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学模式的“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强调了权威和知识的重要性.注重了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却忽略了学生实际所能汲取的“养分”的比例,因此,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在“苦学”中不断地求索。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了学生的学;重视了对学生创造力与发展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课堂中师生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乐学”中不断发展。
一、关于“乐性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合格的教师注重的是:单向的传授,在乎的是学生会不会、懂不懂。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合格的教师应当善于把握的是:双向的交流,关注的是学生愿不愿学、有没有愉悦的感觉,也就是指学生是否“乐学”。乐性原则是情感教学原则中的一条核心原则。乐性原则也即是寓教于乐,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一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
二、操作策略
1、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片面的认为:为师,就是能解答学生的困惑,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即将知识储存起来,一旦老师要求时谁“倒出来”的多谁就是“好”学生,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些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需要,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使得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曾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某某老师的课最没劲了,整堂课都背得出要怎么上:走进教室,行完礼翻开小本子,小测验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再是预习几分钟,然后老师开始照着书本上的内容讲课,老师是深度近视眼又把脸埋在书本里,所以她开始讲课我们开始在下面玩,最后就是把练习册拿出来完成。”试想一下这样的学习,老师讲得辛苦,可合起书本学生们又学到了多少呢?特别是对于当今的信息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展,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因此,知识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手段。我在初中《世界地理》部分的授课中发现:学生初学一个国家时眼神时常透出兴奋,而学了几个国家后教材上几乎一致的模式使得学生新奇感、兴奋感越来越少,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知识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
(1)传授知识结构。我将教材中国家的学习汇编成以下的结构: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条件 :1、地形 2、气候 三、经济特点:1、农业 2、工业 3、交通运偷业 四、主要城市:1、首都 2、其它 。模式教给学生后,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围绕结构边读图边补充信息进行分析。当学生已初步掌握这个模式后,开始指导学生把握国家学习的差异性,即每大洲重点分析一个国家后其余的国家学习不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国家间自然与人文的特征差异。如有的国家突出地理位置的优势,有的国家突出自然特征,有的国家突出传统产业,有的国家突出新兴产业,有的国家突出风土人情,有的国家突出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有的国家则突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人文因素等等。
(2)改革授课方式。让学生明确了知识结构后,就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走上讲台。第一次的尝试我先让学生六人一组,有的搜集资料,有的完成报告,有的指图讲解,有的回答疑问,要求是全员参与,活动结束教师作评价。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学生离独立“行走”已不远。《世界地理》的考核评价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和要求:在下列国家中任选一国进行调查研究:韩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以色列、南非、意大利、挪威、芬兰、丹麦、瑞士、瑞典、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 汇报形式:调查报告。报告要求:l、表达条理清晰,重点明确;2思想观念正确;3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信息分析;4能适当结合生活实际;5能质疑或提出自己的见解;6报告内容形式多样;7获得信息渠道多。 要求中强调学生明确国家学习的知识结构,能把握国家特色,强调思想教育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强调收集组织地理信息的能力,强调要使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责任心相结合,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3)选择教学内容。这样尝试后,我知道了在上课的过程中知识并不需要简单的重复和面面俱到,同时又明白了班与班之间存在差异,传授的知识也可具有差异性。在变换之中,学生带着新奇体会着学习的快乐。
2、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就应当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并通过形体、语言、板书、教具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可以展示图片、音像资料配以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让学生注视黑板上的陕西省把它想象成一尊兵马俑,把海南省想象成一只大菠萝等,这样既记住了物产、特点又记住了这些省的形态。板书的简明扼要、字体的优美就是教师以个人的修养和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桥梁,可以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之中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
