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陕西民间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入手,概括地阐述了其固有属性及文化特征,并试图通过对传统装饰的典型性分析——无论是美学理念还是作品表现,完成艺术的多元沟通,进而汲取养分,以求切实地找出其对现代陶艺的启悟。
关键字:民间传统艺术 剪纸 现代陶艺 艺术共通性
一、陕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带来的“诗意启蒙”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古典装饰艺术的一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炼,蕴含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元素。陕西的剪纸艺术除家喻户晓的陕北剪纸之外,西府(陕西的岐山、凤翔、扶风、眉县、武功一带)剪纸也颇具特色。歌谣有唱:“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正是赞颂陕西西府女子手中展示出来那婉约的灵动之美。
大体来说剪纸具有以下的特点。
1、材质低廉朴素,制作工具简单。
所需的工具只有纸和剪刀,即使在乡村,也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玩得起的艺术。
2、技术上下沿袭,地域普及广泛。
由于存在的普及性,下一代可以向祖辈无偿求教,就像“做菜”的技艺,极少有保守失传的情况。无功利性使剪纸艺术得以毫无束缚的发展。
3、相互竞艺比较,造型奇巧精致。
贴在居所之中显示着女主人的巧手,所以在她们之中也会有暗暗的竞艺,往往尽量在构图和造型上寻求新颖和精致,以达到更好的视觉冲击。
4、装饰简洁无华,形神意趣并生。
完全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在大众美学的基础上加入了民间各式各样富含神秘色彩的故事和传奇,于是虽然装饰简洁,但一定兴味盎然,颇有内涵,绝不是简单平凡。
正是具有了上述的特点,剪纸之树才能成为艺术殿堂里最宁静,产量最丰的一片奇葩——通过无数农家小女的手指,在乡土之中融合着最幽远、最质朴、最谦逊的美丽。于是才有机会让岁月通过艺术家的捕捉,留住最最细腻、最最感人的情愫,再思考、再拷问、再锤炼,之后创作新的美丽。艺术家譬如沙筛,留下最好的材料,做出新的艺术品,再对后来人构成新的诗意启蒙……
二、寻找与现代陶艺的多元渗透与异趣沟通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领域一直属于非主流艺术,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格局却颇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味道。现代陶艺的创作与研究,“是对无限开放艺术的追求,是对生活本身而不是任何预定的美术体系的应答”。正是由于其开放性,当多种艺术元素交叉渗透于具体作品之中时,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清晰地分辨的情形。这时候,“异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通过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眼和手,发生了对话和沟通。以剪纸为灵感元素的直接性引入,与其他元素相配合,附之以巧妙的陶艺手法,形成的现代作品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图1,图2)。此次我们换个方式,以构成的思路的纵向角度,试着从中国这悠久的民间艺术中,寻找现代陶艺的灵感,挖掘一些异趣中的启示。
1、由于在二维空间中无法追求真实的起伏,所以只能以线的方式界定形体,却恰恰强化了剪纸艺术的线条的生成和组合。
①生成
剪刀锋刃在柔软的薄纸剪运行时留下的韵律节奏,强调了工具肌理的韵律节奏运用。陶艺是泥、釉、水、火的艺术,能否准确地把握肌理的自然性格,通过一定的音乐质感——或跳动、或扭结、或回旋、或缠绕……进而以最和谐的方式展现线条的优雅,是现代陶艺不可小觑的重要因素之一。比之传统陶艺,现代陶艺有着更加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在工具的使用上也更加不拘一格——只要能达到预想的视觉及心理冲击,“万物皆为我所用”。在图3、4中,在半成的作品上用工具只轻描淡写的一勾,凸现的肌理立刻成为了整个作品的神来之笔。泥巴的个性,借着这自然的起伏,在最大程度上被表现出来。
线,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表现。他是体积的省略,边廓等空间信息的投影。肌理是以触觉和质感为基础的真实体验。工具,是生成线及其肌理的媒介,选择和运用怎样的工具,关系到作品整体效果的表达。图5中近圆的器型,配合上黄色的粗胎给人以质朴,复古的粗犷美;而工具留下的一圈一圈的类似辘轳拉坯形成的效果,和谐地与整个作品风格统一着,更赋予了手工的痕迹,从而以较好的方式深化作品性格。正是如此,好的现代陶艺家因为将二者(由工具生成的“线”和“肌理”)以灵动自然的方式结合,而大大加强了质感的强烈表现,使其作品增光添彩,令人耳目—新。
