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气馒头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e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出锅的煮鸡蛋最烫手,要大口咬完,再吸溜几勺浓稠的小米汤,混着南瓜丝儿,刚好和满嘴的蛋黄末儿中和起来。放下碗筷,套上校服,裤脚都来不及理顺,就扭开了门锁。疯了似地跑下楼,楼道里除了回响着渐次弱下去的脚步声,自然少不了母亲探出頭去大喊的一句:“馒头怎么又不吃完就走了!”
  回想起高中的每个早晨,脑海里全是叮叮当当、横冲直撞。我美其名曰“争分夺秒早读书”,其实就是为了逃避每天摆在饭桌上的那两个大馒头。不仅是母亲,家家户户都爱蒸馒头。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人,吹的是最硬的黄土风,吃的是最实在的黄土馒头。黄土风不是天天都能吹着,黄土馒头却实实在在地每顿都有。一过晌午,洋洋洒洒的面粉就会被舀出来,摊开来,团起来,再变成热腾腾的蒸汽从家家户户的窗户缝儿里飘出来。村镇的小学,每个孩子的早饭几乎都是馒头,光吃一个还不够,拿个方便面袋再装一个到学校吃,条件好的孩子总会趁机向大家炫耀自己多带的茶叶蛋。你要问大家喜欢吃馒头不,肯定都答不出来,只是因为顿顿都吃,并没有别的选择,也就形成了习惯。唯独我,对馒头的偏见简直从一出生就刻到了骨子里。
  人们常说“不蒸馒头争口气”,到了母亲嘴里,就变成了“蒸馒头就像争口气”,硕大一盆馒头在桌上一摆,就开始了她的陈词滥调,以“蒸汽”开头,以“争气”结尾,不知怎的,念叨着念叨着,成绩和馒头就连起来变成了一件事。听着听着,眼前的馒头就变了形状,变成了讲台粉笔,考卷试题,变成了不会背课文时老师朝你鼓起来的眼球。拿在手里沉甸甸,吃进嘴里又干巴巴。每次被母亲强迫着抓起,鼓囊囊的一大团在我手里被掰开再揉成一块,滚来滚去,最后滚进肚皮的分量恐怕只有外面薄薄的一层皮大小。父亲每次都很捧场,一声不吭,掰成两半就着咸菜就把碗里的吃个精光。我一直都向往家里的早饭能像电视广告一样,摆盘精美,搭配多样,而不是每天都只有硕大的馒头。
  考上大学临走的前一天,母亲蒸了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一次馒头。从大早上忙活到晌午。我也懒得过去帮忙,只透过厨房的门帘,看见母亲麻利倒腾的双脚,在蒸汽里奔走,像是来回弹跳的青蛙。终于能躲开母亲的馒头了,我只觉得无比轻松,母亲的絮叨刚从左耳钻进去,就从右耳飘远了。
  果然,上了大学,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只有寒暑假才能吃到母亲做的饭。饭桌上,母亲还是喜欢念叨,父亲也还是和以前一样捧场,会闷头把桌上的菜全都吃光。不同的是,馒头再也没出现在饭桌上了,那句腻得起茧的“蒸馒头就像争口气”,母亲也不再提了。人们常说,长大是一瞬间的事,在我看来,大概就是馒头消失的那一刻。
  今年入冬,母亲的肩不知怎的酸了几个月都不见好。我放假回来后,每晚的功课,就变成了给母亲揉肩。揉捏一阵,顺带再帮她拔一拔露在外面的白头发。每次接过拔下来的白发,母亲总要搓成一股捏在手里,细细端详一阵,再轻轻叹口气。我总都装作听不到这叹气声,觉得每天拔一点,总是能拔完的。刷完锅,母亲披了件夹袄,靠在椅背上,任由我在身后捣鼓,她自己则眯起眼睛认真地看手机。起初我以为母亲在看新闻,凑过去一瞧才发现是菜谱,五彩米饭、红豆南瓜糕,一个个花哨的菜名,母亲收藏了一串。她照例将我递过去的白发捏在手心,神情却像个孩子,神秘兮兮地晃着手机说:“明天给你做这个。”我一看,食谱标题是“这样做,让孩子爱上吃饭”。
  鼻子没由头地一酸,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高中饭桌上的那盆沉甸甸的馒头。其实并不是从小到大一点都不吃,只是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起了摄入面粉的热量,关注起了诱人的快餐广告,却唯独忽略了最朴实的黄土的味道。“明天不吃这个,咱们吃馒头吧。”我说。母亲愣了一下,眼神里全是惊喜的光,像是努力了很久终于得到了表扬的孩子。“好,咱们吃馒头。”母亲边说边撸袖子,转身就要张罗起来。
  “不是明天才吃嘛,怎么现在就要动手了?”
