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本文从剪纸艺术的精神意蕴性、美感多样性、地域审美性、传承性与民族特性等方面入手,试对剪纸艺术的艺术张力加以讨论。
关键词:剪纸艺术;艺术张力;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起源于中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经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虽然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有新文化形式的诞生也有旧文化内容的消融,但是直至今天,剪纸艺术仍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即有其存在的道理,这说明剪纸艺术本身就具有一种可被传承的艺术张力,带有民俗艺术所固有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从剪纸艺术的产生、发展、继承规律来看,其所具有的艺术张力主要体现在剪纸艺术的精神意蕴性、美感多样性、地域审美性、传承性与民族特性四个方面。
一、剪纸艺术的精神意蕴性
剪纸当中蕴含着最原始的中国哲学观,虚实相生、正负互补、阴阳交合的思想被完美地融入各种生动的剪纸造型而从剪纸的最初功用和题材选取中,我们又能看到对人类企盼永生的生死观、灵性与招魂、氏族繁衍等母题的精彩呈现。
虽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因为剪纸丰厚的精神意蕴,饱含亘古不变的吉祥文化意象,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大自然的崇拜和面对天灾人祸时的执着自信,纵使剪纸艺术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翻滚了数千年,但这些美好的情愫依然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可见,剪纸出现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人的心灵渴望与精神需求的原始初衷,这也是剪纸艺术对人们产生吸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剪纸艺术的美感多样性
对于中国的剪纸艺术,郭沫若先生曾赋诗“曾见北国之窗花,气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功不朽。”此诗充分表达了郭老先生对剪纸艺术的赞美,也体现出我国剪纸艺术美感的多样性。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性又体现着自古以来人们审美情趣的发展变化。
对于美好的事物,每个人都积极向往,没有抗拒的理由。这也是剪纸艺术传承两千多年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剪纸艺术的美是多样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造型夸张的生动美。剪纸艺术中的诸多造型都是源于生活,是将生活中的平常物象通过创造性的想象,使物象“符号化”。因剪纸材料与工具局限性,往往将剪纸的造型变繁为简,呈现出线条化、轮廓化的夸张,却形象丰满,传神生动;(2)色彩明艳的装饰美。剪纸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也是人们对美不断追逐的过程。剪纸从最初的实用功能逐渐向装饰功能转化,这一点从剪纸的色彩上就能有所发现。剪纸的颜色运用具有浓烈的主观性,人们不会去考虑物象的自然本色,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使用强烈的对比色,给人以视觉的绝对冲击。所以我们看到的单色剪纸作品往往都是红、黑两种最强烈的对比色,但却极具充满“土味儿”与“野性”的装饰美感;(3)风格多变的的浓郁美。剪纸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对其进行艺术的发展与提升,但因为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性,使我国的剪纸艺术风格多变,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北方剪纸的简练质朴还是南方剪纸的繁丽精细,都给人带来一种浓郁的美的震撼,呈现出那种呼之欲出的表现张力和审美情调。
三、剪纸艺术的地域审美性
剪纸艺术是一种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因民风民俗的差异早就了各地剪纸艺术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就全国的剪纸资源分布来看,既有南北之分,又有东西差距。当下在我国,“剪纸较为发达的地区北方有……福建的形态自然。”[1]我国各地剪纸自成风格,源于剪纸产生之初地域的封闭性和交流的阻碍性,也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各地的的剪纸呈现出形态和意蕴的多样性,粗犷、奔放,精雕细腻,风格迥异。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分析,剪纸艺术的这种地域多样性为剪纸艺术的发展和赏析带来了更多的参照功能。
四、剪纸艺术的传承性与民族特性
有句话叫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科学性没做考究,但却很具有现实说明意义。中国剪纸艺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来源于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造型魅力和中华民族深厚而富有神秘气息的文化烙印,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质。人们将民族的特质记录在剪纸艺术当中,而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成为了剪纸艺术代代相传的动力。
从创作的条件和创作材料和工具来看,剪纸艺术是一种最简单得艺术形式,一把剪刀、一张薄纸,却能在方寸之间信手得天地。其独特的魅力和创作的神奇,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而且也对世界人们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在外国朋友的视野下,中国剪纸艺术带有一种跃然纸上的精神灵性,深藏着中国广阔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文字、文化、风格、宗教、图腾、民俗、哲学、艺术审美等等,都可在这种折剪镂刻的艺术作品中舒展洋溢。
剪纸从其诞生至今,虽历史漫长,但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农闲时的自娱自乐活动和重要节日的喜庆装点,带有浓重的大众粗俗文化的意味,登不得大雅之堂。因此鲜有人将其与市场,这一工业文明的产物相结合来考虑。但从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来看,剪纸艺术当中包揽万象,是中国民间生活的艺术缩影,民俗文化的资源库。每一件剪纸作品当中都带着文化符号和民族烙印,因此具有无法被取代的艺术传承性与民族特性。
结语
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形式之一,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剪纸艺术经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是虚实相生、正负互补、阴阳交合的中国哲学观的原始表达,是对人类生死、招魂、灵性、企盼和永生母题的终极再现;从美术的层面上来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有广泛性、民族行、历史性、人文性和地域性特征的美术门类,是对中国民间审美情趣的真实再现,是对老百姓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真切反映。剪纸体现了我国历代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老百姓对生命的渴望和期待,反映了民族艺术初期的神秘、上升时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中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
总的来说,剪纸艺术无论从内在涵义,还是外在的艺术造型,都同民间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的形态和功能虽然也在悄然进行着演变,但是作为中国民俗艺术中最具广泛性的传承艺术形式,剪纸艺术以强大的艺术张力,不仅仅被单纯地看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
注释
[1]郭梅.中国传统剪纸[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9
作者简介:臧晓琳(1987-11-0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文艺学专业。
