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深切怀念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们。辛亥革命中的爱国主义,显示了激励人心、改造社会、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主要表现为:民族主义、民主思想、开放意识和革新理念。这些爱国主义的表现在当前中国仍然具有时代价值。
关键词:辛亥革命;爱国主义;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开辟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道路。在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深切缅怀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深切怀念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们。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些爱国志士在黑暗中探索,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革命的关键时刻,爱国主义召唤了亿万群众,奔向战场,投入斗争,甚至英勇献身。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革命团体,尽管在政治主张和纲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爱国主义却是他们之间的共同思想基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有十分鲜明的反映:兴中会的宗旨就是要“振兴中华”;有的革命团体在机关报上直截了当地宣称:“是则吾人之主义,可大书而特书曰: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爱国情感、强国志气与报国行动三者交融的有机整体,本质是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活动。
辛亥革命中的爱国主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分别为:民族主义、民主思想、开放意识和革新理念。
一、民族主义
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产生最早、宣传最多、影响最大,同时也是中山先生现代化理想的基本层次。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了从功利到理性的飞跃:辛亥革命前,先生从提出“反满”到强调“反清”;辛亥革命后,先生强调“五族共和”、“五族一家”,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和平等;五四运动后,先生提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对内主张实行民族平等、自决、自治和联合。其民族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天下大公”和“世界大同”。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在推翻皇权专制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先生“提倡民族主义”,强调“恢复民族精神”,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向近代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先生“反帝”主张的明确提出,弥补了早期民族主义的缺陷,推动了中华民族反压迫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先生“济弱扶倾”的思想和实践,则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也为中国各民族关系良好发展指明了道路。辛亥革命后,为适应推翻清政府以后的新形势,建立“五族共和”的民族国家,先生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此主张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激发了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热情。民族平等这一理想,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今天,海峡两岸共求进一步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山先生当年倡导的民族主义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亚洲的第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专制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虽然群众还没有深刻理解自己对于民主国家所负的责任,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新世界,但是民主共和已经取代君主专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民主理论经由辛亥革命提升到实践层面,促动了知识分子阶层的主体意识觉醒。他们成立了很多以“民主”为基本纲领的党派政团,创办了大量革命报刊,发行了不少革命书籍,向广大民众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邹容在《革命军》中指出:“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革命政府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改用阳历;限期剪辫;改变称谓;禁止刑讯;禁止买卖人口;劝禁缠足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人们不愿意当奴隶了,要做真正的人,要过幸福的生活。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实行的已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对全体人民负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中,不仅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问题,而且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技术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并且正在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三、开放意识
孙中山先生在济南各团体欢迎会上说:“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中山先生认为实行开放主义,开展国际经济交流,是各民族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较发达的美国、英国、意大利,还是正在发展的阿根廷、泰国,一概如此。因此中山先生极力主张中华民族应实行开放主义,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与各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一百年以后今天的中国,经过了举世瞩目的30年飞速发展,已经屹立于世界大国、强国之林,但是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清醒地牢记,民族复兴的道路依然漫长,我们不能沉醉在哪怕是巨大成就当中,我们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为自己的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复苏感到骄傲,但是我们依然必须面对方方面面的巨大挑战,我们依然必须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清除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过时的体制和观念,在开放的世界经济科技大系统中,与外部充分地交换知识和信息、设备及人才,分享成就与进步。
四、革新理念
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不断革命的一生,直到病逝前一年,先生仍然在讲这个道理:“就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由贫弱变到富强,由痛苦变成安乐,没有不是由革命而成的。因为不革命,人民的痛苦便不能解除。人类何以要革命呢?是要求进步。人类的思想,总是希望进步的。要人类进步,便不能不除去反对进步的障碍物,除去障碍物,便是革命。所以我们要人类和国家进步,便不能不革命。”(《在广州商团警察联欢会的演讲》)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革命年代,先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改革者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而投身于波澜壮阔的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造了增长奇迹,实现了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机制体制,为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如今的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但是,“第二大”并不等于“第二强”,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环境、资源、社会等领域遭遇瓶颈,另外,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还遭遇“未富先老”、“内需不振”等新困扰,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小。“老大总是要不断地打压老二”的历史经验则说明,中国的发展将承受更多的外部压力。无论是有形财富还是无形财富,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道路依然漫长。
然而,我们要理性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要有后来者居上的基本理念,充分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时间在我们这一方”。中国的发展不可限量,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因此在一些短期问题上要抱有长远眼光。我们应始终以科学发展的思维,积极应对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向富民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戴逸,李文海.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N].人民日报,1981-9-17.
