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迟到一直是幼小衔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孩子升小学时间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担忧孩子对将来小学生活的适应问题。由于小学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早上入校的时间提早很多,家长们担忧孩子上小学会迟到也实属正常。在幼儿园给予孩子“8点~8点40分”这样极其充裕的入园时间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的幼儿无法准时入园,迟到现象频频发生。可见,入小学前就开始增强幼儿准时入园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何解决幼儿入园晚这一问题呢?为此笔者借助《总是迟到的嘟嘟》这一故事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推进,从故事延伸到生活,从他人迁移到自己,推动幼儿在一系列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
《总是迟到的嘟嘟》讲述的是一个经常迟到而且在迟到时总是推卸责任、责怪他人的小男孩的故事。其故事内容与我们身边真实版迟到现象不谋而合。于是笔者仔细研读、精心设计,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和推动幼儿去发现思考、去寻找探索,在他们主动追找迟到根源的过程中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层层推进、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一、剥笋式故事教学,迟到追因巧迁移
(一)借助故事迁移 领悟迟到原因
在阅读故事时,笔者发现班级里有许多个“嘟嘟”,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极其相似。在仔细分析作品的主题及其与具体描述的关系后,笔者把活动的目标制定为两点:一是通过对故事的讨论让幼儿领悟到经常迟到的根本原因;二是体验归咎于别人与改正自我两种态度及行为的不同结果。随着故事内容的展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寻找自身或是身边幼儿迟到的原因。
话题一展开,幼儿们就众说纷纭,有归咎于他人的,有看表面现象的,也有真正发现问题的,如:赖床、吃饭慢、走路慢、闹别扭等等。在这一条条原因面前,那些迟到的幼儿悄悄地对号入座,开始领悟到自己迟到的原因。
(二)提高思想认识 改变实际态度
解决迟到现象,不仅要从种种具体问题入手,更要从认识和态度这一根本问题入手。把迟到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某个具体问题往往是幼儿容易产生的想法。因此,在活动中笔者紧紧抓住认识和态度这一关键点和幼儿一起展开一连串剥笋式的讨论。
1.剥外层——到底是谁错
在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后,笔者引导幼儿说一说嘟嘟三次迟到后的回答。并针对嘟嘟的三次回答展开分析:第一天是妈妈骑车太慢所以嘟嘟才迟到的吗?第二天是爸爸喊嘟嘟太晚所以嘟嘟才迟到的吗?第三天是闹钟太轻所以嘟嘟才迟到的吗?嘟嘟三次都说“不是我的错”,你觉得他讲得对吗?为什么?在这一连串的问题讨论后孩子的回答得到统一,都认为迟到是嘟嘟自己的错,不能怪别人。同时通过故事中同学们的偷笑和嘟嘟涨红脸的表现感受到了迟到是不对的,迟到还怪别人更不对。这让像嘟嘟一样迟到的幼儿感同身受,联系到自己身上。
2.剥里层——怎样不迟到
在讲述故事后半部分后,和幼儿一起探讨:嘟嘟后来为什么没有迟到了?通过讨论“不迟到后嘟嘟心情的改变”,联系到“嘟嘟行为上的改变”,最终回归到“嘟嘟思想态度上的改变”。经过这一连串思想的碰撞使幼儿深深地体会到:“要想不迟到,只有改变自己。” 与此同时,笔者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讨论具体的做法,特别请每天都早到园的几个幼儿介绍他们的做法,将成功经验进行共享。
二、推进式生活延伸,迟到现象巧解决
