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启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研究以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建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30多年来,这一虚拟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世纪后期,信息和互联技术逐渐渗透到政治生活当中,对各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信息化的关系,包括政党在内许多传统政治主体的结构、理念和行为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21世纪初,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源地美国,人们看到了一场深深打上信息时代印记的网络政治动员。在这一动员过程中,一种新型政党形态——电子政党萌生。这场网络政治动员,就是2003年霍华德·迪恩尝试利用信息互联网络技术谋求民主党总统大选提名的选战。迪恩的做法一度引起轰动,它预示着世界政党政治将因全新要素的注入而面临从内容到形式卜的深刻变革。
“网友会”网站与霍华德·迪恩的选战
实际上,在迪恩进行网络政治动员之前,美国人利用互联网络从事公共活动及政治活动的做法就已经不鲜见了。早在1990年,人们就利用互联网络成功地阻止了莲花公司(以软件研发为主业)和艾克菲公司(以个人征信为主要业务)的一项软件开发计划,因为此类软件可能导致消费者个人隐私的外泄。1993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局提出针对通信和计算机行业的“有条件加密标准”,结果也遭到反对和抵制,因为人们怀疑联邦调查局及相关联邦政府机构和人员可能“窃取”加密的电子信息。在这两次事件中,全美数万网民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借助电子邮件系统、网络新闻组和FTP下载网站等手段展开请愿活动,向政府施压,最终都取得了胜利。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组织的社会动员事件不胜枚举。这些带有公共性、广泛性以至政策性的网络动员成为网络政治的前奏。2002年底,卢武铉能够当选韩国总统便是充分利用了支持者在互联网上的造势活动。由此人们看到,政治人物如果能赢得更多的网民支持即可能赢得选战,此时,互联网政治与政党政治的结合已经呼之欲出了。
2003年,霍华德·迪恩宣布角逐民主党总统初选提名。他的竞争对手是时任参议员的克里和爱德华兹。作为已经卸任的佛蒙特州州长,要挑战两名现任的参议员,迪恩一开始即处于不利地位,仅有400来个支持者。但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政治动员,迪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争取到50多万人的支持,筹集到4000多万美元的政治献金,一度给克里参议员形成强大的压力。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
2003年冬天,迪恩的竞选活动得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聊天网站“网友会”(Meetup.com)的支持。这个网站的持有人斯科特·黑弗曼非常推崇罗伯特·普特南的理论。普特南曾在2000年发表文章指出,后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资本发生深刻的重构,进而导致人们的组织方式、行为理念相应发生趋向于自助化、自主化的变化。人们不再喜欢参加传统的被事先准备好的组织及其活动,而是喜欢参加那些自己主导的比较随意的、自助性的组织和活动。从普特南的判断出发,黑弗曼决心利用自己的网站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虚拟交往变为现实中的真实交往。因此,“网友会”当时主要的业务是帮助那些通过电脑网络交流的人们坐在一起面对面的交谈、聚会。而这正是迪恩所需要的政治动员力量。在黑弗曼的支持下,迪恩开始了走向网络政治动员的成功之旅。
黑弗曼与迪恩引导支持者按地域和兴趣参加不同的网友会小组,同时在互联网上和现实中讨论并持续保持联系和交流,共同抬高迪恩的声望。2003年2月,“网友会”在全美不过只有5个小组和几百个参与者。但在此后短短的一个月里,在迪恩团队和网络政治博客们的竭力推动下,该网站就在美国14个城市中发展了79个“网友会”小组。及至年底,迪恩麾下已有14万参与“网友会”组织的支持者,仅在12月就规划、组织了800多场集会,平均每天在迪恩的博客主页上粘贴2000多条评论。
除了“网友会”以外,迪恩还得到了其他网站和博客的鼎力相助。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由马考斯创办的、长期被视为中左翼民主党人灵魂的“马考斯日报”。2004年春天,“马考斯日报”一天的访问量就达到了15万人。在它的号召下,许多网民自发组成“保卫迪恩联盟”,突破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带有误导倾向的”信息垄断,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为迪恩造势和募捐的渠道。网民们自发组织起数以千计的集会来支持迪恩和他的政策。多数集会规模较小,一般是在热心人的家里举行。当然,规模较大的也不少。譬如,民主党初选结束前一周,迪恩的支持者在加利福尼亚集会,向伊阿华和新罕布什尔选民传递手书、签名的支持信件,当时就有大约3500人参与了活动。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被美军俘虏使迪恩的支持率上涨受到很大影响。当时,迪恩的反战立场与小布什取得反恐战争“胜利”这一表象之间形成了太大的反差。结果,迪恩落败。但是,迪恩的网络动员吸引了美国多数民众和媒体的眼球,为他后来竞选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并最终当选铺平了道路。
