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近零下20度的新疆,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娜仁进入“毕业即失业”状态半年多了。
大学期间,娜仁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过一次公考,结果自然是没考上。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报名了费用1万多元为期两周的封闭式培训。
在这场博弈中,考上了,娜仁得到的是一个光明的前途,失去的是1万多的“入场费”;没考上,娜仁似乎也没有金钱损失。
千千万万个娜仁背后,这些机构发起的是一场“比例游戏”,只要参与培训的样本足够大,命中“上岸者”的不退费概率自然水涨船高;在没考上的“陪跑人”手中,这些机构得到的则是一笔笔稳定的、优质的短期无息借款。如此看来,在社会和家庭共同编制的焦虑网下,公考培训机构正在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用尽全力“上岸”
在公考这条路上,为求“上岸”,所有人都在全力奔跑。
拿到碩士学位后,为了提高命中率,去年6月到8月底,李贺辗转去了石家庄、济南、苏州、天津等地参加考试。“最短路途的情况下,每场考试要花两天到三天的时间。”
而在时间成本以外,李贺付出的金钱成本更加令人咋舌。
据她统计,加上路费和住宿费,每次考试的成本最少在1000元左右,统计下来,去年为了公考,仅在考试这个环节,她一共花费了6000元。
而在这之前,她还投入了一笔近3万元的公考培训费用。
这种不计成本的心态延续到了培训中。在李贺的印象里,她所在的班级里,有很多人并非第一次参加公考。
根据国家公务员网站统计,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达到157.6万人,是近三年以来,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平均招录比达到了61:1,最热门岗位平均3334人竞争一席。疫情的不可抗力影响下,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在公考大军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进入体制,却因不满而逃离,在互联网大厂历经磨难后,他们又开始怀念曾经体制内的生活。
李世杰曾毅然离开家乡的电网系统,来到北京,入职大厂后,他做起了程序员。“从855到007,真的累了。”
和李世杰一样,想拥有一只“铁饭碗”,加入公考队伍的“打工人”并不在少数。近日,在编程社区网站GitHub上,三位刚刚考进体制内的前大厂程序员共同发布了一份《程序员考公指南》,上线仅两周,就获得了超过10万份星标收藏。
根据猎聘此前所做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后,“稳定性”以75.74%的得票率超越薪资福利,成为职场人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当无数个体迫切“上岸”的那股情绪汇聚到一起,反映到资本市场,“公考热”这个现象出现了能被数字量化的一面。相比于2019年上市之初,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市值飙涨超3倍,突破了2000亿的大关,与新东方、好未来站上了同一量级。
吃一碗“焦虑”饭
中公教育并不是公考产业链上唯一的“资本收割机”。中公教育和华图教育占据了公考培训市场六成左右的市场份额,粉笔公考、腰果公考等在线平台也在近年异军突起。
巨大的需求刺激下,公考培训市场还在不断地扩张、再扩张。根据国盛证券研报,整体公职考试培训的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340亿元。
至于如何贩卖这场“焦虑”,公考教育培训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在绞尽脑汁。
相比直接推荐课程,销售话术中“保障”“稳定”“地位”等词被频繁提及。“我建议你考公务员,有编制还是不一样。不过,公务员有年龄限制,你早点准备,才能早点上岸。”
多名咨询过相关培训机构的采访对象均提及,那种无形问流露出来的“压迫感”让人紧张。
“就好像如果别人报了班,我可能就是被挤下去的那一个。”
抓住考生的紧迫感,娜仁姐姐给她报名的高价“协议班”打的就是这个心理战。
“报班的话,过了皆大欢喜,不过就当免费学习,积累经验,熟悉流程;高分碾压对手,面试轻松压力小。”
“不报班的坏处,试水心态,而且还是蹚浑水,有岗位错失良机;二次备考还是从头开始,逐年竞争激烈。”
……
公考“协议班”由中公教育率先开办,至今也是中公教育最为重要的业务板块。2017年,协议班(含线上)收入增量占中公教育总增长的99%。2018年,协议班收入占总收入的80%。
协议班价格高昂,一般包括不可退部分以及可退部分,占比视班型而定。这种班型的内容编排、授课形式等与过去的常规课程相比,并没有新增投入,也就是说对于机构而言成本并没有增加。
