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二)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阅读描写植物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写植物的文章一般都会描写植物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内在气质,把握住了这些特点,就对植物的形象比较明晰了。
  2.细读文章,领会情感。写植物的记叙文更多地体现在植物向人们展示的内在风采和神韵上,作者状写植物或者是表达一种思想,或者是歌颂某种品格,或者是抒发一种感情。
  3.明确技法,分析效果。写植物的记叙文经常运用借物抒情手法、托物言志手法、欲扬先抑手法、对比衬托手法等。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突出所写之物的品格,给读者以启发。
  ■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坐着颠簸的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見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2.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通读全文,你认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其他文献
我跳过门口堆放的几卷玻璃纸,走进妈妈的办公室。窗口贴玻璃纸的“沙沙”声,一声比一声单调。  原本下班就要回家的,但妈妈说,办公室的窗子上要贴几张玻璃纸,让我等一会儿。那就等等吧!贴几张窗纸罢了,不会太久。  一进入办公室,我就后悔了:有八扇窗户,多是一米长的。我有些烦躁了。  从一扇未贴纸的窗子向外望去,那棟熟悉的宿舍楼显得更枯燥单调了。三十分钟过去了,我终于忍不住问妈妈:“还要多久呢?”  “快
期刊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④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  
期刊
【主题思想】  在《名人传》的引言中,罗曼·罗兰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显然,他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他借《名人传》抒写了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路历程,他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受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人物形象】  贝多芬:德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年轻时就開始耳
期刊
一轮明月悬夜空,月光如水水如天。月亮把天上的美无偿地呈现给我们,而我们却缺少一种欣赏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  月亮有耳  张牧笛  秋季的月亮是湿漉漉的。黑夜来得越来越早,月的失眠被不断地拉长,再拉长。月亮挂在树梢上,如一条赶海的鱼,人们只要伸伸手,就能触到它波光粼粼的肌肤。散淡的月色,也这样潮水般涨了上来。“楼台静,帘幕垂,烟似织,月如眉。”心事被卷到邈
期刊
历史题材剧多取材于历史,以描写真实的、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然而,历史剧并不等同于历史教科书,它包含丰富的艺术想象与艺术虚构。如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雷电颂》一文,诗人就借屈原的自白召唤风暴雷电等自然力量,表达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同时,《雷电颂》又是一首散文诗,它融合了诗的抒情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等特点,因而语言上既有散文的情趣,又有诗歌的韵味。
期刊
花枝尽折腰,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题记  星期六的早晨阳光明媚,我随家人去桃花山庄赏花。  途中,窗外的景色转瞬即逝。不必说山坡上那一抹金黄的油菜花,长势喜人的小麦,也不必说绿意盎然的林木,蓝宝石般澄澈的天,单是白云深处的人家就引人无限遐想。  不难想,桃花山庄的景色应该会更美吧。  车子刚驶入景区进口,我就惊呆了。这哪里是花海,明明是车海嘛!  顾不上那么多,我心情愉悦地冲下车,一路小跑
期刊
1940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金先生写了《短文两篇》(《日》《月》),表达自己对光明的追求。在《日》中,作者由扑火的飞蛾联想到古代逐日的夸父,进而联想到所有追求光和热的行为和精神。在《月》中,作者把奔月的姮娥想象成一个为了理想而放弃一切的美好形象。巴金先生善于联想和想象,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期刊
1.掌握第二人称记事的技巧。  2.注意第二人称记事与抒情的区分。  在口语交际中,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让人感觉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但在作文写作中,第二人称更长于抒情,且多是直接抒情,节奏可急促可舒缓,都具有浓郁热烈的抒情色彩。用第二人称记事,除了应遵循基本的记叙要素、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外,特别要注意第二人称的角度与记事本身的有机融合。第二人称记事,事情是对方“你”经历的,或是“你”“我”共同
期刊
人们总是爱去旅行,去看各种各样的风景,往往忽略了景物背后别样的风土人情。长而久之,人们学会了欣赏景物的美,却淡忘了人性的美。  小时候,我乘城乡巴士回乡看望爷爷奶奶。依稀还记得巴士很简陋,绿色的车皮已是油漆剥落,黑浓的尾气一股一股地喷出,行人无不捂鼻咳嗽。后车门总是一卡一顿半开着,下车和上车的人就从这半米宽的门缝里推搡着挤进挤出,司机站起身向后指挥:“上车的人往中间走,别找到地方就杵着不动——说你
期刊
都说14岁的女孩如初升的太阳,轻轻地跃出地平线,亭亭玉立在澄清的海面上;都说14岁的女孩如娇俏可爱的小精灵,翩飞于花丛中,轻轻挽住裙角,缓缓扬起嘴角,带点稚气,透着天真……然而,我们班有个女孩却与众不同。  你看,她头顶束着一个高高的马尾,好些头发因为太短,安静地垂在脑后。眉毛下的眼睛虽然不大,却显得很有精神。美中不足的是脸上长了好些痘痘,不过,她压根没有为那些玩意儿烦恼,整天快乐得像只小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