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心得]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无法描述的,无法为其命名的,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不可说也,不可说也,一说便是错”。我们只能努力的去感悟和领悟它。
“名可名。非常名。”古人重名节,但在服务对象更替里浮沉消亡,何为名,但名节之重,似乎为生之根本。自古以来,历史评说,来到当今,更是名至不归,多少人在那里做着毁名灭道的事呢?名之变,事之变,推演及今,也不是世人所能理解。名用在人心之中,即可毁灭又可创造,在旧名灭亡,新名产生,社会也如此,旧的去了新的来,天道往复,夫复如此。
当我们在嘲笑着古人可笑的君臣名节这时,老子已经在对此不屑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没有名,皆因万物之始,没能有其名,待要有名之时,就如母生子女,取个名字作个辨别,分个清楚,谁归于谁,不过是个记号。正是人生一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节财富,也是随风而去。名之一途,如财之一路,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存世间,也为他人嫁衣,添些谈资,有与无又有多大区别。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文言精妙。在于妙与徼,倘如婴儿在胎腹之中,生之妙便在这胎中之变化,生命孕育,万物进化之妙,便在这成与不成之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道与名,同出而异名,可以让你摸不清头脑,但事实上,道与名则也是常无,常有之妙,道生之时,无名,名之生道名,名服务道,道生出名,无名归道,可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与名相生相依,相存相亡,常无则见其妙及生道,常有则其生名,分出万物。
世间情事,感悟于天地之间,激发于心,慨于世,而感于众,观其妙,兴衰便在其中,可有,可无,有到无,无到有,也正是万物始终一个往返过程。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故事启示]
轮扁斫轮
轮扁是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造车工人,他制作木制车轮的技术非常精湛。
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下面造成车轮。轮扁累的时候,放下锤子、凿子过来和齐桓公聊天,问: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说是圣人的书。轮扁问,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圣人都死了。轮扁说,那你读的书都是糟粕,没用。
齐桓公听了轮扁的话非常生气,告诉轮扁说出道理来,否则处死。轮扁于是说了下面的一番道理。轮扁说,在制作车轮的时候,砍的那个卯眼宽大了不行,窄小了也不行,要不松不紧最好。怎么能做到不紧不松呢?这个火候怎么把握?只能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长期实践研究总结出的规律。什么是经验?经验可以总结,但真不好说清楚,经验掺杂了主观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所谓得心应手就是说了经验在做事情的时候所起的作用,得心是感觉。轮扁说我可以传授给儿子知识、但传授不了经验。因此我的儿子无法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艺。
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的思想精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且已经伴随他们的死去而消逝了,而您今天读的书,只是古人留下来的一些粗浅的东西罢了。齐桓公觉得轮扁说的有理,如是饶恕了他。
这个故事中,其实是阐释了一个道的问题,道就是自然规律。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首先是承认有道,并且认为人们可以去研究,但只是觉得很难把握住规律,并认为能用语言表达的规律可能不是规律。这是以往学者对道德经开篇之言的理解。
经商之道亦是如此。道可道,非常道。唯有实践的积累才能让我们在管理上得心应手。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无法描述的,无法为其命名的,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不可说也,不可说也,一说便是错”。我们只能努力的去感悟和领悟它。
“名可名。非常名。”古人重名节,但在服务对象更替里浮沉消亡,何为名,但名节之重,似乎为生之根本。自古以来,历史评说,来到当今,更是名至不归,多少人在那里做着毁名灭道的事呢?名之变,事之变,推演及今,也不是世人所能理解。名用在人心之中,即可毁灭又可创造,在旧名灭亡,新名产生,社会也如此,旧的去了新的来,天道往复,夫复如此。
当我们在嘲笑着古人可笑的君臣名节这时,老子已经在对此不屑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没有名,皆因万物之始,没能有其名,待要有名之时,就如母生子女,取个名字作个辨别,分个清楚,谁归于谁,不过是个记号。正是人生一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节财富,也是随风而去。名之一途,如财之一路,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存世间,也为他人嫁衣,添些谈资,有与无又有多大区别。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文言精妙。在于妙与徼,倘如婴儿在胎腹之中,生之妙便在这胎中之变化,生命孕育,万物进化之妙,便在这成与不成之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道与名,同出而异名,可以让你摸不清头脑,但事实上,道与名则也是常无,常有之妙,道生之时,无名,名之生道名,名服务道,道生出名,无名归道,可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与名相生相依,相存相亡,常无则见其妙及生道,常有则其生名,分出万物。
世间情事,感悟于天地之间,激发于心,慨于世,而感于众,观其妙,兴衰便在其中,可有,可无,有到无,无到有,也正是万物始终一个往返过程。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故事启示]
轮扁斫轮
轮扁是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造车工人,他制作木制车轮的技术非常精湛。
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下面造成车轮。轮扁累的时候,放下锤子、凿子过来和齐桓公聊天,问: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说是圣人的书。轮扁问,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圣人都死了。轮扁说,那你读的书都是糟粕,没用。
齐桓公听了轮扁的话非常生气,告诉轮扁说出道理来,否则处死。轮扁于是说了下面的一番道理。轮扁说,在制作车轮的时候,砍的那个卯眼宽大了不行,窄小了也不行,要不松不紧最好。怎么能做到不紧不松呢?这个火候怎么把握?只能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长期实践研究总结出的规律。什么是经验?经验可以总结,但真不好说清楚,经验掺杂了主观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所谓得心应手就是说了经验在做事情的时候所起的作用,得心是感觉。轮扁说我可以传授给儿子知识、但传授不了经验。因此我的儿子无法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艺。
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的思想精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且已经伴随他们的死去而消逝了,而您今天读的书,只是古人留下来的一些粗浅的东西罢了。齐桓公觉得轮扁说的有理,如是饶恕了他。
这个故事中,其实是阐释了一个道的问题,道就是自然规律。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首先是承认有道,并且认为人们可以去研究,但只是觉得很难把握住规律,并认为能用语言表达的规律可能不是规律。这是以往学者对道德经开篇之言的理解。
经商之道亦是如此。道可道,非常道。唯有实践的积累才能让我们在管理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