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水画,是一种表现以表现真实的山川美妙景色而且也是画家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绘画作品,其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绘画语言,是所有山水画家所追求。而青绿山水是自古以来以重现山水的真实再加以自己的绘画感受和对色彩的运用所绘画,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本文主要是以习得青绿山水有感,并以古代最杰出的画家展子虔作为浅析和考察,并结合自己的绘画创作感受和创作语言以及反思。
【关键词】:青绿山水;创作感受;创作语言;反思
一、对青绿山水画的认识及代表画家的浅析
清代[2]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设色,且多青绿。”
元代[3]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煌,自为一法。”
(一)对青绿山水的认识
中国山水画,“出现在战国之前,东晋时期留有记载却难以见到,南北朝确立并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隋唐兴盛并得以发展”。晋室东迁,文人雅士喜爱山水,自然风光之奇美,总会容易触景生情,这样才进一步促进了山水画的兴起和发展。“青绿山水”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主要是以用粗细变化多端的线条先画出山水的大致形状,后以青绿填色,一扫过去纤细的气氛。
从类别上来区分,有工整青绿和写意青绿之分。前者主要是以工笔的式法和笔法为特征,从六朝开始到唐代,基本上确立了青绿的创作特色和独立性,两宋之后又形成了金壁山水、大青绿和小青绿三种,在元明清时期各自发展且相互影响,主要是以小青绿最为繁盛。大青绿长设色明艳灿烂,小青绿设色妙于俊秀温蕴。以蓝瑛的没骨重彩山水为代表《白云红树图》就是蓝瑛的代表作之一。而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近现代张大千、刘海粟的青绿泼彩山水。
从技法上来说,大青绿多勾轮廓,皴法少,着色浓重;小青绿是少勾勒的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小青绿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主要的位置。青绿始于唐代,经不停地发展传承,形成格式不一的表现方式。“清四王”之一[4]王谷一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换句话说就是,还是要有笔墨的基础再加之设色和其他技法结合,才能发现、揣摩其妙意。
(二)代表画家的浅析
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的特点
[5]展子虔(约531—604年前后),隋朝时期杰出的画家。在人物、山水、车马、历史故事绘画上无一不精,被张彦远称为“唐画之祖。”他的画对唐代影响甚大,现今还存在一张宋徽宗亲笔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之山水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其作品。其《游春图》保留完整,完美的展示了山水树石方面的风貌,是对后世具有重大贡献的一幅青绿山水作品,所示,描绘了一幅微风温和的春天,三三五五个游人,乘马于岸,乘船于水,观览于春景的画面。主要是以山水为主,人物作为点缀,用“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经营方式经营画面,使山水近乎真实生活,加之青绿填色,勾线填色,有金碧辉煌之感。
从细节中不难看出人、马桥和山石、树木的比例恰到好处,且疏密有致,包括透视和纵横感。江水勾勒起伏荡漾的波痕,逐渐淡化,形成“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山石树木用流利细劲的笔墨勾勒,但是无皴法,树身染成深赭石,树叶染成浓绿。通体山石赭石色淡染一遍,然后石脚则重赭石,石身就附青绿重彩,建筑类则填以朱砂填色,人、马、云填以白粉,整幅作品色彩浓郁却艳而不俗。
展子虔尤其擅画青绿山水,他的作品中山石树木都是空勾无皴法,全都以色渲染。山水主要是用青绿设色为主,有金碧辉煌之感。山顶则用青绿罩染,山脚就以赭石加重;树叶设色,用颜色染之,或用其他颜色填之,或点以白粉或桃红,松树不细画松针,直接用以深绿点染。山水画在青绿设色的统一格调下,不失潋滟,且单纯丰富,充分的展示了早期山水设色的“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式样。他的青绿山水对唐代山水画影响极其大,也影响了李思训的绘画风格。
二、关于我的创作
我的创作名称是《素处以墨》选字于《二十四诗品》中“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原意是指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也是读书、写字、画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画面是采用六尺整张的条幅形,这一题材的想法主要是源自于明代董源的画作《龙宿郊民图》和《潇湘图》,前者画面采用的俯视之景色,草树丰丛,青绿着色,苔点多点于山头,给人温和,柔劲之美。后者山石更为平缓,画中的江南秀美之景色,传达着温雅柔润,飘渺清逸的意境,传达出古代文人画家的平淡、清逸的精神境界。正是看了这些作品让我心声敬畏和感慨,查阅了相关的画册和书目,我的创作稿子中,我采用的是现代式构图和现代式表现技法,主要考虑的是构图和整体画面以及色彩,我想通过画面表达创作的平淡天真的心境。但我所想表达的是我对古代文人画家以及繪画的敬仰和不懈追求。
