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指对所读的书能理解,能记忆,有一定的阅读速度,有一定的朗读,默读的技巧。阅读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知识积累、运用知识创新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了三个学段的具体规定(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三个学段)。由此可见,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教,下面浅谈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兴趣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阅读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是不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的。因此,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创造欲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则对战斗故事、英雄人物、惊险故事比较有兴趣。例如,我教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棒打”的激烈场景,我范读时通过调控语速的快慢急缓,可以让学生个体体验到“快如雷鸣电闪大弦切切,慢如清风徐来细雨丝丝”的动感旋律。又如,我对现代诗歌的抑扬顿挫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高山流水的韵致。范读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模仿冲动。从静气屏声的聆听到情不自禁的仿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自然愈来愈浓。这些兴趣,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阅读习惯是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形成,阅读的效果就迅速提高。所以,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好习惯益终身。”例如除了每天晨读外,我还安排每天下午学生到校至上课这20分钟的时间作为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其次是利用学校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指导性阅读;最后是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让学生回家后能保证30分钟的阅读时间等等。一是培养学生认真的阅读态度,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材料中,这样有利准确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即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同时动手动脑。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用笔做好记号,待以后请教老师。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生字新词要勤于动手查阅字典等。这对增长学生知识很有用。三是要引导学生勤做笔记,做好积累。要引导学生及时记下读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篇、段、并背诵一些美文,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了。
二、朗读和背诵
小学生朗读技能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重要因素。背诵对巩固字词句,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如朗读《二泉映月》中,“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一段。指导学生理解,想家,感受意境,读出感情,教师随之用势或语言指导朗读。读“前两句话内容要舒缓,抒情的语调,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读后面的内容要语速要加快,音调加高,尤其是“他爱…他爱…他爱…他爱…”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让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背诵就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即逻辑识记和机械识记相结合的记忆。记忆是考察阅读质量和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尺度。如果一味地强调让其苦记苦学,必然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反感。我上课阅读时就利用竞赛等形式来激趣学生,使小学生能在长时间里保持注意力,兴趣盎然.如果能在“黄连”里适当地加点“糖”,效果应该会好得多。哇啦哇啦喊半天,耗时费力地完成背诵任务,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这种“老把式”并非最佳的选择。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在传统中注入了点创新因子。如:在指导《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背诵中,给学生限定时间,让男生组、女生组进行背诵竞赛,每背一段奖100分。谁都渴望着夺魁,于是在你追我赶中产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超额完成了任务——背会了三、四段,一名男同学还背了整篇课文。如果教师是指导背诵的有心人,教学中的“糖”随时会被我们找到或者创造出来。如理解式记背、谐音式记背、扣关键词记背、复述记背等等,都有可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背诵任务。同时在指导学生背诵过程要做到目标明确,结合实际,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月光启蒙》的背诵,我的要求是能背一段的算是完成任务,能背两段的给予表扬,能背三段的老师跟他握握手,全文背完的做标兵,奉为全班学生学习的楷模。将背诵任务分设为不同的目标,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让学生反复地背诵和熟练。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阅读能力。
三、默读和复述
默读和复述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默读不仅速度快,而且有利理解课文内容。从小学二年级起都要求默读课文,儿童通过默读理解字、词、句、段、篇的意义。默读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是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标志。因此,默读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阅读。一是每次默读前先要明确要求。二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动笔,视听动觉协同活动,学生会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会更加准确和深刻。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高尔基给儿子信中两个“美好的东西”的意思,我就让学生默读信的内容,用笔画出两个“美好的东西”,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从而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三是通过设计各种练习,进一步落实默读的效果。比如,默读后找出课文的中心句;默读后针对课文提出问题;默读后复述课文;默读后分角色表演等。总之,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复述的方法有详述、略述、创造复述三种。详述有的几乎接近原文,它主要依靠记忆来完成;略述要求必须抓住原文的主要内容,并按原文的结构顺序用概括性语言来表达: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原文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改组原文结构,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这种复述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有积极的影响。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动画片段。教学时,我播放了该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当学生能生动的讲述该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该片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默读、复述等练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紧扣课文,精讲多读,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不主张系统讲授有关语法修辞知识,在各个学段都没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可传统的阅读教学在文章的结构、语法、中心思想等的分析,讲解和训练下功夫,使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讨厌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授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之法,不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互议,互交,我再做适当点拨。例如,我教小学语文第十册(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精心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地读、议、思、评、写、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并了解科技世界、宇宙知识,从而在同学们心里留下地球以外的星球是怎样的?总之,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学生的“学”要关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他们从“想学”、“爱学”,逐渐进入“乐学”、“会学”的境界。