尽管公职类考试通过率本身较低,但是机构“不过包退”的宣传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多备考者掏出钱包。
相关调查中发现,无论意向报班人员是否反馈课程价格高,销售都会推荐协议班型。“我建议你报协议班,不过全退,这个不用担心。”
多位参与过协议班培训的学员也表示:“当时就想,既然没考上还能退钱,就报一个试试呗。”
公开资料显示,协议班部分收入是于完成培训服务时不予退费部分确认为收入的,而可退费部分则一般根据协议约定,在满足不退费条件时(一般为学生通过公考)确认为收入。
对于公考机构而言,这种“降低了销售门槛”的协议班也成为了造就其漂亮财务报表的关键因素。
协议班的争议
为了参加协议班的课程,娜仁来到了离家千里的乌鲁木齐,课程一开始,娜仁就意识到,这种集中式的高密度培训机制并不适合自己。
“不停地做题,上课时间安排得特别密。老师根本不给你任何思考的时间,讲完这道题,立马就让你开始做下一道题,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可能有人适合填鸭式教育,但我不太适合。”
“而且,我们老师自己也知道,同学都没有融会贯通这些知识,都听不懂,但是他们要完成教学计划。” 娜仁就读的班型采用了如今越来越常见的大班套小班式的辅导方式,也在中公教育的网站中被称为“双师”。
集训期间,大班老师负责进行题目的串讲,小班老师为小班内同学做一对一解答。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本是通过精细分工来提高教学效率,但娜仁的体验恰恰相反。“(大班小班)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一样”,令学生学得很糊涂。
课程中间的一天,她在大小班轮流参加抽签测验,答题时模仿大班老师教过的思路,却被小班老师判为错误,反之亦然。
对公考协议班课程质量不满意的情况并非个例。
家住陕西的小葵则在当地参加了中公教育价格为38000元的住宿协议班。回顾自己复习公考的历程,她表示,中公教育的培训老师水平有好有坏,而对自己来说,其实“上过一次课就可以自学,网课更香”。
根据国信证券研报,中公教育“教师培训期仅2到3个月”。理论上,在公司的加速扩张期,这种流水线培训能够降低研发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培训机构很难在每一个网点做到教学的标准化。
2021年省考笔试分数出炉后,小葵憾失面试资格。几天后,她向中公教育申请了退回协议班的应返还款项。
眼看着合同中写明的45个工作日期限即将到期,机构老师却告诉她,“银行月底不走账,要等下个月。”最终,在她发微博投诉后,在45个工作日后收到了退款。
小葵拿回了钱,但这场拉锯战,还有不少人深陷其中。一些中公教育的前学员甚至组建了微信群,交流退费经验。
在黑猫搜索中公教育,显示该公司收到了2000多条投诉,其中大部分与“退费难”“拖延退费”“理享学贷款”相关。去年7月,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点名了中公教育等机构的退费难问题。
百亿金融游戏
对于没上岸的大部分学员,预收学费可以被机构放在账户上吃点利息。对于那些成功上岸的少数学员,机构将高额学费划入下半年确认的营业收入,同时,还能将成功案例写进下一次考试的宣传单里。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职业教育机构发现了“协议班”财富密码,选择将普通授课班改头换面,包装成“不过包退”的协议班,内核未变,价格却可以从几千元飙涨到几万元。
学员“不过包退”的协议班,更像是机构“稳赚不赔”的买卖。
中公教育尚未披露过其学员的公考通过率,但是,机构可以预测通过率来自行设定退费比例,虽然总会有多数学员无法“上岸”,但经过设计退费百分比,能够确认的收入依然足以覆盖成本,甚至保证盈利。
如果公务员考试难度增加,招录比上升,笔试通过率下降,那么,为了避免赔本,培训机构还可以降低退费率。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公教育正在做的事情。一条路径是,课程价格不变,降低退费金额。
曾经常常出现的“不过全退”已经被“不过包退”所取代,如果仔细阅读网站宣传区的细则,备考者会发现,能够退回的款项依地区和班型,占比或多或少。
另一条路径是,退费金额不变,提高课程价恪。
有心人早已体验到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培训价格的节节攀升,但是考生在被销售话术轮番轰炸之后,很难接受“几万块换一个光明前程”是一笔亏本买卖。
长此以往,轻资产运营的培训机构积攒下了大量财富,正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常规操作那样,如何将手中的钱运转起来成为关键。据中公教育2019年年报,其委托理财合计发生额达到了125.8亿元,其中有52亿元投入了风险更高、周期更长的信托理财产品。
粉笔副总裁袁东表示,整个行业中采取金融手段的基本就是中公教育,中公教育的模式就是协议 不断延迟退费 投资金融,“这种情况其实背离了行业本质,忽略了价值创造,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相比协议班的种种争议,直击灵魂的拷问也许在于,公考班到底有用吗?