三、对山水画创作感受和创作语言、以及反思
通过这几个月的构思和创作,我开始对山水画有了一个系统的、深刻的认识、感受和反思,也逐渐认识到了其精神和内涵。南北朝著名理论家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每每总听老师教导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就能知道其重要性。唐张彦远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意思就是只要画面气韵够了,造型和笔墨有一点差距问题不大,有时候还能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在创作期间,其实我更多的是想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形成自己的创作语言。在构图上,采用的是平远和深远两方面,整个画面又像两段式,以树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走势和整体,树木丰盛,房屋作为点缀式,用淡墨表现山石结构,再加以设色,素雅而墨色简洁。而我的创作感受就是想把青绿山水的设色在自己的画面中体现出来,可能不完全就是青绿色,但是创作原理是一致的。
在创作的画面中气韵是不可或缺的是必须的,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用笔也有一定的讲究和方法,赵孟頫说“若无古意,虽工无易。”山水画之除了美感之外,“古意”是表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也是中国绘画中不可或缺且是众多艺术家追寻的。而随类赋彩,是要讲究一定的法度,是指作画要遵循的一定的规律和格调。如果一幅山水画,没有统一的色调,那么这幅画都会显得杂乱、花哨。要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不是一时就可以的,是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反思。
四、结语
山水画创作,笔墨和色彩都是这个创作的最重要的绘画语言,也伴随着中国青绿山水画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和发展。“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山水纯全集》提到过。形体是一幅画的前提,笔墨是一幅画理性的情感,而色彩就是其最感性的部分。不论是展子虔的青绿山水还是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还是一直到现代画家所画的青绿画派,要画好一幅山水画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3]马采.《中国画论丛书》,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4]王石谷.《王石谷画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第30页.
[6]《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青绿山水;创作感受;创作语言;反思
一、对青绿山水画的认识及代表画家的浅析
清代[2]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设色,且多青绿。”
元代[3]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煌,自为一法。”
(一)对青绿山水的认识
中国山水画,“出现在战国之前,东晋时期留有记载却难以见到,南北朝确立并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隋唐兴盛并得以发展”。晋室东迁,文人雅士喜爱山水,自然风光之奇美,总会容易触景生情,这样才进一步促进了山水画的兴起和发展。“青绿山水”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主要是以用粗细变化多端的线条先画出山水的大致形状,后以青绿填色,一扫过去纤细的气氛。
从类别上来区分,有工整青绿和写意青绿之分。前者主要是以工笔的式法和笔法为特征,从六朝开始到唐代,基本上确立了青绿的创作特色和独立性,两宋之后又形成了金壁山水、大青绿和小青绿三种,在元明清时期各自发展且相互影响,主要是以小青绿最为繁盛。大青绿长设色明艳灿烂,小青绿设色妙于俊秀温蕴。以蓝瑛的没骨重彩山水为代表《白云红树图》就是蓝瑛的代表作之一。而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近现代张大千、刘海粟的青绿泼彩山水。
从技法上来说,大青绿多勾轮廓,皴法少,着色浓重;小青绿是少勾勒的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小青绿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主要的位置。青绿始于唐代,经不停地发展传承,形成格式不一的表现方式。“清四王”之一[4]王谷一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换句话说就是,还是要有笔墨的基础再加之设色和其他技法结合,才能发现、揣摩其妙意。
(二)代表画家的浅析
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的特点