[4]吴雪明.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J].世界经济研究,2008,(8).
关键词:辛亥革命;爱国主义;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开辟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道路。在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深切缅怀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深切怀念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们。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些爱国志士在黑暗中探索,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革命的关键时刻,爱国主义召唤了亿万群众,奔向战场,投入斗争,甚至英勇献身。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革命团体,尽管在政治主张和纲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爱国主义却是他们之间的共同思想基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有十分鲜明的反映:兴中会的宗旨就是要“振兴中华”;有的革命团体在机关报上直截了当地宣称:“是则吾人之主义,可大书而特书曰: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爱国情感、强国志气与报国行动三者交融的有机整体,本质是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活动。
辛亥革命中的爱国主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分别为:民族主义、民主思想、开放意识和革新理念。
一、民族主义
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产生最早、宣传最多、影响最大,同时也是中山先生现代化理想的基本层次。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了从功利到理性的飞跃:辛亥革命前,先生从提出“反满”到强调“反清”;辛亥革命后,先生强调“五族共和”、“五族一家”,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和平等;五四运动后,先生提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对内主张实行民族平等、自决、自治和联合。其民族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天下大公”和“世界大同”。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在推翻皇权专制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先生“提倡民族主义”,强调“恢复民族精神”,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向近代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先生“反帝”主张的明确提出,弥补了早期民族主义的缺陷,推动了中华民族反压迫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先生“济弱扶倾”的思想和实践,则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也为中国各民族关系良好发展指明了道路。辛亥革命后,为适应推翻清政府以后的新形势,建立“五族共和”的民族国家,先生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此主张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激发了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热情。民族平等这一理想,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今天,海峡两岸共求进一步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山先生当年倡导的民族主义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亚洲的第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专制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虽然群众还没有深刻理解自己对于民主国家所负的责任,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新世界,但是民主共和已经取代君主专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民主理论经由辛亥革命提升到实践层面,促动了知识分子阶层的主体意识觉醒。他们成立了很多以“民主”为基本纲领的党派政团,创办了大量革命报刊,发行了不少革命书籍,向广大民众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邹容在《革命军》中指出:“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革命政府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改用阳历;限期剪辫;改变称谓;禁止刑讯;禁止买卖人口;劝禁缠足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人们不愿意当奴隶了,要做真正的人,要过幸福的生活。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实行的已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对全体人民负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中,不仅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问题,而且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技术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并且正在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三、开放意识
孙中山先生在济南各团体欢迎会上说:“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中山先生认为实行开放主义,开展国际经济交流,是各民族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较发达的美国、英国、意大利,还是正在发展的阿根廷、泰国,一概如此。因此中山先生极力主张中华民族应实行开放主义,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与各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一百年以后今天的中国,经过了举世瞩目的30年飞速发展,已经屹立于世界大国、强国之林,但是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清醒地牢记,民族复兴的道路依然漫长,我们不能沉醉在哪怕是巨大成就当中,我们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为自己的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复苏感到骄傲,但是我们依然必须面对方方面面的巨大挑战,我们依然必须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清除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过时的体制和观念,在开放的世界经济科技大系统中,与外部充分地交换知识和信息、设备及人才,分享成就与进步。
四、革新理念
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不断革命的一生,直到病逝前一年,先生仍然在讲这个道理:“就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由贫弱变到富强,由痛苦变成安乐,没有不是由革命而成的。因为不革命,人民的痛苦便不能解除。人类何以要革命呢?是要求进步。人类的思想,总是希望进步的。要人类进步,便不能不除去反对进步的障碍物,除去障碍物,便是革命。所以我们要人类和国家进步,便不能不革命。”(《在广州商团警察联欢会的演讲》)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革命年代,先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改革者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而投身于波澜壮阔的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造了增长奇迹,实现了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机制体制,为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如今的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但是,“第二大”并不等于“第二强”,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环境、资源、社会等领域遭遇瓶颈,另外,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还遭遇“未富先老”、“内需不振”等新困扰,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小。“老大总是要不断地打压老二”的历史经验则说明,中国的发展将承受更多的外部压力。无论是有形财富还是无形财富,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道路依然漫长。
然而,我们要理性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要有后来者居上的基本理念,充分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时间在我们这一方”。中国的发展不可限量,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因此在一些短期问题上要抱有长远眼光。我们应始终以科学发展的思维,积极应对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向富民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戴逸,李文海.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N].人民日报,1981-9-17.
[4]吴雪明.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J].世界经济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