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点子的萌发,常常源于浩如烟海的案例中,慧眼识珠玑,或忽发奇想,或灵光一现,运气使然,也是必然。中大创投董事长舒元认为,创业的漫漫征程中,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
1989年,还在伦敦商学院(LBS)攻读MBA的西蒙·韦伯斯特(Simon Webster)终于在一堆让人昏昏欲睡的商业案例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用他的话来说:“它让我彻夜难眠。”点燃这位IBM前职员的,是一支美国搜索基金的资料。这些东西恰巧是西蒙·韦伯斯特想要实现愿望的指南针。他一直梦想为一家初创企业工作,即便在IBM越走越顺也依然无法打消这一念头,可现实中却缺乏他所说的“好点子”,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辞职读书。
“搜索基金”的概念,为他指引了一条实现梦想的道路。
没有继承者的公司
尽管韦伯斯特只花了7个月的时间就说服70名英美投资者支持他(筹得资金8万英镑),但他承认,与美国投资者相比,英国投资者的保守态度让他“非常头疼”。当然,英国也有令人垂涎的优势:因为在这里,乃至整个欧洲,有很多存在接班问题的家族企业。也难怪很多人认为,欧洲出现搜索基金企业家的时机应该已经成熟。
在韦伯斯特创业初期,其中一些英国投资者曾认为他们的谨慎是有道理的,因为韦伯斯特在寻找合适收购目标的过程中,几乎耗尽所有资金。幸运的是,在英国可以获得更多有关潜在被收购企业的数据,这帮了他的忙。
根据英国公司法,在英国注册的公司必须提供所有董事的姓名和年龄。因此找到那些所有者已到了可能已开始考虑接班问题的公司较为容易。
总之,韦伯斯特和他的团队用了3年多的时间找到了他们心仪的公司—假肢供应商RSL。在管理10年后,通过并购和有机增长,他们已经能够为投资者创造出韦伯斯特所说的“不错的回报率”。该公司营业额增长了9倍,至3000万英镑。
而这一案例,是北美以外第一个创建搜索基金的案例,并且成功了!
三分之一的危险
自己创业是有风险的,所以干嘛不去买一家已经度过危险的成长期的公司呢?这就是搜索基金(search fund)背后的逻辑,利用这一专业工具,投资者可以资助一个有前途的人,而不是一支现有的初创团队。一些天使投资者认为,这种投资于一名企业家的方式风险更低,这名企业家在收购企业时可接受指导。
在第一阶段,筹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这个人的名义工资和开销,这个阶段有时达数年时间,与此同时他们寻找一个他们认为自己可使其增值的收购目标。后续筹集的资金用于管理和发展这家公司。
这一概念于三十多年形成于商学院,先驱者欧文·格劳斯贝克(Irving Grousbeck)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而现在,正如高增长科技初创企业的风投模式—搜索基金真变成日趋风靡的融资工具,在世界各地获得尝试。
比如,巴塞罗那的IESE商学院(Iese Business School),今年4月举办了一场会议,参加者有来自五大洲二十多支搜索基金的企业家和投资者。
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支搜索基金建立以来,迄今美国和加拿大已有近200支搜索基金成立。2013年斯坦福创业研究中心(Stanford’s Centre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对其中134支搜索基金做的一项研究发现,总体税前内部报酬率(IRR)为34.9%,相当健康。
“投资者赔掉所有钱的可能性极低。”斯坦福大学管理学讲师彼得 · 凯利(Peter Kelly)说,“人们这样做主要还是想获得回报,但与那些潜在的首席执行官打交道,看着他们成为真正的首席执行官也是件有趣的事。”
话虽如此,即便像凯利这样的热衷者也承认,应该给搜索基金加上警示标。约有三分之一的搜索基金在完成收购后会损失本金,不过他指出这仍好过初创企业的失败率,初创企业一旦倒闭,投资者所有的钱都将打水漂。
孵化希望
在舒元看来,创业是一项成功率不高的事业,成功的不多,失败的不少,特别是“搜索基金”这一类的新鲜事物,运作的难度不小。有专家表示,在目前国内而言,“运营一个搜索基金是很难的。即便是在推动其风行的美国,如果启动了一个搜索基金,结果失败了,一样会导致你的职业生涯严重偏离正轨。”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凯利班上的约40名MBA学生里,每年只有三四个人选择去创建一支搜索基金。他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搜索基金。”此外,最近几年,投资者中间还出现了一种愿意承担更多风险的文化,在伦敦、柏林、斯德哥尔摩和巴塞罗那等城市,初创企业汇聚地的出现推动了这种文化的兴起。然而,理解这一概念的仍基本上限于读过商学院的人。
另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商学院将这一理论列入课程表,例如在法国和新加坡均有校区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Harvard)和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Chicago Booth)。
究其缘由,“搜索基金”牵扯到的风险涉及两部分,资金和创意。虽然风险比风投要小很多,但“两头不牢靠”的感觉,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没有足够的勇气或金融理念,一般人还是不太愿意去尝试这一新兴的创业手法。
但对于关注节能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本以及部分有资金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而言,“搜索基金”或不失为一种投资方式。冷眼看,其还有点儿像“孵化基金”,但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
