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探究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要“养成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学习变接受式为探究式。
一、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以课堂为中心
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来传授知识,学生主要通过课堂获取知识。而且教师布置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很少布置如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作业。
2.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教学多是教师在讲解或描绘历史情景,是一种单向式的教学。教师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是教学过程的依附者,处于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的地位。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是缺少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
3.以课本为中心
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边边角角也不能放过,对教材以外的相关则漠然处之,缺少查阅资料的学习活动。这限制了学生视野,僵化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
4.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导致历史教育目的的缺失。在要求提高成绩和升学率的形势下,教师只能强调知识点的串讲和概括,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做题技巧,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也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从而违背了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心理特征,更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根本宗旨。
5.教学方式陈旧、单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备课往往只考虑如何去讲,而忽视了学生的情况;教学设计对学生和教学问题分析不够,忽视了学习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具上光使用课本、粉笔和黑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历史课堂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所谓自主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使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一个带有积极性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的形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的优越感。
1.创设增强探究意识的民主环境
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首先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教师必须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都要做到有问必答。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共同研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比如,教师无法回答全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前德国总理勃兰特在遇难的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而战后日本却千方百计地美化其邪恶的侵略历史”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以“日本军国主义为何幽灵不散”为题,对东京审判没有对日本法西斯进行彻底清算的细节,以及日本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神道教、武士文化、经济崛起等众多原因,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2.营造能引起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 教师教学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的教进行教学,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案,根据历史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诱发学生去探索。
其次,教师应试图把上课内容设计成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景。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应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阶梯问题,让其既符合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又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的突破,通过引导设向,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可设计以下的情景: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扣压了蒋介石。假如你作为东北军或西北军的一名将领,你会怎么处置蒋介石?假如你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名官员,你希望怎样处理这一事件?假如你是一名红军战士,你希望怎样处理这一事件?为什么?解决“西安事变”的关键是什么?“西安事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这样解决的结果怎样?确立了这些关键问题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讨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并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就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以及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处理了“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学生有了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材料,为参与做准备,从而获得新知识。
4.利用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历史博古通今、涵盖面广,而且初一各学科都是新教材,教学信息可以相互沟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搜集其他学科中一些与历史科相关的信息,并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例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时,可把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和本课内容结合起来,并提出问题: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还可让学生朗诵诗歌《观沧海》及《龟虽寿》,最后思考得出:曹操是我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一正确的观点。通过学科整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使课本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历史课堂通过探究教学的实践,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培养出一批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探究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要“养成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学习变接受式为探究式。
一、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以课堂为中心
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来传授知识,学生主要通过课堂获取知识。而且教师布置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很少布置如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作业。
2.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教学多是教师在讲解或描绘历史情景,是一种单向式的教学。教师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是教学过程的依附者,处于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的地位。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是缺少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
3.以课本为中心
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边边角角也不能放过,对教材以外的相关则漠然处之,缺少查阅资料的学习活动。这限制了学生视野,僵化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
4.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导致历史教育目的的缺失。在要求提高成绩和升学率的形势下,教师只能强调知识点的串讲和概括,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做题技巧,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也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从而违背了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心理特征,更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根本宗旨。
5.教学方式陈旧、单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备课往往只考虑如何去讲,而忽视了学生的情况;教学设计对学生和教学问题分析不够,忽视了学习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具上光使用课本、粉笔和黑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历史课堂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所谓自主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使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一个带有积极性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的形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的优越感。
1.创设增强探究意识的民主环境
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首先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教师必须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都要做到有问必答。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共同研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比如,教师无法回答全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前德国总理勃兰特在遇难的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而战后日本却千方百计地美化其邪恶的侵略历史”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以“日本军国主义为何幽灵不散”为题,对东京审判没有对日本法西斯进行彻底清算的细节,以及日本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神道教、武士文化、经济崛起等众多原因,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2.营造能引起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 教师教学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的教进行教学,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案,根据历史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诱发学生去探索。
其次,教师应试图把上课内容设计成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景。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应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阶梯问题,让其既符合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又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的突破,通过引导设向,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可设计以下的情景: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扣压了蒋介石。假如你作为东北军或西北军的一名将领,你会怎么处置蒋介石?假如你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名官员,你希望怎样处理这一事件?假如你是一名红军战士,你希望怎样处理这一事件?为什么?解决“西安事变”的关键是什么?“西安事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这样解决的结果怎样?确立了这些关键问题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讨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并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就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以及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处理了“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学生有了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材料,为参与做准备,从而获得新知识。
4.利用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历史博古通今、涵盖面广,而且初一各学科都是新教材,教学信息可以相互沟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搜集其他学科中一些与历史科相关的信息,并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例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时,可把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和本课内容结合起来,并提出问题: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还可让学生朗诵诗歌《观沧海》及《龟虽寿》,最后思考得出:曹操是我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一正确的观点。通过学科整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使课本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历史课堂通过探究教学的实践,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培养出一批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