“前进”网及其政治参与和动员活动
在2003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初选中表现杰出的还有一个“前进”网站(MoveOn.org),它的创建者是琼·布雷德斯和威斯·鲍诶德夫妇。在1997-1998年克林顿性丑闻被曝期间,出于对美国主流媒体和华盛顿政界褊狭暗昧的不满,他们花89美元注册了该网站,发起一场名为“不断前进”的网上运动,呼吁民众在线向国会议员请愿,要求通过一项谴责克林顿性丑闻的动议以取代影响恶劣、有损当事人人格的无休止的听证和盘问。一个月后,网站收集到了25万个签名,招募到2000多名志愿者。1998年底,支持者的数量达到了45万。莱温斯基事件平息后,“前进”网又在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3年的反战活动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2003年初,“前进”网在反战组织“不战而胜”的创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传播了大量的反战信息,同时在122个国家组织起了3000多场反战祈愿的烛光晚会,同步报道了在全球数百个城市中发生的反战游行。
“前进”网同样能够将政治动员和单调的选举流程完美地结合起来。2003年6月,它发起了非官方的民主党初选在线投票活动,同时要求参与活动的民主党员捐款、提供支援服务。其问,如果民主党党员对某个候选人感兴趣,就可以委托该网站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提供给他。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有31.7万人在线投了票。同时,支持不同候选人的投票者的电子信箱地址也相应地被分发到各个竞选团队。当时,仅迪恩一个团队就得到了大约14万名支持者的电子信箱地址。
“前进”网同时还运营着一个辅助性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平时,这个委员会经常组织基层选民与国会议员之间的见面会,方便国会议员直接了解选民和社区对相关政策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方便选民、地方向国会和政府施加影响。在选举期间,该委员会则有选择地向自己满意 的民主党改革派政客提供捐款和辅选服务。委员会奉行的宗旨是,鼓励和帮助来自普通民众的小额政治捐款,以抵制大企业主和大企业对政客的政治买断行为。“前进”网及其政治行动委员会起先是支持迪恩的,迪恩落败之后又转而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参加大选。
事实表明,“前进”网的动员能力非同小可。它曾在自己的首页发布声明,向210万支持者寻求捐助,结果仅在2004年5月的一个星期六就收到来自50万美国人的近75万美元的捐款。
在一些地方选战中,“前进”网几乎充当了民主党的基层支部。当然,它的参与者并非都是民主党党员,事实上能够将他们团结在一起的组织形式也不是传统、正式的政党组织。一个在线的论坛,一个众人关注的博客主页,一个聊天室或者公告板,只要主题涉及网民们感兴趣的诸如自由主义、反对共和党的保守理念等领域,都可以维系人们对“前进”网的喜爱和忠诚。2004年美国大选结束后,“前进”网并没有随民主党的落败而鸟兽散,它仍然在寻求新的兴奋点,仍然致力于将网络政治动员与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结合起来,仍然站在自由派民主党人的立场上凝聚人气、参与政治。
电子政党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如前所述,“网友会”和“前进”网等基于互联网络进行的政治动员所揭示的问题和领域远远超出选举活动本身。就本质而言,它们是后工业社会中由社会公众自助形成的一种企图在政治活动中超越政党形态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建构的手段。围绕2003年迪恩的选战,“网友会”和“前进”网组织迅猛发展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赢得选举方面,它更体现在选战方式的变化、对于传统专家导向型选举模式的超越、政党新型草根组织形式的缔造,以及公众参与政治的心理和方式的新变化等诸多方面。迪恩选战所揭示的相关的经验和创新理念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对民主党来说是一笔财富,即便对共和党以致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政党政治也都有启发意义。
通过借鉴非营利组织的做法去动员人们支持民主党的主要候选人,灵活运用来自“网友会”和“前进”网等组织的网络动员功能,迪恩竞选队第一次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种混合的政治组织。后来,在谈到自己麾下的组织时,迪恩曾这样讲:“早在我们有组织之前,他们就已经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组织。”迪恩的网络动员小组只有3个全职的程序员和一个包括100个志愿者的网络。迪恩团队早就知道对各“网友会”组织实行集中统一控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把控制权基本上都移交给了网络上草根的组织者。至于“前进”网,2003年的时候它只有4名专职成员,及至2004年大选正酣时也不过才有20来人。显然,“网友会”和“前进”网在美国选战中显示出来的力量并非来自它们自己少数的人力和组织资源,庞大的力量来自于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民众之间。
