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传统文化,鲜活生动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至今,没有人追究它最初的灵感究竟来自哪里。
直到中国远古时期彩陶的出土,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彩陶纹饰中的规整对称的图案和我们今天所见的剪纸艺术中的连手小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图1)。

(1) 图组:彩陶上的纹饰与今天剪纸的连手小人竟如此相像
远古人类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创造出这么精美抽象的艺术,是偶然的信手涂鸦还是一种辉煌文明的萌芽?
1973年,考古学家在青海省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挖出了一些碎陶片。经过精心拼接,居然复原出了一件精美的彩陶盆。盆中绘有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的人物形象,像是手拉手的舞者。根据碳14考古测定,这件彩陶作品距今已有50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舞蹈人物画面。
人形舞蹈纹彩陶盆引起的更大争议却是所绘小人身下多出的一笔,有人认为这画的是原始人身上的衣服飘带,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在突出人的生殖器(图2)。


(2) 图组:人形舞蹈纹彩陶盆
人类的祭祀仪式通常都是为了表达某种祈愿。祈求神灵保佑氏族的繁衍生息,这无论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是人类早期的基本心理需求上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祭祀主题。
这种带有巫术意味的舞蹈,在今天的一些非洲部落里仍然可以看到,祭祀是这些部落里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确已经懂得用舞蹈的方式再现狩猎、战争场面或者爱情生活,而且,原始舞蹈往往就是原始先民宗教祭祀仪式的组成部分。当时的舞蹈是巫术的一种隆重活动,主要是驱除魔鬼,祈求上天的保佑。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郎树德先生,多年从事彩陶的考古研究,对于解读那些神秘的彩陶纹饰投入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郎树德:彩陶的产生,我想可能是出于一种审美的需要。在陶器上画一点彩,这样显得更好看。所以最早的彩陶很简单,光是一条红色的彩带,没有其它图案的。
红彩在陶器上的使用,是陶器装饰的一个极大的飞跃。因为,红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氧化铁。当它随陶胎一起被烧制后,色彩就会永远留在陶器上,不易脱落(图3)。

(3) 不易脱色的红彩陶器
在红彩还没有被发明之前,陶器一般是素陶。在那遥远的史前,远古先民对装饰的感知已然在悄悄苏醒。这些排列整齐,密密麻麻的纹路显然是一种刻意的装饰,而压刻出这些纹路的工具竟然是他们的手指甲(图4)。

(4) 用手指甲在陶器上压刻出的纹饰
除了用各种方式压刻出的印纹外,人们还在素面上用泥条来装饰出一些纹线。这种素陶装饰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红彩被发明,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将色彩与图案结合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彩陶纹饰其实就是原始陶器泥条装饰的发展和延伸,它用一种简洁、方便的装饰代替了原来工艺复杂的方式(图5)。

(5) 用泥条在素面陶上作装饰
甘肃省秦安县位于黄土高原的中部,坐落在黄河支流——泾河、渭河之间,河谷中是大片的农田,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过着平静的乡间生活,当地人习惯把这片河谷叫作:大地湾。
1978年,村民们在扩建乡卫生院时,意外地挖出了许多彩陶,经过考古部门的调查,发现这里是史前人类的生活遗址。 遗址面积和规模都很庞大,这一发现,竟让考古发掘工作持续了二十多年。
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彩陶,令人吃惊的是,彩陶的年代几乎囊括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各个阶段,跨度达3000多年,考古学家把这里称为中国彩陶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在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中,许多碗和盆只有口沿上有一条暗红色的彩带,考古学界称它为宽带纹。据碳14考古测定,这种彩陶的年代距今已达8000年之久(图6)。

(6) 装饰着宽带纹的彩陶
作为探索彩陶纹饰的重要线索,发源阶段盛行的宽带纹一定有着很深的内涵。原始先民为什么首先在陶器口沿上盛行这种装饰,然后才逐步在其下部和内壁绘制各种图案呢?
事实上,红彩早在距今数万年前的中国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就被赋予了十分神秘的宗教寓意。发掘表明,在山顶洞人尸骨旁,常常被发现涂撒着红色矿石粉末。此外,山顶洞人的一些装饰品的穿孔中,也发现残留着红色。这些都充分说明红色的运用早已超越了感观的刺激和装饰作用(图7)。

(7) 山顶洞人的装饰物中残留着红色
今天,一些非洲部落中还依然保留着这种用红色装饰身体的习俗,似乎可以多少帮助我们想像红彩在远古彩陶中所要表达的意味。
在早期陶器中,有些陶器颈部有一圈剔刺纹或划线纹,另一些陶器口沿有乳钉纹。这些乳钉纹很明显地带有母系社会中对母性和生殖的崇拜。
口沿上的乳钉纹非常像母亲的乳头,这陶容器像征母系社会中母亲的权力。乳房,谕示着生命之树常青、食物的丰富和生命的延续。这样看来,最初的宽带纹也许就是对早期口沿乳头的替代(图8)。



(8) 图组:象征母系社会中母亲权力的陶器
宽带纹是彩陶纹饰的起源,值得注意的是,它几乎存在于彩陶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全过程。在彩陶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其文化类型在不同的时期各不相同,但是宽带纹却普遍存在,与各种纹饰相结合形成更深广的内涵。
出土中国彩陶的几大重要的遗址,东至鲁南、淮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西至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每个地区的纹饰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带有宽带纹。几千年前相隔这么遥远的地区之间怎么会有如此的一致呢(图9)?

