,焦炭以青町焦为主。
二、炉缸异常的发现及拆炉现状
炉底板上翘达 130mm??—150 mm??,炉缸标高7.2米与8.4米南面、西南面热电偶温度最高达到约970℃,炉壳表皮温度超过70℃,最高点达到92℃,监测炉缸炭砖温度的三个热电偶烧坏。结合兄弟钢厂的经验,认为存在炉缸侵蚀重大风险。
拆炉现状:1.炉体抬高达130mm—150 mm??;炉底封板上翘,风口大套普遍上翘,风口法兰大面积崩裂;第五段铸铁冷却壁在冷面出现横向断纹,尚未贯穿。整个炉壁几乎没有渣皮。(见图一~图三)
2.耐材:炉缸部分微炭砖内有大量的鳞片状金属渗透物,主要成份为锌(Zn),大部分区域内侧环形大块微孔炭砖砖缝不清晰,呈疏松状,并出现了不规则的分层(图四),层与层之间含有锌片,炉底未直接接触铁水的微孔炭砖也有大量Zn进入(图五、图六)。耐材侵蚀:在 9#~12#风口方位,铁口中心下方高1米长6.5米区间,大炭砖完全消失,环状小炭砖已侵蚀,最薄处仅剩280mm,形成大熔洞;20#风口下方10~13 层炭砖之间,大炭砖剩余厚度100mm;7#~8#,13#~18#风口下侵蚀剩余厚度为455~645mm,接近一半炉缸环炭侵蚀。陶瓷垫中心2米直径区域侵蚀100mm。
3.铁口以下小炭块砖缝中有锌片,锌成片成块进入炭块砖缝,厚度达 5mm(图六);西南区域和20#风口铁口以下的模压小碳块与碳捣料之间有一层约20mm厚白色金属层;炉壳温度最高点 8-9 号风口下方,标高8400mm 处周长约1500mm 范围内白色金属渗入物(图五),已透过小炭砖砖缝,接近冷却壁。但冷却壁与炉壳之间未见锌残留物。西南部位还发现有渗铁现象,厚度约10mm,炉底二层炭砖以上横缝和竖缝之间发现有2mm 左右白色金属,主要为锌且含有少量铅,砖缝明显扩大,有的>5mm。
4.炉缸内残留物:炉缸内残铁块呈盆状,重量约368吨,并分为两层,盆底上层厚度约 300~350mm,主要为焦炭及其银白色填充物;下层厚度约150~250mm,主要为铁的化合物(碳化物与钛化物),碳高于正常 3 倍多,呈易碎的石墨片状;钛高于正常10 数倍。
三、原因分析
经过对炉缸现状进行认真分析,认为导致炉缸异常侵蚀的原因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主要有:
1.锌对微孔炭砖的侵蚀破坏。
首先说明,高锌原料不是一定会导致此类事情的发生,这点从南方很多高锌负荷的高炉没有出现此类事情可以证明,但是炉内出现某区域的锌富集对高炉一定有影响。锌富集区在炉缸,就产生了对炉缸炭砖的损坏。锌对炭砖的破坏,主要是锌在903℃以上由液态转为汽态,汽态的锌扩散到微孔炭砖的砖缝及微孔炭砖的微孔内,进去后随着温度降低转为液态和固态,产生膨胀,使砖缝和微孔扩大,进而锌的汽态进一步的进入,这样周而复始,使炭砖膨胀,导致炭砖产生剥落和裂缝,从而导致炭砖破坏,而炭砖的膨胀也引起了炉子的上涨。
炉缸内形成锌富集,主要有2个原因:
(1)1#炉炉缸死铁层设计深度过深,容易造成炉缸内锌富集。在炼铁冶炼过程中,由于锌负荷比较高,铁水中含锌量较大,因死铁层过深,下部的铁水温度较上部低,使锌向炉底富集形成通道,锌通过铁水向下部转移。随着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锌从铁水中沂出汽化,进入砖缝和砖体内。通过对炉缸残留铁进行分析,其含锌量高达0.3-1.13%,这点从炉底二层以上的砖、炉缸大碳块砖缝、炭砖内部和碳捣料等地方沉积着大量的锌也可说明问题。死铁层设计深一些重点是考虑消除象脚侵蚀,实际情况反映也确实能消除象脚侵蚀,但是铁口下方1.4m-1.8m的环形侵蚀还是无法消除,死铁层深并没有改变最大侵蚀点位置。