  “你不懂。现在做馒头都用酵母粉,咱家还是古方法,放一团发酵的酸面进去,得一晚上才能用。”
  果然等到第二天,母亲从暖炉下端出面盆,一打开,酸味立马就扑过来了,面团也从昨天小小的一团发酵成松软的一大盆,活像身体长得快的孩子,才买的摇篮就已经不合尺寸了。
  母亲把碱面融进水里,再和进面里,面团在母亲手里撒泼打滚儿,变换形状,从稀软揉成了干干净净的一整团。再一闻,哪儿还有酸味,剩下的只有面香了。我之前从未这样观望过,现在一看才觉得神奇极了。母亲又开始念叨起来,神气活现地给我讲解这一步步的缘由。“搭碱面是个技术活儿,碱放少了,馒头是酸的;碱放多了,馒头是黄的,就像做人一样,一定要刚刚好……”此刻的我,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十七八岁时的自己总是嫌弃她唠叨,那明明是温柔,是通透,是对一切的明了。
  面团被整齐地切成很多块,母亲娴熟地一转一撮,光滑圆溜的馒头就成形了。我看了觉得很简单,也打算跃跃欲试一把。可刚一上手,面团就开始捣蛋,根本不听我的摆弄。一样的动作做下来,母亲做出来的馒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我做的就天生缺陷,营养不良。洗干净手退到一旁,对面团的敬意不由地多了几分。
  厨房的仙气儿飘了四十多分钟,热气腾腾的馒头终于出锅了。白团团的雾气散开,却发现笼上的馒头有些发黄,像夏天被晒伤了一样。“看来这次的碱放多了。”母亲的背佝偻着,语调缓缓沉了下去,干枯枯的,像是墙角开败的花儿。腾腾的雾气间,我又看到了母亲的白发,明明昨天才刚拔过,这会儿不知怎的一股脑儿又都冒了出来,直直地往嗓子眼儿里扎,噎得我说不出话来。高中时候母亲蒸馒头的背影又在脑海里浮现出来,那个骄傲的,有力的,在厨房里奔走忙碌个不停的背影,如今却像朱自清笔下站台上的老父亲一样,变得不知所措,苍老无力。母亲为什么喜欢蒸馒头?之前我从未想过,可现在我知道了,蒸笼里的这团气,是手艺,是盼头,是最朴实的给予。
  “碱多了也好吃。”我认真咬下一大口,觉得这一瞬间,才是真实的成长。
其他文献
生死劫  秋天也有沦陷的时候。对于八十三岁的父亲  这个中元节,就是沦陷的坎  在医院里身上插满了管子  像一具被四季风雨掏空的稻草人  瓜果在田野里飘香,父亲的身体里  却布满了飞禽走兽。我暗自流下的眼泪  与医生的努力,怎么也赶不走他身上的疼  窗外,雷雨交加  是老家林子里传来的蝉鸣,隔空呼喊  天,就要暗了。小县城沿街道口  将燃起纸钱,在黄昏里飞,忽明忽暗  像游魂飘荡。但愿  这支队伍
期刊
1  一只蝉  落在秋天的睫毛上  声嘶力竭地诡辩  不能因为出生得晚  就让我放弃  爱的理由  2  夏天走了  年老色衰的藤蔓  还在坚持着  对绿色的忠诚  3  爱情隧道  在合轨时最是浓郁  再往前走  就要面临出轨的风险  4  在路的盡头  诗人们开始往回走  他们的脚  踩出一首首  回文诗  5  那只振振有词的蝉  有自己的选择  村民称她为  秋娘子  6  踏上桥头  我
期刊
如今人世里的金黄色,明晃晃地向我招摇。皮肤上的焦灼之感,提醒我不是梦境。我被这金黄的颜色吞没,辨不清人形,恍惚间只听见每天清晨母亲唤我的名字。  我劝解着自己,终有一日,松下一口气,还可以选择奔逃。然而却不知何处没有这颜色,内心有一个声音安慰着我,被逼到绝境之时,总会有新的开拓。就像在诸多失眠的夜里,直到神经挣扎着失了力气,终于落向自我的深渊。再醒时,恍如梦境,又有着皮肤的焦灼。  这焦灼不仅在我
期刊
