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雕塑的实质、雕塑是否与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不同,以及对艺术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在这个过程中对当代雕塑发展状况和欧洲十六世纪、我国秦代雕塑经久不衰等问题经行了扩展式的深挖,笔者最终认为我国雕塑表现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时代雕塑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主要以事宜的雕塑表现形式表现即可,不可因外界因素而强求、改变,违背制作初心。
【关键词】:雕塑实质;表现形式;具象;意象;抽象
雕塑艺术的存在在于它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同,是不可代替的。古代雕塑大多是为了纪念而存在,纪念事件、人物等等。北望俄罗斯,雕塑主要以人物为主,每一个雕塑人物都代表了一个时代或者是一种精神;西望欧洲,十六世纪欧洲的雕塑主要是以圣经中的神话人物为主,这些均体现了一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以及人们对圣经中人物的尊重和崇敬;回看中国,秦代雕塑作品的杰出之作——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当时秦始皇嬴政的陪葬品,为了纪念秦朝的辉煌和军队的庞大、雄伟,以上这些都是起到了纪念碑或里程碑的效果。
一、雕塑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区别
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雕塑是给人一种初步的视觉感受,然后人们根据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在感悟出一些别样的情怀或者顿悟,这种情怀或者顿悟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经历的不同而不同。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没有給人们预设感受,而是由观者根据自己不同人生经历去感悟不同的雕塑语言,这就是雕塑的魅力,也是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之处。
二、当代中国雕塑的现状
目前当代中国,雕塑的流行趋势是意向和抽象这两种雕塑表现形式,现阶段已经很少有人在做写实雕塑了,至于为什么笔者总结为一下几点:
1、雕塑和其他的艺术是一样的,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在的社会主流追求的是高效和快速,不论做什么都以经济作为衡量的标准和杠杆,雕塑亦不外如是。所以在主流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走上了快速与高效的道路,纵观雕塑的制作手法——意向和抽象手法得到了青睐,这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
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雕塑作品的创作是不是应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艺术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说其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应不应该过多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不应该。因为艺术能为大家所认同是因为他的实质,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由什么手法表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何种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最为妥当、最能表达制作者的想法,这才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艺术应该源于制作者的内心,由制作者的思想去控制,以表现形式为雕塑制作的选择,以此为依据而不是别的什么。
2、意向和抽象雕塑不乏有大师之作,这些作品看过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时下年轻人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仅仅一味的模仿大师雕塑的形式外在,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意向、抽象雕塑的文化内涵。仅认为这些大师作品雕塑手法简单,自己也可照猫画虎,却没有深刻的想过这种简单的雕塑手法的运用是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这种提炼是这些雕塑大师多年的文化素养的体现。
3、雕塑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而艺术往小的说是提供人们欣赏的作品;往大的说艺术还担负着一种社会责任——引导年轻的世界观、价值观。雕塑作品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或者快捷,给年轻人的导向也会如此,这样便会使得本就浮躁的社会更加浮躁。雕塑作品应该从其根本出发表现想要表现的即可,以何种手法为佳即用何种表现手法。不受任何利益的趋势,做纯粹的艺术,这既是对雕塑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三、十六世紀欧洲雕塑和我国秦俑经久不衰的秘密
欧洲十六世纪的雕塑,其中以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最为主要。十五、十六世纪欧洲雕塑主要是以圣经人物居多,而这个时期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以写实的雕塑表现手法为主,雕塑作品的材质也主要以石刻最为常见,以这样的雕塑表现手法加之这样的雕塑材质,一件雕塑作品往往要花费创作者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进行创作。这是什么样的制作态度和制作精神,这样的一件雕塑作品需时之长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也是很普遍的事情。不是说时间花费的长制作的雕塑作品就一定好,但时间也起码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圣经人物的尊重,细细的去刻画,慢慢的去揣摩。现在看那个时候的雕塑作品依然觉得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它是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是不可超越的。为什么那么久的东西在现在看来依旧是经典,因为现代人不会做或者是做不出?不可能,现在的工具和技术比起十五、十六世纪那可是有过之而不无极,那又是为什么呢,笔者经过仔细的思索觉得,写实的雕塑手法在经过创作者长时间的推敲和打磨就变得格外的细腻和生动,每一处的肌肉走向、每一处的毛发刻画、每一处的皮肤紧弛程度的把握等,时间虽然不能全然的代表什么,可是细细的雕琢还是让观者觉得久看不厌,细细的雕琢也说明了制作者对于他们心中信仰的“神”的一种崇敬之情。这样的制作能够最为接近原著的表现和体现原著的精神态度在加之创作者的一些恰当的艺术处理,所以说经典是需要时间打磨的。
中国秦代的雕塑是中国雕塑历史辉煌的一个时期,而这个时期的雕塑作品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秦始皇兵马俑,这是那个时期雕塑作品的经典之作。秦始皇兵马俑是这一时期写实雕塑的巅峰,每一个兵马俑的人物表情亦不相同,这经过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制作完成,最终被评为世界十大奇迹之一,且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不论雕塑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人类的语言是有区别的、有国界的,但是对于雕塑语言而言是没有区别的,经典的东西是会给人以感受的,而这种感受是相通的,没有国界,这就是雕塑语言。笔者认为经典的雕塑,手法是服务于雕塑的,用什么样的雕塑手法制作为宜就用什么样的手法,不可一味的强求手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论集》,宗白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国雕塑艺术纲要》,阎文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国雕塑艺术史》,王子云,长沙;岳麓书社,2005