(9) 从中国各重要遗址出土的彩陶都带有宽带纹
对这么巨大的地理跨度,学者们发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原始人类一直在进行着跨越千年的大迁徙。那么,我们是否能从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中找到证据呢?
仰韶文化是因为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一个名为仰韶村的地方而命名的。它分布的中心就是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可以看出,彩陶文化的一支已经开始向东南方迁徙。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各种写实的图案,反映着原始人眼中看到的自然万物(图10)。


(10) 图组:各种写实图案反映出原始人眼中看到的自然万物
彩陶中出现了大量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一定密不可分。那么,彩陶上的鱼纹难道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吗?还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呢?
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的鱼纹彩陶盆,高15厘米,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作品。鱼类水族纹是半坡类型彩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有学者猜测,鱼纹有可能是半坡各氏族共同的一种图腾(图11)。


(11) 图组:(11-1)半坡鱼纹彩陶盆;(11-2)鱼类水族纹是半坡彩陶器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郎树德:实际就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渔猎活动。他们在河边生活,经常到河边去打鱼,在这些遗址都发现了网坠,鱼钩。鱼打回来有时吃不完,就放在盆子里养,鱼和蛙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反映到人的脑子里头,鱼纹最开始都是写实的。以后人们逐渐发挥想象力,艺术逐渐走向抽象化,就是变体的一些鱼纹。
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灵感,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已经开始有了抽象思维,懂得用三角形、菱形和圆形等几何图案描绘自然界中的鱼。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异。这些看似原始、简单的图案,却折射着人类艺术创造思维发展的历程(图12)。


(12) 图组: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运用抽象维描绘自然界中的鱼
鸟,原始先民绘制在彩陶上的另一大主题。但是当考古学家终于从这件图案整齐、抽象的彩陶纹饰中解读出鸟的形象时,还是感到万分诧异。我们已经看不到图案中鸟的双足和眼睛,但那腾空的姿态,舒展的双翅又是那样传神(图13)。

(13) 原始先民绘制在彩陶上的抽象的鸟
飞鸟的形象除了对彩陶是一种装饰之外,是否还有另一种寓意呢?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后羿射日和日中金鸟的传说家喻户晓。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证明,以鸟为太阳形象的象征,早已存在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之中。
早期较为写实的纹饰中,常在展翅而飞的鸟纹上绘有太阳纹,就像鸟正在背负着太阳而行。
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了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但是当时的原始人类还没有总结出历法节气等有助于掌握农耕时令的规律。每天的日出日落以及寒暑交替、季节变化却给了他们很多启发。
而鸟类,特别是候鸟的飞翔迁徙能准确地反应出时令的变化,这对从事农耕的远古先民来说,无疑是农事活动的重要信号。这就很自然地使我们的祖先将鸟的活动规律和太阳联系在了一起。如此看来,彩陶纹饰中的鸟纹与太阳纹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装饰和美观,而是具备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以这样的思路分析中国彩陶中大量出现的鱼纹,就不难看出,与太阳鸟的寓意相似,鱼纹则是因为鱼随季节、水温、昼夜的变化或沉或浮出于水面的现象,而出现了阴阳鱼的形象的。
经考古发现,鸟纹及变体鸟纹大多绘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上。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3500年左右的母系氏族时期,以河南省陕县东南的庙底沟村命名;鱼纹则主要出现在半坡类型的彩陶器上。有的学者认为,庙底沟类型与半坡类型,在年代和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一种交叉的关系。很有可能半坡村和庙底沟村在当时是两个并存的氏族(图14)。两个并存的氏族在原始社会中意味着什么呢?


(14) 图组:仰韶文化的鸟纹与半坡文化的鱼纹
假如鱼纹和鸟纹真的是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部落标志的话,那么一些彩陶器上鱼鸟图案的关系就可能不仅仅是原始人对自然的描摹了。
张朋川(苏州大学教授):在秦安大地湾挖出的一件彩陶碗上的纹样,居然和西安半坡的那个三角纹的纹样一模一样,从秦安到半坡坐火车要8个小时,在原始社会这么远的距离,这么大的方圆里,彩陶纹样大家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它不是个人随便乱画的,它一定代表的是整个一个地区一个部族大家所认可的,是代表了他们共同形象的这样一个东西(图15)。

(15) 纹饰图案是如此相似
相隔遥远却能保持彩陶纹饰图案的相似,这似乎进一步证明了学者们关于原始人类大迁徙的猜想。 如果说这些相隔遥远的部落之间是同宗同族的关系,又为什么他们不是一起迁徙而是仍然有一部分留在发源地呢?
能够合理解释这一切的原因恐怕只有跟人口的增加有关。 早期的彩陶器上常以生殖崇拜为主题,在这样的精神追求下,氏族中的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和房屋就不够分了。人们必须到别的地方寻找水源、土地,重新建立新的部落。带有生殖崇拜主题的彩陶,在这个时期仍然大量出现。
当我们的祖先从黄河流域泾河、渭河等支流的发源地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沿着黄河寻找适宜定居的新的家园,就把彩陶文化传播到了我们今天发掘到的地方。
?在距离甘肃省兰州市约100公里的临洮县城南马家窑——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著名的马家窑文化就是以这个小村庄的名字命名的。 马家窑遗址出土的系列彩陶器距今约有5000多年,当彩陶文化在中原地区逐渐走向衰落之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仍继续发展了数千年,并达到了史前文明前所未有的高度。
蛙纹在彩陶家族中是一个重要的表现题材,十分常见。从分别出土于马家窑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的蛙纹彩陶盆中,可以看到马家窑文化彩陶在纹饰上对蛙的想象更加拟人化。这么精美的蛙纹,谁又能说,彩陶纹饰发展到这个阶段仅仅是原始先民的信手涂鸦呢(图16)?