西方青年的创业思路层出不穷,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这足以让中国创投人士羡慕。中国何时能出现自己的搜索基金,正是舒元所期待的。或许,前路不远,年轻人,正在路上。
1989年,还在伦敦商学院(LBS)攻读MBA的西蒙·韦伯斯特(Simon Webster)终于在一堆让人昏昏欲睡的商业案例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用他的话来说:“它让我彻夜难眠。”点燃这位IBM前职员的,是一支美国搜索基金的资料。这些东西恰巧是西蒙·韦伯斯特想要实现愿望的指南针。他一直梦想为一家初创企业工作,即便在IBM越走越顺也依然无法打消这一念头,可现实中却缺乏他所说的“好点子”,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辞职读书。
“搜索基金”的概念,为他指引了一条实现梦想的道路。
没有继承者的公司
尽管韦伯斯特只花了7个月的时间就说服70名英美投资者支持他(筹得资金8万英镑),但他承认,与美国投资者相比,英国投资者的保守态度让他“非常头疼”。当然,英国也有令人垂涎的优势:因为在这里,乃至整个欧洲,有很多存在接班问题的家族企业。也难怪很多人认为,欧洲出现搜索基金企业家的时机应该已经成熟。
在韦伯斯特创业初期,其中一些英国投资者曾认为他们的谨慎是有道理的,因为韦伯斯特在寻找合适收购目标的过程中,几乎耗尽所有资金。幸运的是,在英国可以获得更多有关潜在被收购企业的数据,这帮了他的忙。
根据英国公司法,在英国注册的公司必须提供所有董事的姓名和年龄。因此找到那些所有者已到了可能已开始考虑接班问题的公司较为容易。
总之,韦伯斯特和他的团队用了3年多的时间找到了他们心仪的公司—假肢供应商RSL。在管理10年后,通过并购和有机增长,他们已经能够为投资者创造出韦伯斯特所说的“不错的回报率”。该公司营业额增长了9倍,至3000万英镑。
而这一案例,是北美以外第一个创建搜索基金的案例,并且成功了!
三分之一的危险
自己创业是有风险的,所以干嘛不去买一家已经度过危险的成长期的公司呢?这就是搜索基金(search fund)背后的逻辑,利用这一专业工具,投资者可以资助一个有前途的人,而不是一支现有的初创团队。一些天使投资者认为,这种投资于一名企业家的方式风险更低,这名企业家在收购企业时可接受指导。
在第一阶段,筹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这个人的名义工资和开销,这个阶段有时达数年时间,与此同时他们寻找一个他们认为自己可使其增值的收购目标。后续筹集的资金用于管理和发展这家公司。
这一概念于三十多年形成于商学院,先驱者欧文·格劳斯贝克(Irving Grousbeck)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而现在,正如高增长科技初创企业的风投模式—搜索基金真变成日趋风靡的融资工具,在世界各地获得尝试。
比如,巴塞罗那的IESE商学院(Iese Business School),今年4月举办了一场会议,参加者有来自五大洲二十多支搜索基金的企业家和投资者。
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支搜索基金建立以来,迄今美国和加拿大已有近200支搜索基金成立。2013年斯坦福创业研究中心(Stanford’s Centre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对其中134支搜索基金做的一项研究发现,总体税前内部报酬率(IRR)为34.9%,相当健康。
“投资者赔掉所有钱的可能性极低。”斯坦福大学管理学讲师彼得 · 凯利(Peter Kelly)说,“人们这样做主要还是想获得回报,但与那些潜在的首席执行官打交道,看着他们成为真正的首席执行官也是件有趣的事。”
话虽如此,即便像凯利这样的热衷者也承认,应该给搜索基金加上警示标。约有三分之一的搜索基金在完成收购后会损失本金,不过他指出这仍好过初创企业的失败率,初创企业一旦倒闭,投资者所有的钱都将打水漂。
孵化希望
在舒元看来,创业是一项成功率不高的事业,成功的不多,失败的不少,特别是“搜索基金”这一类的新鲜事物,运作的难度不小。有专家表示,在目前国内而言,“运营一个搜索基金是很难的。即便是在推动其风行的美国,如果启动了一个搜索基金,结果失败了,一样会导致你的职业生涯严重偏离正轨。”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凯利班上的约40名MBA学生里,每年只有三四个人选择去创建一支搜索基金。他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搜索基金。”此外,最近几年,投资者中间还出现了一种愿意承担更多风险的文化,在伦敦、柏林、斯德哥尔摩和巴塞罗那等城市,初创企业汇聚地的出现推动了这种文化的兴起。然而,理解这一概念的仍基本上限于读过商学院的人。
另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商学院将这一理论列入课程表,例如在法国和新加坡均有校区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Harvard)和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Chicago Booth)。
究其缘由,“搜索基金”牵扯到的风险涉及两部分,资金和创意。虽然风险比风投要小很多,但“两头不牢靠”的感觉,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没有足够的勇气或金融理念,一般人还是不太愿意去尝试这一新兴的创业手法。
但对于关注节能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本以及部分有资金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而言,“搜索基金”或不失为一种投资方式。冷眼看,其还有点儿像“孵化基金”,但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
西方青年的创业思路层出不穷,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这足以让中国创投人士羡慕。中国何时能出现自己的搜索基金,正是舒元所期待的。或许,前路不远,年轻人,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