(2)对锌的认识不足, 2010年之前未对所用原料含锌制定针对性的操作要求。2009年在检修复风过程中,发生锌害事故,连续烧损风口小套。风口中套多次严重上翘, 4 年多共更换了53 个中套。入炉料中锌负荷长期超出国家标准(0.15kg/t) 数倍戓十几倍, 铁水中也化捡出含锌。2010年之后开始对锌害引起重视,采取上下结合措施来提高排锌率。“上排”主要是适当提高炉顶温度,将锌随炉顶煤气流从炉顶逸出炉外;下排是通过不定期减轻负荷,使用锰矿,降低渣碱度,改善渣铁流动性。但炉内之前富集的锌已很难排出。
2.高炉的炉缸炭砖组合设计存在问题。从软水系统长期的运作来看,整个软水的实际供应量为1700m3/h左右,小于设计量2400m3/h。从总体的水温差四个区域都在3-4.5℃之间,水温差是非常正常的。测量9#-12#风口区域内的每根水管水温差为0.9-1.2℃,
[关键词]:高炉 炉缸 炭砖 侵蚀
中图分类号:TF321.3 文献标识码:T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1- 0034-02
杭钢1250m3高炉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炉缸侵蚀异常隐患,最严重区域大碳块基本销蚀,小碳块仅剩280mm。2007年投产至隐患发生仅4年6个月,该炉设计寿命12年,未能有效发挥一代高炉效能。
一、1250m3高炉基本情况
Vu=1250m3,采用炭砖炉缸、炭砖加陶瓷垫炉底结构;死铁层深度2800mm;炉衬炭砖由“中冶南方邯郸武彭炉衬新材料有限公司”提供。高爐主要指标先进,几乎没有管道行程、悬料、坐料发生,利用系数稳定在2.5~2.6,入炉焦比稳定在370kg/t,煤比120kg/t,原料主要是烧结+漓渚球+澳大利亚矿,焦炭以青町焦为主。
二、炉缸异常的发现及拆炉现状
炉底板上翘达 130mm??—150 mm??,炉缸标高7.2米与8.4米南面、西南面热电偶温度最高达到约970℃,炉壳表皮温度超过70℃,最高点达到92℃,监测炉缸炭砖温度的三个热电偶烧坏。结合兄弟钢厂的经验,认为存在炉缸侵蚀重大风险。
拆炉现状:1.炉体抬高达130mm—150 mm??;炉底封板上翘,风口大套普遍上翘,风口法兰大面积崩裂;第五段铸铁冷却壁在冷面出现横向断纹,尚未贯穿。整个炉壁几乎没有渣皮。(见图一~图三)
2.耐材:炉缸部分微炭砖内有大量的鳞片状金属渗透物,主要成份为锌(Zn),大部分区域内侧环形大块微孔炭砖砖缝不清晰,呈疏松状,并出现了不规则的分层(图四),层与层之间含有锌片,炉底未直接接触铁水的微孔炭砖也有大量Zn进入(图五、图六)。耐材侵蚀:在 9#~12#风口方位,铁口中心下方高1米长6.5米区间,大炭砖完全消失,环状小炭砖已侵蚀,最薄处仅剩280mm,形成大熔洞;20#风口下方10~13 层炭砖之间,大炭砖剩余厚度100mm;7#~8#,13#~18#风口下侵蚀剩余厚度为455~645mm,接近一半炉缸环炭侵蚀。陶瓷垫中心2米直径区域侵蚀100mm。