(16) 一件手掌大小的小碗中,竟绘有如此精美的蛙纹
与蛙纹同时大量出现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纹饰,是水波纹。这些规整、流畅的线条并不单是平行地绘制在陶器表面,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构成组合,变幻出水的动感。一眼看去,很像是在描绘滔滔河水泛起的漩涡,因此被人们称为漩涡纹(图17)。

(17) 图组:绘有漩涡纹的马家窑陶器
说到水文化,早在仰韶文化的各种鱼纹盆中,我们就可以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依水而居的生活场景。
如果将彩陶纹饰的发展序列按年代仔细比对,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这种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常见的漩涡纹和纹饰中心圆圈里的符号,或许就是由仰韶文化的鱼纹和鸟纹演变而来的。
在半坡著名的人面鱼纹中,人面两边有四条鱼,上面的两条是写实的鱼纹,而下面的两条鱼被含在人面的口中,左右两条鱼的头和人的嘴共同组成了一个抽象的图案。经过长期的提炼、概括、变形,半坡时代的彩陶纹饰已经完成了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无独有偶,在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上,也出现了这样的纹饰,它被人们俗称为对头雁,它几乎与半坡的抽象鱼纹如出一辙。因此有学者推断,这种单独纹样是由早期的抽象鱼纹演变而来的,它已经成了一种符号或者标记。
由此看来,在彩陶文化发展数千年的历程中,即使它的文化类型与花纹图案变幻无穷,母体形式却总是一脉相承,从未错乱。
按照这样的思路,学者们进一步发现,早期彩陶中的鸟纹在逐渐形成变体后,翅膀和身体简略为几条曲线纹,头部则演化为一个圆圈,圆圈和线条连接起来,形成了连续的图案。而人们从马家窑文化彩陶最典型的漩涡纹饰上,仍然可以看出早期对鸟纹图案的传承、演变和发展。
彩陶身上变幻莫测,富有规律的纹饰就像密码一样记录着史前人类的故事。人类学家普遍认为,远古时期,人类一直在不断地迁徙。这种迁徙历时数千年,人们将自己祖先发祥地的彩陶文化逐渐融合在了新的环境和生产活动中。但是,不论纹饰如何发展演变,祖先的氏族印记依然被清晰地保留着。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原始氏族不断地迁徙?更让人感到迷惑的是:从黄河中游向西到达甘肃和青海,需要翻越高原地带的群山峻岭,没有任何现代交通工具的史前人类究竟是怎样到达那里的呢?
在甘肃省秦安大地湾史前人类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距今7000多年前的早期原始村落,都是建在河谷之中的,离河岸很近,取水和耕作都十分方便。而距今5000年~4000年的中期和晚期村落,其位置逐渐向高地和山上迁移。
在大地湾一带的河谷之中,明显地暴露出大水冲刷后的痕迹,早期的原始村落遗址上竟覆盖了厚达3米~5米的泥沙。很显然,这里曾被大水淹没过。这些迹象表明,原始先民为了逃避洪水,最终不得不放弃这里的家园。
为了远离洪水,也为了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原始先民不得不开辟新的家园。而他们迁徙的路线,必然是沿着河谷往上游走,以寻找更高更安全的栖息地,于是黄河流域的河谷就成为先民们向西穿越群山峻岭的一条捷径。经过数千年的不断迁徙,原始先民逐渐到达了黄河上游的甘肃和青海地区。
传说在远古混沌初开的年代,大地曾被洪水淹没,人类几乎濒临灭绝。不论是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还是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年代上的巧合都似乎在告诉我们,数千年前的人类的确曾经历过这样的灾难。洪水比猛兽更可怕,但水又是人类最不可缺少东西,于是乎就产生了对水的崇拜,同时连水中的生物也成了崇拜的对象。
在原始人眼中,青蛙既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跳跃,又能在水中自由潜泳,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这使它们能在洪水来临之际比人类多出不少生存的机会。想必人类对蛙类两栖动物的崇拜,正是蛙纹图案的纹饰出现的心理基础。
各种蛙类都有强大的生殖力,人们崇拜它的生殖力,这是原始社会一种交感巫术的形式。人们觉得模仿它的行为就可以繁衍后代,这是一种生殖崇拜。
蛙,就成了一种神灵的形象载体:人们模仿它,祭拜它,希望获得与它一样的能力,这样,原始先民们在精神上就有了战胜灾难的勇气。
随着原始先民宗教信仰意识的不断发展,蛙,这个在氏族部落中深入人心的神灵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大量出现在了这个时代的彩陶纹饰之中(图18)。

(18) 蛙是深入人心的神灵形象
在彩陶文化逐渐走向鼎盛阶段的过程中,一个神秘莫测的纹饰在不断地演变,它们四肢的形态明显地像是蛙类动物。肢体上长着爪子,看上去好像是张牙舞爪的怪物(图19)。

(19) 肢体上长着爪子的怪物形象
由于这类纹饰的彩陶最早出土在甘肃省广河县的半山村以及青海省民和县的马场垣,因此,考古学家把这种彩陶类型称为半山和马场类型,它们均属于马家窑文化的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
怪物的形象逐渐出现了变异:头部变大,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关节都长出了爪子。似蛙非蛙,似人非人,对此,有学者认为这种怪物是蛙纹的变体,叫它蛙神(图20)。

