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13日,上海书展在迁至远离市中心的世贸商城两年后,终于又重新搬回了交通便利的上海展览中心。
把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形容成“庙会”,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提反对意见。《东方早报》的文化记者石剑峰总结得好,他说:上海书展说到底就是“一次持续7日的图书商品大展销,外加拉来几百号名人做促销”。每年8月的这场书的庙会,热热闹闹、拥拥挤挤,是各家出版社的一次大聚会,也是众多爱书之人的一次小团圆。
既然是庙会,就难免有点杂乱无章,如何让现场更加有秩序,如何做好安全工作,如何协调好销售系统,成了今后上海书展需要思考、改进的重点方向。
再创新高的参展人数
370多项活动,470多家出版机构,936个展位,60,000种新书,100,000种以上参展图书,240,000人次参展, 28,000,000元的销售额……
每年的上海书展都会创新高,尤其是参展人数。从开展第一天起,展览中心外每天都排起长龙,等候买票进场。有排队的地方就有黄牛的身影。上海书展的门票不贵,只有区区10元,但是也让黄牛嗅到商机——省却排队的烦恼,你就得多花几元钱。而书展期间,展览中心每天都聚集上万人,周边的交通就出现拥堵,展览中心正门出口的延安中路,不管是不是上下班高峰,路况图上都是一片红,甚至双休日也是如此。
外面交通拥堵,里面一样人流拥挤。今年,参展人数多了,又从相对宽敞的世贸商城搬回只有2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展厅更显局促,也更拥挤。人流最多的双休日,加上自称“正在恋爱”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与读者见面,英国前首相夫人切丽·布莱尔的自传《道出真我》签售,刘嘉玲助阵好友曹可凡的新书签售,大红人周立波为好友翁思再的《非常梅兰芳》“海派清口”,等等,重量级的活动都在这两天,于是,读者们真的有点像是在逛庙会了,只能人挤人地慢慢前进。尤其是遇到知名作家、重量级嘉宾的新书签售活动,那更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其他人根本无法通过。
一拥挤,就难免有些混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签售的那个周日,渡边淳一还未到,等待签售的人已经围着签售点——中央大厅绕了一圈。所幸,上海读者的素质还算高,大家都自觉维持队伍的秩序。但是在购书处,争先恐后的购书者素质就立刻低了下来,虽然保安人员极力维持,但队伍就是排不起来,让现场出现了一波小小的抢购潮。一个身材还算魁梧的中年男子,被推来搡去中脸上也不禁出现了痛苦的表情。
对此,上海书展的主办方——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也很“郁闷”,在接受采访时她承认:“我们现在每平方米场地的人流数字,几乎要饱和了。如果再增加观众可能就不是一种很愉悦的享受,而是人挤人。”而且,这样的状况可能还要伴随上海书展好几年。
地摊式销售
“那地方一点也不像卖文化产品的,倒更像是老北京的天桥,到处都是撂地摊的。为了卖书,有的作者唱起了《北国之春》,有的作者向观众作揖行礼,连说好几遍‘希望大家喜欢我’。”
这是某记者的博文,写的就是上海书展,写得也一点不夸张。逛书展,你会切实感受到,书就是一种商品,可以买卖的商品,没有文化可言。
今年的香港书展上有“模”,引起争议;上海书展中虽然没有“模”,但也不缺明星,学术明星、娱乐明星。
开展第一天,上海书展的老朋友、几乎每年都来的易中天,继续领跑书展的众多名人们。今年,他没有新书推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焦点。除了大谈“高兴学”,最近陷入“毒舌门”的易中天,再次对媒体呛声,直截了当回绝了记者“你这个问题不应当来问我,这就相当于问一只母鸡‘你下的蛋大家都爱吃,你说说你的蛋魅力在哪里’,你应该去问家长”,令他立刻成为第二天的头条。
而在活动最多的双休日,刘嘉玲、陈乔恩、BOBO组合、尚雯婕等各路明星,络绎不绝。最受上海人欢迎的无疑是周立波,他作为翁思再新书《非常梅兰芳》的签售嘉宾,风头盖过了主角,就连主持在开场时都不得不强调,今天是翁思再签售,希望波波少说点。(当然,读者、粉丝们可不同意,波波也没有听话,他不但多说了,还唱了两段。)
请明星嘉宾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据说翁思再的《非常梅兰芳》1小时不到,就签售出300多本。
没有明星嘉宾的,只能靠其他小花招了,买书送书签、送化妆品、送购书卡……我的一个出版社朋友,书展那几天嗓音一直嘶哑,因为每天都要大声叫卖自己编辑的书。