[5]展子虔(约531—604年前后),隋朝时期杰出的画家。在人物、山水、车马、历史故事绘画上无一不精,被张彦远称为“唐画之祖。”他的画对唐代影响甚大,现今还存在一张宋徽宗亲笔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之山水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其作品。其《游春图》保留完整,完美的展示了山水树石方面的风貌,是对后世具有重大贡献的一幅青绿山水作品,所示,描绘了一幅微风温和的春天,三三五五个游人,乘马于岸,乘船于水,观览于春景的画面。主要是以山水为主,人物作为点缀,用“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经营方式经营画面,使山水近乎真实生活,加之青绿填色,勾线填色,有金碧辉煌之感。
从细节中不难看出人、马桥和山石、树木的比例恰到好处,且疏密有致,包括透视和纵横感。江水勾勒起伏荡漾的波痕,逐渐淡化,形成“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山石树木用流利细劲的笔墨勾勒,但是无皴法,树身染成深赭石,树叶染成浓绿。通体山石赭石色淡染一遍,然后石脚则重赭石,石身就附青绿重彩,建筑类则填以朱砂填色,人、马、云填以白粉,整幅作品色彩浓郁却艳而不俗。
展子虔尤其擅画青绿山水,他的作品中山石树木都是空勾无皴法,全都以色渲染。山水主要是用青绿设色为主,有金碧辉煌之感。山顶则用青绿罩染,山脚就以赭石加重;树叶设色,用颜色染之,或用其他颜色填之,或点以白粉或桃红,松树不细画松针,直接用以深绿点染。山水画在青绿设色的统一格调下,不失潋滟,且单纯丰富,充分的展示了早期山水设色的“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式样。他的青绿山水对唐代山水画影响极其大,也影响了李思训的绘画风格。
二、关于我的创作
我的创作名称是《素处以墨》选字于《二十四诗品》中“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原意是指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也是读书、写字、画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画面是采用六尺整张的条幅形,这一题材的想法主要是源自于明代董源的画作《龙宿郊民图》和《潇湘图》,前者画面采用的俯视之景色,草树丰丛,青绿着色,苔点多点于山头,给人温和,柔劲之美。后者山石更为平缓,画中的江南秀美之景色,传达着温雅柔润,飘渺清逸的意境,传达出古代文人画家的平淡、清逸的精神境界。正是看了这些作品让我心声敬畏和感慨,查阅了相关的画册和书目,我的创作稿子中,我采用的是现代式构图和现代式表现技法,主要考虑的是构图和整体画面以及色彩,我想通过画面表达创作的平淡天真的心境。但我所想表达的是我对古代文人画家以及繪画的敬仰和不懈追求。
三、对山水画创作感受和创作语言、以及反思
通过这几个月的构思和创作,我开始对山水画有了一个系统的、深刻的认识、感受和反思,也逐渐认识到了其精神和内涵。南北朝著名理论家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每每总听老师教导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就能知道其重要性。唐张彦远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意思就是只要画面气韵够了,造型和笔墨有一点差距问题不大,有时候还能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在创作期间,其实我更多的是想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形成自己的创作语言。在构图上,采用的是平远和深远两方面,整个画面又像两段式,以树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走势和整体,树木丰盛,房屋作为点缀式,用淡墨表现山石结构,再加以设色,素雅而墨色简洁。而我的创作感受就是想把青绿山水的设色在自己的画面中体现出来,可能不完全就是青绿色,但是创作原理是一致的。
在创作的画面中气韵是不可或缺的是必须的,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用笔也有一定的讲究和方法,赵孟頫说“若无古意,虽工无易。”山水画之除了美感之外,“古意”是表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也是中国绘画中不可或缺且是众多艺术家追寻的。而随类赋彩,是要讲究一定的法度,是指作画要遵循的一定的规律和格调。如果一幅山水画,没有统一的色调,那么这幅画都会显得杂乱、花哨。要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不是一时就可以的,是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反思。
四、结语
山水画创作,笔墨和色彩都是这个创作的最重要的绘画语言,也伴随着中国青绿山水画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和发展。“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山水纯全集》提到过。形体是一幅画的前提,笔墨是一幅画理性的情感,而色彩就是其最感性的部分。不论是展子虔的青绿山水还是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还是一直到现代画家所画的青绿画派,要画好一幅山水画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3]马采.《中国画论丛书》,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4]王石谷.《王石谷画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第30页.
[6]《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