公考班有没有用,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看法。以山东省考为例,笔试进面率不足6%,但粉笔的笔试基地班通过率能达到50%以上,笔试普通班的通过率做到了20%到30%之间。从这个数据标准看,培训班是有意义的。但對于拼尽全力奔跑的考生来说,概率发生在自己身上只有0%和100%之分。
通过采访大量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备考生,我们还发现,大部分985、211等学校排名靠前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公考培训的态度颇为不信任,“自己刷题就能考过”的声音不少,而更多热衷于花钱培训的备考人相对集中在低线城市,且多为普通学校出身。
在猎聘从业10余年的戴科彬表示,“考公热”更多是时代的焦虑,公务员的工作相对稳定、体面,尤其是在就业机会较少、观念保守的地方,公务员甚至被视为一种荣耀。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也提醒,即使成功“上岸”,也很有可能陷入另一种焦虑里,即公务员的职业围城。“我们处于一个社会结构变化、转型的大环境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可选择性的机会很多。所以,人自身还是要懂辩证法,这本质上是个取舍得失的问题。”
因此,迈向公考之路,如何辩证地看待公考,如何理性地报考培训机构,如何以长远、正确的眼光和态度进行职业规划,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深思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36氪”
大学期间,娜仁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过一次公考,结果自然是没考上。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报名了费用1万多元为期两周的封闭式培训。
在这场博弈中,考上了,娜仁得到的是一个光明的前途,失去的是1万多的“入场费”;没考上,娜仁似乎也没有金钱损失。
千千万万个娜仁背后,这些机构发起的是一场“比例游戏”,只要参与培训的样本足够大,命中“上岸者”的不退费概率自然水涨船高;在没考上的“陪跑人”手中,这些机构得到的则是一笔笔稳定的、优质的短期无息借款。如此看来,在社会和家庭共同编制的焦虑网下,公考培训机构正在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用尽全力“上岸”
在公考这条路上,为求“上岸”,所有人都在全力奔跑。
拿到碩士学位后,为了提高命中率,去年6月到8月底,李贺辗转去了石家庄、济南、苏州、天津等地参加考试。“最短路途的情况下,每场考试要花两天到三天的时间。”
而在时间成本以外,李贺付出的金钱成本更加令人咋舌。
据她统计,加上路费和住宿费,每次考试的成本最少在1000元左右,统计下来,去年为了公考,仅在考试这个环节,她一共花费了6000元。
而在这之前,她还投入了一笔近3万元的公考培训费用。
这种不计成本的心态延续到了培训中。在李贺的印象里,她所在的班级里,有很多人并非第一次参加公考。
根据国家公务员网站统计,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达到157.6万人,是近三年以来,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平均招录比达到了61:1,最热门岗位平均3334人竞争一席。疫情的不可抗力影响下,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在公考大军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进入体制,却因不满而逃离,在互联网大厂历经磨难后,他们又开始怀念曾经体制内的生活。
李世杰曾毅然离开家乡的电网系统,来到北京,入职大厂后,他做起了程序员。“从855到007,真的累了。”
和李世杰一样,想拥有一只“铁饭碗”,加入公考队伍的“打工人”并不在少数。近日,在编程社区网站GitHub上,三位刚刚考进体制内的前大厂程序员共同发布了一份《程序员考公指南》,上线仅两周,就获得了超过10万份星标收藏。