②组合
通过线条的引导,达成主观意向的多点透视来表现物象——即不固定视点(该技法在毕加索的后期作品中尤为显著)。为了显示一定的空间属性,回转的短弧,和坚硬的线条相搭配,配合视点做环形运动,就像是同时进行的X光透视。如图6《跑驴》,在人腿与驴身的结合处,为了显示前后关系,马鞍处留白的短弧与构成骑者腿部的黑色硬线相对应,立刻把前后关系表现出来了。此外,再看驴脸的特征,就发现与驴身,以及高耸的驴耳已不再是同一视点了——此时视点沿纸面垂直方向作了九十度的回环。而驴脖子以直线表现的尖锐鬃毛和额头上深入的空纹,恰恰对上述的视点漂移构成了强调,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特意构成视点漂移的目的,笔者认为,主要是对三维之外的四维(时空连续)和五维(心理)的拓展。众所周知,视觉感触在一定程度内都存在延迟,事实上这种潜在的视觉感受对欣赏者而言也同样存在,艺术家恰恰是巧妙地发现并运用了这一点——心理延迟,有意在作品中拉长了这种延迟(正如图中,驴儿头部的一摆,在回头与不回头这短暂的瞬间,被作者巧妙地捕捉,两个时间的形象就都留存下来),于是神奇地塑造出了时空的连续性,极大地满足了欣赏者的心理享受,作品便被做“活了”。当代许多陶艺家和雕塑家们都着力于“瞬间性形象”的塑造,对于比二维装饰更加富于表现的空间艺术品,自如地运用视点漂移造成的空间连续性,将会具有更震撼的视觉冲击和更感人的艺术趣味。如图7)。
2、互补与映衬的交叉应用,将艺术品的装饰性格强化,同时加强了聚合力和统一感。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①恰到好处的黑白对比关系。
“阴”与“阳”,是任何领域的两个极端,同样,美就在这“凸”和“凹”之间慢慢展开。剪纸中“留白”的艺术,在陶艺中上升到了“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处理,从创作思路上讲,他们是具有同源性的。当我们转头回到现代陶艺的领域时,蓦然发现,在许多作品中,我接收到了同样震撼——不同的黑白之间,舞动的是同样的激情(如右图8)。作品放任四分之三的圆以“无”的形式,留给人们的思考,侧立的造型更增强了形式感,然而真正引领人们视觉,冲击人们心灵的,却是作品中那“黑与白”、“凹与凸”之间的思索。正如清代画家方士庶所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就在这“有”、“无”之许,艺术便辗转而生了。
②反射及对照构成。
二者是一种构成的两种表现方法,这种形式与结构特点表现装饰性构图效果明显,如图9《对兔生肖宝瓶》就是典型应用的对照方式的构成,这种造型上的单纯性均衡关系保持了绝对的平衡性。构图相当稳定,图案相互吸引,亲密非常,给人以最亲切的视觉形象,既增加了活泼性,又没有抹煞单体的魅力。图10是在“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展出的作品,这种镜面对称或中心点对称的装饰形式,大幅度增加了作品的装饰性和稳定性(极易融合周围环境,造成视觉舒适感),在传统陶艺中应用广泛,在当代许多优秀的现代陶艺作品中也能看到这种构成方式的成功应用。
③不合逻辑的造型逻辑是最神奇的创作逻辑。
在许多剪纸作品中,经常有不合理因素——诸如“日月同枕”(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枕头上)、“水火白莲”(白莲流于水火之上)等等——他们在同一个视野中,却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不舒服,相反,更让人觉得新奇有趣,颖异丛生。这些原本不可以同时存在的东西,以作品为载体,仿佛携观者神游,在艺术的原野上共舞。那些不合理因素,恰恰是最神奇的创作灵感。此外,我们可以看出,在剪纸装饰中常常用衣或物的花纹来表达,不像传统白描人物那样按人体结构解剖去组织,这也是传统装饰中“反传统”的典型表现。在现代陶艺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屡屡可见——将违背常理的状貌、比例、造型糅合起来,赋之以新的生命,不可规律,却完美无暇。正如图11中的“眺望者”——比例夸张的“长短脚”,并没有令人觉得有丝毫的局促和不和谐。相反,粗壮硕长的右腿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将坚强和大无畏的心态蕴于其中),并将整个躯体高高顶起,配合提屈的左腿和张望的姿势——恰恰将人类孜孜不倦地求索,勇攀高峰的坚毅品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看似不合规律的作品是如此的特异,却又如春风袭面般自然地存在着,毫不勉强,默默地感动着周围的生灵。真正的魅力,恰恰正是在这些与众不同却又意趣盎然之中,悄悄散发开来……
三、小结
关于陕西民间传统剪纸与现代陶艺的艺术共通性上,应该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在此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做陶人凭着对事业的执著,在现代陶艺的探究上,不仅仅要对陶艺本身的表现方法广采博收、求新求变,对于其他的艺术门类也要本着“拿来主义”的思想,相互借鉴,互通互融。其实,任何文化亮点,都可能是我们追求的前身,他们可以仅在方寸之间,乌丝之隙就给我们许多有用的启悟,令我们醍醐灌顶。