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新书《认得几个字》的推销方式还算有点知识性,与书的主题也搭。坚持写小篆的他,现场写了几个小篆,请读者认,认出的就送一本书。
虽然书展这7天的销售额达到了2,800万元,但是一个出版社的编辑透露,出版社方面其实并不会赚很多,甚至是亏本的——要支付活动宣传费、要缴展位费、要与新华书店分成、要扣除人员加班费……
好书难求
在拥挤、混乱的环境里兜书展,多数读书人是难以忍受的。不过,好书都难求,便宜、打折的书平时更难找。于是,推着小车或者拖着旅行箱来淘书的读者走几步就能碰见。很多父母则带着孩子来,也有老人来听作家讲座、参加签售。
何况今年的新书也不少,像张大春的散文集《认得几个字》、智利天才作家的长篇巨制《荒野侦探》、切丽·布莱尔的回忆录《道出真我》、媒体人陆春祥的评论文集《病了的字母》、美国畅销书《与神对话》都值得一读。
上海书展的惯例是,不管是不是新书,至少打8折,还有很多出版社、民营书店推出特价的书。于是有朋友兴奋地说,她花了200多元买了大部头的(真的可以砸死人的那种)《英汉大辞典》,觉得它有收藏价值,有升值空间;有朋友买了《卧龙生全集》,因为摊主叫卖着“原价450,现价99”;有朋友花99元买了《契诃夫全集》,因为平时很难找到……
上海复旦大学的傅杰教授就推着小车来逛书展,一天下来,收获不少:新出版的黑塞小说四种、《坐拥书城》、《困学纪闻》、《越缦堂诗文集》、《巴黎隐士》以及几本健康养生书等等。上海文艺出版社新推出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折后价格高达1,000元,令出版社惊讶的是,这次也有两个读者购买了——以往,这种套书只有单位才会购进的。
但是,书展的环境远不如一些书店优雅、清净,折扣也不及一些大学周边的打折书店。而且,书展上的新书、旧书虽多,种类却与书店里的相差不大,想要淘到平时逛书店不能寻获的至宝,那是难上加难。
上海人还喜欢买外文原版书,但是一般的外文书店,价格都比较高,书展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淘便宜外文书的地方。但是,本届书展上的外文书,质量较往年下降不少。不光展位比去年小了,主打的特价书也成了一些早过了版权期的作品,比如简·奥斯汀的小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等,都是常见的经典之作,难见当下欧美新作。难怪,沪上著名的文艺男青年、专栏作家btr逛完书展后,空手而回。
把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形容成“庙会”,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提反对意见。《东方早报》的文化记者石剑峰总结得好,他说:上海书展说到底就是“一次持续7日的图书商品大展销,外加拉来几百号名人做促销”。每年8月的这场书的庙会,热热闹闹、拥拥挤挤,是各家出版社的一次大聚会,也是众多爱书之人的一次小团圆。
既然是庙会,就难免有点杂乱无章,如何让现场更加有秩序,如何做好安全工作,如何协调好销售系统,成了今后上海书展需要思考、改进的重点方向。
再创新高的参展人数
370多项活动,470多家出版机构,936个展位,60,000种新书,100,000种以上参展图书,240,000人次参展, 28,000,000元的销售额……
每年的上海书展都会创新高,尤其是参展人数。从开展第一天起,展览中心外每天都排起长龙,等候买票进场。有排队的地方就有黄牛的身影。上海书展的门票不贵,只有区区10元,但是也让黄牛嗅到商机——省却排队的烦恼,你就得多花几元钱。而书展期间,展览中心每天都聚集上万人,周边的交通就出现拥堵,展览中心正门出口的延安中路,不管是不是上下班高峰,路况图上都是一片红,甚至双休日也是如此。
外面交通拥堵,里面一样人流拥挤。今年,参展人数多了,又从相对宽敞的世贸商城搬回只有2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展厅更显局促,也更拥挤。人流最多的双休日,加上自称“正在恋爱”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与读者见面,英国前首相夫人切丽·布莱尔的自传《道出真我》签售,刘嘉玲助阵好友曹可凡的新书签售,大红人周立波为好友翁思再的《非常梅兰芳》“海派清口”,等等,重量级的活动都在这两天,于是,读者们真的有点像是在逛庙会了,只能人挤人地慢慢前进。尤其是遇到知名作家、重量级嘉宾的新书签售活动,那更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其他人根本无法通过。
