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国石油大学始终坚定信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位,积极贯彻国务院、教育部和北京市就业文件的政策精神,认真研究,努力把各项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通过创新就业工作机制,规范就业工作制度,健全就业教育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艰苦地区、面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之路。
2009年学校就业工作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早启动、早联系,早招聘,目前09届3000多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超过60%,略高于去年同期。学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逐步建立了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全校促就业的工作机制
1.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抓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当作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学校就业工作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和服务到位。学校领导每年带队走访几十家石油石化企业,亲自主持重要的招聘宣讲会,推荐学生。学校领导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下属大型企业的领导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招聘事宜,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聘请40家大型企业人事部门领导任大学生就业导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做学生就业工作。据中石油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问卷调查的反馈,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超过96%。
2.完善保障机制,全校促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就业状况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参数。围绕就业工作质量的提高,出台了《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规章制度;健全了学校促就业的六大保障机制:领导机制、考核机制、调控机制、反馈机制、服务机制、双选机制。2004年,学校就成立了独立机构的正处级就业指导中心,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在学校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同时,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促进就业工作的相关制度,例如:《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津贴实施细则》规定:学院教师通过介绍信息、推荐工作,签约就业见习和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就业,可以计算教师工作量,与岗位津贴挂钩。
3.纳入质量工程,过程保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纳入教学质量工程,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工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把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科调整、学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充分发挥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的特色与优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实践了订单班联合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使企业能够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了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对就业率低的专业限招、停招,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缓办甚至不办。切实做到了从源头和培养的每个环节来促进学生就业。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就业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为提高就业工作质量,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积极探索科学育人之道,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容易变得理性务实,学校把危机当机遇,加大就业教育力度,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更是服务国家需要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而言,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就找到了自己成就事业的理想天地。
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也围绕石油石化下功夫、做文章。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根据国家需要就业,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和“艰苦奋斗、深入基层、献身事业”的就业理念,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
1.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就业教育效果
学校一直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07年将授课重心下移到各院系,制定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培训了24名教师。由教务处和就业中心负责授课质量的监督考核,教学效果大幅提高,08年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09年还计划在研究生中开设选修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创办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就业导刊,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手册,开通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举办各种提升学生就业力的就业比赛、讲座,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层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多角度加强全程就业教育。
2.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就业教育内涵
学校将石油传统和大庆精神教育融入到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杰出校友、企业老总进校园,激励学生立志高远。学校邀请杰出校友“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楷模”秦文贵和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等50多位国有大型企业的老总到校为同学们作报告,激励学生立志将个人事业发展和祖国需要紧密相连。2007年,学校“构建立体结构讲坛,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阵地”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08年被评为北京高校科学就业观品牌活动。
就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基层。学校在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了101个实习和实践基地,45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每年组织100余支团队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实践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企业,打消了去基层,到西部的顾虑。08年“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寻访优秀校友系列活动”也被评为北京高校科学就业观教育品牌活动。
设立企业奖学金和育才厅,增进学生的企业认同。学校联系石油企业出资设立了3千多万奖学金和13家企业育才厅,每年邀请企业老总参加奖学金颁奖典礼。鼓励学生奋发学习,增进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就业教育途径和内涵,增强了实效性,形成了石油特色的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
三、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科学管理,完善了人性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1.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就业市场,办好校园双选会
主动走出校园,走访企业,并与发布对我校专业有需求计划的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多种途径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1179家)。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双选组委会,下设七大工作组,将大型“双选会”作为学校的节日,各级领导和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学校每年举办宣讲、招聘会百余场,接待用人单位代表近千人,校园宣讲会档次高,规模大,校园招聘会效果好,每年近70%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工作。09届校园宣讲招聘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四大石油公司都将首站设在我校。
2.体现人文关怀,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工程
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动态管理毕业生就业信息,力争做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过程控制和指导帮扶。
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就业工作。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困难学生、零就业家庭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和就业帮扶工作。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集中开展“一对一”的援助服务。例如:在藏族学生座谈会上,针对2008届西藏内地班的学生感觉学习成绩不如内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担心就业比较困难,思想压力大的情况,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并主动联系了中石油西藏销售公司。现11名西藏同学全部签约,7名签约西藏销售公司,3名被录取西藏公务员,1名签约青海省建行。
实施就业补救工程。鉴于在毕业集中派遣过后还有部分毕业生正在寻找或落实工作,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主动放弃了整个暑假的休息时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10多次去教委为同学们及时办理派遣、改派等各种手续。
3.以学生为本,提供多元化服务
注重就业网络特色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近三年,就业网每年访问量近300万次。每年就业中心共发布校外招聘信息2000多条,鼓励学生走出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规范咨询流程,推行首问负责制。为帮助全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解答就业方面的各种疑惑.设立就业咨询开放日,还为学生提供全天咨询服务,随时接待毕业生和学生家长面对面的以及电话咨询,专人负责网上答疑解惑,BBS回帖700多次,力争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回复。
学校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科学管理,形成人性化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四、学校就业工作成绩
学校就业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在石油石化企业为首的用人单位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几年,我校学生平均就业率96%。学校毕业生50%以上去了石油石化一线工作,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祖国西部地区工作,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极大满足了国家石油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2006年荣获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首批进入北京地区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心建设行列。