3.铁口以下小炭块砖缝中有锌片,锌成片成块进入炭块砖缝,厚度达 5mm(图六);西南区域和20#风口铁口以下的模压小碳块与碳捣料之间有一层约20mm厚白色金属层;炉壳温度最高点 8-9 号风口下方,标高8400mm 处周长约1500mm 范围内白色金属渗入物(图五),已透过小炭砖砖缝,接近冷却壁。但冷却壁与炉壳之间未见锌残留物。西南部位还发现有渗铁现象,厚度约10mm,炉底二层炭砖以上横缝和竖缝之间发现有2mm 左右白色金属,主要为锌且含有少量铅,砖缝明显扩大,有的>5mm。
4.炉缸内残留物:炉缸内残铁块呈盆状,重量约368吨,并分为两层,盆底上层厚度约 300~350mm,主要为焦炭及其银白色填充物;下层厚度约150~250mm,主要为铁的化合物(碳化物与钛化物),碳高于正常 3 倍多,呈易碎的石墨片状;钛高于正常10 数倍。
三、原因分析
经过对炉缸现状进行认真分析,认为导致炉缸异常侵蚀的原因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主要有:
1.锌对微孔炭砖的侵蚀破坏。
首先说明,高锌原料不是一定会导致此类事情的发生,这点从南方很多高锌负荷的高炉没有出现此类事情可以证明,但是炉内出现某区域的锌富集对高炉一定有影响。锌富集区在炉缸,就产生了对炉缸炭砖的损坏。锌对炭砖的破坏,主要是锌在903℃以上由液态转为汽态,汽态的锌扩散到微孔炭砖的砖缝及微孔炭砖的微孔内,进去后随着温度降低转为液态和固态,产生膨胀,使砖缝和微孔扩大,进而锌的汽态进一步的进入,这样周而复始,使炭砖膨胀,导致炭砖产生剥落和裂缝,从而导致炭砖破坏,而炭砖的膨胀也引起了炉子的上涨。
炉缸内形成锌富集,主要有2个原因:
(1)1#炉炉缸死铁层设计深度过深,容易造成炉缸内锌富集。在炼铁冶炼过程中,由于锌负荷比较高,铁水中含锌量较大,因死铁层过深,下部的铁水温度较上部低,使锌向炉底富集形成通道,锌通过铁水向下部转移。随着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锌从铁水中沂出汽化,进入砖缝和砖体内。通过对炉缸残留铁进行分析,其含锌量高达0.3-1.13%,这点从炉底二层以上的砖、炉缸大碳块砖缝、炭砖内部和碳捣料等地方沉积着大量的锌也可说明问题。死铁层设计深一些重点是考虑消除象脚侵蚀,实际情况反映也确实能消除象脚侵蚀,但是铁口下方1.4m-1.8m的环形侵蚀还是无法消除,死铁层深并没有改变最大侵蚀点位置。
(2)对锌的认识不足, 2010年之前未对所用原料含锌制定针对性的操作要求。2009年在检修复风过程中,发生锌害事故,连续烧损风口小套。风口中套多次严重上翘, 4 年多共更换了53 个中套。入炉料中锌负荷长期超出国家标准(0.15kg/t) 数倍戓十几倍, 铁水中也化捡出含锌。2010年之后开始对锌害引起重视,采取上下结合措施来提高排锌率。“上排”主要是适当提高炉顶温度,将锌随炉顶煤气流从炉顶逸出炉外;下排是通过不定期减轻负荷,使用锰矿,降低渣碱度,改善渣铁流动性。但炉内之前富集的锌已很难排出。
2.高炉的炉缸炭砖组合设计存在问题。从软水系统长期的运作来看,整个软水的实际供应量为1700m3/h左右,小于设计量2400m3/h。从总体的水温差四个区域都在3-4.5℃之间,水温差是非常正常的。测量9#-12#风口区域内的每根水管水温差为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