潘洁教授说过:从课程内容讲,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要将幼儿直接经验、生活实践看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幼儿都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性、兴趣和思维参与教育活动,是课程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笔者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发现幼儿对于迟到问题的认识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迟到现象,必须从行为方面入手,创设相应的环境,引导幼儿做出正确行为并不断强化。
(一)开展入园签到活动,激发早入园行为
对于新鲜事物,孩子总是充满了好奇,迫切地想靠近、去探索,并亲身参与。同时,他们还特别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特别是那种只能大人参与完成的行为,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学幼儿报到那天,请家长在报刊征订清单上签字时许多幼儿都争抢着和大人抢签名。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进行了新尝试——幼儿入园签到。
每天笔者都会在家长园地上张贴一张“大二班准时入园签到表”,到园的幼儿就可在签到表上签字,依照大家入园时间的顺序在相应的序号那栏签名。当笔者向本班幼儿提出这一方案时,立即得到了全体幼儿热烈的响应,个个摩拳擦掌,兴奋地议论起来。第二天,孩子们的表现令人出乎意料,有两个孩子竟然比教师还早到园,并且已经在签到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不仅如此,当别的幼儿来园时他俩竟当起了引导员,提醒他们签名。整个晨间活动,孩子们一直沉浸在自己签到名的兴奋之中,讨论着、炫耀着、比赛着。直到早操音乐响起,第一天的入园签到活动在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中终于落下帷幕。没签到名的幼儿则满脸失落,为自己的晚到行为后悔不已。第二天,签名的现场更加壮观:孩子们不仅在签名处排起了长队,而且有的孩子连书包都来不及放下,拿出铅笔后就直接背回身上直至签好名后才去找椅子放书包。可喜的是,第二天的签名人数明显比第一天增多。随着活动的开展,笔者和孩子们商量,根据天气变暖的情况,逐渐地调整签到截止时间,提早幼儿入园时间。
“入园签到”的办法显然大大激发了幼儿早入园的积极性,并促使一些晚入园的幼儿在意识和行为上都得到了改变,化被动为主动,自发地早入园不迟到,从根本上解决迟到问题。
(二)多项活动正面引导,强化早入园行为
有学者说过:怪罪一个不认为自己有过错的儿童是一种教育的祸害,我们最好不去追究犯有过错的儿童,而是当着他的面,并在他的参与下恢复秩序,使其认清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从中吸取教训。笔者认为对于幼儿的错误行为(迟到),成人不应想着运用惩罚手段让幼儿改正错误,而是引导、帮助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并适时地给予奖励,在“准时入园—奖励—再准时入园—再奖励”的良性循环中获得正确行为的强化。因此,笔者设计了多项活动全面铺开,运用多种奖励方式,推动幼儿不断强化准时入园行为,直至形成良好习惯。 1.“看谁跑得快”——印章接龙激早起
有一种水彩笔尾端是带印章的,其图案花样繁多、生动可爱,深受幼儿的喜爱。笔者投其所好,设计了“看谁跑得快”印章表,每一个幼儿占一栏,准时到园的幼儿就能在自己专属栏上印上一个自己喜爱的印章。“大拇指” “爱心” “笑脸” “兔子”在写着幼儿名字的跑道上你争我抢,孩子们时不时就呼朋引伴数印章比数量,比一比、赛一赛谁最先接近终点。为了激发幼儿坚持每天准时入园,又增设了一条规则:一周五天都准时入园的幼儿可在周五获得一枚特别的“五角星”印章。随着“五角星”印章的加入,幼儿准时入园的行为得到了坚持。随着印章接龙队伍的不断延长,幼儿的自律自控能力随之不断提升,“小懒猪”“小懒虫”都变成早起的“小公鸡”了。
2.“争当小迎宾”——小伙伴中立榜样
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夸赞是每一个幼儿都喜欢的事。来自教师、父母或小朋友家长的夸奖往往能令他们乐上好长一段时间。结合我园的礼仪小标兵活动特开设了“争当小迎宾”活动:每天请早到园的几名幼儿身戴红绸在班级门口迎接小朋友和家长,10分钟为一轮直至晨间活动结束。在家长的夸奖声中、小朋友的羡慕之下,早入园的幼儿更加坚持,晚入园的幼儿则努力提早时间争当小迎宾。同时,每周二由我班承担的幼儿园门口礼仪迎宾活动,则由坚持每天准时入园的幼儿来担任,人员则按照签到表上记录的先后顺序依次轮流。从班级到幼儿园,从一天到每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正强化下逐步养成准时入园的好习惯。
