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学生阅读兴趣不浓。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要分析学情,有效诊断;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显著,但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
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的,仍然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
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形式还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大多由教师指定,课程建设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
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的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呢?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四)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一是学生不想读。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的理解存在着误区。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语文书,认真上好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再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学生几乎没有一丝闲暇: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呢?
二是学生不会读。由于课外阅读很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也就很难得到有 益的指导。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三是学生没得读。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落后,不少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即便是有,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两室对图书阅览室的建设,藏书太少,疏于管理,很少时间向学生开放,难得的资源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 分析学情,有效診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深入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水平,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而学生的学也才能更有效率。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学情分析要注重全面性、过程性、多样性三个方面。要注重全面性的发展,就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性包括:预测分析、实时分析和反思分析。多样性包括:立足于调查研究开展学情分析;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学情分析;基于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
(二)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当作例子,还要善于把教材作为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扩展性阅读,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论文按照层次、时间先后、关联性程度高低等标准,逐一引申出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真正使语文课堂呈现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优化问题设计,引发探究兴趣。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教材当作“引子”,结合拓展阅读的文章,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问题既有主动回答的兴趣,又有深入思考的动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教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虽然当前语文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不能移植和照搬教材或教学资源的内容,如果是这样,教师的职能和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教材或资源为基础,引领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延伸、拓展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整体上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宽广一点。但任何一个阅读个体都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的知识领域,因此,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只是千百种理解之一。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更有涉猎性。所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理念对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崔百灵.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3,(2).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显著,但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
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的,仍然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
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形式还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大多由教师指定,课程建设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
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的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呢?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四)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一是学生不想读。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的理解存在着误区。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语文书,认真上好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再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学生几乎没有一丝闲暇: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呢?
二是学生不会读。由于课外阅读很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也就很难得到有 益的指导。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三是学生没得读。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落后,不少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即便是有,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两室对图书阅览室的建设,藏书太少,疏于管理,很少时间向学生开放,难得的资源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 分析学情,有效診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深入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水平,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而学生的学也才能更有效率。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学情分析要注重全面性、过程性、多样性三个方面。要注重全面性的发展,就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性包括:预测分析、实时分析和反思分析。多样性包括:立足于调查研究开展学情分析;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学情分析;基于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
(二)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当作例子,还要善于把教材作为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扩展性阅读,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论文按照层次、时间先后、关联性程度高低等标准,逐一引申出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真正使语文课堂呈现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优化问题设计,引发探究兴趣。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教材当作“引子”,结合拓展阅读的文章,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问题既有主动回答的兴趣,又有深入思考的动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教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虽然当前语文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不能移植和照搬教材或教学资源的内容,如果是这样,教师的职能和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教材或资源为基础,引领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延伸、拓展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整体上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宽广一点。但任何一个阅读个体都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的知识领域,因此,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只是千百种理解之一。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更有涉猎性。所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理念对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崔百灵.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