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本文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提出利用生活中的自然资源是幼儿园的宝贵资源之一,为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丝瓜的秘密”为例进行实践探究。
关键词:自然资源;科学启蒙教育;丝瓜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与生活相结合,尤其是针对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幼儿,更需要依托一日生活进行教学。自然资源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科学活动中经常研究的对象,教师利用自然资源可以生成与主题有关的科学课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经验,逐步发展科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对接场域,捕捉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捕捉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在自然角中,我们创设了果实展示区,其中有南瓜、玉米、红薯等果实,幼儿对“老丝瓜”显示出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幼儿总是蹲在那里看那个黑黢黢的东西,于是教师把它投放到科学区的纸箱探秘中,幼儿边观察边记录。
观察记录:青青和毅毅窥探着箱子里的物品,随后打开箱子的一角,拿出老丝瓜,一手拿着老丝瓜,一手在纸上画出轮廓。青青摇了摇老丝瓜,从老丝瓜的一端掉出几粒黑黑的籽。青青大叫:“有瓜籽!”毅毅说:“还是黑黑的。”青青把刚才所画的老丝瓜的一端添画了几个黑黑的圆,毅毅左手拿着黑黑的瓜籽按在纸上,右手对瓜籽进行描画并涂黑。分享交流中教师让幼儿说说今天在科学区的发现。青青说:“今天我发现了一个丝瓜,里面有黑黑的瓜籽。”天天说:“瓜籽是白白的,我觉得不是丝瓜。”教师:“孩子们,你们猜箱子里的东西可能是什么呢?”毅毅:“我觉得它的形状像南瓜。”天天:“西瓜是圆圆的,它肯定不是西瓜。”
从观察记录与游戏的分享交流看,箱子内的老丝瓜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幼儿不仅从老丝瓜的外表探寻它到底是什么,还从老丝瓜内的黑籽猜测它是什么,判断它肯定不是什么,幼儿的探究欲望凭借对黑籽的猜想进一步增强着,创造机会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显得尤为必要。
二、追随幼儿,引领幼儿进一步的探究之旅
(一)满足需要,提供适宜性的游戏支持
回顾种种猜测,幼儿有观察与亲身感知西瓜、南瓜的需要。于是,教师把南瓜、西瓜搬进了教室,作为科学区的探究材料。幼儿观察发现平时可食用的丝瓜是绿色的,南瓜由于品种不同有圆的和长的,皮也有绿的和黄的之分,西瓜是圆圆的绿绿的,表皮还有一条条的花纹。在幼儿的交流中,幼儿对籽有了不一样的猜测,有的认为瓜籽是白色的,有的认为瓜籽是黑色的。于是,教师把南瓜和西瓜一切两半,让幼儿看清南瓜和西瓜的内部,探寻瓜籽的秘密。他们发现南瓜籽是白色的硬硬的,包裹在黄黄的馕里面,西瓜的籽是黑黑的硬硬的。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探究,科学区投放了“分一分瓜籽宝宝”,幼儿对混在一起的瓜籽宝宝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练习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明确瓜籽的归属。从外至内的探索中,幼儿逐渐更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种不能以外形或瓜籽单一的元素判定眼前事物的意识,拓展了未来探究的广度。
(二)家园互动,让经验得到共享和传递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亲密的生活伙伴,拥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资源。于是让家长一起参与探讨的调查活动开始了。调查表的名字为“我眼中的它”,内容分为两块,一块为我猜测,画一画它的样子。另一块为我的爸爸妈妈认为,画一画它的样子。幼儿把调查表纷纷地带回教室,在分享交流过程中,猜测丝瓜的幼儿知道了箱子里的老丝瓜只是丝瓜变老晒干后的样子。猜测南瓜的幼儿知道了老丝瓜只是外形和某一种南瓜有点像,但并不是南瓜。
