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学困生的出现,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既与这一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也与学习、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教师必须找准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关键词】学困生分化成长环境强化物
不少教师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在七年级时学生成绩普遍不错,而越到高年级成绩分化越明显,学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找准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我个人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主客观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学困生问题在这一阶段出现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发展——生长发育,成熟和学习,既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也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这种以复杂方式交互作用的合力决定了一个生命个体将来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发展的一个方面)的因素中,遗传因素以及学生生长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是老师无法控制的。不可否认,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那么,最终体现在成绩上也必有差异。再加上,越到高年级,学习内容越多,多达十几科,而且越来越深,各科都是如此。这些情况都是教师所无法控制的。在低年级时,学习内容不太多也不太深的情况下,尽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暂且不会出现大的分化,但是高年级的学习内容就让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凸现出来,从而加深了两极分化。在这一方面,我的结论是学困生问题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那么,是不是说,在这个问题面前,教师就完全无能为力了?也不是。教师尽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第一,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可以的。根据发展心理学,人的发展大体上是有序地、可预测的。因此教师必须弄清楚学生已经具备的发展状态。为此,教师应与学生经常交流。然后,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充分交流的情况下,必要时教师应向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家长配合教师共同为学生改进和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第二,以平常心面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要明白学生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只有教师能够正视这一问题,学生和家长才能正确面对它。只要能够对这种差异的客观性有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轻易放弃,就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去逐渐提高学生的能力。
其次,学困生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因为其先天性而无法改变之外,所有是环境因素相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唯物主义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为什么低年级使学生成绩普遍不错而到高年级就有下降趋势?一方面,人们总是喜欢新鲜的东西,初中生学习东西也一样。然而,一个铁的规律是新鲜感这种东西保质期太短。可以说,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永远保持新鲜如初。而刚刚经历儿童期的初中生,在心里特点上还带有很多儿童时期的影子。比如,
对一切新鲜事物好奇,但是却难以维持长久,注意力容易转移。那些学困生在这一方面就会表现的更为明显一些,比如上课容易走神,课堂上经常跟同桌说话,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意志不够坚定是学困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努力;学习成绩如果一段时间内不理想,就很容易自我否定。再者,这一阶段的学困生问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学困生中男性比例偏大。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常识,机械推理和心理旋转等测验中,男性得分比女性得分高;而在语言测验,注意力和计划任务中,女性比男性得分高。最后,初中阶段的师生关系相比小学发生了一些变化也是一个因素。在小学,儿童很容易接纳并依赖老师,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甚至生活中的最高权威。而在初中,学生看老师的目光中多了些挑剔和挑战,对老师的要求不再是不加思索的服从。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相比小学生更广阔的视野,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权威来源。这个年龄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相比小学生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在乎别人的看法。从这个角度,学困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跟外界接触比较多,也就是所谓的“外向型”学生,部分因为他们的外向型,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从而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比较少,因而成了学困生;令一类是过分关注自我感受的所谓“内向型”学生。这类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规规矩矩守纪律,跟外界甚至同学的接触都不多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投入到自我体验当中,因而对学习的关注不够,结果可能导致成为学困生。
面对这一问题,作为教师,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努力。第一,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在知识领域,教师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和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唯一的仲裁者。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起码要了解青少年所喜爱的东西,一定不要成为学生眼中的“老古董”。很多老师应该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即,比如你在上课时表现出对他们喜爱的歌星或球星的了解,哪怕是提到某位歌星的名字,学生们也是眼睛一亮,马上来了兴趣。教学方法也一定要贴近学生,采取的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一节英语课上(本人带英语),讲到“她”(she)这个单词。我灵机一动,我告诉学生你们喜欢的台湾偶像组合SHE就是“她”。学生一听到他们喜欢的偶像,立马来了精神。我趁机请文娱委员跟大家唱了一首《中国话》,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并且会唱这首歌,慢慢的都跟着哼了起来。本来一节枯燥的英语课充满了欢声笑语。从这次“唱歌事件”我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量把英语和学生们的爱好连接起来,尽量培养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强陪他们死记單词和背诵课文(以前我都是采取这种“填鸭式”教育方法,学生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诱下被动学习英语,而并非打心眼喜欢它)。从那以后学生们慢慢地爱上了英语,成绩也进步不少。
总之,面对学困生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就一定能让学困生的成绩赶上来。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斯莱文 著《教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姚海林等译).
[2] [美]盖伊。莱弗朗索瓦兹 著《教学的艺术》(佐斌 等译).
