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是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现实。我国的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生活比较贫困。摆脱贫困是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治本之策就是要根据有关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各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使人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法规;教育脱贫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1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有很多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文盲法盲不少。而有关教育法规特别是《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但受教育程度偏低。如何改善这些地区妇女儿童受教育条件,为加速贫困地区发展开辟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二、贫困与教育
我们知道,贵州省的贫困地区主要产业是农业,而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是导致他们贫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贫困地区要想彻底脱贫,发展农业是根本,而要使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教育是根本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大家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需求方面看,形成恶性循环的形式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在这里,我们不妨套用纳克斯先生的理论,来说明教育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即“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对先进生产要素利用能力低→农业生产落后→封闭状态难以打破→教育落后”的循环方式。对照科学理论而就贵州省来说,人们的购买力低下,上学与看病是老百姓的两项基本开支。要大大提高老百姓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受教育程度,一个便捷的、根本的办法就是减少老百姓在教育与医疗上的开支。对于农村而言,基本的做法是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实施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让老百姓的孩子真正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上学不花钱。目前,国家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除杂费,很大的程度上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真正使老百姓的生活逐渐的富裕起来。假以时日,妇女儿童在法律的保护下,经过若干年的接受教育,个体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人力资本,从而实现资本的飞跃。这其实就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三、转变观念,发展教育事业
过去的几十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虽是全世界最快的,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增大,几近社会稳定警戒线。据调查数据显示,教育投入是城乡居民致贫的“罪魁祸首”,城镇和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可见,贫困的根源还是在于“教育”,因为教育花费高,所以上不起学;因为上不起学,所以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所以挣不到钱。因此,“教育公平”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首要前提。为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日趋成为社会群体分化的基础性力量,教育政策不能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负面力量,而应当成为社会和谐的正面力量。
教育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开发智慧,则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权利”的立法理念:一是通过立法,保证妇女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保证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管理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保护义务。现在,世界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渐强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振兴,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数量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新的“十二五”已经开始实施,这五年时间既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省要建设小康的和谐社会,以及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步骤,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教育发展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时由于我省教育底子薄,国民受教育年限偏低,低素质人口较多,部分群众对送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教育投入短缺,办学条件薄弱,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机制不够灵活,这些都给贵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党和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投资,使我省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结构趋于合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为贵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与智力基础。
四、展望
教育就是国家发展和富强的根本,它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未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法规已经深入人心,并因此在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受世人瞩目。但总体来看教育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使受教育者掌握从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终生收益而摆脱贫困,并在法律的呵护下,有尊严的活着。
参考文献:
[1]邱东等.观念创新与政策主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印)阿玛蒂亚.森.自由:发展的目的和手段.1999.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法规;教育脱贫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1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有很多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文盲法盲不少。而有关教育法规特别是《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但受教育程度偏低。如何改善这些地区妇女儿童受教育条件,为加速贫困地区发展开辟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二、贫困与教育
我们知道,贵州省的贫困地区主要产业是农业,而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是导致他们贫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贫困地区要想彻底脱贫,发展农业是根本,而要使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教育是根本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大家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需求方面看,形成恶性循环的形式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在这里,我们不妨套用纳克斯先生的理论,来说明教育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即“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对先进生产要素利用能力低→农业生产落后→封闭状态难以打破→教育落后”的循环方式。对照科学理论而就贵州省来说,人们的购买力低下,上学与看病是老百姓的两项基本开支。要大大提高老百姓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受教育程度,一个便捷的、根本的办法就是减少老百姓在教育与医疗上的开支。对于农村而言,基本的做法是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实施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让老百姓的孩子真正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上学不花钱。目前,国家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除杂费,很大的程度上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真正使老百姓的生活逐渐的富裕起来。假以时日,妇女儿童在法律的保护下,经过若干年的接受教育,个体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人力资本,从而实现资本的飞跃。这其实就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三、转变观念,发展教育事业
过去的几十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虽是全世界最快的,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增大,几近社会稳定警戒线。据调查数据显示,教育投入是城乡居民致贫的“罪魁祸首”,城镇和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可见,贫困的根源还是在于“教育”,因为教育花费高,所以上不起学;因为上不起学,所以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所以挣不到钱。因此,“教育公平”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首要前提。为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日趋成为社会群体分化的基础性力量,教育政策不能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负面力量,而应当成为社会和谐的正面力量。
教育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开发智慧,则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权利”的立法理念:一是通过立法,保证妇女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保证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管理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保护义务。现在,世界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渐强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振兴,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数量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新的“十二五”已经开始实施,这五年时间既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省要建设小康的和谐社会,以及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步骤,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教育发展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时由于我省教育底子薄,国民受教育年限偏低,低素质人口较多,部分群众对送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教育投入短缺,办学条件薄弱,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机制不够灵活,这些都给贵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党和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投资,使我省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结构趋于合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为贵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与智力基础。
四、展望
教育就是国家发展和富强的根本,它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未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法规已经深入人心,并因此在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受世人瞩目。但总体来看教育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使受教育者掌握从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终生收益而摆脱贫困,并在法律的呵护下,有尊严的活着。
参考文献:
[1]邱东等.观念创新与政策主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印)阿玛蒂亚.森.自由:发展的目的和手段.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