在网络动员过程中,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动员的速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互联网空间的自主性,摆脱来自政府和企业的操控企图的能力,以及密切联系社会公众等特性也都完整地展现出来。在互联网络影响下,传统的利益集团、社团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组织上和行为上的变化。人们看到,传统的拉人马、数人头的组织和活动方式存在着代价高昂、参与者兴趣低下等不足。相比较而言,通过互联网络协调和动员则更为廉价和有效。人们也感受到,通过传统组织方式征募和保留组织成员固然重要,但吸引具有相同诉求的临时加盟者也不容忽视。
互联网络可以迅速、便捷地把大量希望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人们凝聚在一起。这些借助网络空间参与政治活动的人并非不愿意参加现实空间中的组织活动,他们只是非常在意一种介入的成就感,在意自己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在意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传统政治组织甚至公民社会组织都很少能够提供一种参与者自我组织、自我主导的自助性政治生活,它们能够提供给参与者的往往只是些预制性的情境和活动,而这恰恰是后工业社会时期多数人们所厌倦了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心态的缘故,传统社会组织出现了急速衰退的趋势,而传统的西方政党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政党危机”。
从事网络政治动员的组织者、通过网络表达政治意愿的参与者共同缔造了一种新的政治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既不同于传统的政党,也不同于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更不是简单的所谓“基于利益集团的传统组织发现和利用了因特网”的结果。电子政党将是一种混合的组织形态,是在信息和互联网络技术基础上自助结成并进行政治动员和意见表达的政治群体。电子政党突破了传统政治组织思维和行为在时空上的限制,因而能够更加直接、迅捷地实现意见整合和利益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政治结盟。就上述特点而言,一种新型的政党组织形态——电子政党已经成型了。尽管还无法断言未来这一政党形态将具体以何种面貌来重塑政党政治,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将更倾向于把个人自由和直接民主更紧密地衔接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
(责任编辑:王栋)
“网友会”网站与霍华德·迪恩的选战
实际上,在迪恩进行网络政治动员之前,美国人利用互联网络从事公共活动及政治活动的做法就已经不鲜见了。早在1990年,人们就利用互联网络成功地阻止了莲花公司(以软件研发为主业)和艾克菲公司(以个人征信为主要业务)的一项软件开发计划,因为此类软件可能导致消费者个人隐私的外泄。1993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局提出针对通信和计算机行业的“有条件加密标准”,结果也遭到反对和抵制,因为人们怀疑联邦调查局及相关联邦政府机构和人员可能“窃取”加密的电子信息。在这两次事件中,全美数万网民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借助电子邮件系统、网络新闻组和FTP下载网站等手段展开请愿活动,向政府施压,最终都取得了胜利。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组织的社会动员事件不胜枚举。这些带有公共性、广泛性以至政策性的网络动员成为网络政治的前奏。2002年底,卢武铉能够当选韩国总统便是充分利用了支持者在互联网上的造势活动。由此人们看到,政治人物如果能赢得更多的网民支持即可能赢得选战,此时,互联网政治与政党政治的结合已经呼之欲出了。
2003年,霍华德·迪恩宣布角逐民主党总统初选提名。他的竞争对手是时任参议员的克里和爱德华兹。作为已经卸任的佛蒙特州州长,要挑战两名现任的参议员,迪恩一开始即处于不利地位,仅有400来个支持者。但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政治动员,迪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争取到50多万人的支持,筹集到4000多万美元的政治献金,一度给克里参议员形成强大的压力。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