3.“快乐夸一夸”——科学表扬催强化
除了上述形式外,常用的口头表扬、拥抱抚摸等动作表扬也不可缺少。但在运用这些奖励措施时需时刻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抓住时机,及时表扬
在表扬幼儿时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时机,及时给予表扬,以求达到最佳效果。作为表扬方,要善于发现时机、发挥主动权。如有一天,一直都迟到的彬彬终于准时入园了,虽然他只早到了1分钟,但是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于是,笔者马上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摸摸他的脑袋用很快的语气说:“彬彬,今天准时上幼儿园,进步喽!恭喜你获得了一枚大拇指!”在教师的表扬声中他蹦蹦跳跳地去盖印章了,为他日后准时入园习惯的养成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2)把握分寸,适度表扬
在对幼儿实施表扬时,教师要准确把握表扬的“度”。过于夸张的表扬会导致幼儿飘飘然,盲目自大。因此,在表扬时首先要注意分寸适度。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不同的表扬:“进步喽”“比昨天早多了”“再早一点就能当上小迎宾了”“好样的,坚持住!”等等。教师在发出表扬信号的同时,就给幼儿做出了下阶段目标的提示。其次,表扬时要注意频率适度。特别是对某个幼儿进行表扬时,并不是多多益善,泛滥的、空泛的表扬会失去其含义,降低效果。因此,表扬时应把握关键、恰到好处,注意其针对性和原则性。
(3)用之有方,有效表扬
表扬的形式各式各样,有口头表扬、有动作表扬、有实物表扬等等,但无论使用何种形式的表扬都要力求实效性。因此,在表扬幼儿时,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环境。每个幼儿的个性不同,表扬时要仔细斟酌,选择适合个体的表扬方式:如有的进行单独面对面表扬,有的则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扬,有的在谈话中进行表扬,还有的需要在家长面前进行表扬等等。其次,表扬要具体。就是具体明确地指出幼儿值得表扬之处,具体现象具体对待。
从课堂学习到经验迁移,从帮助他人到自我成长,孩子们从故事回归到生活,并在一个个实践活动中自我解决迟到问题。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教育往往更具有实效。从故事到生活,让笔者深切地认识到:教师要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尝试,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幼儿园 324100)
《总是迟到的嘟嘟》讲述的是一个经常迟到而且在迟到时总是推卸责任、责怪他人的小男孩的故事。其故事内容与我们身边真实版迟到现象不谋而合。于是笔者仔细研读、精心设计,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和推动幼儿去发现思考、去寻找探索,在他们主动追找迟到根源的过程中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层层推进、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一、剥笋式故事教学,迟到追因巧迁移
(一)借助故事迁移 领悟迟到原因
在阅读故事时,笔者发现班级里有许多个“嘟嘟”,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极其相似。在仔细分析作品的主题及其与具体描述的关系后,笔者把活动的目标制定为两点:一是通过对故事的讨论让幼儿领悟到经常迟到的根本原因;二是体验归咎于别人与改正自我两种态度及行为的不同结果。随着故事内容的展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寻找自身或是身边幼儿迟到的原因。
话题一展开,幼儿们就众说纷纭,有归咎于他人的,有看表面现象的,也有真正发现问题的,如:赖床、吃饭慢、走路慢、闹别扭等等。在这一条条原因面前,那些迟到的幼儿悄悄地对号入座,开始领悟到自己迟到的原因。
(二)提高思想认识 改变实际态度
解决迟到现象,不仅要从种种具体问题入手,更要从认识和态度这一根本问题入手。把迟到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某个具体问题往往是幼儿容易产生的想法。因此,在活动中笔者紧紧抓住认识和态度这一关键点和幼儿一起展开一连串剥笋式的讨论。