三、关注课程的生成,助推幼儿的发展
生成课程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個动态的师幼共同建构对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一)“老丝瓜”与“青丝瓜”相遇,引发生命周期的思考
当幼儿初次见到“老丝瓜”,不知老丝瓜是何物,再在不同经验的碰撞中知道是“老丝瓜”是青丝瓜成熟变老晒干后的模样。“老丝瓜”内有丝瓜籽,于是丝瓜种植活动开始了。在此之前,教师给幼儿发了一张 “我的自然角我做主”的调查表,调查表分为春天适合种的植物以及种植的适宜温度和我最喜欢种的植物及护养方法。教师与幼儿一起期待适宜的种植温度,在20度左右的那几天与幼儿幼儿一起把丝瓜种子埋进土里,期待种子的生长。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记录种子的成长情况,形成成长轨迹图贴于自然角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更清楚的了解一粒种子的生命轨迹。
(二)丝瓜种子迟迟不发芽,引发干与湿的思考
在适宜的温度播下种子,幼儿勤奋地每天浇水,种子迟迟不发芽,思考:丝瓜为何不发芽?有的幼儿说丝瓜种子应该尖尖一头埋在下面才能发芽;有的幼儿说丝瓜种子需要晒太阳,可是走廊上没有阳光;有的幼儿说泡沫箱里的浇的水太多了,容易发霉。根据幼儿提出的建议我们重新播种了丝瓜种子,把种植丝瓜的泡沫箱搬到了阳台,还在科学区投放干泥土让幼儿探索泥土的干与湿。在游戏后的交流分享中,幼儿发现泥土干的时候是土黄色硬硬的,遇水后就变成黑黑的软软的,如果水过多水就会淹没泥土。在幼儿照顾丝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观察泥土的颜色,泥土黑黑的软软的表示不需要水,泥土黄黄的硬硬的表示需要浇水了,在尝试与摸索中,幼儿明白浇水不能过于频繁,不能急切地让水分成为丝瓜种子发芽的唯一支持。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幼儿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师利用对生活中自然资源的观察满足了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可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的科学启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自然资源;科学启蒙教育;丝瓜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与生活相结合,尤其是针对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幼儿,更需要依托一日生活进行教学。自然资源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科学活动中经常研究的对象,教师利用自然资源可以生成与主题有关的科学课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经验,逐步发展科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对接场域,捕捉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捕捉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在自然角中,我们创设了果实展示区,其中有南瓜、玉米、红薯等果实,幼儿对“老丝瓜”显示出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幼儿总是蹲在那里看那个黑黢黢的东西,于是教师把它投放到科学区的纸箱探秘中,幼儿边观察边记录。
观察记录:青青和毅毅窥探着箱子里的物品,随后打开箱子的一角,拿出老丝瓜,一手拿着老丝瓜,一手在纸上画出轮廓。青青摇了摇老丝瓜,从老丝瓜的一端掉出几粒黑黑的籽。青青大叫:“有瓜籽!”毅毅说:“还是黑黑的。”青青把刚才所画的老丝瓜的一端添画了几个黑黑的圆,毅毅左手拿着黑黑的瓜籽按在纸上,右手对瓜籽进行描画并涂黑。分享交流中教师让幼儿说说今天在科学区的发现。青青说:“今天我发现了一个丝瓜,里面有黑黑的瓜籽。”天天说:“瓜籽是白白的,我觉得不是丝瓜。”教师:“孩子们,你们猜箱子里的东西可能是什么呢?”毅毅:“我觉得它的形状像南瓜。”天天:“西瓜是圆圆的,它肯定不是西瓜。”
