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江女士有一个儿子不到半岁,丈夫平时工作很忙,她一个人带孩子比较劳累,于是便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娘家,平时江女士与儿子享尽了母子亲情带来的欢乐。有一次,丈夫周末回来与儿子一起玩耍得很尽兴,儿子乐得“咯咯咯”,爸爸乐得“哈哈哈”,这本来是好事,结果江女士当天哭了一个晚上,还没头没脑地训斥丈夫:“你带过几天孩子?你知道带孩子有多辛苦吗?你就知道捡便宜!你就会带孩子玩!”丈夫感到莫名其妙。
案例二:
张涛上小学四年级,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妈妈偶尔翻看之后,红着脸气冲冲地对儿子兴师问罪:“你爸爸这好那好,以后你就别叫我帮你了!”儿子是个“直肠子”,说:“我爸爸就是好,怎么了?”妈妈更加恼羞成怒:“你爸爸好,以后你就别叫我这个妈了!”眼看母子俩要吵起来了,爸爸赶紧把他们拉开,关起门把孩子他妈安抚了老半天,这件事才平息下来。
客观存在的“亲子嫉妒”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妈妈都产生了嫉妒心理,而且她们是嫉妒孩子与配偶之间密切的亲子关系,现实生活中这类亲子嫉妒较常见。
如果说同事、同学和朋友之间存在嫉妒心理,大家都能接受,但是说父母有时会因为孩子互相吃“醋”,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呢?亲子之间怎么会有嫉妒呢?”然而,不管是孩子小时候还是孩子长大了,亲子之间的“醋意”和“嫉妒”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有时是难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有时是比较明显的显意识嫉妒心理,因其隐晦曲折而常常被人忽视。
“亲子嫉妒”的特点
普通的嫉妒心理是一种难以启齿的内心情绪反应,它常常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抱怨、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消沉、憎恶、敌意、报复、失望、冷漠等等。别人的才华、名誉、地位、容貌、气度、和睦的人际关系等都可能引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并且自己陷入挥之不去的情绪困扰。
亲子之间的嫉妒与一般的嫉妒心理有相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独特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潜意识嫉妒心理,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存在非常普遍,常常与羡慕、竞争等心理混在一起。有时面对孩子与配偶关系亲密,自己有点“隐隐”的不快,就是潜意识的亲子嫉妒心理。
第二层次是显意识嫉妒心理,已经由无意识(或下意识)转到有意识,显露出来的行为是挑剔或散布不良言论。严重者还可能出现人身攻击、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江女士和张涛的妈妈都属于显意识心理嫉妒。
第三层次是变态嫉妒心理,所谓“变态”即脱离正常社会生活范围的异常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疯狂地攻击被嫉妒者,另一种则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很多纪实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家庭暴力、身心虐待甚至弑亲等恶性事件,都有可能存在变态嫉妒心理因素。
可见,亲子嫉妒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很多情况下都是深藏在人的内心,并以伪装、歪曲的形态呈现出来。
“亲子嫉妒”让孩子少得一半爱
嫉妒主要是一种消极情绪,具有一定的有害性,反映在亲子关系中,会让人不知不觉地排斥孩子与爸爸或妈妈之间的亲情。当孩子还处在学龄前阶段中,不少家庭会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妈妈,她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在感情上对孩子的独占欲望比较强烈,总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如小鸟依人,才能补偿自己生育和养育孩子的代价。因此,有的妈妈对孩子总是不放手,对孩子“粘”着自己还挺自豪,至于孩子与爸爸之间的疏离则认为应该如此,甚至有时干涉、剥夺孩子与爸爸游戏的机会,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会让孩子损失了完整的爱。