[4]《雕塑之思》,胡博;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雕塑实质;表现形式;具象;意象;抽象
雕塑艺术的存在在于它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同,是不可代替的。古代雕塑大多是为了纪念而存在,纪念事件、人物等等。北望俄罗斯,雕塑主要以人物为主,每一个雕塑人物都代表了一个时代或者是一种精神;西望欧洲,十六世纪欧洲的雕塑主要是以圣经中的神话人物为主,这些均体现了一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以及人们对圣经中人物的尊重和崇敬;回看中国,秦代雕塑作品的杰出之作——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当时秦始皇嬴政的陪葬品,为了纪念秦朝的辉煌和军队的庞大、雄伟,以上这些都是起到了纪念碑或里程碑的效果。
一、雕塑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区别
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雕塑是给人一种初步的视觉感受,然后人们根据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在感悟出一些别样的情怀或者顿悟,这种情怀或者顿悟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经历的不同而不同。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没有給人们预设感受,而是由观者根据自己不同人生经历去感悟不同的雕塑语言,这就是雕塑的魅力,也是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之处。
二、当代中国雕塑的现状
目前当代中国,雕塑的流行趋势是意向和抽象这两种雕塑表现形式,现阶段已经很少有人在做写实雕塑了,至于为什么笔者总结为一下几点:
1、雕塑和其他的艺术是一样的,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在的社会主流追求的是高效和快速,不论做什么都以经济作为衡量的标准和杠杆,雕塑亦不外如是。所以在主流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走上了快速与高效的道路,纵观雕塑的制作手法——意向和抽象手法得到了青睐,这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
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雕塑作品的创作是不是应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艺术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说其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应不应该过多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不应该。因为艺术能为大家所认同是因为他的实质,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由什么手法表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何种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最为妥当、最能表达制作者的想法,这才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艺术应该源于制作者的内心,由制作者的思想去控制,以表现形式为雕塑制作的选择,以此为依据而不是别的什么。
2、意向和抽象雕塑不乏有大师之作,这些作品看过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时下年轻人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仅仅一味的模仿大师雕塑的形式外在,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意向、抽象雕塑的文化内涵。仅认为这些大师作品雕塑手法简单,自己也可照猫画虎,却没有深刻的想过这种简单的雕塑手法的运用是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这种提炼是这些雕塑大师多年的文化素养的体现。
3、雕塑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而艺术往小的说是提供人们欣赏的作品;往大的说艺术还担负着一种社会责任——引导年轻的世界观、价值观。雕塑作品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或者快捷,给年轻人的导向也会如此,这样便会使得本就浮躁的社会更加浮躁。雕塑作品应该从其根本出发表现想要表现的即可,以何种手法为佳即用何种表现手法。不受任何利益的趋势,做纯粹的艺术,这既是对雕塑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三、十六世紀欧洲雕塑和我国秦俑经久不衰的秘密
欧洲十六世纪的雕塑,其中以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最为主要。十五、十六世纪欧洲雕塑主要是以圣经人物居多,而这个时期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以写实的雕塑表现手法为主,雕塑作品的材质也主要以石刻最为常见,以这样的雕塑表现手法加之这样的雕塑材质,一件雕塑作品往往要花费创作者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进行创作。这是什么样的制作态度和制作精神,这样的一件雕塑作品需时之长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也是很普遍的事情。不是说时间花费的长制作的雕塑作品就一定好,但时间也起码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圣经人物的尊重,细细的去刻画,慢慢的去揣摩。现在看那个时候的雕塑作品依然觉得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它是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是不可超越的。为什么那么久的东西在现在看来依旧是经典,因为现代人不会做或者是做不出?不可能,现在的工具和技术比起十五、十六世纪那可是有过之而不无极,那又是为什么呢,笔者经过仔细的思索觉得,写实的雕塑手法在经过创作者长时间的推敲和打磨就变得格外的细腻和生动,每一处的肌肉走向、每一处的毛发刻画、每一处的皮肤紧弛程度的把握等,时间虽然不能全然的代表什么,可是细细的雕琢还是让观者觉得久看不厌,细细的雕琢也说明了制作者对于他们心中信仰的“神”的一种崇敬之情。这样的制作能够最为接近原著的表现和体现原著的精神态度在加之创作者的一些恰当的艺术处理,所以说经典是需要时间打磨的。
中国秦代的雕塑是中国雕塑历史辉煌的一个时期,而这个时期的雕塑作品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秦始皇兵马俑,这是那个时期雕塑作品的经典之作。秦始皇兵马俑是这一时期写实雕塑的巅峰,每一个兵马俑的人物表情亦不相同,这经过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制作完成,最终被评为世界十大奇迹之一,且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不论雕塑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人类的语言是有区别的、有国界的,但是对于雕塑语言而言是没有区别的,经典的东西是会给人以感受的,而这种感受是相通的,没有国界,这就是雕塑语言。笔者认为经典的雕塑,手法是服务于雕塑的,用什么样的雕塑手法制作为宜就用什么样的手法,不可一味的强求手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论集》,宗白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国雕塑艺术纲要》,阎文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国雕塑艺术史》,王子云,长沙;岳麓书社,2005
[4]《雕塑之思》,胡博;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