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文字表面意义的解释,或是注重语篇中的语法的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语篇中不同词、句、语法等选择的不同意义性。本文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解读了该方法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应用,认为在批评语篇分析方法的指导下,能帮助学生增强批评语言意识,加强学生接收外来信息时的判断和筛选能力。这是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大学英语;英语阅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和侧重点提出了质疑与批判。我国现阶段主流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為中心进行的词汇和语法灌输、填鸭式教育。这更偏向于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培养对于外来语言信息的辨别的筛选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在将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自如的使用英语。近年来,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和“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这样的新学科,他们试图把文本或语篇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在文本的表面命题后隐藏着的真实意识形态,试图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来解释某些社会事实。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便能较好的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
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性语篇分析源于批评语言学,是语篇分析的一个独立分支,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上。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和接受(consumption)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同时把研究重点放在发现、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却往往视而不见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三大方面:① “描写”(describe)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② “阐释”(interpret)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③ “解释”(explain)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说法。Fowler认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因而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倡导对语篇, 尤其是公众语篇 (public discourse)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 (language awareness) , 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与此同时,批评性语篇分析在语言层面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认为,只有把语言符号放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分析,才能准确、全面的理解其意义和功能。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理论、语域理论和语言元功能理论等都成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批评性语篇分析强调语篇中表达内容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此种分析方式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权利关系,运用这样的方式来阅读能够使人们对于语篇分析的思维从对语篇的基本理解提升到高层理解。
三、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切入点
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指语言有被说话者用来表达自己的各种经历和经验及各种事物之恋的逻辑关系的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实现。而及物性系统又是表达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由物质、心理、关系、语言、行为和存在六大过程组成。说话者选择表达中对于动作者、目标、感知者等元素的选择,对于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观点好意识形态。
人际功能指语言有被用于建立、维护和确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功能(如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等)。主要通过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体现出来。
语篇功能指语言有将其本身与说话者所处的情境相联系的功能。语言里有一种连接成份,也叫做语篇的衔接 (cohesion),能够让零散的语言成为一个上下文有关系的语篇。该功能主要由主位——述位实现。
因此,在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时应该把跟中语言形式和上述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相联系,特别注意从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语气(mood)、情态(modality)、转换(transformation)、词语选择(lexical choice)、代词化(pronominalisation)等方面去分析。
四、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笔者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新编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一)》为例,从及物性、情态、转换这三大方面来看看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及物性
在本文第二大点中提到了,及物性系统用来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可以用不同类型的系统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表达。而对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选择与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即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示学生每一个句子中人事物之间的关系过程及其背后的写作意图。
以第四单元Text A The Gift of the Magi(Ⅰ)中的一段话为例:
She walked down the street until she saw a sign read, “Madam Sofronie. Hair goods of All Kinds. Second Floor.” One flight up Della ran, and collected herself, panting. Entering the small shop on the second floor, she was greeted by a large, pale lady. 本段中第一句采用了物质过程表述,表明作者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的表述所发生的一切。第二句采用了行为过程表述,让读者通过Della的一些细微动作了解她当时的心情是十分急切而又紧张的。第三句是关系过程,表明Della与店主之前没有任何交情,是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她无法从店主那将头发卖到比市场价更高的价钱。
2. 情态
情态系统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韩礼德认为,英语的情态系统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外,还有人称代词、称呼语、实义动词、時态和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等。仔细的分析语篇中的情态系统有助于读者弄清楚语篇中人物之间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势关系。
第三单元Text B To Be the Chicken King—Colonel Sanders中有这么两句话:
“He would convince restaurant owners to use his secret recipe and cooking method. In return, they would pay him four or five cents for every chicken sold.
这两句中均使用了would,而字典中表明will(would)强调希望意愿和意图,由此可以看出,sanders在采取这个做法之前也并不是把握十足的,他没有关系很好的饭店店主作为合作对象,除了对自己炸鸡配方的自信外,更多的是一种对成功的期许。
3. 转换
“转换”一词来自转换生成语法,是一种句法关系,但其在批评语言学中指必须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的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有时也指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变化过程。英语语篇中的转换主要包含名物化和被动化,被动化尤为多见,具有削弱动作感;模糊时间概念、掩饰过程的参与者及因果关系;产生客观化的效果;影响词汇化的效果。
第八单元Text A Global Warming Alert!中有两个句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Global warming is caused when carbon dioxide (CO2) gets into the atmospher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in English who used computer models to predict what would happen to certain species if global warming continues.
