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而这种“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是学生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作为教师,更有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在趣中读、在读中思、在思中辨、在辨中乐,从而快乐学习语文,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
一、激发学习期待,激活潜能 ——“我要读”
如何才能激活学习潜能,让学生产生要学习、主动阅读的愿望呢?我们教师就要善于诱发学生产生学习期待。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一节课的导语应该生动、有趣,激荡学生的心田,能够使学生产生“我要读”的学习欲望;一节课的结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疑点、探索处,产生意犹未尽的效果,从而生发“我还要读”的学习欲望,从而促发学生产生持续的阅读期待。
教学课文《鸟岛》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
师: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对不对?
生: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到一个特别的地方去游玩,那就是……
生:(边看边愉快而大声地)鸟岛!
师:我猜,你们现在一定在想,这鸟岛是什么样?好玩吗?它在哪儿呢?
生1:(笑嘻嘻而奇怪地?)是呀是呀!老师,你怎么和我想的一样啊?
生2:老师,那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吗?
师:好,我们的旅行团现在出发了。(示多媒体课件)现在大家就来到了鸟岛,它在我国青海省青海湖的西部,岛上是鸟的世界,不仅是鸟的数量多,种类也多,大家就来看一看、听一听。
(学生看动画课件)
师 :刚才我们快速游览了鸟岛,同学们,你们觉得鸟岛怎么样?
生1:鸟岛上的鸟真多呀!
生2:鸟岛真美呀!
生3:鸟岛上的鸟吵死了!
师:是呀,这么多的鸟一齐在叫,声音太大了,有的同学都觉得有些吵了。鸟岛上真是太热闹了。要想更具体地了解鸟岛,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它的有关文字资料吧。打开语文书……
这样的开头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快乐读书、主动探究的学习愿望。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的思维在谈论中变得清晰、灵活,理解更加准确、到位。小班课堂教学中更有条件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同座互相学习、找朋友学习等。比如读书,和同桌交流最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和好朋友合作读等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激活学习潜能。
二、享受学习乐趣,发现潜能——“ 我会想”
教师要带领学生成功跨越“文字”这座桥梁,让学生自主投入到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领会,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言为心声”,要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进行想象,再现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教师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创设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对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就不仅仅停留于表层的认识,而是有了深入的理解,对这株神奇的柳树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这是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这是一株顽强不屈的柳树,这是一株创造生命奇迹的柳树!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柳树艰难的生长过程,引发他们与文本的情感体验、交流,引起心中的悸动。
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自主阅读、思考、体验、品味。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眼放光、嘴常开、脑直想,思维的火花在迸发。课堂交流对话中,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疑惑;品出自己的味,悟出自己的情;解出自己的疑,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实现对文本的“二度创作”,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体验争议乐趣,展示潜能——“我能辩”
俗话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争辩,激活思维。
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学生问:“为什么只把心脏带回祖国?他的身体为什么不带回去?”学习《船长》一课,学生问:“船长已经救了大家,为什么还以身殉职呢?”学了《小猴子下山》,学生问:“小猴子选择大的好的东西,到底对不对?”……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展开争辩、讨论。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和争论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我们要激励学生敢说爱说,敢于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争论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都表述出来;应引导学生为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争辩,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享受自主乐趣,发展潜能——“ 我爱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以唤醒、激活他们学习的热情、潜能,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我爱学”。
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掌握学法,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学会、会学。在教学《“黑板”跑了》一课时,学生问:“黑板为什么会跑?黑板上为何加引号?”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很快有了答案:黑板不是真的黑板,所以加了引号;它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所以会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安培会把这马车车厢的后壁当做黑板?当学生说出是因太专心时,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从哪儿看出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先组内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很好地读懂了课文,受到了教育。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后继学习中能更自主、快乐地学习。
对学生来说,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意味着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享受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学生,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自我提问、自我判断、自我辨析、自我评价。我们应注重引导他们在趣中读、在读中思、在思中辨、在辨中乐,从而快乐学习语文,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乐学、爱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全面发现自己的潜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正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都须为此而努力!