根据猎聘此前所做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后,“稳定性”以75.74%的得票率超越薪资福利,成为职场人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当无数个体迫切“上岸”的那股情绪汇聚到一起,反映到资本市场,“公考热”这个现象出现了能被数字量化的一面。相比于2019年上市之初,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市值飙涨超3倍,突破了2000亿的大关,与新东方、好未来站上了同一量级。
吃一碗“焦虑”饭
中公教育并不是公考产业链上唯一的“资本收割机”。中公教育和华图教育占据了公考培训市场六成左右的市场份额,粉笔公考、腰果公考等在线平台也在近年异军突起。
巨大的需求刺激下,公考培训市场还在不断地扩张、再扩张。根据国盛证券研报,整体公职考试培训的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340亿元。
至于如何贩卖这场“焦虑”,公考教育培训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在绞尽脑汁。
相比直接推荐课程,销售话术中“保障”“稳定”“地位”等词被频繁提及。“我建议你考公务员,有编制还是不一样。不过,公务员有年龄限制,你早点准备,才能早点上岸。”
多名咨询过相关培训机构的采访对象均提及,那种无形问流露出来的“压迫感”让人紧张。
“就好像如果别人报了班,我可能就是被挤下去的那一个。”
抓住考生的紧迫感,娜仁姐姐给她报名的高价“协议班”打的就是这个心理战。
“报班的话,过了皆大欢喜,不过就当免费学习,积累经验,熟悉流程;高分碾压对手,面试轻松压力小。”
“不报班的坏处,试水心态,而且还是蹚浑水,有岗位错失良机;二次备考还是从头开始,逐年竞争激烈。”
……
公考“协议班”由中公教育率先开办,至今也是中公教育最为重要的业务板块。2017年,协议班(含线上)收入增量占中公教育总增长的99%。2018年,协议班收入占总收入的80%。
协议班价格高昂,一般包括不可退部分以及可退部分,占比视班型而定。这种班型的内容编排、授课形式等与过去的常规课程相比,并没有新增投入,也就是说对于机构而言成本并没有增加。
尽管公职类考试通过率本身较低,但是机构“不过包退”的宣传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多备考者掏出钱包。
相关调查中发现,无论意向报班人员是否反馈课程价格高,销售都会推荐协议班型。“我建议你报协议班,不过全退,这个不用担心。”
多位参与过协议班培训的学员也表示:“当时就想,既然没考上还能退钱,就报一个试试呗。”
公开资料显示,协议班部分收入是于完成培训服务时不予退费部分确认为收入的,而可退费部分则一般根据协议约定,在满足不退费条件时(一般为学生通过公考)确认为收入。
对于公考机构而言,这种“降低了销售门槛”的协议班也成为了造就其漂亮财务报表的关键因素。
协议班的争议
为了参加协议班的课程,娜仁来到了离家千里的乌鲁木齐,课程一开始,娜仁就意识到,这种集中式的高密度培训机制并不适合自己。
“不停地做题,上课时间安排得特别密。老师根本不给你任何思考的时间,讲完这道题,立马就让你开始做下一道题,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可能有人适合填鸭式教育,但我不太适合。”
“而且,我们老师自己也知道,同学都没有融会贯通这些知识,都听不懂,但是他们要完成教学计划。” 娜仁就读的班型采用了如今越来越常见的大班套小班式的辅导方式,也在中公教育的网站中被称为“双师”。
集训期间,大班老师负责进行题目的串讲,小班老师为小班内同学做一对一解答。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本是通过精细分工来提高教学效率,但娜仁的体验恰恰相反。“(大班小班)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一样”,令学生学得很糊涂。
课程中间的一天,她在大小班轮流参加抽签测验,答题时模仿大班老师教过的思路,却被小班老师判为错误,反之亦然。
对公考协议班课程质量不满意的情况并非个例。
家住陕西的小葵则在当地参加了中公教育价格为38000元的住宿协议班。回顾自己复习公考的历程,她表示,中公教育的培训老师水平有好有坏,而对自己来说,其实“上过一次课就可以自学,网课更香”。
根据国信证券研报,中公教育“教师培训期仅2到3个月”。理论上,在公司的加速扩张期,这种流水线培训能够降低研发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培训机构很难在每一个网点做到教学的标准化。
2021年省考笔试分数出炉后,小葵憾失面试资格。几天后,她向中公教育申请了退回协议班的应返还款项。