(20) 变体的蛙纹被称作蛙神
蛙神的出现与洪荒期的大洪水有关。人们没有办法战胜洪水,就祈求神灵,蛙神就出现了。蛙要战胜洪水,光用一个头是不够的,还要用强大的四肢来战胜洪水,所以四肢被画得非常强大。人们在大量的彩陶上画这种蛙神,说明当时水患对人类的威胁达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
但是,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原始社会晚期人神崇拜的产物,因此称它为神人纹,是从仰韶文化时期的鲵鱼纹演变而来的。
不知是否是为了强调这种怪物的四肢,它的形象最终超越了它的最初模样,彩陶上的怪物开始出现两层肢爪、三层肢爪、甚至四层肢爪。很明显,原始先民似乎在极力强调这种肢爪的神力,好像这是一种腾空而起驾驭万物,控制宇宙,战胜所有灾难的姿势(图21)。


(21) 图组:原始先民在极力强调肢爪的神力
远古先民超凡的想象力居然在精神崇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这般不同凡响的形象,敏感的学者立即联想到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让人再熟悉不过了,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但是,龙的形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中国史前的彩陶文化似乎透露出了某些重要的线索。
说起龙,人们就自然想到蛇。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彩陶上就出现过蛇的形象。在一件尖底瓶上,两条生动的写实蛇纹围绕着的是一个正面的人脸。整个构图充满了浓重的宗教色彩。
将人和动物画在一起,要说明什么呢?
甘肃省秦安县离大地湾遗址不远处有一个叫娲皇村的普通的小村庄,村民们相信,这里就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女娲的故乡。
距离娲皇村100公里远的天水市,从800年前的元代就建有一座伏羲庙,里面供奉的是传说中女娲的丈夫、另一位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
传说混沌初开之时,一场大洪水完全吞噬了整个人类,天地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天神指引他们兄妹成婚,然后女娲用泥土捏造出人类,才使得华夏子孙从此得以繁衍。
自古以来,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难道这仅仅只是凭空想象的传说故事?古画上的女娲和伏羲被画成了蛇身人面的样子;而女娲的娲,正好与“蛙”同音,伏羲的羲,与蜥蜴的“蜥”也是同音,这难道又是一个巧合吗(图22)?

(22) 蛇身人面的伏羲与女娲
没有想到,彩陶竟然为我们提供了猜想的信息:
纵观历经了几千年的中国彩陶,大量的水波纹以及与水有关的两栖动物,蛙、蜥蜴等爬虫类纹饰的反复出现,应该是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按照这种猜想,娲(蛙)和羲(蜥)就应当是先民或者后代子孙赋予氏族首领的名字,将他们比作了神灵。
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故事又有什么依据呢?
1973年,考古工作者正是在传说是女娲诞生地附近的村子里,收集到了一件6000多年前的立体人头型彩陶瓶:她镂空的双眼,目光深邃,整齐的头发,匀称的五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远古祖先的形象。那么,传说中女娲抟土所造的人,是否就是指这种人形的彩陶器呢?而她炼石补天所炼的五彩石是否就是烧制出的彩陶呢(图23)?


(23) 图组:远古祖先的形象
史前的传说虽然离奇,却也能让人捕捉到人类文明萌芽时期的蛛丝马迹。中国的彩陶文化前后沿袭了长达5000多年,历史学家把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代称为史前,而谁又能否认,彩陶虽然没有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历史,却也在以它独特、夸张而抽象的纹饰,悄悄传递着古老的信息?
在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残片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刻画符号,如此众多的陶器上都刻着大致相同的符号,绝不是偶然(图24)。


(24)
商代“殷墟”遗址中发现的甲骨文,证明了中国文字的发明年代是3000多年以前。而这种彩陶上刻划的符号,距今已至少有6000多年。如果这些刻画符号真的是文字的话,那么,汉字的发明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张牙舞爪的怪物纹饰的两侧开始出现大圆圈纹,圈内用各种网络纹分隔,有时在小方格中还会出现一些小黑点(图25)。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圆圈之间的神人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干脆从彩陶纹饰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著名的四大圈纹。

(25) “怪物”的两侧开始出现大圆圈
专家们分析,这个大圆圈实际上表示的是农田,网格中的小黑点是播撒在田地里的种子。
王志安(甘肃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面对这几百件,几千件的彩陶上画的大量的这些东西,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就发现它反映了人类农耕文明已经产生,定居生活产生了。文明这条主线是从水崇拜向着土地崇拜转化的过程。
从陶罐的纹饰上可以看出,身着树叶兽皮的小人,正在撒种,微风将种籽吹得满天飞舞,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原始先民的田间劳作场面。出土的彩陶更是大量出现了象征田地的四大圈纹,水纹几乎完全消失了(图27)。

(26) 图组:(26-1)象征田地的著名“大圈纹”;

(26-2)原始先民在田间劳作的场面
科学研究表明,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原始生态环境暖温湿润,黄河流域的河谷地区林木繁盛,雨量充沛,适于农业耕作。考古发现证明,正是黄土高原孕育出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
五千多年彩陶发展历程的积淀,无疑让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懂得创造艺术之美,也无形中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和基本形式——用线条造型。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彩陶文化的纹饰中,80%都是以线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面对彩陶上无与伦比的线条世界,一个新的疑问产生了,远古先民到底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画出了这么美妙的图案呢?那个时候是否已经出现了笔呢?
直到中国远古时期彩陶的出土,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彩陶纹饰中的规整对称的图案和我们今天所见的剪纸艺术中的连手小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图1)。

