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种来源:宜香A×福恢673。
审定情况:2006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闽审稻2006021,粤审稻2009041,国审稻20090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福建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9.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8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千粒重较重,熟期转色好。株高112.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64万穗,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30.5粒,结实率76.4%,千粒重31克。两年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较优。
在广东省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0~113天,比粳籼89早熟1~3天。植株高大,株型中集,叶较宽、长,分蘖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株高117.7~121.4厘米,穗长25.8~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37粒,结实率77.1%~77.6%,千粒重30.4~30.6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5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32.4厘米,穗长28.1厘米,每穗总粒数152.6粒,结实率75.8%,千粒重30.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3.3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10%(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5.8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3%(极显著)。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3.6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
2007—2008年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459.8公斤和456.7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3.07%和7.63%,2007年增产不显著,2008年增产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2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18%。
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4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3.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2%,增产点比例79.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5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6%。
栽培要点:在福建作晚稻种植,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18厘米×20厘米,丛插1~2粒谷,亩插10万~12万基本苗;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施肥比例1︰0.5︰1;水分管理上,宜浅水活蔸、薄水养蘖、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不能太早断水;及时防治病虫害并注意防倒伏。
在广东省作晚稻种植,注意防倒伏。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时应做到:①适时播种:采用湿润育秧方式,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为宜,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②移栽:秧龄25~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18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1~2粒谷苗。③肥水管理:中等肥力水平田块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适当加大钾肥用量,比例以1︰0.5︰1为好。以基肥为主,分蘖肥用量约占总量的40%~45%,穗肥以钾肥为重。水浆管理采取浅水勤灌,湿润稳长,苗数达到预定的80%后及时脱水搁田,到孕穗期开始复水,后期干湿壮籽,防断水过早。④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宜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作晚稻种植,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黄山
邮政编码:350018
联系人:黄庭旭
联系电话:0591-83496844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审定情况:2006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闽审稻2006021,粤审稻2009041,国审稻20090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福建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9.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8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千粒重较重,熟期转色好。株高112.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64万穗,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30.5粒,结实率76.4%,千粒重31克。两年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较优。
在广东省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0~113天,比粳籼89早熟1~3天。植株高大,株型中集,叶较宽、长,分蘖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株高117.7~121.4厘米,穗长25.8~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37粒,结实率77.1%~77.6%,千粒重30.4~30.6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5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32.4厘米,穗长28.1厘米,每穗总粒数152.6粒,结实率75.8%,千粒重30.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3.3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10%(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5.8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3%(极显著)。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3.6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
2007—2008年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459.8公斤和456.7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3.07%和7.63%,2007年增产不显著,2008年增产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2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18%。
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4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3.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2%,增产点比例79.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5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6%。
栽培要点:在福建作晚稻种植,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18厘米×20厘米,丛插1~2粒谷,亩插10万~12万基本苗;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施肥比例1︰0.5︰1;水分管理上,宜浅水活蔸、薄水养蘖、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不能太早断水;及时防治病虫害并注意防倒伏。
在广东省作晚稻种植,注意防倒伏。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时应做到:①适时播种:采用湿润育秧方式,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为宜,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②移栽:秧龄25~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18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1~2粒谷苗。③肥水管理:中等肥力水平田块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适当加大钾肥用量,比例以1︰0.5︰1为好。以基肥为主,分蘖肥用量约占总量的40%~45%,穗肥以钾肥为重。水浆管理采取浅水勤灌,湿润稳长,苗数达到预定的80%后及时脱水搁田,到孕穗期开始复水,后期干湿壮籽,防断水过早。④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宜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作晚稻种植,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黄山
邮政编码:350018
联系人:黄庭旭
联系电话:0591-83496844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