江女士曾以多种方式流露出亲子嫉妒心理,她在逗孩子学说话的时候,有时会这么说:“宝宝学妈妈说话,妈——妈——好——,爸——爸——坏——”有时婆婆说:“这孩子长得真像他爸爸小时候。”江女士就会立即反驳:“宝宝像妈妈,不像爸爸,妈妈比爸爸漂亮,对吧?”如果三人一起出游,江女士总是与孩子亲密接触,丈夫则是拎包或者做旁观者。丈夫把妻子的行为理解成对孩子的爱,甘愿自己处于“待岗”状态。
张涛的爸爸则把妻子的行为理解为小心眼儿、爱生气,就处处让着她。张涛的妈妈还说过:“儿子越长越大,感觉离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我真怀念他小时候一离开我就哇哇大哭的样子。”有时丈夫双休日出差,她感觉孩子就得依靠她了,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她想借此机会好好笼络儿子,丈夫说她溺爱孩子,妻子则反唇相讥:“只许孩子与你好,不与我好?”可见,溺爱的行为背后还有这么微妙的亲子嫉妒心理在起作用。
众所周知,母爱和父爱有不同的特点,两相结合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控制和排除嫉妒心理,让孩子尽情地享受与表达完整的爱。
避免“亲子嫉妒”的方法
▼不独占孩子,鼓励孩子与其他长辈相处
孩子既要爱妈妈也要爱爸爸,还应该尊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才拥有一个完整、美好的心灵。如果平时主要是爸爸妈妈带孩子,那么到了节假日就应鼓励孩子与其他长辈相处,锻炼孩子与不同人相处的能力与技巧。
▼善于商量,不一味排斥与己不同的教育方法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好,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不一样,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于是“独占孩子”。事实上,把孩子罩在自己的保护伞下,过分限制孩子的交往范围,会有碍孩子的发展。如果不同意别人的教育方法,可以采取主动交流、沟通商量的方式达成教育上的共识,不宜采取封闭、拒绝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态度。
▼父教很重要,创造爸爸带孩子活动的机会
由于妈妈倾向于进行一些小动作、小范围、比较安静的游戏,爸爸通常则鼓励孩子冒险、探索,玩一些动作幅度比较大的游戏,因此,有机会多让爸爸带孩子活动,对孩子的身体素质以及热情、开朗性格的培养都是很有益处的。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朱璐[email protected]
江女士有一个儿子不到半岁,丈夫平时工作很忙,她一个人带孩子比较劳累,于是便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娘家,平时江女士与儿子享尽了母子亲情带来的欢乐。有一次,丈夫周末回来与儿子一起玩耍得很尽兴,儿子乐得“咯咯咯”,爸爸乐得“哈哈哈”,这本来是好事,结果江女士当天哭了一个晚上,还没头没脑地训斥丈夫:“你带过几天孩子?你知道带孩子有多辛苦吗?你就知道捡便宜!你就会带孩子玩!”丈夫感到莫名其妙。
案例二:
张涛上小学四年级,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妈妈偶尔翻看之后,红着脸气冲冲地对儿子兴师问罪:“你爸爸这好那好,以后你就别叫我帮你了!”儿子是个“直肠子”,说:“我爸爸就是好,怎么了?”妈妈更加恼羞成怒:“你爸爸好,以后你就别叫我这个妈了!”眼看母子俩要吵起来了,爸爸赶紧把他们拉开,关起门把孩子他妈安抚了老半天,这件事才平息下来。
客观存在的“亲子嫉妒”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妈妈都产生了嫉妒心理,而且她们是嫉妒孩子与配偶之间密切的亲子关系,现实生活中这类亲子嫉妒较常见。
如果说同事、同学和朋友之间存在嫉妒心理,大家都能接受,但是说父母有时会因为孩子互相吃“醋”,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呢?亲子之间怎么会有嫉妒呢?”然而,不管是孩子小时候还是孩子长大了,亲子之间的“醋意”和“嫉妒”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有时是难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有时是比较明显的显意识嫉妒心理,因其隐晦曲折而常常被人忽视。
“亲子嫉妒”的特点
普通的嫉妒心理是一种难以启齿的内心情绪反应,它常常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抱怨、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消沉、憎恶、敌意、报复、失望、冷漠等等。别人的才华、名誉、地位、容貌、气度、和睦的人际关系等都可能引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并且自己陷入挥之不去的情绪困扰。