(责编 韦 雄)
一、激发学习期待,激活潜能 ——“我要读”
如何才能激活学习潜能,让学生产生要学习、主动阅读的愿望呢?我们教师就要善于诱发学生产生学习期待。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一节课的导语应该生动、有趣,激荡学生的心田,能够使学生产生“我要读”的学习欲望;一节课的结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疑点、探索处,产生意犹未尽的效果,从而生发“我还要读”的学习欲望,从而促发学生产生持续的阅读期待。
教学课文《鸟岛》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
师: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对不对?
生: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到一个特别的地方去游玩,那就是……
生:(边看边愉快而大声地)鸟岛!
师:我猜,你们现在一定在想,这鸟岛是什么样?好玩吗?它在哪儿呢?
生1:(笑嘻嘻而奇怪地?)是呀是呀!老师,你怎么和我想的一样啊?
生2:老师,那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吗?
师:好,我们的旅行团现在出发了。(示多媒体课件)现在大家就来到了鸟岛,它在我国青海省青海湖的西部,岛上是鸟的世界,不仅是鸟的数量多,种类也多,大家就来看一看、听一听。
(学生看动画课件)
师 :刚才我们快速游览了鸟岛,同学们,你们觉得鸟岛怎么样?
生1:鸟岛上的鸟真多呀!
生2:鸟岛真美呀!
生3:鸟岛上的鸟吵死了!
师:是呀,这么多的鸟一齐在叫,声音太大了,有的同学都觉得有些吵了。鸟岛上真是太热闹了。要想更具体地了解鸟岛,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它的有关文字资料吧。打开语文书……
这样的开头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快乐读书、主动探究的学习愿望。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的思维在谈论中变得清晰、灵活,理解更加准确、到位。小班课堂教学中更有条件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同座互相学习、找朋友学习等。比如读书,和同桌交流最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和好朋友合作读等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激活学习潜能。
二、享受学习乐趣,发现潜能——“ 我会想”
教师要带领学生成功跨越“文字”这座桥梁,让学生自主投入到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领会,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言为心声”,要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进行想象,再现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教师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创设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对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就不仅仅停留于表层的认识,而是有了深入的理解,对这株神奇的柳树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这是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这是一株顽强不屈的柳树,这是一株创造生命奇迹的柳树!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柳树艰难的生长过程,引发他们与文本的情感体验、交流,引起心中的悸动。
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自主阅读、思考、体验、品味。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眼放光、嘴常开、脑直想,思维的火花在迸发。课堂交流对话中,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疑惑;品出自己的味,悟出自己的情;解出自己的疑,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实现对文本的“二度创作”,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体验争议乐趣,展示潜能——“我能辩”
俗话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争辩,激活思维。
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学生问:“为什么只把心脏带回祖国?他的身体为什么不带回去?”学习《船长》一课,学生问:“船长已经救了大家,为什么还以身殉职呢?”学了《小猴子下山》,学生问:“小猴子选择大的好的东西,到底对不对?”……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展开争辩、讨论。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和争论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我们要激励学生敢说爱说,敢于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争论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都表述出来;应引导学生为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争辩,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享受自主乐趣,发展潜能——“ 我爱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以唤醒、激活他们学习的热情、潜能,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我爱学”。
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掌握学法,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学会、会学。在教学《“黑板”跑了》一课时,学生问:“黑板为什么会跑?黑板上为何加引号?”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很快有了答案:黑板不是真的黑板,所以加了引号;它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所以会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安培会把这马车车厢的后壁当做黑板?当学生说出是因太专心时,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从哪儿看出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先组内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很好地读懂了课文,受到了教育。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后继学习中能更自主、快乐地学习。
对学生来说,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意味着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享受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学生,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自我提问、自我判断、自我辨析、自我评价。我们应注重引导他们在趣中读、在读中思、在思中辨、在辨中乐,从而快乐学习语文,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乐学、爱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全面发现自己的潜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正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都须为此而努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