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一个只有一亿多人口的岛国,相对于我们的五千年灿烂文明,日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个国家,却在短短的数十年间迅速崛起?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日本的经济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崛起,这与教育密不可分。近几年去日本的游客得到的印象是日本社会稳定、街道清洁,日本人遵纪守法彬彬有礼等等。这些也都源于教育。可以说,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从政府到国民,都非常重视教育,这些造就了今天的日本。本文就日本的学前教育现状做些简单介绍和分析。
一
2016年12月,按惯例,日本主流媒体会向社会征求最能反映本年度日本社会热点的“2016新词、流行语大奖”,在12月17日公布了征集到的30个候选词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流行词语,现代社会风云瞬息万变,反映社会真实现象的网络、媒体上的新兴词语也是层出不穷。日本的“新词流行语大奖”由日本年鉴类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编辑部自1984年开始每年主导评选,对象为反映当年社会热点、广受关注的新词汇或流行语。
此次公布的30个词汇涉及各个领域,其中和演艺界有关的较多。另外,教育问题的“上不了保育园的日本去死”也入选30个热门流行语,这个词组在今年的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会教育情况。
这个词流行开来主要是由于一位年轻的妈妈因返回职场在即,但孩子却排不上保育园,愤怒之余在博客上发表一篇题目与上述流行语相同的匿名文章,引起日本民众广泛关注。但是,日本有关方面对此事却置之不理,引发了27000余名日本妈妈集体联名上书国会,要求完善保育制度。这篇博客写于2月中旬,文中写道:“根本就不是什么一亿总活跃社会[1]嘛。昨天(孩子)果然没报上保育园。能怎么办?这还让我怎么活跃?”字里行间充满了愤怒之情。
日本的“保育园”相当于我国的托儿所,接受0到6岁的儿童,但是由于保育员人员不足,再加上员工福利差、薪水待遇不高,保育园的数量一直很少。有日本妈妈感慨“保育园排到死都排不上”。当前日本社会饱受“少子化”困扰,日本政府虽然一直想方设法“催生”,但都是些头痛治头、脚疼治脚的所谓“对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年轻的母亲产假结束后要上班,就必须把孩子送到保育园或其他的托儿设施。而且,日本没有类似中国的由爷爷奶奶輩的老人带孩子的习惯,有了孩子后年轻的夫妇十分辛苦。这篇文章成为导火线,迅速引起了热议,妈妈们尖锐地批评道,“浪费几百亿日元在奥运会上,有钱请有名的设计师,怎么不建设保育园?”
在随后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在野党民主党的山尾志樱里议员提到了这篇博客。结果,不但没有得到领导人的积极回应,反而质疑。那篇博客文章所述是否属实。这引起自民党议员的不满和起哄。这一画面经电视台转播后更是火上浇油。《朝日新闻》社的记者立即跟踪采访,他给博主发去了邮件,随后,家住东京都内30多岁的女性表示,自己就是博主。据了解,这对夫妻二人与不满1周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妻子是一名正式员工,在某小公司上班,原计划在4月初重返工作岗位,但儿子却没能报上保育园。事发后,在推特上,妈妈们发起了标签内容为“(孩子)上不了保育园的我”的话题,一时引起了热烈讨论。“很多人抱有同样的烦恼,因此博客才会引起反响”。大家纷纷留言,有的推文甚至被转发了2000次以上。
3月5日,日本民众手持“(孩子)上不了保育园的我”的标语纸板,聚集在国会前。孩子进不了保育园的人、育儿假期结束的人、即将要面临育儿的人等约30位民众来到了国会门前,静静地表示抗议。“(呼吁抗议)最初提议者”是东京都大田区的一名52岁的公司职员,她在阅读了这篇博客后说,“20年前的我就是这样的,到现在一点都没变。明天,我决定到国会门前去。”这本来只是发在推特上的自言自语,结果大家竟然纷纷赞成表示“我也去”。“原本是打算一个人去的,没想到能聚集起这么多人,还有一些不方便站出来的人。因此想要代替大家去申述。”
据3月10日的《朝日新闻》报道,要求完善保育制度的联合署名活动急速蔓延,联合署名的宗旨是“实现无论何时都能将小孩放心托付的社会”,由从事翻译工作的1名40多岁关西女性发起。她在得知2月29日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政府冷漠的态度后拍案而起,在署名网站上开始了呼吁活动。在短短的五天内就收集到27682人份的签名。3月9日,参加活动的妈妈们来到国会,亲手将联名簿呈交给厚生劳动大臣盐崎恭久。
“丈夫收入并不丰厚,我必须得工作,然而我的孩子却进不了保育园。若是能背着小孩去上班我求之不得的,但是公司不允许”。当天的众议院厚生劳动委员会上,民主党的山尾志樱里议员在向厚生劳动大臣盐崎提问时,列举了写在联合署名中的上述留言。山尾议员指出:“怒吼引发的共鸣,正在以迅猛之势扩散开来。这是现实,也是问题关键所在。”并要求尽快开展支援育儿的相关工作。对于山尾提出展开实情调查的诉求,负责福利、民生的厚生劳动大臣盐崎当场应允,并直接收下了联合署名。