(1) 图组:彩陶上的纹饰与今天剪纸的连手小人竟如此相像
远古人类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创造出这么精美抽象的艺术,是偶然的信手涂鸦还是一种辉煌文明的萌芽?
1973年,考古学家在青海省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挖出了一些碎陶片。经过精心拼接,居然复原出了一件精美的彩陶盆。盆中绘有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的人物形象,像是手拉手的舞者。根据碳14考古测定,这件彩陶作品距今已有50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舞蹈人物画面。
人形舞蹈纹彩陶盆引起的更大争议却是所绘小人身下多出的一笔,有人认为这画的是原始人身上的衣服飘带,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在突出人的生殖器(图2)。


(2) 图组:人形舞蹈纹彩陶盆
人类的祭祀仪式通常都是为了表达某种祈愿。祈求神灵保佑氏族的繁衍生息,这无论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是人类早期的基本心理需求上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祭祀主题。
这种带有巫术意味的舞蹈,在今天的一些非洲部落里仍然可以看到,祭祀是这些部落里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确已经懂得用舞蹈的方式再现狩猎、战争场面或者爱情生活,而且,原始舞蹈往往就是原始先民宗教祭祀仪式的组成部分。当时的舞蹈是巫术的一种隆重活动,主要是驱除魔鬼,祈求上天的保佑。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郎树德先生,多年从事彩陶的考古研究,对于解读那些神秘的彩陶纹饰投入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郎树德:彩陶的产生,我想可能是出于一种审美的需要。在陶器上画一点彩,这样显得更好看。所以最早的彩陶很简单,光是一条红色的彩带,没有其它图案的。
红彩在陶器上的使用,是陶器装饰的一个极大的飞跃。因为,红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氧化铁。当它随陶胎一起被烧制后,色彩就会永远留在陶器上,不易脱落(图3)。

(3) 不易脱色的红彩陶器
在红彩还没有被发明之前,陶器一般是素陶。在那遥远的史前,远古先民对装饰的感知已然在悄悄苏醒。这些排列整齐,密密麻麻的纹路显然是一种刻意的装饰,而压刻出这些纹路的工具竟然是他们的手指甲(图4)。

(4) 用手指甲在陶器上压刻出的纹饰
除了用各种方式压刻出的印纹外,人们还在素面上用泥条来装饰出一些纹线。这种素陶装饰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红彩被发明,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将色彩与图案结合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彩陶纹饰其实就是原始陶器泥条装饰的发展和延伸,它用一种简洁、方便的装饰代替了原来工艺复杂的方式(图5)。

(5) 用泥条在素面陶上作装饰
甘肃省秦安县位于黄土高原的中部,坐落在黄河支流——泾河、渭河之间,河谷中是大片的农田,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过着平静的乡间生活,当地人习惯把这片河谷叫作:大地湾。
1978年,村民们在扩建乡卫生院时,意外地挖出了许多彩陶,经过考古部门的调查,发现这里是史前人类的生活遗址。 遗址面积和规模都很庞大,这一发现,竟让考古发掘工作持续了二十多年。
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彩陶,令人吃惊的是,彩陶的年代几乎囊括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各个阶段,跨度达3000多年,考古学家把这里称为中国彩陶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在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中,许多碗和盆只有口沿上有一条暗红色的彩带,考古学界称它为宽带纹。据碳14考古测定,这种彩陶的年代距今已达8000年之久(图6)。

(6) 装饰着宽带纹的彩陶
作为探索彩陶纹饰的重要线索,发源阶段盛行的宽带纹一定有着很深的内涵。原始先民为什么首先在陶器口沿上盛行这种装饰,然后才逐步在其下部和内壁绘制各种图案呢?
事实上,红彩早在距今数万年前的中国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就被赋予了十分神秘的宗教寓意。发掘表明,在山顶洞人尸骨旁,常常被发现涂撒着红色矿石粉末。此外,山顶洞人的一些装饰品的穿孔中,也发现残留着红色。这些都充分说明红色的运用早已超越了感观的刺激和装饰作用(图7)。

(7) 山顶洞人的装饰物中残留着红色
今天,一些非洲部落中还依然保留着这种用红色装饰身体的习俗,似乎可以多少帮助我们想像红彩在远古彩陶中所要表达的意味。
在早期陶器中,有些陶器颈部有一圈剔刺纹或划线纹,另一些陶器口沿有乳钉纹。这些乳钉纹很明显地带有母系社会中对母性和生殖的崇拜。
口沿上的乳钉纹非常像母亲的乳头,这陶容器像征母系社会中母亲的权力。乳房,谕示着生命之树常青、食物的丰富和生命的延续。这样看来,最初的宽带纹也许就是对早期口沿乳头的替代(图8)。



(8) 图组:象征母系社会中母亲权力的陶器
宽带纹是彩陶纹饰的起源,值得注意的是,它几乎存在于彩陶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全过程。在彩陶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其文化类型在不同的时期各不相同,但是宽带纹却普遍存在,与各种纹饰相结合形成更深广的内涵。
出土中国彩陶的几大重要的遗址,东至鲁南、淮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西至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每个地区的纹饰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带有宽带纹。几千年前相隔这么遥远的地区之间怎么会有如此的一致呢(图9)?