1.剥外层——到底是谁错
在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后,笔者引导幼儿说一说嘟嘟三次迟到后的回答。并针对嘟嘟的三次回答展开分析:第一天是妈妈骑车太慢所以嘟嘟才迟到的吗?第二天是爸爸喊嘟嘟太晚所以嘟嘟才迟到的吗?第三天是闹钟太轻所以嘟嘟才迟到的吗?嘟嘟三次都说“不是我的错”,你觉得他讲得对吗?为什么?在这一连串的问题讨论后孩子的回答得到统一,都认为迟到是嘟嘟自己的错,不能怪别人。同时通过故事中同学们的偷笑和嘟嘟涨红脸的表现感受到了迟到是不对的,迟到还怪别人更不对。这让像嘟嘟一样迟到的幼儿感同身受,联系到自己身上。
2.剥里层——怎样不迟到
在讲述故事后半部分后,和幼儿一起探讨:嘟嘟后来为什么没有迟到了?通过讨论“不迟到后嘟嘟心情的改变”,联系到“嘟嘟行为上的改变”,最终回归到“嘟嘟思想态度上的改变”。经过这一连串思想的碰撞使幼儿深深地体会到:“要想不迟到,只有改变自己。” 与此同时,笔者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讨论具体的做法,特别请每天都早到园的几个幼儿介绍他们的做法,将成功经验进行共享。
二、推进式生活延伸,迟到现象巧解决
潘洁教授说过:从课程内容讲,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要将幼儿直接经验、生活实践看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幼儿都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性、兴趣和思维参与教育活动,是课程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笔者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发现幼儿对于迟到问题的认识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迟到现象,必须从行为方面入手,创设相应的环境,引导幼儿做出正确行为并不断强化。
(一)开展入园签到活动,激发早入园行为
对于新鲜事物,孩子总是充满了好奇,迫切地想靠近、去探索,并亲身参与。同时,他们还特别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特别是那种只能大人参与完成的行为,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学幼儿报到那天,请家长在报刊征订清单上签字时许多幼儿都争抢着和大人抢签名。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进行了新尝试——幼儿入园签到。
每天笔者都会在家长园地上张贴一张“大二班准时入园签到表”,到园的幼儿就可在签到表上签字,依照大家入园时间的顺序在相应的序号那栏签名。当笔者向本班幼儿提出这一方案时,立即得到了全体幼儿热烈的响应,个个摩拳擦掌,兴奋地议论起来。第二天,孩子们的表现令人出乎意料,有两个孩子竟然比教师还早到园,并且已经在签到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不仅如此,当别的幼儿来园时他俩竟当起了引导员,提醒他们签名。整个晨间活动,孩子们一直沉浸在自己签到名的兴奋之中,讨论着、炫耀着、比赛着。直到早操音乐响起,第一天的入园签到活动在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中终于落下帷幕。没签到名的幼儿则满脸失落,为自己的晚到行为后悔不已。第二天,签名的现场更加壮观:孩子们不仅在签名处排起了长队,而且有的孩子连书包都来不及放下,拿出铅笔后就直接背回身上直至签好名后才去找椅子放书包。可喜的是,第二天的签名人数明显比第一天增多。随着活动的开展,笔者和孩子们商量,根据天气变暖的情况,逐渐地调整签到截止时间,提早幼儿入园时间。
“入园签到”的办法显然大大激发了幼儿早入园的积极性,并促使一些晚入园的幼儿在意识和行为上都得到了改变,化被动为主动,自发地早入园不迟到,从根本上解决迟到问题。
(二)多项活动正面引导,强化早入园行为
有学者说过:怪罪一个不认为自己有过错的儿童是一种教育的祸害,我们最好不去追究犯有过错的儿童,而是当着他的面,并在他的参与下恢复秩序,使其认清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从中吸取教训。笔者认为对于幼儿的错误行为(迟到),成人不应想着运用惩罚手段让幼儿改正错误,而是引导、帮助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并适时地给予奖励,在“准时入园—奖励—再准时入园—再奖励”的良性循环中获得正确行为的强化。因此,笔者设计了多项活动全面铺开,运用多种奖励方式,推动幼儿不断强化准时入园行为,直至形成良好习惯。 1.“看谁跑得快”——印章接龙激早起