二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幼儿园令》,第一次把学前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让学前教育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它的出台也使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此后,日本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前进。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先后三次制定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彻底改变了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大大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如今的日本妇女生态与以前的完全不一样,一般在结婚后仍坚持上班,直到第一个孩子出生。产假最长可以休一年,而且这个假期丈夫也可以享受,全身心地投入对儿童的教育,因为教育是要从零岁开始的。休完产假后大多数的妈妈都希望重返工作岗位。
以下是日本儿童入园率发展变化的数据:
1960年,3~6岁幼儿入园率为26.9%;
1976年,2~6岁的幼儿入园率达到63.5%; 1981年,4~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100%。
可以看出,日本3岁以上的学前教育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与社会、国家以及民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学前教育有许多支持。日本的许多工厂会向幼儿园开放,设立专门的接待日。例如:邮局让幼儿参观整个邮件分拣过程,讲解简单的道理;商场接受幼儿参观,展示商品的销售过程,讲解商品流通的常识。此外,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支持也是可以实实在在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日本国土资源贫乏,居民住宅相当狭窄,被戏称为“兔笼”。但是日本的幼儿园所大都是平房建造,目的是将危险系数降到最小。甚至是寸土寸金的东京,孩子们的园舍最高也就是二层楼房,而且,户外都拥有很大的沙土游戏场地,为儿童提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日本的学前教育机构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幼儿的父母要负担学费。学费的多少要视机构的性质而定。公立园所相对费用较低,私立的相对较高,但是最高的也不过相差数倍而已。政府对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经常补贴,对低收入户也进行一定数额的费用补贴。从日本学前教育经费总体来看,有两个特征:一是经费投入逐步增长,无论从绝对数字看还是从增长的百分比看,或是从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看都有较大增长;另一特征是国家、地方和父母三方都有投入,其中地方政府撥款比例较大,但是这些都是3岁以后的幼儿教育。对于0~3岁的教育,日本历来归属于福利范畴。日本学前教育实行的是幼稚园(类似国内的幼儿园)、保育园(类似国内的托儿所)“双轨制”。幼稚园是依据“学校教育法”,隶属于文部科学省的、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正规的学前教育的机构。而保育园则是依据“儿童福利法”,在厚生劳动省管辖下,专门对家人照看有困难的儿童实施保育并兼事学前教育的社会福利设施。两者从法律上而论,前者以教育为主,后者以保育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发展,这两者的保育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具体的做法上各有特色,却大同小异。
如果一定要找出两者的差异的话,可能有这么几条:
(1)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系统。幼稚园是文部省管辖的,而保育园是归厚生省管辖。
(2)从法律上说,幼稚园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环节,以教育为主,而保育园则是以缺乏保育的儿童为对象,具有补充完善家庭保育的机能。
(3)入园年龄幼稚园是3岁到不满6岁,而保育园则是0岁到6岁。
(4)在每天的保育时间上可能有些差别,幼稚园是4小时,而保育园原则上是8小时。
(5)幼稚园原则上不提供午饭,而保育园则提供午饭。
(6)关于一年的保育时间、教育时间,幼稚园有寒暑假,而保育园除了星期天、国民节假日,以及12月29日到1月3日期间之外,原则上都进行保育,没有像幼稚园那样的寒暑假。所以,大多家庭都希望把孩子送到保育园,这样,孩子可以较长时间放在保育园,也不必为孩子的吃饭和寒暑假时的保育问题而犯愁。