(9) 从中国各重要遗址出土的彩陶都带有宽带纹
对这么巨大的地理跨度,学者们发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原始人类一直在进行着跨越千年的大迁徙。那么,我们是否能从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中找到证据呢?
仰韶文化是因为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一个名为仰韶村的地方而命名的。它分布的中心就是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可以看出,彩陶文化的一支已经开始向东南方迁徙。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各种写实的图案,反映着原始人眼中看到的自然万物(图10)。


(10) 图组:各种写实图案反映出原始人眼中看到的自然万物
彩陶中出现了大量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一定密不可分。那么,彩陶上的鱼纹难道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吗?还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呢?
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的鱼纹彩陶盆,高15厘米,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作品。鱼类水族纹是半坡类型彩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有学者猜测,鱼纹有可能是半坡各氏族共同的一种图腾(图11)。


(11) 图组:(11-1)半坡鱼纹彩陶盆;(11-2)鱼类水族纹是半坡彩陶器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郎树德:实际就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渔猎活动。他们在河边生活,经常到河边去打鱼,在这些遗址都发现了网坠,鱼钩。鱼打回来有时吃不完,就放在盆子里养,鱼和蛙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反映到人的脑子里头,鱼纹最开始都是写实的。以后人们逐渐发挥想象力,艺术逐渐走向抽象化,就是变体的一些鱼纹。
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灵感,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已经开始有了抽象思维,懂得用三角形、菱形和圆形等几何图案描绘自然界中的鱼。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异。这些看似原始、简单的图案,却折射着人类艺术创造思维发展的历程(图12)。


(12) 图组: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运用抽象维描绘自然界中的鱼
鸟,原始先民绘制在彩陶上的另一大主题。但是当考古学家终于从这件图案整齐、抽象的彩陶纹饰中解读出鸟的形象时,还是感到万分诧异。我们已经看不到图案中鸟的双足和眼睛,但那腾空的姿态,舒展的双翅又是那样传神(图13)。

(13) 原始先民绘制在彩陶上的抽象的鸟
飞鸟的形象除了对彩陶是一种装饰之外,是否还有另一种寓意呢?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后羿射日和日中金鸟的传说家喻户晓。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证明,以鸟为太阳形象的象征,早已存在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之中。
早期较为写实的纹饰中,常在展翅而飞的鸟纹上绘有太阳纹,就像鸟正在背负着太阳而行。
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了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但是当时的原始人类还没有总结出历法节气等有助于掌握农耕时令的规律。每天的日出日落以及寒暑交替、季节变化却给了他们很多启发。
而鸟类,特别是候鸟的飞翔迁徙能准确地反应出时令的变化,这对从事农耕的远古先民来说,无疑是农事活动的重要信号。这就很自然地使我们的祖先将鸟的活动规律和太阳联系在了一起。如此看来,彩陶纹饰中的鸟纹与太阳纹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装饰和美观,而是具备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以这样的思路分析中国彩陶中大量出现的鱼纹,就不难看出,与太阳鸟的寓意相似,鱼纹则是因为鱼随季节、水温、昼夜的变化或沉或浮出于水面的现象,而出现了阴阳鱼的形象的。
经考古发现,鸟纹及变体鸟纹大多绘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上。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3500年左右的母系氏族时期,以河南省陕县东南的庙底沟村命名;鱼纹则主要出现在半坡类型的彩陶器上。有的学者认为,庙底沟类型与半坡类型,在年代和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一种交叉的关系。很有可能半坡村和庙底沟村在当时是两个并存的氏族(图14)。两个并存的氏族在原始社会中意味着什么呢?


(14) 图组:仰韶文化的鸟纹与半坡文化的鱼纹
假如鱼纹和鸟纹真的是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部落标志的话,那么一些彩陶器上鱼鸟图案的关系就可能不仅仅是原始人对自然的描摹了。
张朋川(苏州大学教授):在秦安大地湾挖出的一件彩陶碗上的纹样,居然和西安半坡的那个三角纹的纹样一模一样,从秦安到半坡坐火车要8个小时,在原始社会这么远的距离,这么大的方圆里,彩陶纹样大家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它不是个人随便乱画的,它一定代表的是整个一个地区一个部族大家所认可的,是代表了他们共同形象的这样一个东西(图15)。

(15) 纹饰图案是如此相似
相隔遥远却能保持彩陶纹饰图案的相似,这似乎进一步证明了学者们关于原始人类大迁徙的猜想。 如果说这些相隔遥远的部落之间是同宗同族的关系,又为什么他们不是一起迁徙而是仍然有一部分留在发源地呢?
能够合理解释这一切的原因恐怕只有跟人口的增加有关。 早期的彩陶器上常以生殖崇拜为主题,在这样的精神追求下,氏族中的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和房屋就不够分了。人们必须到别的地方寻找水源、土地,重新建立新的部落。带有生殖崇拜主题的彩陶,在这个时期仍然大量出现。
当我们的祖先从黄河流域泾河、渭河等支流的发源地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沿着黄河寻找适宜定居的新的家园,就把彩陶文化传播到了我们今天发掘到的地方。
?在距离甘肃省兰州市约100公里的临洮县城南马家窑——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著名的马家窑文化就是以这个小村庄的名字命名的。 马家窑遗址出土的系列彩陶器距今约有5000多年,当彩陶文化在中原地区逐渐走向衰落之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仍继续发展了数千年,并达到了史前文明前所未有的高度。
蛙纹在彩陶家族中是一个重要的表现题材,十分常见。从分别出土于马家窑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的蛙纹彩陶盆中,可以看到马家窑文化彩陶在纹饰上对蛙的想象更加拟人化。这么精美的蛙纹,谁又能说,彩陶纹饰发展到这个阶段仅仅是原始先民的信手涂鸦呢(图16)?