8月13日下午5:00,一个朋友转发一条微信,《83岁诗人、学者任洪渊逝世,他曾培养出“北师大诗群”》。我的脑海一下子空空荡荡,转而又思绪万千,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了,为送别老师,也为迎接老师回乡。  三个月前,疫情阴影还没退去,我打电话问候任老师。他说,“北京防控得很好,不过,既然你来电话了,我还是要告诉你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他已经住进了医院。他不想亲友担心,叮嘱我不要告诉任何人。他说,沈浩波
期刊
自私像一条虫,一边咬噬着自己,一边咬噬着他人。  古语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就说明,真的“人人都是自私的”(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语)。  你看赶集买菜,不管老头老太太还是年轻人,过完秤结完账,总还是再多拿人家一棵葱两根蒜薹。  我的一位老乡卖菜,他摸透了人的这种心理,在过秤时他总会少给顾客二两,结完账后,他再送顾客二两,这样顾客感觉沾了光,就不好意思再多拿,他也不吃亏。  有计较的会回家
期刊
我把自己化为黑色的语言,在地下一直,沉睡。  醒来。  回眸。  黄河一改奔涌咆哮的姿态,轻声吟唱着英雄的篇章。当我重新调整语序,在史册里被来回搬运。装满卡车的诗句运往春天,炙热的言辞抵达灵魂的峭壁。  夜晚的时光虚隐,幽蓝的火焰藏着我们未知的秘密。  在接受世间称赞之时,它用光和热陈述自己的一生。  盛极,而后,说出了真理。  煤的声音被更替。磅礴的泪水叙述着前世的苦厄和今生的涅槃。  在每一块
期刊
桃花墩是一个地名,在大别山的脚下。  老宅在桃花墩最后面,也就是仙姑山下,再走几步几乎出村。  一到春天,浓妆的桃花开满了老宅,一枝枝从墙头伸出来,有“红杏出墙”的妖娆,艳得很。特别是在落雨天,你走在青石街上,忽而看到几枝桃花一下子出现在眼帘里,简直是游园惊梦。  我学美术时,以老宅为意象画了一幅画:白墙,黑瓦,院门紧闭,三两枝桃花探出头来。整张画,几乎全是留白,几条粗细相搭的线条,勾勒出院子,一
期刊
一次幻想的有力证明  先听到鸦啼,后面是水声。中途有段空白  谁也没来过,就是孤独存在着的时间  我要把我的名字写进去,这个幽居山林的  清苦长夜,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在乎  我们的黑暗开始互相匹配,它体内的痕迹  无疑要更深一些。当身体彻底退到深渊时  任何虔诚的动作都是多余的,只有木屋中  我那微末的秉性已被轻轻罢免。我独对镜子  发现自己前后透亮,不见五指的窗外,森林  越来越接近原始。珙桐聚
期刊
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一条条绿道像彩绸缎带,飘舞人间,一个个公园似珍珠玛瑙,镶嵌天府,一处处场景,如诗如画,温润心灵,酿造出成都人民特有的诗意栖居生活。  过去只有两个公园的成都市金牛区,近年却呼啦啦“生长”出30多个具有“国际范”“蜀都味”的靓丽公园族群。“公园城市”既涵养了生活美学、刷新了城市品牌,也注入了文化内涵。  一个由政府的“命名”的“新金牛公园”,却被网民“赐名”的“小蛮腰公园”替
期刊
在我家亲戚圈里,我妈是神一样的存在,她有一份世界上最不着调的工作叫做家庭主妇,一个人带我和弟弟两个不省心的孩子,同时她也是自由撰稿人还开着网店经营着个人公众号。大家都想不到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充沛的精力,一般人忙乎一个已经精疲力尽。在我们家里,我妈总是让我们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我爸下班之后就被她 “奴役”,支使着干这干那。说她行吧,我从小到大的手工作业都是爸爸完成的。说她不行吧,她的文章都能在全国的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