2003年冬天,迪恩的竞选活动得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聊天网站“网友会”(Meetup.com)的支持。这个网站的持有人斯科特·黑弗曼非常推崇罗伯特·普特南的理论。普特南曾在2000年发表文章指出,后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资本发生深刻的重构,进而导致人们的组织方式、行为理念相应发生趋向于自助化、自主化的变化。人们不再喜欢参加传统的被事先准备好的组织及其活动,而是喜欢参加那些自己主导的比较随意的、自助性的组织和活动。从普特南的判断出发,黑弗曼决心利用自己的网站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虚拟交往变为现实中的真实交往。因此,“网友会”当时主要的业务是帮助那些通过电脑网络交流的人们坐在一起面对面的交谈、聚会。而这正是迪恩所需要的政治动员力量。在黑弗曼的支持下,迪恩开始了走向网络政治动员的成功之旅。
黑弗曼与迪恩引导支持者按地域和兴趣参加不同的网友会小组,同时在互联网上和现实中讨论并持续保持联系和交流,共同抬高迪恩的声望。2003年2月,“网友会”在全美不过只有5个小组和几百个参与者。但在此后短短的一个月里,在迪恩团队和网络政治博客们的竭力推动下,该网站就在美国14个城市中发展了79个“网友会”小组。及至年底,迪恩麾下已有14万参与“网友会”组织的支持者,仅在12月就规划、组织了800多场集会,平均每天在迪恩的博客主页上粘贴2000多条评论。
除了“网友会”以外,迪恩还得到了其他网站和博客的鼎力相助。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由马考斯创办的、长期被视为中左翼民主党人灵魂的“马考斯日报”。2004年春天,“马考斯日报”一天的访问量就达到了15万人。在它的号召下,许多网民自发组成“保卫迪恩联盟”,突破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带有误导倾向的”信息垄断,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为迪恩造势和募捐的渠道。网民们自发组织起数以千计的集会来支持迪恩和他的政策。多数集会规模较小,一般是在热心人的家里举行。当然,规模较大的也不少。譬如,民主党初选结束前一周,迪恩的支持者在加利福尼亚集会,向伊阿华和新罕布什尔选民传递手书、签名的支持信件,当时就有大约3500人参与了活动。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被美军俘虏使迪恩的支持率上涨受到很大影响。当时,迪恩的反战立场与小布什取得反恐战争“胜利”这一表象之间形成了太大的反差。结果,迪恩落败。但是,迪恩的网络动员吸引了美国多数民众和媒体的眼球,为他后来竞选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并最终当选铺平了道路。
“前进”网及其政治参与和动员活动
在2003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初选中表现杰出的还有一个“前进”网站(MoveOn.org),它的创建者是琼·布雷德斯和威斯·鲍诶德夫妇。在1997-1998年克林顿性丑闻被曝期间,出于对美国主流媒体和华盛顿政界褊狭暗昧的不满,他们花89美元注册了该网站,发起一场名为“不断前进”的网上运动,呼吁民众在线向国会议员请愿,要求通过一项谴责克林顿性丑闻的动议以取代影响恶劣、有损当事人人格的无休止的听证和盘问。一个月后,网站收集到了25万个签名,招募到2000多名志愿者。1998年底,支持者的数量达到了45万。莱温斯基事件平息后,“前进”网又在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3年的反战活动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2003年初,“前进”网在反战组织“不战而胜”的创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传播了大量的反战信息,同时在122个国家组织起了3000多场反战祈愿的烛光晚会,同步报道了在全球数百个城市中发生的反战游行。
“前进”网同样能够将政治动员和单调的选举流程完美地结合起来。2003年6月,它发起了非官方的民主党初选在线投票活动,同时要求参与活动的民主党员捐款、提供支援服务。其问,如果民主党党员对某个候选人感兴趣,就可以委托该网站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提供给他。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有31.7万人在线投了票。同时,支持不同候选人的投票者的电子信箱地址也相应地被分发到各个竞选团队。当时,仅迪恩一个团队就得到了大约14万名支持者的电子信箱地址。
“前进”网同时还运营着一个辅助性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平时,这个委员会经常组织基层选民与国会议员之间的见面会,方便国会议员直接了解选民和社区对相关政策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方便选民、地方向国会和政府施加影响。在选举期间,该委员会则有选择地向自己满意 的民主党改革派政客提供捐款和辅选服务。委员会奉行的宗旨是,鼓励和帮助来自普通民众的小额政治捐款,以抵制大企业主和大企业对政客的政治买断行为。“前进”网及其政治行动委员会起先是支持迪恩的,迪恩落败之后又转而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参加大选。
事实表明,“前进”网的动员能力非同小可。它曾在自己的首页发布声明,向210万支持者寻求捐助,结果仅在2004年5月的一个星期六就收到来自50万美国人的近75万美元的捐款。
