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说话训练;鼓励;插图;课文;续编;改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9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这门学问主要是语言、文字之学。”那么,在低年级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一、教师要以鼓励为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词汇贫乏,很怕讲话。笔者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上二年級《识字一》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一幅大雁南飞、枫叶红似火的秋景图,然后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笔者让一名男生起来回答,经过多次引导后,该男生还是沉默不语。笔者头脑一发热,态度变得严厉起来,批评了他,结果这个男生以后再也没有主动回答过问题,这让笔者很自责。其实,教师亲切和气的态度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当碰到类似的情况时,教师应以平常心对待,善用鼓励的语言引导,树立学生勇于发言、乐于发言的信心。
二、观察指导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凭借课文插图,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想象,大胆构思,并将观察后的收获说出来,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使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如,教学《浪花》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图意,再让学生结合插图学习课文,并提示观察思考,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相关词语,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此时,学生能说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得到全体师生的赞赏,从而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获得有目的观察的效果。这样反复练习,学生说话时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三、有效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说话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强,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样子说话。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四季》是一篇描写四季景色的优美短文,学完后让学生照样子也来说说春天(或者夏天、秋天、冬天)。有了这么形象生动的例子,学生也是妙语连珠。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因素,针对课文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诱发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学会字词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该训练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小蝌蚪的外形的,又可以让学生领会动物们各有各的外形特征,观察时一定要抓住特征。课文是最好的例子,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通过续编改编结尾,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材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问题:给某个故事续个结尾或改编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一年级上册课文《司马光砸缸》时,笔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让学生先仔细观看,感受司马光砸缸时的情形,然后启发学生想想,除了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缸救同伴的方法外,还能用什么更好的办法救人?在笔者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可以找一根竹竿伸进缸里,让缸里的同伴抓住竹竿,这样就可以把他拉出来;有的说,往缸里扔一个木盆,让缸里的同伴爬进木盆里……虽然同学们的想象不一定切合实际,但通过有趣的续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他们想说、敢说、乐说、善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9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这门学问主要是语言、文字之学。”那么,在低年级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一、教师要以鼓励为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词汇贫乏,很怕讲话。笔者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上二年級《识字一》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一幅大雁南飞、枫叶红似火的秋景图,然后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笔者让一名男生起来回答,经过多次引导后,该男生还是沉默不语。笔者头脑一发热,态度变得严厉起来,批评了他,结果这个男生以后再也没有主动回答过问题,这让笔者很自责。其实,教师亲切和气的态度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当碰到类似的情况时,教师应以平常心对待,善用鼓励的语言引导,树立学生勇于发言、乐于发言的信心。
二、观察指导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凭借课文插图,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想象,大胆构思,并将观察后的收获说出来,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使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如,教学《浪花》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图意,再让学生结合插图学习课文,并提示观察思考,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相关词语,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此时,学生能说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得到全体师生的赞赏,从而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获得有目的观察的效果。这样反复练习,学生说话时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三、有效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说话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强,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样子说话。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四季》是一篇描写四季景色的优美短文,学完后让学生照样子也来说说春天(或者夏天、秋天、冬天)。有了这么形象生动的例子,学生也是妙语连珠。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因素,针对课文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诱发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学会字词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该训练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小蝌蚪的外形的,又可以让学生领会动物们各有各的外形特征,观察时一定要抓住特征。课文是最好的例子,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通过续编改编结尾,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材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问题:给某个故事续个结尾或改编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一年级上册课文《司马光砸缸》时,笔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让学生先仔细观看,感受司马光砸缸时的情形,然后启发学生想想,除了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缸救同伴的方法外,还能用什么更好的办法救人?在笔者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可以找一根竹竿伸进缸里,让缸里的同伴抓住竹竿,这样就可以把他拉出来;有的说,往缸里扔一个木盆,让缸里的同伴爬进木盆里……虽然同学们的想象不一定切合实际,但通过有趣的续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他们想说、敢说、乐说、善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