关键字:民间传统艺术 剪纸 现代陶艺 艺术共通性
一、陕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带来的“诗意启蒙”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古典装饰艺术的一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炼,蕴含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元素。陕西的剪纸艺术除家喻户晓的陕北剪纸之外,西府(陕西的岐山、凤翔、扶风、眉县、武功一带)剪纸也颇具特色。歌谣有唱:“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正是赞颂陕西西府女子手中展示出来那婉约的灵动之美。
大体来说剪纸具有以下的特点。
1、材质低廉朴素,制作工具简单。
所需的工具只有纸和剪刀,即使在乡村,也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玩得起的艺术。
2、技术上下沿袭,地域普及广泛。
由于存在的普及性,下一代可以向祖辈无偿求教,就像“做菜”的技艺,极少有保守失传的情况。无功利性使剪纸艺术得以毫无束缚的发展。
3、相互竞艺比较,造型奇巧精致。
贴在居所之中显示着女主人的巧手,所以在她们之中也会有暗暗的竞艺,往往尽量在构图和造型上寻求新颖和精致,以达到更好的视觉冲击。
4、装饰简洁无华,形神意趣并生。
完全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在大众美学的基础上加入了民间各式各样富含神秘色彩的故事和传奇,于是虽然装饰简洁,但一定兴味盎然,颇有内涵,绝不是简单平凡。
正是具有了上述的特点,剪纸之树才能成为艺术殿堂里最宁静,产量最丰的一片奇葩——通过无数农家小女的手指,在乡土之中融合着最幽远、最质朴、最谦逊的美丽。于是才有机会让岁月通过艺术家的捕捉,留住最最细腻、最最感人的情愫,再思考、再拷问、再锤炼,之后创作新的美丽。艺术家譬如沙筛,留下最好的材料,做出新的艺术品,再对后来人构成新的诗意启蒙……
二、寻找与现代陶艺的多元渗透与异趣沟通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领域一直属于非主流艺术,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格局却颇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味道。现代陶艺的创作与研究,“是对无限开放艺术的追求,是对生活本身而不是任何预定的美术体系的应答”。正是由于其开放性,当多种艺术元素交叉渗透于具体作品之中时,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清晰地分辨的情形。这时候,“异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通过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眼和手,发生了对话和沟通。以剪纸为灵感元素的直接性引入,与其他元素相配合,附之以巧妙的陶艺手法,形成的现代作品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图1,图2)。此次我们换个方式,以构成的思路的纵向角度,试着从中国这悠久的民间艺术中,寻找现代陶艺的灵感,挖掘一些异趣中的启示。
1、由于在二维空间中无法追求真实的起伏,所以只能以线的方式界定形体,却恰恰强化了剪纸艺术的线条的生成和组合。
①生成
剪刀锋刃在柔软的薄纸剪运行时留下的韵律节奏,强调了工具肌理的韵律节奏运用。陶艺是泥、釉、水、火的艺术,能否准确地把握肌理的自然性格,通过一定的音乐质感——或跳动、或扭结、或回旋、或缠绕……进而以最和谐的方式展现线条的优雅,是现代陶艺不可小觑的重要因素之一。比之传统陶艺,现代陶艺有着更加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在工具的使用上也更加不拘一格——只要能达到预想的视觉及心理冲击,“万物皆为我所用”。在图3、4中,在半成的作品上用工具只轻描淡写的一勾,凸现的肌理立刻成为了整个作品的神来之笔。泥巴的个性,借着这自然的起伏,在最大程度上被表现出来。
线,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表现。他是体积的省略,边廓等空间信息的投影。肌理是以触觉和质感为基础的真实体验。工具,是生成线及其肌理的媒介,选择和运用怎样的工具,关系到作品整体效果的表达。图5中近圆的器型,配合上黄色的粗胎给人以质朴,复古的粗犷美;而工具留下的一圈一圈的类似辘轳拉坯形成的效果,和谐地与整个作品风格统一着,更赋予了手工的痕迹,从而以较好的方式深化作品性格。正是如此,好的现代陶艺家因为将二者(由工具生成的“线”和“肌理”)以灵动自然的方式结合,而大大加强了质感的强烈表现,使其作品增光添彩,令人耳目—新。
②组合