(16) 一件手掌大小的小碗中,竟绘有如此精美的蛙纹
与蛙纹同时大量出现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纹饰,是水波纹。这些规整、流畅的线条并不单是平行地绘制在陶器表面,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构成组合,变幻出水的动感。一眼看去,很像是在描绘滔滔河水泛起的漩涡,因此被人们称为漩涡纹(图17)。

(17) 图组:绘有漩涡纹的马家窑陶器
说到水文化,早在仰韶文化的各种鱼纹盆中,我们就可以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依水而居的生活场景。
如果将彩陶纹饰的发展序列按年代仔细比对,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这种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常见的漩涡纹和纹饰中心圆圈里的符号,或许就是由仰韶文化的鱼纹和鸟纹演变而来的。
在半坡著名的人面鱼纹中,人面两边有四条鱼,上面的两条是写实的鱼纹,而下面的两条鱼被含在人面的口中,左右两条鱼的头和人的嘴共同组成了一个抽象的图案。经过长期的提炼、概括、变形,半坡时代的彩陶纹饰已经完成了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无独有偶,在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上,也出现了这样的纹饰,它被人们俗称为对头雁,它几乎与半坡的抽象鱼纹如出一辙。因此有学者推断,这种单独纹样是由早期的抽象鱼纹演变而来的,它已经成了一种符号或者标记。
由此看来,在彩陶文化发展数千年的历程中,即使它的文化类型与花纹图案变幻无穷,母体形式却总是一脉相承,从未错乱。
按照这样的思路,学者们进一步发现,早期彩陶中的鸟纹在逐渐形成变体后,翅膀和身体简略为几条曲线纹,头部则演化为一个圆圈,圆圈和线条连接起来,形成了连续的图案。而人们从马家窑文化彩陶最典型的漩涡纹饰上,仍然可以看出早期对鸟纹图案的传承、演变和发展。
彩陶身上变幻莫测,富有规律的纹饰就像密码一样记录着史前人类的故事。人类学家普遍认为,远古时期,人类一直在不断地迁徙。这种迁徙历时数千年,人们将自己祖先发祥地的彩陶文化逐渐融合在了新的环境和生产活动中。但是,不论纹饰如何发展演变,祖先的氏族印记依然被清晰地保留着。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原始氏族不断地迁徙?更让人感到迷惑的是:从黄河中游向西到达甘肃和青海,需要翻越高原地带的群山峻岭,没有任何现代交通工具的史前人类究竟是怎样到达那里的呢?
在甘肃省秦安大地湾史前人类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距今7000多年前的早期原始村落,都是建在河谷之中的,离河岸很近,取水和耕作都十分方便。而距今5000年~4000年的中期和晚期村落,其位置逐渐向高地和山上迁移。
在大地湾一带的河谷之中,明显地暴露出大水冲刷后的痕迹,早期的原始村落遗址上竟覆盖了厚达3米~5米的泥沙。很显然,这里曾被大水淹没过。这些迹象表明,原始先民为了逃避洪水,最终不得不放弃这里的家园。
为了远离洪水,也为了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原始先民不得不开辟新的家园。而他们迁徙的路线,必然是沿着河谷往上游走,以寻找更高更安全的栖息地,于是黄河流域的河谷就成为先民们向西穿越群山峻岭的一条捷径。经过数千年的不断迁徙,原始先民逐渐到达了黄河上游的甘肃和青海地区。
传说在远古混沌初开的年代,大地曾被洪水淹没,人类几乎濒临灭绝。不论是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还是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年代上的巧合都似乎在告诉我们,数千年前的人类的确曾经历过这样的灾难。洪水比猛兽更可怕,但水又是人类最不可缺少东西,于是乎就产生了对水的崇拜,同时连水中的生物也成了崇拜的对象。
在原始人眼中,青蛙既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跳跃,又能在水中自由潜泳,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这使它们能在洪水来临之际比人类多出不少生存的机会。想必人类对蛙类两栖动物的崇拜,正是蛙纹图案的纹饰出现的心理基础。
各种蛙类都有强大的生殖力,人们崇拜它的生殖力,这是原始社会一种交感巫术的形式。人们觉得模仿它的行为就可以繁衍后代,这是一种生殖崇拜。
蛙,就成了一种神灵的形象载体:人们模仿它,祭拜它,希望获得与它一样的能力,这样,原始先民们在精神上就有了战胜灾难的勇气。
随着原始先民宗教信仰意识的不断发展,蛙,这个在氏族部落中深入人心的神灵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大量出现在了这个时代的彩陶纹饰之中(图18)。

(18) 蛙是深入人心的神灵形象
在彩陶文化逐渐走向鼎盛阶段的过程中,一个神秘莫测的纹饰在不断地演变,它们四肢的形态明显地像是蛙类动物。肢体上长着爪子,看上去好像是张牙舞爪的怪物(图19)。

(19) 肢体上长着爪子的怪物形象
由于这类纹饰的彩陶最早出土在甘肃省广河县的半山村以及青海省民和县的马场垣,因此,考古学家把这种彩陶类型称为半山和马场类型,它们均属于马家窑文化的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
怪物的形象逐渐出现了变异:头部变大,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关节都长出了爪子。似蛙非蛙,似人非人,对此,有学者认为这种怪物是蛙纹的变体,叫它蛙神(图20)。