第一句中的被动化是达到掩饰过程的参与者及因果关系的效果,因为虽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直接因素,但实际上致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量的元凶是人类的一些不环保行为。第二句中的被动化是起到削弱动作感的作用,该句的突出重点是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手段,而不是突出由谁组织安排的研究。
五、结语
由此可见,批评性语篇分析通过分析语言来得到关于现实、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权力、意识形态、历史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它不仅能够分析某种特定语境下的语篇,还能反过来通过语篇中的语言推测出语篇产生的语境等各类因素。采取这种分析方式,学生能够通过对语篇的结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了解作者通过语言传达意识形态的方式,也能提高其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外来信心的判断和筛选能力。这将成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Fowler, R.; Hodge, B.; Kress , G. and Trew, T. 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Longman, 1979. [12]
[2] Fowler, R. Critical linguistics [A]. Malmkjaer, K. 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 [C]. London: Routledge, 1991
[3] Halliday, M. 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4] 辛 斌. 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 [J]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 4)
[5] 鄢华平,刘婷,邓胜平. 新编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一)[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0,55,131-132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大学英语;英语阅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和侧重点提出了质疑与批判。我国现阶段主流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為中心进行的词汇和语法灌输、填鸭式教育。这更偏向于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培养对于外来语言信息的辨别的筛选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在将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自如的使用英语。近年来,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和“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这样的新学科,他们试图把文本或语篇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在文本的表面命题后隐藏着的真实意识形态,试图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来解释某些社会事实。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便能较好的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
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性语篇分析源于批评语言学,是语篇分析的一个独立分支,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上。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和接受(consumption)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同时把研究重点放在发现、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却往往视而不见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三大方面:① “描写”(describe)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② “阐释”(interpret)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③ “解释”(explain)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说法。Fowler认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因而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倡导对语篇, 尤其是公众语篇 (public discourse)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 (language awareness) , 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与此同时,批评性语篇分析在语言层面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认为,只有把语言符号放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分析,才能准确、全面的理解其意义和功能。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理论、语域理论和语言元功能理论等都成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批评性语篇分析强调语篇中表达内容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此种分析方式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权利关系,运用这样的方式来阅读能够使人们对于语篇分析的思维从对语篇的基本理解提升到高层理解。
三、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切入点
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指语言有被说话者用来表达自己的各种经历和经验及各种事物之恋的逻辑关系的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实现。而及物性系统又是表达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由物质、心理、关系、语言、行为和存在六大过程组成。说话者选择表达中对于动作者、目标、感知者等元素的选择,对于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观点好意识形态。
人际功能指语言有被用于建立、维护和确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功能(如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等)。主要通过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体现出来。
语篇功能指语言有将其本身与说话者所处的情境相联系的功能。语言里有一种连接成份,也叫做语篇的衔接 (cohesion),能够让零散的语言成为一个上下文有关系的语篇。该功能主要由主位——述位实现。
因此,在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时应该把跟中语言形式和上述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相联系,特别注意从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语气(mood)、情态(modality)、转换(transformation)、词语选择(lexical choice)、代词化(pronominalisation)等方面去分析。
四、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笔者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新编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一)》为例,从及物性、情态、转换这三大方面来看看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及物性
在本文第二大点中提到了,及物性系统用来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可以用不同类型的系统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表达。而对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选择与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即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示学生每一个句子中人事物之间的关系过程及其背后的写作意图。
以第四单元Text A The Gift of the Magi(Ⅰ)中的一段话为例:
She walked down the street until she saw a sign read, “Madam Sofronie. Hair goods of All Kinds. Second Floor.” One flight up Della ran, and collected herself, panting. Entering the small shop on the second floor, she was greeted by a large, pale lady. 本段中第一句采用了物质过程表述,表明作者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的表述所发生的一切。第二句采用了行为过程表述,让读者通过Della的一些细微动作了解她当时的心情是十分急切而又紧张的。第三句是关系过程,表明Della与店主之前没有任何交情,是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她无法从店主那将头发卖到比市场价更高的价钱。
2. 情态
情态系统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韩礼德认为,英语的情态系统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外,还有人称代词、称呼语、实义动词、時态和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等。仔细的分析语篇中的情态系统有助于读者弄清楚语篇中人物之间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势关系。
第三单元Text B To Be the Chicken King—Colonel Sanders中有这么两句话:
“He would convince restaurant owners to use his secret recipe and cooking method. In return, they would pay him four or five cents for every chicken sold.
这两句中均使用了would,而字典中表明will(would)强调希望意愿和意图,由此可以看出,sanders在采取这个做法之前也并不是把握十足的,他没有关系很好的饭店店主作为合作对象,除了对自己炸鸡配方的自信外,更多的是一种对成功的期许。
3. 转换
“转换”一词来自转换生成语法,是一种句法关系,但其在批评语言学中指必须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的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有时也指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变化过程。英语语篇中的转换主要包含名物化和被动化,被动化尤为多见,具有削弱动作感;模糊时间概念、掩饰过程的参与者及因果关系;产生客观化的效果;影响词汇化的效果。
第八单元Text A Global Warming Alert!中有两个句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Global warming is caused when carbon dioxide (CO2) gets into the atmospher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in English who used computer models to predict what would happen to certain species if global warming continues.
第一句中的被动化是达到掩饰过程的参与者及因果关系的效果,因为虽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直接因素,但实际上致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量的元凶是人类的一些不环保行为。第二句中的被动化是起到削弱动作感的作用,该句的突出重点是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手段,而不是突出由谁组织安排的研究。
五、结语
由此可见,批评性语篇分析通过分析语言来得到关于现实、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权力、意识形态、历史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它不仅能够分析某种特定语境下的语篇,还能反过来通过语篇中的语言推测出语篇产生的语境等各类因素。采取这种分析方式,学生能够通过对语篇的结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了解作者通过语言传达意识形态的方式,也能提高其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外来信心的判断和筛选能力。这将成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Fowler, R.; Hodge, B.; Kress , G. and Trew, T. 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Longman, 1979. [12]
[2] Fowler, R. Critical linguistics [A]. Malmkjaer, K. 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 [C]. London: Routledge, 1991
[3] Halliday, M. 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4] 辛 斌. 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 [J]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 4)
[5] 鄢华平,刘婷,邓胜平. 新编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一)[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0,5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