3、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刚被批评过的学生无论教师讲课多么生动.他都默默地低着头若有所思,而一些刚被表扬过的同学则不停地举手。在一个活泼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彼此之间会因为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引起一些争执,最终让教师来判定。这些使我们发觉学生是多么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多么渴望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一次,在上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变化时,第一张表格的分析我提示同学们分析时注意每一要索的使用,并完整表述自己的观点,分析中同学们发现了l949是一个关键的时间段,代表了建国前后的差别,第二张表格分析时同学们都能得出科技进步了,机械化程度高,农业发展的速度快,这时我本打算结束了却发现平时一直低着头的一位学生还在举手,我惊奇之余想听一听他还有什么观点,当我点到他的名字时,我发现班级里有一大批同学露出了不屑一顾的样子,他站起来轻声说到:“表格中的1978年,代表了建国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又是改革开放……。”等他讲完之后,我激动地说:“太好了,这张表格老师想想挺简单的,所以,提了一句就要结束了,你补充的非常有道理,老师差一点忽视了,这就是学科间的相通,这是地理与历史、政治的结合,讲得太好了。”看着我激动的样子,同学们惊异地看着他,而他也自信地笑了。这之后,上课我经常能看到他举起的手,而班级中举手的同学也好像多了起来。教师不应吝啬表扬,而要慎用批评,一句表扬有时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功。
4、满足学生的建树需要
地理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教材、教室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在学生已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观察带着问题回归课堂。“日本人为什么爱吃生鱼片”,“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怎么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芬兰被称为‘千湖之国’,但是有的书中怎么也将挪威称为‘千湖之国’。”“梵蒂冈这么小的一个国家人口又少如何生存”等等。一次上课时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摘录世界名表的名称。”调查结果:同学们都发觉这些名表基本来自于瑞士,这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们探索原因的兴趣。第二次,当我再次要求同学们去摘录葡萄酒的出产地时.有一位同学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而是找来书籍讲解了全球葡萄种植的纬度、气候、土壤等条件,当我问起她为何这样做时她回答我:“老师的目的肯定不是让我们抄酒名.葡萄酒肯定跟葡萄种植相关,所以我将种植葡萄的条件找来了。”我给予她大大的肯定后,大家一起找图、分析、思考后得出与地中海气候紧密相关。看着她微微上跷的嘴角,我相信这次她比任何一个同学都要学得好、记得牢。
5、满足学生的娱乐需要
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性,他们对娱乐活动有着强烈的需要。因此,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体验活动中接受教学内容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学习《地图》知识的时候,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实践“用步数和步距测实地距离”,“用手表测方向”。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我让学生到地理专用教室,自己摆放“自转”和“公转”时的日、地位置,通过自己观察、小组探究来解析“昼夜更替”和“四季形成”。学习《海陆的变迁》时.我让学生先来做一个“七巧板”游戏。学习《天气预报》时,我让学生模拟中央台首席预报员。不断变换的环境,不同的体验使学生在新奇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了学习兴趣.记住了所学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百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教师多关注学生的眼神的变化,多一些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乐学”来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评价标准的话,那么,我想我们的工作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关于“乐性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合格的教师注重的是:单向的传授,在乎的是学生会不会、懂不懂。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合格的教师应当善于把握的是:双向的交流,关注的是学生愿不愿学、有没有愉悦的感觉,也就是指学生是否“乐学”。乐性原则是情感教学原则中的一条核心原则。乐性原则也即是寓教于乐,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一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
二、操作策略
1、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片面的认为:为师,就是能解答学生的困惑,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即将知识储存起来,一旦老师要求时谁“倒出来”的多谁就是“好”学生,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些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需要,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使得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曾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某某老师的课最没劲了,整堂课都背得出要怎么上:走进教室,行完礼翻开小本子,小测验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再是预习几分钟,然后老师开始照着书本上的内容讲课,老师是深度近视眼又把脸埋在书本里,所以她开始讲课我们开始在下面玩,最后就是把练习册拿出来完成。”试想一下这样的学习,老师讲得辛苦,可合起书本学生们又学到了多少呢?特别是对于当今的信息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展,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因此,知识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手段。我在初中《世界地理》部分的授课中发现:学生初学一个国家时眼神时常透出兴奋,而学了几个国家后教材上几乎一致的模式使得学生新奇感、兴奋感越来越少,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知识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
(1)传授知识结构。我将教材中国家的学习汇编成以下的结构: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条件 :1、地形 2、气候 三、经济特点:1、农业 2、工业 3、交通运偷业 四、主要城市:1、首都 2、其它 。模式教给学生后,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围绕结构边读图边补充信息进行分析。当学生已初步掌握这个模式后,开始指导学生把握国家学习的差异性,即每大洲重点分析一个国家后其余的国家学习不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国家间自然与人文的特征差异。如有的国家突出地理位置的优势,有的国家突出自然特征,有的国家突出传统产业,有的国家突出新兴产业,有的国家突出风土人情,有的国家突出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有的国家则突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人文因素等等。