有一种水彩笔尾端是带印章的,其图案花样繁多、生动可爱,深受幼儿的喜爱。笔者投其所好,设计了“看谁跑得快”印章表,每一个幼儿占一栏,准时到园的幼儿就能在自己专属栏上印上一个自己喜爱的印章。“大拇指” “爱心” “笑脸” “兔子”在写着幼儿名字的跑道上你争我抢,孩子们时不时就呼朋引伴数印章比数量,比一比、赛一赛谁最先接近终点。为了激发幼儿坚持每天准时入园,又增设了一条规则:一周五天都准时入园的幼儿可在周五获得一枚特别的“五角星”印章。随着“五角星”印章的加入,幼儿准时入园的行为得到了坚持。随着印章接龙队伍的不断延长,幼儿的自律自控能力随之不断提升,“小懒猪”“小懒虫”都变成早起的“小公鸡”了。
2.“争当小迎宾”——小伙伴中立榜样
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夸赞是每一个幼儿都喜欢的事。来自教师、父母或小朋友家长的夸奖往往能令他们乐上好长一段时间。结合我园的礼仪小标兵活动特开设了“争当小迎宾”活动:每天请早到园的几名幼儿身戴红绸在班级门口迎接小朋友和家长,10分钟为一轮直至晨间活动结束。在家长的夸奖声中、小朋友的羡慕之下,早入园的幼儿更加坚持,晚入园的幼儿则努力提早时间争当小迎宾。同时,每周二由我班承担的幼儿园门口礼仪迎宾活动,则由坚持每天准时入园的幼儿来担任,人员则按照签到表上记录的先后顺序依次轮流。从班级到幼儿园,从一天到每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正强化下逐步养成准时入园的好习惯。
3.“快乐夸一夸”——科学表扬催强化
除了上述形式外,常用的口头表扬、拥抱抚摸等动作表扬也不可缺少。但在运用这些奖励措施时需时刻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抓住时机,及时表扬
在表扬幼儿时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时机,及时给予表扬,以求达到最佳效果。作为表扬方,要善于发现时机、发挥主动权。如有一天,一直都迟到的彬彬终于准时入园了,虽然他只早到了1分钟,但是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于是,笔者马上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摸摸他的脑袋用很快的语气说:“彬彬,今天准时上幼儿园,进步喽!恭喜你获得了一枚大拇指!”在教师的表扬声中他蹦蹦跳跳地去盖印章了,为他日后准时入园习惯的养成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2)把握分寸,适度表扬
在对幼儿实施表扬时,教师要准确把握表扬的“度”。过于夸张的表扬会导致幼儿飘飘然,盲目自大。因此,在表扬时首先要注意分寸适度。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不同的表扬:“进步喽”“比昨天早多了”“再早一点就能当上小迎宾了”“好样的,坚持住!”等等。教师在发出表扬信号的同时,就给幼儿做出了下阶段目标的提示。其次,表扬时要注意频率适度。特别是对某个幼儿进行表扬时,并不是多多益善,泛滥的、空泛的表扬会失去其含义,降低效果。因此,表扬时应把握关键、恰到好处,注意其针对性和原则性。
(3)用之有方,有效表扬
表扬的形式各式各样,有口头表扬、有动作表扬、有实物表扬等等,但无论使用何种形式的表扬都要力求实效性。因此,在表扬幼儿时,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环境。每个幼儿的个性不同,表扬时要仔细斟酌,选择适合个体的表扬方式:如有的进行单独面对面表扬,有的则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扬,有的在谈话中进行表扬,还有的需要在家长面前进行表扬等等。其次,表扬要具体。就是具体明确地指出幼儿值得表扬之处,具体现象具体对待。
从课堂学习到经验迁移,从帮助他人到自我成长,孩子们从故事回归到生活,并在一个个实践活动中自我解决迟到问题。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教育往往更具有实效。从故事到生活,让笔者深切地认识到:教师要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尝试,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幼儿园 3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