一拥挤,就难免有些混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签售的那个周日,渡边淳一还未到,等待签售的人已经围着签售点——中央大厅绕了一圈。所幸,上海读者的素质还算高,大家都自觉维持队伍的秩序。但是在购书处,争先恐后的购书者素质就立刻低了下来,虽然保安人员极力维持,但队伍就是排不起来,让现场出现了一波小小的抢购潮。一个身材还算魁梧的中年男子,被推来搡去中脸上也不禁出现了痛苦的表情。
对此,上海书展的主办方——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也很“郁闷”,在接受采访时她承认:“我们现在每平方米场地的人流数字,几乎要饱和了。如果再增加观众可能就不是一种很愉悦的享受,而是人挤人。”而且,这样的状况可能还要伴随上海书展好几年。
地摊式销售
“那地方一点也不像卖文化产品的,倒更像是老北京的天桥,到处都是撂地摊的。为了卖书,有的作者唱起了《北国之春》,有的作者向观众作揖行礼,连说好几遍‘希望大家喜欢我’。”
这是某记者的博文,写的就是上海书展,写得也一点不夸张。逛书展,你会切实感受到,书就是一种商品,可以买卖的商品,没有文化可言。
今年的香港书展上有“模”,引起争议;上海书展中虽然没有“模”,但也不缺明星,学术明星、娱乐明星。
开展第一天,上海书展的老朋友、几乎每年都来的易中天,继续领跑书展的众多名人们。今年,他没有新书推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焦点。除了大谈“高兴学”,最近陷入“毒舌门”的易中天,再次对媒体呛声,直截了当回绝了记者“你这个问题不应当来问我,这就相当于问一只母鸡‘你下的蛋大家都爱吃,你说说你的蛋魅力在哪里’,你应该去问家长”,令他立刻成为第二天的头条。
而在活动最多的双休日,刘嘉玲、陈乔恩、BOBO组合、尚雯婕等各路明星,络绎不绝。最受上海人欢迎的无疑是周立波,他作为翁思再新书《非常梅兰芳》的签售嘉宾,风头盖过了主角,就连主持在开场时都不得不强调,今天是翁思再签售,希望波波少说点。(当然,读者、粉丝们可不同意,波波也没有听话,他不但多说了,还唱了两段。)
请明星嘉宾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据说翁思再的《非常梅兰芳》1小时不到,就签售出300多本。
没有明星嘉宾的,只能靠其他小花招了,买书送书签、送化妆品、送购书卡……我的一个出版社朋友,书展那几天嗓音一直嘶哑,因为每天都要大声叫卖自己编辑的书。
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新书《认得几个字》的推销方式还算有点知识性,与书的主题也搭。坚持写小篆的他,现场写了几个小篆,请读者认,认出的就送一本书。
虽然书展这7天的销售额达到了2,800万元,但是一个出版社的编辑透露,出版社方面其实并不会赚很多,甚至是亏本的——要支付活动宣传费、要缴展位费、要与新华书店分成、要扣除人员加班费……
好书难求
在拥挤、混乱的环境里兜书展,多数读书人是难以忍受的。不过,好书都难求,便宜、打折的书平时更难找。于是,推着小车或者拖着旅行箱来淘书的读者走几步就能碰见。很多父母则带着孩子来,也有老人来听作家讲座、参加签售。
何况今年的新书也不少,像张大春的散文集《认得几个字》、智利天才作家的长篇巨制《荒野侦探》、切丽·布莱尔的回忆录《道出真我》、媒体人陆春祥的评论文集《病了的字母》、美国畅销书《与神对话》都值得一读。
上海书展的惯例是,不管是不是新书,至少打8折,还有很多出版社、民营书店推出特价的书。于是有朋友兴奋地说,她花了200多元买了大部头的(真的可以砸死人的那种)《英汉大辞典》,觉得它有收藏价值,有升值空间;有朋友买了《卧龙生全集》,因为摊主叫卖着“原价450,现价99”;有朋友花99元买了《契诃夫全集》,因为平时很难找到……
上海复旦大学的傅杰教授就推着小车来逛书展,一天下来,收获不少:新出版的黑塞小说四种、《坐拥书城》、《困学纪闻》、《越缦堂诗文集》、《巴黎隐士》以及几本健康养生书等等。上海文艺出版社新推出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折后价格高达1,000元,令出版社惊讶的是,这次也有两个读者购买了——以往,这种套书只有单位才会购进的。
但是,书展的环境远不如一些书店优雅、清净,折扣也不及一些大学周边的打折书店。而且,书展上的新书、旧书虽多,种类却与书店里的相差不大,想要淘到平时逛书店不能寻获的至宝,那是难上加难。
上海人还喜欢买外文原版书,但是一般的外文书店,价格都比较高,书展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淘便宜外文书的地方。但是,本届书展上的外文书,质量较往年下降不少。不光展位比去年小了,主打的特价书也成了一些早过了版权期的作品,比如简·奥斯汀的小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等,都是常见的经典之作,难见当下欧美新作。难怪,沪上著名的文艺男青年、专栏作家btr逛完书展后,空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