近三年,教育部简报、高教领导参考都曾专题介绍了我校就业工作的做法,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石油报》等20多家社会新闻媒体60多次对我校就业工作做了报道,肯定了学校就业工作的成绩,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创新就业工作机制,规范就业工作制度,健全就业教育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艰苦地区、面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之路。
2009年学校就业工作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早启动、早联系,早招聘,目前09届3000多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超过60%,略高于去年同期。学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逐步建立了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全校促就业的工作机制
1.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抓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当作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学校就业工作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和服务到位。学校领导每年带队走访几十家石油石化企业,亲自主持重要的招聘宣讲会,推荐学生。学校领导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下属大型企业的领导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招聘事宜,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聘请40家大型企业人事部门领导任大学生就业导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做学生就业工作。据中石油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问卷调查的反馈,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超过96%。
2.完善保障机制,全校促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就业状况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参数。围绕就业工作质量的提高,出台了《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规章制度;健全了学校促就业的六大保障机制:领导机制、考核机制、调控机制、反馈机制、服务机制、双选机制。2004年,学校就成立了独立机构的正处级就业指导中心,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在学校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同时,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促进就业工作的相关制度,例如:《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津贴实施细则》规定:学院教师通过介绍信息、推荐工作,签约就业见习和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就业,可以计算教师工作量,与岗位津贴挂钩。
3.纳入质量工程,过程保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纳入教学质量工程,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工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把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科调整、学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充分发挥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的特色与优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实践了订单班联合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使企业能够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了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对就业率低的专业限招、停招,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缓办甚至不办。切实做到了从源头和培养的每个环节来促进学生就业。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就业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为提高就业工作质量,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积极探索科学育人之道,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容易变得理性务实,学校把危机当机遇,加大就业教育力度,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更是服务国家需要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而言,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就找到了自己成就事业的理想天地。
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也围绕石油石化下功夫、做文章。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根据国家需要就业,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和“艰苦奋斗、深入基层、献身事业”的就业理念,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
1.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就业教育效果
学校一直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07年将授课重心下移到各院系,制定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培训了24名教师。由教务处和就业中心负责授课质量的监督考核,教学效果大幅提高,08年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09年还计划在研究生中开设选修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创办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就业导刊,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手册,开通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举办各种提升学生就业力的就业比赛、讲座,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层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多角度加强全程就业教育。
2.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就业教育内涵
学校将石油传统和大庆精神教育融入到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杰出校友、企业老总进校园,激励学生立志高远。学校邀请杰出校友“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楷模”秦文贵和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等50多位国有大型企业的老总到校为同学们作报告,激励学生立志将个人事业发展和祖国需要紧密相连。2007年,学校“构建立体结构讲坛,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阵地”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08年被评为北京高校科学就业观品牌活动。
就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基层。学校在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了101个实习和实践基地,45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每年组织100余支团队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实践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企业,打消了去基层,到西部的顾虑。08年“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寻访优秀校友系列活动”也被评为北京高校科学就业观教育品牌活动。
设立企业奖学金和育才厅,增进学生的企业认同。学校联系石油企业出资设立了3千多万奖学金和13家企业育才厅,每年邀请企业老总参加奖学金颁奖典礼。鼓励学生奋发学习,增进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就业教育途径和内涵,增强了实效性,形成了石油特色的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
三、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科学管理,完善了人性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1.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就业市场,办好校园双选会
主动走出校园,走访企业,并与发布对我校专业有需求计划的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多种途径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1179家)。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双选组委会,下设七大工作组,将大型“双选会”作为学校的节日,各级领导和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学校每年举办宣讲、招聘会百余场,接待用人单位代表近千人,校园宣讲会档次高,规模大,校园招聘会效果好,每年近70%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工作。09届校园宣讲招聘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四大石油公司都将首站设在我校。
2.体现人文关怀,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工程
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动态管理毕业生就业信息,力争做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过程控制和指导帮扶。
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就业工作。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困难学生、零就业家庭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和就业帮扶工作。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集中开展“一对一”的援助服务。例如:在藏族学生座谈会上,针对2008届西藏内地班的学生感觉学习成绩不如内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担心就业比较困难,思想压力大的情况,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并主动联系了中石油西藏销售公司。现11名西藏同学全部签约,7名签约西藏销售公司,3名被录取西藏公务员,1名签约青海省建行。
实施就业补救工程。鉴于在毕业集中派遣过后还有部分毕业生正在寻找或落实工作,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主动放弃了整个暑假的休息时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10多次去教委为同学们及时办理派遣、改派等各种手续。
3.以学生为本,提供多元化服务
注重就业网络特色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近三年,就业网每年访问量近300万次。每年就业中心共发布校外招聘信息2000多条,鼓励学生走出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规范咨询流程,推行首问负责制。为帮助全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解答就业方面的各种疑惑.设立就业咨询开放日,还为学生提供全天咨询服务,随时接待毕业生和学生家长面对面的以及电话咨询,专人负责网上答疑解惑,BBS回帖700多次,力争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回复。
学校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科学管理,形成人性化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四、学校就业工作成绩
学校就业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在石油石化企业为首的用人单位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几年,我校学生平均就业率96%。学校毕业生50%以上去了石油石化一线工作,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祖国西部地区工作,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极大满足了国家石油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2006年荣获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首批进入北京地区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心建设行列。
近三年,教育部简报、高教领导参考都曾专题介绍了我校就业工作的做法,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石油报》等20多家社会新闻媒体60多次对我校就业工作做了报道,肯定了学校就业工作的成绩,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