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学校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历来被认为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归宿。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但是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软弱乏力。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学校不力的状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同样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自身存在教育偏位德育与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得不把抓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而且也忽略了传统美德课,造成孩子们不了解我国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由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去年同时期,我校学生打架、上网、殴打教师等现象屡见不鲜。今年学校程序井然,校风正,学风浓,足见我校德育教育工作有一定成效。结合我校实践经验,本人认为抓好青少年德育教育,做好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要从“全”入手,以德治校。
所谓的“全”,第一是指从校长到教师乃至门卫,全体教职工全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好全方位的身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未来建设者、接班人的塑造者,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时刻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的教育影响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要自觉地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校长更是要求教职工做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要求教职工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校长要为学生做好身教,育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传。代课教师应以自身的模范言行去引导、感染学生。这种身教应是全程的,不能光是课堂上正儿八经下课后吊儿郎当;这种身教更应是全面的,大到做人明礼,小到言谈举止,从文明用语到团结合作。职工也一样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生同样会受这些人的影响。因为职工都是成年人,又是工作在学校这一育人环境,他们的言行举止怎么不能影响学生呢?要求教师做好身教而不要求职工做到身教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学德育教育不光是班主任、政治教师的工作,而是所有为师者的义务和责任。《纲要》指出要发扬教师为人师表的作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不正何以为范呢?
所谓“全”第二是指对学生全员的道德教育,即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目前社会发展的局势使得教师、学校不敢管问题学生,不愿管问题学生,或者对教职工子女放纵,这些做法都是不利于学生全员的道德教育的。放弃任何一个思想偏激、品德恶劣的学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劝其退学的做法更是违背教育精神的。教育就是“爱”,没有教不好的,只有不会教的,只要“不放弃、不抛弃”,对每一个学生都付诸爱心,就一定能做好学生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所谓的“全”第三是指对学生进行全程的道德教育。即不仅在课堂进行教育,而是在课外进行教育;不仅在校内对其教育而且在校外也要教育。不仅在学期内教育而且在假期内也要教育;也就是说从时间、空间上要充实,不能只是班会、团会、报告会、政治课上的教育,而是每时每刻,每一学科的教学过程都应贯穿道德教育,正如《纲要》中指出“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所谓“全”第四是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内容上讲应是全面的。不仅要进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教育、感恩教育,还应进行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革命传统教育,更应进行时政国情、时代精神教育。如果多进行些生命价值教育,让青少年真正对他人的生命尊重,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不会有过去的“马加爵”,也不会有开车撞人后又用刀刺死伤者的 “药家鑫”。
所谓“全”,第五是指对学生的评价奖励要全面的考核。对学生评价奖励时不能光看学生的成绩如何,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因此要多奖重奖一些行为规范生,否则就对德育教育形成误导,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全面准确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看学生成绩的高低、高考上线人数,而是要把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以及学生品德状况良好,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准。
所谓“全”,第六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全面。不能单一说教,苦口婆心的劝导,还应注意运用英模事迹报告会、观看革命影视片、创设情境班会等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插柳艺术”。同时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给父母写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道德实践,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
总之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全”字上下功夫,才能使德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才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的接班人,才能使其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道德规范的接班人。
但是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软弱乏力。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学校不力的状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同样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自身存在教育偏位德育与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得不把抓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而且也忽略了传统美德课,造成孩子们不了解我国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由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去年同时期,我校学生打架、上网、殴打教师等现象屡见不鲜。今年学校程序井然,校风正,学风浓,足见我校德育教育工作有一定成效。结合我校实践经验,本人认为抓好青少年德育教育,做好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要从“全”入手,以德治校。
所谓的“全”,第一是指从校长到教师乃至门卫,全体教职工全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好全方位的身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未来建设者、接班人的塑造者,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时刻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的教育影响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要自觉地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校长更是要求教职工做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要求教职工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校长要为学生做好身教,育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传。代课教师应以自身的模范言行去引导、感染学生。这种身教应是全程的,不能光是课堂上正儿八经下课后吊儿郎当;这种身教更应是全面的,大到做人明礼,小到言谈举止,从文明用语到团结合作。职工也一样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生同样会受这些人的影响。因为职工都是成年人,又是工作在学校这一育人环境,他们的言行举止怎么不能影响学生呢?要求教师做好身教而不要求职工做到身教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学德育教育不光是班主任、政治教师的工作,而是所有为师者的义务和责任。《纲要》指出要发扬教师为人师表的作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不正何以为范呢?
所谓“全”第二是指对学生全员的道德教育,即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目前社会发展的局势使得教师、学校不敢管问题学生,不愿管问题学生,或者对教职工子女放纵,这些做法都是不利于学生全员的道德教育的。放弃任何一个思想偏激、品德恶劣的学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劝其退学的做法更是违背教育精神的。教育就是“爱”,没有教不好的,只有不会教的,只要“不放弃、不抛弃”,对每一个学生都付诸爱心,就一定能做好学生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所谓的“全”第三是指对学生进行全程的道德教育。即不仅在课堂进行教育,而是在课外进行教育;不仅在校内对其教育而且在校外也要教育。不仅在学期内教育而且在假期内也要教育;也就是说从时间、空间上要充实,不能只是班会、团会、报告会、政治课上的教育,而是每时每刻,每一学科的教学过程都应贯穿道德教育,正如《纲要》中指出“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所谓“全”第四是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内容上讲应是全面的。不仅要进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教育、感恩教育,还应进行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革命传统教育,更应进行时政国情、时代精神教育。如果多进行些生命价值教育,让青少年真正对他人的生命尊重,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不会有过去的“马加爵”,也不会有开车撞人后又用刀刺死伤者的 “药家鑫”。
所谓“全”,第五是指对学生的评价奖励要全面的考核。对学生评价奖励时不能光看学生的成绩如何,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因此要多奖重奖一些行为规范生,否则就对德育教育形成误导,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全面准确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看学生成绩的高低、高考上线人数,而是要把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以及学生品德状况良好,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准。
所谓“全”,第六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全面。不能单一说教,苦口婆心的劝导,还应注意运用英模事迹报告会、观看革命影视片、创设情境班会等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插柳艺术”。同时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给父母写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道德实践,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
总之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全”字上下功夫,才能使德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才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的接班人,才能使其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道德规范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