眼看着合同中写明的45个工作日期限即将到期,机构老师却告诉她,“银行月底不走账,要等下个月。”最终,在她发微博投诉后,在45个工作日后收到了退款。
小葵拿回了钱,但这场拉锯战,还有不少人深陷其中。一些中公教育的前学员甚至组建了微信群,交流退费经验。
在黑猫搜索中公教育,显示该公司收到了2000多条投诉,其中大部分与“退费难”“拖延退费”“理享学贷款”相关。去年7月,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点名了中公教育等机构的退费难问题。
百亿金融游戏
对于没上岸的大部分学员,预收学费可以被机构放在账户上吃点利息。对于那些成功上岸的少数学员,机构将高额学费划入下半年确认的营业收入,同时,还能将成功案例写进下一次考试的宣传单里。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职业教育机构发现了“协议班”财富密码,选择将普通授课班改头换面,包装成“不过包退”的协议班,内核未变,价格却可以从几千元飙涨到几万元。
学员“不过包退”的协议班,更像是机构“稳赚不赔”的买卖。
中公教育尚未披露过其学员的公考通过率,但是,机构可以预测通过率来自行设定退费比例,虽然总会有多数学员无法“上岸”,但经过设计退费百分比,能够确认的收入依然足以覆盖成本,甚至保证盈利。
如果公务员考试难度增加,招录比上升,笔试通过率下降,那么,为了避免赔本,培训机构还可以降低退费率。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公教育正在做的事情。一条路径是,课程价格不变,降低退费金额。
曾经常常出现的“不过全退”已经被“不过包退”所取代,如果仔细阅读网站宣传区的细则,备考者会发现,能够退回的款项依地区和班型,占比或多或少。
另一条路径是,退费金额不变,提高课程价恪。
有心人早已体验到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培训价格的节节攀升,但是考生在被销售话术轮番轰炸之后,很难接受“几万块换一个光明前程”是一笔亏本买卖。
长此以往,轻资产运营的培训机构积攒下了大量财富,正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常规操作那样,如何将手中的钱运转起来成为关键。据中公教育2019年年报,其委托理财合计发生额达到了125.8亿元,其中有52亿元投入了风险更高、周期更长的信托理财产品。
粉笔副总裁袁东表示,整个行业中采取金融手段的基本就是中公教育,中公教育的模式就是协议 不断延迟退费 投资金融,“这种情况其实背离了行业本质,忽略了价值创造,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相比协议班的种种争议,直击灵魂的拷问也许在于,公考班到底有用吗?
公考班有没有用,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看法。以山东省考为例,笔试进面率不足6%,但粉笔的笔试基地班通过率能达到50%以上,笔试普通班的通过率做到了20%到30%之间。从这个数据标准看,培训班是有意义的。但對于拼尽全力奔跑的考生来说,概率发生在自己身上只有0%和100%之分。
通过采访大量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备考生,我们还发现,大部分985、211等学校排名靠前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公考培训的态度颇为不信任,“自己刷题就能考过”的声音不少,而更多热衷于花钱培训的备考人相对集中在低线城市,且多为普通学校出身。
在猎聘从业10余年的戴科彬表示,“考公热”更多是时代的焦虑,公务员的工作相对稳定、体面,尤其是在就业机会较少、观念保守的地方,公务员甚至被视为一种荣耀。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也提醒,即使成功“上岸”,也很有可能陷入另一种焦虑里,即公务员的职业围城。“我们处于一个社会结构变化、转型的大环境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可选择性的机会很多。所以,人自身还是要懂辩证法,这本质上是个取舍得失的问题。”
因此,迈向公考之路,如何辩证地看待公考,如何理性地报考培训机构,如何以长远、正确的眼光和态度进行职业规划,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深思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