亲子之间的嫉妒与一般的嫉妒心理有相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独特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潜意识嫉妒心理,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存在非常普遍,常常与羡慕、竞争等心理混在一起。有时面对孩子与配偶关系亲密,自己有点“隐隐”的不快,就是潜意识的亲子嫉妒心理。
第二层次是显意识嫉妒心理,已经由无意识(或下意识)转到有意识,显露出来的行为是挑剔或散布不良言论。严重者还可能出现人身攻击、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江女士和张涛的妈妈都属于显意识心理嫉妒。
第三层次是变态嫉妒心理,所谓“变态”即脱离正常社会生活范围的异常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疯狂地攻击被嫉妒者,另一种则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很多纪实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家庭暴力、身心虐待甚至弑亲等恶性事件,都有可能存在变态嫉妒心理因素。
可见,亲子嫉妒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很多情况下都是深藏在人的内心,并以伪装、歪曲的形态呈现出来。
“亲子嫉妒”让孩子少得一半爱
嫉妒主要是一种消极情绪,具有一定的有害性,反映在亲子关系中,会让人不知不觉地排斥孩子与爸爸或妈妈之间的亲情。当孩子还处在学龄前阶段中,不少家庭会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妈妈,她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在感情上对孩子的独占欲望比较强烈,总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如小鸟依人,才能补偿自己生育和养育孩子的代价。因此,有的妈妈对孩子总是不放手,对孩子“粘”着自己还挺自豪,至于孩子与爸爸之间的疏离则认为应该如此,甚至有时干涉、剥夺孩子与爸爸游戏的机会,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会让孩子损失了完整的爱。
江女士曾以多种方式流露出亲子嫉妒心理,她在逗孩子学说话的时候,有时会这么说:“宝宝学妈妈说话,妈——妈——好——,爸——爸——坏——”有时婆婆说:“这孩子长得真像他爸爸小时候。”江女士就会立即反驳:“宝宝像妈妈,不像爸爸,妈妈比爸爸漂亮,对吧?”如果三人一起出游,江女士总是与孩子亲密接触,丈夫则是拎包或者做旁观者。丈夫把妻子的行为理解成对孩子的爱,甘愿自己处于“待岗”状态。
张涛的爸爸则把妻子的行为理解为小心眼儿、爱生气,就处处让着她。张涛的妈妈还说过:“儿子越长越大,感觉离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我真怀念他小时候一离开我就哇哇大哭的样子。”有时丈夫双休日出差,她感觉孩子就得依靠她了,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她想借此机会好好笼络儿子,丈夫说她溺爱孩子,妻子则反唇相讥:“只许孩子与你好,不与我好?”可见,溺爱的行为背后还有这么微妙的亲子嫉妒心理在起作用。
众所周知,母爱和父爱有不同的特点,两相结合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控制和排除嫉妒心理,让孩子尽情地享受与表达完整的爱。
避免“亲子嫉妒”的方法
▼不独占孩子,鼓励孩子与其他长辈相处
孩子既要爱妈妈也要爱爸爸,还应该尊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才拥有一个完整、美好的心灵。如果平时主要是爸爸妈妈带孩子,那么到了节假日就应鼓励孩子与其他长辈相处,锻炼孩子与不同人相处的能力与技巧。
▼善于商量,不一味排斥与己不同的教育方法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好,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不一样,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于是“独占孩子”。事实上,把孩子罩在自己的保护伞下,过分限制孩子的交往范围,会有碍孩子的发展。如果不同意别人的教育方法,可以采取主动交流、沟通商量的方式达成教育上的共识,不宜采取封闭、拒绝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态度。
▼父教很重要,创造爸爸带孩子活动的机会
由于妈妈倾向于进行一些小动作、小范围、比较安静的游戏,爸爸通常则鼓励孩子冒险、探索,玩一些动作幅度比较大的游戏,因此,有机会多让爸爸带孩子活动,对孩子的身体素质以及热情、开朗性格的培养都是很有益处的。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朱璐[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