(20) 变体的蛙纹被称作蛙神
蛙神的出现与洪荒期的大洪水有关。人们没有办法战胜洪水,就祈求神灵,蛙神就出现了。蛙要战胜洪水,光用一个头是不够的,还要用强大的四肢来战胜洪水,所以四肢被画得非常强大。人们在大量的彩陶上画这种蛙神,说明当时水患对人类的威胁达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
但是,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原始社会晚期人神崇拜的产物,因此称它为神人纹,是从仰韶文化时期的鲵鱼纹演变而来的。
不知是否是为了强调这种怪物的四肢,它的形象最终超越了它的最初模样,彩陶上的怪物开始出现两层肢爪、三层肢爪、甚至四层肢爪。很明显,原始先民似乎在极力强调这种肢爪的神力,好像这是一种腾空而起驾驭万物,控制宇宙,战胜所有灾难的姿势(图21)。


(21) 图组:原始先民在极力强调肢爪的神力
远古先民超凡的想象力居然在精神崇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这般不同凡响的形象,敏感的学者立即联想到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让人再熟悉不过了,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但是,龙的形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中国史前的彩陶文化似乎透露出了某些重要的线索。
说起龙,人们就自然想到蛇。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彩陶上就出现过蛇的形象。在一件尖底瓶上,两条生动的写实蛇纹围绕着的是一个正面的人脸。整个构图充满了浓重的宗教色彩。
将人和动物画在一起,要说明什么呢?
甘肃省秦安县离大地湾遗址不远处有一个叫娲皇村的普通的小村庄,村民们相信,这里就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女娲的故乡。
距离娲皇村100公里远的天水市,从800年前的元代就建有一座伏羲庙,里面供奉的是传说中女娲的丈夫、另一位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
传说混沌初开之时,一场大洪水完全吞噬了整个人类,天地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天神指引他们兄妹成婚,然后女娲用泥土捏造出人类,才使得华夏子孙从此得以繁衍。
自古以来,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难道这仅仅只是凭空想象的传说故事?古画上的女娲和伏羲被画成了蛇身人面的样子;而女娲的娲,正好与“蛙”同音,伏羲的羲,与蜥蜴的“蜥”也是同音,这难道又是一个巧合吗(图22)?

(22) 蛇身人面的伏羲与女娲
没有想到,彩陶竟然为我们提供了猜想的信息:
纵观历经了几千年的中国彩陶,大量的水波纹以及与水有关的两栖动物,蛙、蜥蜴等爬虫类纹饰的反复出现,应该是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按照这种猜想,娲(蛙)和羲(蜥)就应当是先民或者后代子孙赋予氏族首领的名字,将他们比作了神灵。
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故事又有什么依据呢?
1973年,考古工作者正是在传说是女娲诞生地附近的村子里,收集到了一件6000多年前的立体人头型彩陶瓶:她镂空的双眼,目光深邃,整齐的头发,匀称的五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远古祖先的形象。那么,传说中女娲抟土所造的人,是否就是指这种人形的彩陶器呢?而她炼石补天所炼的五彩石是否就是烧制出的彩陶呢(图23)?


(23) 图组:远古祖先的形象
史前的传说虽然离奇,却也能让人捕捉到人类文明萌芽时期的蛛丝马迹。中国的彩陶文化前后沿袭了长达5000多年,历史学家把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代称为史前,而谁又能否认,彩陶虽然没有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历史,却也在以它独特、夸张而抽象的纹饰,悄悄传递着古老的信息?
在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残片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刻画符号,如此众多的陶器上都刻着大致相同的符号,绝不是偶然(图24)。


(24)
商代“殷墟”遗址中发现的甲骨文,证明了中国文字的发明年代是3000多年以前。而这种彩陶上刻划的符号,距今已至少有6000多年。如果这些刻画符号真的是文字的话,那么,汉字的发明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张牙舞爪的怪物纹饰的两侧开始出现大圆圈纹,圈内用各种网络纹分隔,有时在小方格中还会出现一些小黑点(图25)。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圆圈之间的神人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干脆从彩陶纹饰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著名的四大圈纹。

(25) “怪物”的两侧开始出现大圆圈
专家们分析,这个大圆圈实际上表示的是农田,网格中的小黑点是播撒在田地里的种子。
王志安(甘肃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面对这几百件,几千件的彩陶上画的大量的这些东西,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就发现它反映了人类农耕文明已经产生,定居生活产生了。文明这条主线是从水崇拜向着土地崇拜转化的过程。
从陶罐的纹饰上可以看出,身着树叶兽皮的小人,正在撒种,微风将种籽吹得满天飞舞,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原始先民的田间劳作场面。出土的彩陶更是大量出现了象征田地的四大圈纹,水纹几乎完全消失了(图27)。

(26) 图组:(26-1)象征田地的著名“大圈纹”;

(26-2)原始先民在田间劳作的场面
科学研究表明,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原始生态环境暖温湿润,黄河流域的河谷地区林木繁盛,雨量充沛,适于农业耕作。考古发现证明,正是黄土高原孕育出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
五千多年彩陶发展历程的积淀,无疑让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懂得创造艺术之美,也无形中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和基本形式——用线条造型。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彩陶文化的纹饰中,80%都是以线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面对彩陶上无与伦比的线条世界,一个新的疑问产生了,远古先民到底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画出了这么美妙的图案呢?那个时候是否已经出现了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