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笔者认为,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真正的动力。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时代和社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好奇和怀疑正是推动学生探求真理、发展能力的动力。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数学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实例,谈几点体会:
一、谈新闻,引入话题
虽然一堂课的开场白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关系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时事新闻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用妙趣横生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恰逢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席东盟会议,习主席在会上说:“到2020年,我国老百姓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笔者由此导入:“习主席的话能实现吗?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在十年间,我国老百姓人均收入平均每年要实现百分之几的增长呢?”这个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讲故事,设计问题
导入环节的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为了保持问题的神秘感,笔者并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究,运用新学的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笔者提问:“我于2011年10月10日存入银行10000元,存的是一年定期,期满后本息自动转存一年。到了今天,也就是2013年10月10日,我能从银行里得到本息共10732.96元,问平均每年银行的利率是多少?”笔者没有采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不断探究。
三、引争论,激发联想
为了使学生见疑生趣,积极探究,教师就需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学生A说:“如果利率是3%,就会拿到本息10600元;如果利率是4%,就会拿到本息10800元。因此,利率在3%~4%之间。”
这时,学生B反驳说:“如果利率是3%,一年后新本金增加的利息也会产生利息,会比10600元多。”
笔者问:“你们赞成谁的意见?”
学生经过思考,一致认同学生B的说法。
笔者接着问:“银行的利率肯定不能估算。假设银行的利率是x,那么满一年时能有多少本息呢?”
学生C抢答:“10000(1 x)元。”
笔者又问:“如果以10000(1 x)元为本金再存一年,又有多少本息呢?”
学生D不紧不慢地回答:“10000(1 x)(1 x)元,整理为10000(1 x)2元。”
根据题意,得方程:10000(1 x)2=10732.96,解得x1=0.036, 所以银行平均每年的利率为3.6%。这时,问题才算最终解决了。
四、巧练习,举一反三
1.练习要注意层次性
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如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道练习题:“有1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1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这类题目的基本解法,而第二个问题则加深了难度,适合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2.练习的题干要具有实用性
教师可以适当选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如“两年前生产1台42寸电视机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台46寸电视机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台42寸电视机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台46寸电视机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电视机的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这道题目,就是笔者由课本上学生不熟悉的农药问题改编而来的。一堂课在学生好奇、沉思、解惑、兴奋中很快就过去了。这时,笔者突然问:“习主席说的话,真的能实现吗?”课堂又一次沸腾起来了,一些学生迫不及待地列出了方程:(1 x)10=2,解得x=1 。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期待着能再次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东学校)
一、谈新闻,引入话题
虽然一堂课的开场白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关系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时事新闻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用妙趣横生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恰逢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席东盟会议,习主席在会上说:“到2020年,我国老百姓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笔者由此导入:“习主席的话能实现吗?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在十年间,我国老百姓人均收入平均每年要实现百分之几的增长呢?”这个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讲故事,设计问题
导入环节的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为了保持问题的神秘感,笔者并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究,运用新学的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笔者提问:“我于2011年10月10日存入银行10000元,存的是一年定期,期满后本息自动转存一年。到了今天,也就是2013年10月10日,我能从银行里得到本息共10732.96元,问平均每年银行的利率是多少?”笔者没有采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不断探究。
三、引争论,激发联想
为了使学生见疑生趣,积极探究,教师就需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学生A说:“如果利率是3%,就会拿到本息10600元;如果利率是4%,就会拿到本息10800元。因此,利率在3%~4%之间。”
这时,学生B反驳说:“如果利率是3%,一年后新本金增加的利息也会产生利息,会比10600元多。”
笔者问:“你们赞成谁的意见?”
学生经过思考,一致认同学生B的说法。
笔者接着问:“银行的利率肯定不能估算。假设银行的利率是x,那么满一年时能有多少本息呢?”
学生C抢答:“10000(1 x)元。”
笔者又问:“如果以10000(1 x)元为本金再存一年,又有多少本息呢?”
学生D不紧不慢地回答:“10000(1 x)(1 x)元,整理为10000(1 x)2元。”
根据题意,得方程:10000(1 x)2=10732.96,解得x1=0.036, 所以银行平均每年的利率为3.6%。这时,问题才算最终解决了。
四、巧练习,举一反三
1.练习要注意层次性
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如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道练习题:“有1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1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这类题目的基本解法,而第二个问题则加深了难度,适合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2.练习的题干要具有实用性
教师可以适当选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如“两年前生产1台42寸电视机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台46寸电视机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台42寸电视机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台46寸电视机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电视机的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这道题目,就是笔者由课本上学生不熟悉的农药问题改编而来的。一堂课在学生好奇、沉思、解惑、兴奋中很快就过去了。这时,笔者突然问:“习主席说的话,真的能实现吗?”课堂又一次沸腾起来了,一些学生迫不及待地列出了方程:(1 x)10=2,解得x=1 。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期待着能再次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