从观察记录与游戏的分享交流看,箱子内的老丝瓜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幼儿不仅从老丝瓜的外表探寻它到底是什么,还从老丝瓜内的黑籽猜测它是什么,判断它肯定不是什么,幼儿的探究欲望凭借对黑籽的猜想进一步增强着,创造机会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显得尤为必要。
二、追随幼儿,引领幼儿进一步的探究之旅
(一)满足需要,提供适宜性的游戏支持
回顾种种猜测,幼儿有观察与亲身感知西瓜、南瓜的需要。于是,教师把南瓜、西瓜搬进了教室,作为科学区的探究材料。幼儿观察发现平时可食用的丝瓜是绿色的,南瓜由于品种不同有圆的和长的,皮也有绿的和黄的之分,西瓜是圆圆的绿绿的,表皮还有一条条的花纹。在幼儿的交流中,幼儿对籽有了不一样的猜测,有的认为瓜籽是白色的,有的认为瓜籽是黑色的。于是,教师把南瓜和西瓜一切两半,让幼儿看清南瓜和西瓜的内部,探寻瓜籽的秘密。他们发现南瓜籽是白色的硬硬的,包裹在黄黄的馕里面,西瓜的籽是黑黑的硬硬的。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探究,科学区投放了“分一分瓜籽宝宝”,幼儿对混在一起的瓜籽宝宝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练习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明确瓜籽的归属。从外至内的探索中,幼儿逐渐更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种不能以外形或瓜籽单一的元素判定眼前事物的意识,拓展了未来探究的广度。
(二)家园互动,让经验得到共享和传递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亲密的生活伙伴,拥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资源。于是让家长一起参与探讨的调查活动开始了。调查表的名字为“我眼中的它”,内容分为两块,一块为我猜测,画一画它的样子。另一块为我的爸爸妈妈认为,画一画它的样子。幼儿把调查表纷纷地带回教室,在分享交流过程中,猜测丝瓜的幼儿知道了箱子里的老丝瓜只是丝瓜变老晒干后的样子。猜测南瓜的幼儿知道了老丝瓜只是外形和某一种南瓜有点像,但并不是南瓜。
三、关注课程的生成,助推幼儿的发展
生成课程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個动态的师幼共同建构对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一)“老丝瓜”与“青丝瓜”相遇,引发生命周期的思考
当幼儿初次见到“老丝瓜”,不知老丝瓜是何物,再在不同经验的碰撞中知道是“老丝瓜”是青丝瓜成熟变老晒干后的模样。“老丝瓜”内有丝瓜籽,于是丝瓜种植活动开始了。在此之前,教师给幼儿发了一张 “我的自然角我做主”的调查表,调查表分为春天适合种的植物以及种植的适宜温度和我最喜欢种的植物及护养方法。教师与幼儿一起期待适宜的种植温度,在20度左右的那几天与幼儿幼儿一起把丝瓜种子埋进土里,期待种子的生长。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记录种子的成长情况,形成成长轨迹图贴于自然角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更清楚的了解一粒种子的生命轨迹。
(二)丝瓜种子迟迟不发芽,引发干与湿的思考
在适宜的温度播下种子,幼儿勤奋地每天浇水,种子迟迟不发芽,思考:丝瓜为何不发芽?有的幼儿说丝瓜种子应该尖尖一头埋在下面才能发芽;有的幼儿说丝瓜种子需要晒太阳,可是走廊上没有阳光;有的幼儿说泡沫箱里的浇的水太多了,容易发霉。根据幼儿提出的建议我们重新播种了丝瓜种子,把种植丝瓜的泡沫箱搬到了阳台,还在科学区投放干泥土让幼儿探索泥土的干与湿。在游戏后的交流分享中,幼儿发现泥土干的时候是土黄色硬硬的,遇水后就变成黑黑的软软的,如果水过多水就会淹没泥土。在幼儿照顾丝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观察泥土的颜色,泥土黑黑的软软的表示不需要水,泥土黄黄的硬硬的表示需要浇水了,在尝试与摸索中,幼儿明白浇水不能过于频繁,不能急切地让水分成为丝瓜种子发芽的唯一支持。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幼儿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师利用对生活中自然资源的观察满足了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可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的科学启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