在一些地方选战中,“前进”网几乎充当了民主党的基层支部。当然,它的参与者并非都是民主党党员,事实上能够将他们团结在一起的组织形式也不是传统、正式的政党组织。一个在线的论坛,一个众人关注的博客主页,一个聊天室或者公告板,只要主题涉及网民们感兴趣的诸如自由主义、反对共和党的保守理念等领域,都可以维系人们对“前进”网的喜爱和忠诚。2004年美国大选结束后,“前进”网并没有随民主党的落败而鸟兽散,它仍然在寻求新的兴奋点,仍然致力于将网络政治动员与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结合起来,仍然站在自由派民主党人的立场上凝聚人气、参与政治。
电子政党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如前所述,“网友会”和“前进”网等基于互联网络进行的政治动员所揭示的问题和领域远远超出选举活动本身。就本质而言,它们是后工业社会中由社会公众自助形成的一种企图在政治活动中超越政党形态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建构的手段。围绕2003年迪恩的选战,“网友会”和“前进”网组织迅猛发展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赢得选举方面,它更体现在选战方式的变化、对于传统专家导向型选举模式的超越、政党新型草根组织形式的缔造,以及公众参与政治的心理和方式的新变化等诸多方面。迪恩选战所揭示的相关的经验和创新理念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对民主党来说是一笔财富,即便对共和党以致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政党政治也都有启发意义。
通过借鉴非营利组织的做法去动员人们支持民主党的主要候选人,灵活运用来自“网友会”和“前进”网等组织的网络动员功能,迪恩竞选队第一次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种混合的政治组织。后来,在谈到自己麾下的组织时,迪恩曾这样讲:“早在我们有组织之前,他们就已经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组织。”迪恩的网络动员小组只有3个全职的程序员和一个包括100个志愿者的网络。迪恩团队早就知道对各“网友会”组织实行集中统一控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把控制权基本上都移交给了网络上草根的组织者。至于“前进”网,2003年的时候它只有4名专职成员,及至2004年大选正酣时也不过才有20来人。显然,“网友会”和“前进”网在美国选战中显示出来的力量并非来自它们自己少数的人力和组织资源,庞大的力量来自于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民众之间。
在网络动员过程中,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动员的速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互联网空间的自主性,摆脱来自政府和企业的操控企图的能力,以及密切联系社会公众等特性也都完整地展现出来。在互联网络影响下,传统的利益集团、社团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组织上和行为上的变化。人们看到,传统的拉人马、数人头的组织和活动方式存在着代价高昂、参与者兴趣低下等不足。相比较而言,通过互联网络协调和动员则更为廉价和有效。人们也感受到,通过传统组织方式征募和保留组织成员固然重要,但吸引具有相同诉求的临时加盟者也不容忽视。
互联网络可以迅速、便捷地把大量希望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人们凝聚在一起。这些借助网络空间参与政治活动的人并非不愿意参加现实空间中的组织活动,他们只是非常在意一种介入的成就感,在意自己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在意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传统政治组织甚至公民社会组织都很少能够提供一种参与者自我组织、自我主导的自助性政治生活,它们能够提供给参与者的往往只是些预制性的情境和活动,而这恰恰是后工业社会时期多数人们所厌倦了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心态的缘故,传统社会组织出现了急速衰退的趋势,而传统的西方政党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政党危机”。
从事网络政治动员的组织者、通过网络表达政治意愿的参与者共同缔造了一种新的政治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既不同于传统的政党,也不同于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更不是简单的所谓“基于利益集团的传统组织发现和利用了因特网”的结果。电子政党将是一种混合的组织形态,是在信息和互联网络技术基础上自助结成并进行政治动员和意见表达的政治群体。电子政党突破了传统政治组织思维和行为在时空上的限制,因而能够更加直接、迅捷地实现意见整合和利益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政治结盟。就上述特点而言,一种新型的政党组织形态——电子政党已经成型了。尽管还无法断言未来这一政党形态将具体以何种面貌来重塑政党政治,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将更倾向于把个人自由和直接民主更紧密地衔接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
(责任编辑: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