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完善,历史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风向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关系到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以及教与学的效果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应坚持系统性、科学性、互动性、生成性四个原则,明确教学设计中的四个要素,即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评价及反思。为了实现有效的“教”与高效的“学”,应使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教学过程充实多彩、教学方法丰富多元、教学评价全面以及教学反思及时有效。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
引言
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己突破了以往课程内容的编排,采用“通史+专题史相结合”的编排体例,呈现的内容是“贯通古今,中外关联”。高中历史每个单元呈现的内容主题一致,一个单元中各课知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新的高中课程内容设置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必修课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 大势;选修课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 发展。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 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教师的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组织者逐渐转变成了研究者,研究的不仅仅是历史教学,还有学生。撇开影视作品、小说等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高中生由于初中阶段便受过历史教育,因此已经形成了对历史的前认知。然而这种前认知与高中所要形成的历史认知是冲突的,如果这种冲突没有解决,就会出现学生历史时间概念混乱、历史线索把握不清晰等常见状况。
1基本原则: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前提
1.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根据系统论的思维在教学设计活动中一以贯之的原则。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实践活动,其中涉及众多要素,比如:学生、教师、教学媒体及方法等。教学设计主要以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来整合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并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活动达到最大最优效果。具体而言,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组成,互相独立且互相联系,相互依存而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1.2生成性原则
新課程改革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再次对传统课堂提出了质疑与挑战,越来越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因此生成性教学再次受到重视。“生成性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生成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的过程。”生成性教学能够彰显课堂的生机活力,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有效表征,也是教师在新时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必然要求。生成性原则作为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原有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生成的情境性知识。
2优化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
2.1明确主题,确定目标
“主题”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的主体和核心。狭义上指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所表达出的核心观点。广义上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和平主题等。“历史主题”,即历史主旨,是贯穿于教学内容当中的主线,起着引领、统率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主题可大可小,比如高中历史分为了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专题即高中历史的三大主题,这是大的一方面,小的一方面就要涉及到每一个单元的主题,比如高中历史世界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单元为例,以“启蒙运动”为核心课文架构单元课程内容:
主题不仅仅是高中历史模块的灵魂,也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灵魂。因此,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再去进行主题导学,从而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
2.2关注学情,因材施教
学情即学生情况。这里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就是学生的认知、心理等情况。高中学生对历史并不像初中那样的陌生,而是具备关于历史的很多前认知,这种前认知有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有可能是混乱的,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前摄抑制。但是通过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解释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感兴趣的内容比初中较为广泛和深刻,他们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这时候便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引导和纠错,甚至要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力。根据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分析,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其思维力、理解力等尚未完全成熟。但是较初中生来说,其思维是由简单向复杂,由具体向抽象转变,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前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不可能像初中一样仅仅是知识点的讲授,高中更重要的是教学主题、教学立意等。高中时期的学生应该如教科书设置一样需要深层次的历史知识,而不是如初中属于通识类的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上完历史课后,获得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上的丰富,思维的进步,人格的提升,达到的效果应该是余音绕梁,回味无穷。那如何设计能达到如此效果的课堂,便要求教师具有整体意识,将高中看似比较零散的知识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历史线索,给学生以思考与启发。
2.3教学反思应及时有效,教与学要衔接严密
有学者曾提出,坚持写反思的教师比坚持写教案的教师更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明确地说明了教学反思在一线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能够让教师不断思考教学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加以完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诸多教学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节课时出现如下问题:(1)教师为了扩展教学内容或者知识容量,在网上大量复制图文资料,自制成PPT进行教学,由于PPT内容的繁多,教师没有太多时间与学生开展有效交流,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更忽视了学生个人情感的发展;(2)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掌握不好,拖堂现象严重;(3)教师对教学内容不熟练致使教课时无法全面系统,不能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作为高中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规划图,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指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宫少华.培育学科素养,提升教师质量———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俞静娟,赵珊珊.论知识自主建构取向的历史教学设计:意蕴及其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3(01).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
引言
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己突破了以往课程内容的编排,采用“通史+专题史相结合”的编排体例,呈现的内容是“贯通古今,中外关联”。高中历史每个单元呈现的内容主题一致,一个单元中各课知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新的高中课程内容设置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必修课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 大势;选修课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 发展。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 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教师的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组织者逐渐转变成了研究者,研究的不仅仅是历史教学,还有学生。撇开影视作品、小说等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高中生由于初中阶段便受过历史教育,因此已经形成了对历史的前认知。然而这种前认知与高中所要形成的历史认知是冲突的,如果这种冲突没有解决,就会出现学生历史时间概念混乱、历史线索把握不清晰等常见状况。
1基本原则: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前提
1.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根据系统论的思维在教学设计活动中一以贯之的原则。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实践活动,其中涉及众多要素,比如:学生、教师、教学媒体及方法等。教学设计主要以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来整合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并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活动达到最大最优效果。具体而言,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组成,互相独立且互相联系,相互依存而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1.2生成性原则
新課程改革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再次对传统课堂提出了质疑与挑战,越来越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因此生成性教学再次受到重视。“生成性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生成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的过程。”生成性教学能够彰显课堂的生机活力,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有效表征,也是教师在新时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必然要求。生成性原则作为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原有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生成的情境性知识。
2优化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
2.1明确主题,确定目标
“主题”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的主体和核心。狭义上指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所表达出的核心观点。广义上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和平主题等。“历史主题”,即历史主旨,是贯穿于教学内容当中的主线,起着引领、统率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主题可大可小,比如高中历史分为了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专题即高中历史的三大主题,这是大的一方面,小的一方面就要涉及到每一个单元的主题,比如高中历史世界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单元为例,以“启蒙运动”为核心课文架构单元课程内容:
主题不仅仅是高中历史模块的灵魂,也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灵魂。因此,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再去进行主题导学,从而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
2.2关注学情,因材施教
学情即学生情况。这里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就是学生的认知、心理等情况。高中学生对历史并不像初中那样的陌生,而是具备关于历史的很多前认知,这种前认知有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有可能是混乱的,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前摄抑制。但是通过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解释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感兴趣的内容比初中较为广泛和深刻,他们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这时候便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引导和纠错,甚至要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力。根据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分析,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其思维力、理解力等尚未完全成熟。但是较初中生来说,其思维是由简单向复杂,由具体向抽象转变,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前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不可能像初中一样仅仅是知识点的讲授,高中更重要的是教学主题、教学立意等。高中时期的学生应该如教科书设置一样需要深层次的历史知识,而不是如初中属于通识类的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上完历史课后,获得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上的丰富,思维的进步,人格的提升,达到的效果应该是余音绕梁,回味无穷。那如何设计能达到如此效果的课堂,便要求教师具有整体意识,将高中看似比较零散的知识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历史线索,给学生以思考与启发。
2.3教学反思应及时有效,教与学要衔接严密
有学者曾提出,坚持写反思的教师比坚持写教案的教师更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明确地说明了教学反思在一线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能够让教师不断思考教学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加以完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诸多教学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节课时出现如下问题:(1)教师为了扩展教学内容或者知识容量,在网上大量复制图文资料,自制成PPT进行教学,由于PPT内容的繁多,教师没有太多时间与学生开展有效交流,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更忽视了学生个人情感的发展;(2)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掌握不好,拖堂现象严重;(3)教师对教学内容不熟练致使教课时无法全面系统,不能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作为高中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规划图,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指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宫少华.培育学科素养,提升教师质量———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俞静娟,赵珊珊.论知识自主建构取向的历史教学设计:意蕴及其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