通过线条的引导,达成主观意向的多点透视来表现物象——即不固定视点(该技法在毕加索的后期作品中尤为显著)。为了显示一定的空间属性,回转的短弧,和坚硬的线条相搭配,配合视点做环形运动,就像是同时进行的X光透视。如图6《跑驴》,在人腿与驴身的结合处,为了显示前后关系,马鞍处留白的短弧与构成骑者腿部的黑色硬线相对应,立刻把前后关系表现出来了。此外,再看驴脸的特征,就发现与驴身,以及高耸的驴耳已不再是同一视点了——此时视点沿纸面垂直方向作了九十度的回环。而驴脖子以直线表现的尖锐鬃毛和额头上深入的空纹,恰恰对上述的视点漂移构成了强调,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特意构成视点漂移的目的,笔者认为,主要是对三维之外的四维(时空连续)和五维(心理)的拓展。众所周知,视觉感触在一定程度内都存在延迟,事实上这种潜在的视觉感受对欣赏者而言也同样存在,艺术家恰恰是巧妙地发现并运用了这一点——心理延迟,有意在作品中拉长了这种延迟(正如图中,驴儿头部的一摆,在回头与不回头这短暂的瞬间,被作者巧妙地捕捉,两个时间的形象就都留存下来),于是神奇地塑造出了时空的连续性,极大地满足了欣赏者的心理享受,作品便被做“活了”。当代许多陶艺家和雕塑家们都着力于“瞬间性形象”的塑造,对于比二维装饰更加富于表现的空间艺术品,自如地运用视点漂移造成的空间连续性,将会具有更震撼的视觉冲击和更感人的艺术趣味。如图7)。
2、互补与映衬的交叉应用,将艺术品的装饰性格强化,同时加强了聚合力和统一感。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①恰到好处的黑白对比关系。
“阴”与“阳”,是任何领域的两个极端,同样,美就在这“凸”和“凹”之间慢慢展开。剪纸中“留白”的艺术,在陶艺中上升到了“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处理,从创作思路上讲,他们是具有同源性的。当我们转头回到现代陶艺的领域时,蓦然发现,在许多作品中,我接收到了同样震撼——不同的黑白之间,舞动的是同样的激情(如右图8)。作品放任四分之三的圆以“无”的形式,留给人们的思考,侧立的造型更增强了形式感,然而真正引领人们视觉,冲击人们心灵的,却是作品中那“黑与白”、“凹与凸”之间的思索。正如清代画家方士庶所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就在这“有”、“无”之许,艺术便辗转而生了。
②反射及对照构成。
二者是一种构成的两种表现方法,这种形式与结构特点表现装饰性构图效果明显,如图9《对兔生肖宝瓶》就是典型应用的对照方式的构成,这种造型上的单纯性均衡关系保持了绝对的平衡性。构图相当稳定,图案相互吸引,亲密非常,给人以最亲切的视觉形象,既增加了活泼性,又没有抹煞单体的魅力。图10是在“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展出的作品,这种镜面对称或中心点对称的装饰形式,大幅度增加了作品的装饰性和稳定性(极易融合周围环境,造成视觉舒适感),在传统陶艺中应用广泛,在当代许多优秀的现代陶艺作品中也能看到这种构成方式的成功应用。
③不合逻辑的造型逻辑是最神奇的创作逻辑。
在许多剪纸作品中,经常有不合理因素——诸如“日月同枕”(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枕头上)、“水火白莲”(白莲流于水火之上)等等——他们在同一个视野中,却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不舒服,相反,更让人觉得新奇有趣,颖异丛生。这些原本不可以同时存在的东西,以作品为载体,仿佛携观者神游,在艺术的原野上共舞。那些不合理因素,恰恰是最神奇的创作灵感。此外,我们可以看出,在剪纸装饰中常常用衣或物的花纹来表达,不像传统白描人物那样按人体结构解剖去组织,这也是传统装饰中“反传统”的典型表现。在现代陶艺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屡屡可见——将违背常理的状貌、比例、造型糅合起来,赋之以新的生命,不可规律,却完美无暇。正如图11中的“眺望者”——比例夸张的“长短脚”,并没有令人觉得有丝毫的局促和不和谐。相反,粗壮硕长的右腿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将坚强和大无畏的心态蕴于其中),并将整个躯体高高顶起,配合提屈的左腿和张望的姿势——恰恰将人类孜孜不倦地求索,勇攀高峰的坚毅品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看似不合规律的作品是如此的特异,却又如春风袭面般自然地存在着,毫不勉强,默默地感动着周围的生灵。真正的魅力,恰恰正是在这些与众不同却又意趣盎然之中,悄悄散发开来……
三、小结
关于陕西民间传统剪纸与现代陶艺的艺术共通性上,应该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在此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做陶人凭着对事业的执著,在现代陶艺的探究上,不仅仅要对陶艺本身的表现方法广采博收、求新求变,对于其他的艺术门类也要本着“拿来主义”的思想,相互借鉴,互通互融。其实,任何文化亮点,都可能是我们追求的前身,他们可以仅在方寸之间,乌丝之隙就给我们许多有用的启悟,令我们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