关键词:剪纸艺术;艺术张力;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起源于中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经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虽然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有新文化形式的诞生也有旧文化内容的消融,但是直至今天,剪纸艺术仍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即有其存在的道理,这说明剪纸艺术本身就具有一种可被传承的艺术张力,带有民俗艺术所固有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从剪纸艺术的产生、发展、继承规律来看,其所具有的艺术张力主要体现在剪纸艺术的精神意蕴性、美感多样性、地域审美性、传承性与民族特性四个方面。
一、剪纸艺术的精神意蕴性
剪纸当中蕴含着最原始的中国哲学观,虚实相生、正负互补、阴阳交合的思想被完美地融入各种生动的剪纸造型而从剪纸的最初功用和题材选取中,我们又能看到对人类企盼永生的生死观、灵性与招魂、氏族繁衍等母题的精彩呈现。
虽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因为剪纸丰厚的精神意蕴,饱含亘古不变的吉祥文化意象,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大自然的崇拜和面对天灾人祸时的执着自信,纵使剪纸艺术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翻滚了数千年,但这些美好的情愫依然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可见,剪纸出现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人的心灵渴望与精神需求的原始初衷,这也是剪纸艺术对人们产生吸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剪纸艺术的美感多样性
对于中国的剪纸艺术,郭沫若先生曾赋诗“曾见北国之窗花,气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功不朽。”此诗充分表达了郭老先生对剪纸艺术的赞美,也体现出我国剪纸艺术美感的多样性。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性又体现着自古以来人们审美情趣的发展变化。
对于美好的事物,每个人都积极向往,没有抗拒的理由。这也是剪纸艺术传承两千多年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剪纸艺术的美是多样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造型夸张的生动美。剪纸艺术中的诸多造型都是源于生活,是将生活中的平常物象通过创造性的想象,使物象“符号化”。因剪纸材料与工具局限性,往往将剪纸的造型变繁为简,呈现出线条化、轮廓化的夸张,却形象丰满,传神生动;(2)色彩明艳的装饰美。剪纸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也是人们对美不断追逐的过程。剪纸从最初的实用功能逐渐向装饰功能转化,这一点从剪纸的色彩上就能有所发现。剪纸的颜色运用具有浓烈的主观性,人们不会去考虑物象的自然本色,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使用强烈的对比色,给人以视觉的绝对冲击。所以我们看到的单色剪纸作品往往都是红、黑两种最强烈的对比色,但却极具充满“土味儿”与“野性”的装饰美感;(3)风格多变的的浓郁美。剪纸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对其进行艺术的发展与提升,但因为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性,使我国的剪纸艺术风格多变,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北方剪纸的简练质朴还是南方剪纸的繁丽精细,都给人带来一种浓郁的美的震撼,呈现出那种呼之欲出的表现张力和审美情调。
三、剪纸艺术的地域审美性
剪纸艺术是一种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因民风民俗的差异早就了各地剪纸艺术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就全国的剪纸资源分布来看,既有南北之分,又有东西差距。当下在我国,“剪纸较为发达的地区北方有……福建的形态自然。”[1]我国各地剪纸自成风格,源于剪纸产生之初地域的封闭性和交流的阻碍性,也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各地的的剪纸呈现出形态和意蕴的多样性,粗犷、奔放,精雕细腻,风格迥异。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分析,剪纸艺术的这种地域多样性为剪纸艺术的发展和赏析带来了更多的参照功能。
四、剪纸艺术的传承性与民族特性
有句话叫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科学性没做考究,但却很具有现实说明意义。中国剪纸艺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来源于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造型魅力和中华民族深厚而富有神秘气息的文化烙印,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质。人们将民族的特质记录在剪纸艺术当中,而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成为了剪纸艺术代代相传的动力。
从创作的条件和创作材料和工具来看,剪纸艺术是一种最简单得艺术形式,一把剪刀、一张薄纸,却能在方寸之间信手得天地。其独特的魅力和创作的神奇,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而且也对世界人们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在外国朋友的视野下,中国剪纸艺术带有一种跃然纸上的精神灵性,深藏着中国广阔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文字、文化、风格、宗教、图腾、民俗、哲学、艺术审美等等,都可在这种折剪镂刻的艺术作品中舒展洋溢。
剪纸从其诞生至今,虽历史漫长,但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农闲时的自娱自乐活动和重要节日的喜庆装点,带有浓重的大众粗俗文化的意味,登不得大雅之堂。因此鲜有人将其与市场,这一工业文明的产物相结合来考虑。但从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来看,剪纸艺术当中包揽万象,是中国民间生活的艺术缩影,民俗文化的资源库。每一件剪纸作品当中都带着文化符号和民族烙印,因此具有无法被取代的艺术传承性与民族特性。
结语
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形式之一,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剪纸艺术经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是虚实相生、正负互补、阴阳交合的中国哲学观的原始表达,是对人类生死、招魂、灵性、企盼和永生母题的终极再现;从美术的层面上来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有广泛性、民族行、历史性、人文性和地域性特征的美术门类,是对中国民间审美情趣的真实再现,是对老百姓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真切反映。剪纸体现了我国历代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老百姓对生命的渴望和期待,反映了民族艺术初期的神秘、上升时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中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
总的来说,剪纸艺术无论从内在涵义,还是外在的艺术造型,都同民间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的形态和功能虽然也在悄然进行着演变,但是作为中国民俗艺术中最具广泛性的传承艺术形式,剪纸艺术以强大的艺术张力,不仅仅被单纯地看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
注释
[1]郭梅.中国传统剪纸[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9
作者简介:臧晓琳(1987-11-0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文艺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