(作者单位:日本早稻田大学)
注
[1]“一亿总活跃社会”说法的来源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调查显示,在当时1亿总人口中,有九成自认是“中产阶级”,当时媒体用“一亿总中流”形容人民的均富意识。安倍经济学“第二幕”便是提出打造“一亿总活跃社会”。
一
2016年12月,按惯例,日本主流媒体会向社会征求最能反映本年度日本社会热点的“2016新词、流行语大奖”,在12月17日公布了征集到的30个候选词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流行词语,现代社会风云瞬息万变,反映社会真实现象的网络、媒体上的新兴词语也是层出不穷。日本的“新词流行语大奖”由日本年鉴类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编辑部自1984年开始每年主导评选,对象为反映当年社会热点、广受关注的新词汇或流行语。
此次公布的30个词汇涉及各个领域,其中和演艺界有关的较多。另外,教育问题的“上不了保育园的日本去死”也入选30个热门流行语,这个词组在今年的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会教育情况。
这个词流行开来主要是由于一位年轻的妈妈因返回职场在即,但孩子却排不上保育园,愤怒之余在博客上发表一篇题目与上述流行语相同的匿名文章,引起日本民众广泛关注。但是,日本有关方面对此事却置之不理,引发了27000余名日本妈妈集体联名上书国会,要求完善保育制度。这篇博客写于2月中旬,文中写道:“根本就不是什么一亿总活跃社会[1]嘛。昨天(孩子)果然没报上保育园。能怎么办?这还让我怎么活跃?”字里行间充满了愤怒之情。
日本的“保育园”相当于我国的托儿所,接受0到6岁的儿童,但是由于保育员人员不足,再加上员工福利差、薪水待遇不高,保育园的数量一直很少。有日本妈妈感慨“保育园排到死都排不上”。当前日本社会饱受“少子化”困扰,日本政府虽然一直想方设法“催生”,但都是些头痛治头、脚疼治脚的所谓“对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年轻的母亲产假结束后要上班,就必须把孩子送到保育园或其他的托儿设施。而且,日本没有类似中国的由爷爷奶奶輩的老人带孩子的习惯,有了孩子后年轻的夫妇十分辛苦。这篇文章成为导火线,迅速引起了热议,妈妈们尖锐地批评道,“浪费几百亿日元在奥运会上,有钱请有名的设计师,怎么不建设保育园?”
在随后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在野党民主党的山尾志樱里议员提到了这篇博客。结果,不但没有得到领导人的积极回应,反而质疑。那篇博客文章所述是否属实。这引起自民党议员的不满和起哄。这一画面经电视台转播后更是火上浇油。《朝日新闻》社的记者立即跟踪采访,他给博主发去了邮件,随后,家住东京都内30多岁的女性表示,自己就是博主。据了解,这对夫妻二人与不满1周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妻子是一名正式员工,在某小公司上班,原计划在4月初重返工作岗位,但儿子却没能报上保育园。事发后,在推特上,妈妈们发起了标签内容为“(孩子)上不了保育园的我”的话题,一时引起了热烈讨论。“很多人抱有同样的烦恼,因此博客才会引起反响”。大家纷纷留言,有的推文甚至被转发了2000次以上。
3月5日,日本民众手持“(孩子)上不了保育园的我”的标语纸板,聚集在国会前。孩子进不了保育园的人、育儿假期结束的人、即将要面临育儿的人等约30位民众来到了国会门前,静静地表示抗议。“(呼吁抗议)最初提议者”是东京都大田区的一名52岁的公司职员,她在阅读了这篇博客后说,“20年前的我就是这样的,到现在一点都没变。明天,我决定到国会门前去。”这本来只是发在推特上的自言自语,结果大家竟然纷纷赞成表示“我也去”。“原本是打算一个人去的,没想到能聚集起这么多人,还有一些不方便站出来的人。因此想要代替大家去申述。”
据3月10日的《朝日新闻》报道,要求完善保育制度的联合署名活动急速蔓延,联合署名的宗旨是“实现无论何时都能将小孩放心托付的社会”,由从事翻译工作的1名40多岁关西女性发起。她在得知2月29日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政府冷漠的态度后拍案而起,在署名网站上开始了呼吁活动。在短短的五天内就收集到27682人份的签名。3月9日,参加活动的妈妈们来到国会,亲手将联名簿呈交给厚生劳动大臣盐崎恭久。
“丈夫收入并不丰厚,我必须得工作,然而我的孩子却进不了保育园。若是能背着小孩去上班我求之不得的,但是公司不允许”。当天的众议院厚生劳动委员会上,民主党的山尾志樱里议员在向厚生劳动大臣盐崎提问时,列举了写在联合署名中的上述留言。山尾议员指出:“怒吼引发的共鸣,正在以迅猛之势扩散开来。这是现实,也是问题关键所在。”并要求尽快开展支援育儿的相关工作。对于山尾提出展开实情调查的诉求,负责福利、民生的厚生劳动大臣盐崎当场应允,并直接收下了联合署名。