【关键词】学困生分化成长环境强化物
不少教师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在七年级时学生成绩普遍不错,而越到高年级成绩分化越明显,学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找准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我个人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主客观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学困生问题在这一阶段出现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发展——生长发育,成熟和学习,既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也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这种以复杂方式交互作用的合力决定了一个生命个体将来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发展的一个方面)的因素中,遗传因素以及学生生长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是老师无法控制的。不可否认,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那么,最终体现在成绩上也必有差异。再加上,越到高年级,学习内容越多,多达十几科,而且越来越深,各科都是如此。这些情况都是教师所无法控制的。在低年级时,学习内容不太多也不太深的情况下,尽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暂且不会出现大的分化,但是高年级的学习内容就让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凸现出来,从而加深了两极分化。在这一方面,我的结论是学困生问题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那么,是不是说,在这个问题面前,教师就完全无能为力了?也不是。教师尽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第一,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可以的。根据发展心理学,人的发展大体上是有序地、可预测的。因此教师必须弄清楚学生已经具备的发展状态。为此,教师应与学生经常交流。然后,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充分交流的情况下,必要时教师应向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家长配合教师共同为学生改进和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第二,以平常心面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要明白学生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只有教师能够正视这一问题,学生和家长才能正确面对它。只要能够对这种差异的客观性有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轻易放弃,就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去逐渐提高学生的能力。
其次,学困生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因为其先天性而无法改变之外,所有是环境因素相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唯物主义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为什么低年级使学生成绩普遍不错而到高年级就有下降趋势?一方面,人们总是喜欢新鲜的东西,初中生学习东西也一样。然而,一个铁的规律是新鲜感这种东西保质期太短。可以说,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永远保持新鲜如初。而刚刚经历儿童期的初中生,在心里特点上还带有很多儿童时期的影子。比如,
对一切新鲜事物好奇,但是却难以维持长久,注意力容易转移。那些学困生在这一方面就会表现的更为明显一些,比如上课容易走神,课堂上经常跟同桌说话,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意志不够坚定是学困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努力;学习成绩如果一段时间内不理想,就很容易自我否定。再者,这一阶段的学困生问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学困生中男性比例偏大。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常识,机械推理和心理旋转等测验中,男性得分比女性得分高;而在语言测验,注意力和计划任务中,女性比男性得分高。最后,初中阶段的师生关系相比小学发生了一些变化也是一个因素。在小学,儿童很容易接纳并依赖老师,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甚至生活中的最高权威。而在初中,学生看老师的目光中多了些挑剔和挑战,对老师的要求不再是不加思索的服从。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相比小学生更广阔的视野,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权威来源。这个年龄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相比小学生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在乎别人的看法。从这个角度,学困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跟外界接触比较多,也就是所谓的“外向型”学生,部分因为他们的外向型,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从而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比较少,因而成了学困生;令一类是过分关注自我感受的所谓“内向型”学生。这类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规规矩矩守纪律,跟外界甚至同学的接触都不多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投入到自我体验当中,因而对学习的关注不够,结果可能导致成为学困生。
面对这一问题,作为教师,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努力。第一,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在知识领域,教师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和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唯一的仲裁者。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起码要了解青少年所喜爱的东西,一定不要成为学生眼中的“老古董”。很多老师应该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即,比如你在上课时表现出对他们喜爱的歌星或球星的了解,哪怕是提到某位歌星的名字,学生们也是眼睛一亮,马上来了兴趣。教学方法也一定要贴近学生,采取的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一节英语课上(本人带英语),讲到“她”(she)这个单词。我灵机一动,我告诉学生你们喜欢的台湾偶像组合SHE就是“她”。学生一听到他们喜欢的偶像,立马来了精神。我趁机请文娱委员跟大家唱了一首《中国话》,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并且会唱这首歌,慢慢的都跟着哼了起来。本来一节枯燥的英语课充满了欢声笑语。从这次“唱歌事件”我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量把英语和学生们的爱好连接起来,尽量培养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强陪他们死记單词和背诵课文(以前我都是采取这种“填鸭式”教育方法,学生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诱下被动学习英语,而并非打心眼喜欢它)。从那以后学生们慢慢地爱上了英语,成绩也进步不少。
总之,面对学困生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就一定能让学困生的成绩赶上来。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斯莱文 著《教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姚海林等译).
[2] [美]盖伊。莱弗朗索瓦兹 著《教学的艺术》(佐斌 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