(2)改革授课方式。让学生明确了知识结构后,就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走上讲台。第一次的尝试我先让学生六人一组,有的搜集资料,有的完成报告,有的指图讲解,有的回答疑问,要求是全员参与,活动结束教师作评价。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学生离独立“行走”已不远。《世界地理》的考核评价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和要求:在下列国家中任选一国进行调查研究:韩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以色列、南非、意大利、挪威、芬兰、丹麦、瑞士、瑞典、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 汇报形式:调查报告。报告要求:l、表达条理清晰,重点明确;2思想观念正确;3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信息分析;4能适当结合生活实际;5能质疑或提出自己的见解;6报告内容形式多样;7获得信息渠道多。 要求中强调学生明确国家学习的知识结构,能把握国家特色,强调思想教育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强调收集组织地理信息的能力,强调要使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责任心相结合,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3)选择教学内容。这样尝试后,我知道了在上课的过程中知识并不需要简单的重复和面面俱到,同时又明白了班与班之间存在差异,传授的知识也可具有差异性。在变换之中,学生带着新奇体会着学习的快乐。
2、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就应当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并通过形体、语言、板书、教具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可以展示图片、音像资料配以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让学生注视黑板上的陕西省把它想象成一尊兵马俑,把海南省想象成一只大菠萝等,这样既记住了物产、特点又记住了这些省的形态。板书的简明扼要、字体的优美就是教师以个人的修养和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桥梁,可以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之中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
3、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刚被批评过的学生无论教师讲课多么生动.他都默默地低着头若有所思,而一些刚被表扬过的同学则不停地举手。在一个活泼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彼此之间会因为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引起一些争执,最终让教师来判定。这些使我们发觉学生是多么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多么渴望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一次,在上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变化时,第一张表格的分析我提示同学们分析时注意每一要索的使用,并完整表述自己的观点,分析中同学们发现了l949是一个关键的时间段,代表了建国前后的差别,第二张表格分析时同学们都能得出科技进步了,机械化程度高,农业发展的速度快,这时我本打算结束了却发现平时一直低着头的一位学生还在举手,我惊奇之余想听一听他还有什么观点,当我点到他的名字时,我发现班级里有一大批同学露出了不屑一顾的样子,他站起来轻声说到:“表格中的1978年,代表了建国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又是改革开放……。”等他讲完之后,我激动地说:“太好了,这张表格老师想想挺简单的,所以,提了一句就要结束了,你补充的非常有道理,老师差一点忽视了,这就是学科间的相通,这是地理与历史、政治的结合,讲得太好了。”看着我激动的样子,同学们惊异地看着他,而他也自信地笑了。这之后,上课我经常能看到他举起的手,而班级中举手的同学也好像多了起来。教师不应吝啬表扬,而要慎用批评,一句表扬有时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功。
4、满足学生的建树需要
地理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教材、教室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在学生已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观察带着问题回归课堂。“日本人为什么爱吃生鱼片”,“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怎么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芬兰被称为‘千湖之国’,但是有的书中怎么也将挪威称为‘千湖之国’。”“梵蒂冈这么小的一个国家人口又少如何生存”等等。一次上课时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摘录世界名表的名称。”调查结果:同学们都发觉这些名表基本来自于瑞士,这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们探索原因的兴趣。第二次,当我再次要求同学们去摘录葡萄酒的出产地时.有一位同学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而是找来书籍讲解了全球葡萄种植的纬度、气候、土壤等条件,当我问起她为何这样做时她回答我:“老师的目的肯定不是让我们抄酒名.葡萄酒肯定跟葡萄种植相关,所以我将种植葡萄的条件找来了。”我给予她大大的肯定后,大家一起找图、分析、思考后得出与地中海气候紧密相关。看着她微微上跷的嘴角,我相信这次她比任何一个同学都要学得好、记得牢。
5、满足学生的娱乐需要
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性,他们对娱乐活动有着强烈的需要。因此,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体验活动中接受教学内容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学习《地图》知识的时候,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实践“用步数和步距测实地距离”,“用手表测方向”。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我让学生到地理专用教室,自己摆放“自转”和“公转”时的日、地位置,通过自己观察、小组探究来解析“昼夜更替”和“四季形成”。学习《海陆的变迁》时.我让学生先来做一个“七巧板”游戏。学习《天气预报》时,我让学生模拟中央台首席预报员。不断变换的环境,不同的体验使学生在新奇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了学习兴趣.记住了所学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百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教师多关注学生的眼神的变化,多一些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乐学”来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评价标准的话,那么,我想我们的工作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