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升华,阅读能力也不断地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年来,除上述的方法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写作能力等,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兴趣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阅读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是不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的。因此,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创造欲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则对战斗故事、英雄人物、惊险故事比较有兴趣。例如,我教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棒打”的激烈场景,我范读时通过调控语速的快慢急缓,可以让学生个体体验到“快如雷鸣电闪大弦切切,慢如清风徐来细雨丝丝”的动感旋律。又如,我对现代诗歌的抑扬顿挫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高山流水的韵致。范读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模仿冲动。从静气屏声的聆听到情不自禁的仿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自然愈来愈浓。这些兴趣,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阅读习惯是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形成,阅读的效果就迅速提高。所以,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好习惯益终身。”例如除了每天晨读外,我还安排每天下午学生到校至上课这20分钟的时间作为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其次是利用学校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指导性阅读;最后是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让学生回家后能保证30分钟的阅读时间等等。一是培养学生认真的阅读态度,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材料中,这样有利准确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即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同时动手动脑。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用笔做好记号,待以后请教老师。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生字新词要勤于动手查阅字典等。这对增长学生知识很有用。三是要引导学生勤做笔记,做好积累。要引导学生及时记下读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篇、段、并背诵一些美文,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了。
二、朗读和背诵
小学生朗读技能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重要因素。背诵对巩固字词句,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如朗读《二泉映月》中,“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一段。指导学生理解,想家,感受意境,读出感情,教师随之用势或语言指导朗读。读“前两句话内容要舒缓,抒情的语调,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读后面的内容要语速要加快,音调加高,尤其是“他爱…他爱…他爱…他爱…”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让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背诵就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即逻辑识记和机械识记相结合的记忆。记忆是考察阅读质量和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尺度。如果一味地强调让其苦记苦学,必然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反感。我上课阅读时就利用竞赛等形式来激趣学生,使小学生能在长时间里保持注意力,兴趣盎然.如果能在“黄连”里适当地加点“糖”,效果应该会好得多。哇啦哇啦喊半天,耗时费力地完成背诵任务,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这种“老把式”并非最佳的选择。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在传统中注入了点创新因子。如:在指导《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背诵中,给学生限定时间,让男生组、女生组进行背诵竞赛,每背一段奖100分。谁都渴望着夺魁,于是在你追我赶中产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超额完成了任务——背会了三、四段,一名男同学还背了整篇课文。如果教师是指导背诵的有心人,教学中的“糖”随时会被我们找到或者创造出来。如理解式记背、谐音式记背、扣关键词记背、复述记背等等,都有可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背诵任务。同时在指导学生背诵过程要做到目标明确,结合实际,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月光启蒙》的背诵,我的要求是能背一段的算是完成任务,能背两段的给予表扬,能背三段的老师跟他握握手,全文背完的做标兵,奉为全班学生学习的楷模。将背诵任务分设为不同的目标,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让学生反复地背诵和熟练。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阅读能力。
三、默读和复述
默读和复述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默读不仅速度快,而且有利理解课文内容。从小学二年级起都要求默读课文,儿童通过默读理解字、词、句、段、篇的意义。默读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是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标志。因此,默读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阅读。一是每次默读前先要明确要求。二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动笔,视听动觉协同活动,学生会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会更加准确和深刻。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高尔基给儿子信中两个“美好的东西”的意思,我就让学生默读信的内容,用笔画出两个“美好的东西”,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从而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三是通过设计各种练习,进一步落实默读的效果。比如,默读后找出课文的中心句;默读后针对课文提出问题;默读后复述课文;默读后分角色表演等。总之,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复述的方法有详述、略述、创造复述三种。详述有的几乎接近原文,它主要依靠记忆来完成;略述要求必须抓住原文的主要内容,并按原文的结构顺序用概括性语言来表达: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原文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改组原文结构,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这种复述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有积极的影响。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动画片段。教学时,我播放了该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当学生能生动的讲述该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该片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默读、复述等练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紧扣课文,精讲多读,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不主张系统讲授有关语法修辞知识,在各个学段都没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可传统的阅读教学在文章的结构、语法、中心思想等的分析,讲解和训练下功夫,使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讨厌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授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之法,不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互议,互交,我再做适当点拨。例如,我教小学语文第十册(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精心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地读、议、思、评、写、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并了解科技世界、宇宙知识,从而在同学们心里留下地球以外的星球是怎样的?总之,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学生的“学”要关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他们从“想学”、“爱学”,逐渐进入“乐学”、“会学”的境界。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升华,阅读能力也不断地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年来,除上述的方法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写作能力等,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