二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幼儿园令》,第一次把学前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让学前教育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它的出台也使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此后,日本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前进。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先后三次制定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彻底改变了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大大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如今的日本妇女生态与以前的完全不一样,一般在结婚后仍坚持上班,直到第一个孩子出生。产假最长可以休一年,而且这个假期丈夫也可以享受,全身心地投入对儿童的教育,因为教育是要从零岁开始的。休完产假后大多数的妈妈都希望重返工作岗位。
以下是日本儿童入园率发展变化的数据:
1960年,3~6岁幼儿入园率为26.9%;
1976年,2~6岁的幼儿入园率达到63.5%; 1981年,4~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100%。
可以看出,日本3岁以上的学前教育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与社会、国家以及民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学前教育有许多支持。日本的许多工厂会向幼儿园开放,设立专门的接待日。例如:邮局让幼儿参观整个邮件分拣过程,讲解简单的道理;商场接受幼儿参观,展示商品的销售过程,讲解商品流通的常识。此外,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支持也是可以实实在在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日本国土资源贫乏,居民住宅相当狭窄,被戏称为“兔笼”。但是日本的幼儿园所大都是平房建造,目的是将危险系数降到最小。甚至是寸土寸金的东京,孩子们的园舍最高也就是二层楼房,而且,户外都拥有很大的沙土游戏场地,为儿童提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日本的学前教育机构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幼儿的父母要负担学费。学费的多少要视机构的性质而定。公立园所相对费用较低,私立的相对较高,但是最高的也不过相差数倍而已。政府对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经常补贴,对低收入户也进行一定数额的费用补贴。从日本学前教育经费总体来看,有两个特征:一是经费投入逐步增长,无论从绝对数字看还是从增长的百分比看,或是从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看都有较大增长;另一特征是国家、地方和父母三方都有投入,其中地方政府撥款比例较大,但是这些都是3岁以后的幼儿教育。对于0~3岁的教育,日本历来归属于福利范畴。日本学前教育实行的是幼稚园(类似国内的幼儿园)、保育园(类似国内的托儿所)“双轨制”。幼稚园是依据“学校教育法”,隶属于文部科学省的、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正规的学前教育的机构。而保育园则是依据“儿童福利法”,在厚生劳动省管辖下,专门对家人照看有困难的儿童实施保育并兼事学前教育的社会福利设施。两者从法律上而论,前者以教育为主,后者以保育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发展,这两者的保育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具体的做法上各有特色,却大同小异。
如果一定要找出两者的差异的话,可能有这么几条:
(1)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系统。幼稚园是文部省管辖的,而保育园是归厚生省管辖。
(2)从法律上说,幼稚园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环节,以教育为主,而保育园则是以缺乏保育的儿童为对象,具有补充完善家庭保育的机能。
(3)入园年龄幼稚园是3岁到不满6岁,而保育园则是0岁到6岁。
(4)在每天的保育时间上可能有些差别,幼稚园是4小时,而保育园原则上是8小时。
(5)幼稚园原则上不提供午饭,而保育园则提供午饭。
(6)关于一年的保育时间、教育时间,幼稚园有寒暑假,而保育园除了星期天、国民节假日,以及12月29日到1月3日期间之外,原则上都进行保育,没有像幼稚园那样的寒暑假。所以,大多家庭都希望把孩子送到保育园,这样,孩子可以较长时间放在保育园,也不必为孩子的吃饭和寒暑假时的保育问题而犯愁。
(作者单位:日本早稻田大学)
注
[1]“一亿总活跃社会”说法的来源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调查显示,在当时1亿总人口中,有九成自认是“中产阶级”,当时媒体用“一亿总中流”形容人民的均富意识。安倍经济学“第二幕”便是提出打造“一亿总活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