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业经济对“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在课程实施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为了根治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克服语文领域中的诗歌教学单一的从字面理解诗句,枯燥地死记硬背的“效率”追求,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2011版)》,科学推行素质教育。
主题词:诗歌教学 培养 学生 美感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议》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看法教师必须把握住三个要点:第一,统一性,规范性。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主动性。作为具有主动性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不断的超越自我。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老师在学生的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的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引导学生从联想与想象的角度来创新诗歌的形象美
新《纲要》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作为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好“全面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在讲授《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古诗时,对“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四句的理解我让学生借助想象来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呈现在脑海中的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会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学生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二、引导学生从绘画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呢?新《纲要》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讲授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时,我把诗中涉及到的食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绘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加深了学生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爱、红于”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无论是 新知识的获得或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索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逐步形成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可以配乐演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我借鉴了此方法,选了一曲古筝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朗读《山行》,然后让他们说说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真的想去枫树林游一游!”
学生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
四、引导学生从改写的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美
诗歌因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的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再加上小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极度有限,对诗歌意境的把握难度更大。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等多角度来进行思维,让学生尝试把诗歌改写成自己心中的散文诗,或扩充为写景叙事性散文,这样理解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后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常常回忆起在溪边亭子里饮酒赋诗尽情玩乐直到黄昏的情景,我们高兴得流连忘返。眼看太阳西下,正忙着寻找回家的路,不料,焦急中不小心把小船划进了荷塘的深处。一阵飞鸟的啼鸣映入耳帘,原来是我们奋力划桨的声音惊动了正在酣睡的鸥鸟。读罢这则触景生情的改写,领会诗歌的意境自然水到渠成。
五、引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美
诗歌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执己见,有一千个读者或许会呈现出一千个哈姆莱特。鉴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首诗的主体并非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倘若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感悟时,教师趁势引导他们尝试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老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前要求学生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达成共识,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议》
《新课程标准(2011版)》
主题词:诗歌教学 培养 学生 美感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议》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看法教师必须把握住三个要点:第一,统一性,规范性。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主动性。作为具有主动性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不断的超越自我。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老师在学生的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的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引导学生从联想与想象的角度来创新诗歌的形象美
新《纲要》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作为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好“全面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在讲授《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古诗时,对“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四句的理解我让学生借助想象来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呈现在脑海中的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会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学生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二、引导学生从绘画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呢?新《纲要》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讲授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时,我把诗中涉及到的食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绘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加深了学生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爱、红于”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无论是 新知识的获得或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索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逐步形成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可以配乐演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我借鉴了此方法,选了一曲古筝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朗读《山行》,然后让他们说说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真的想去枫树林游一游!”
学生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
四、引导学生从改写的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美
诗歌因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的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再加上小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极度有限,对诗歌意境的把握难度更大。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等多角度来进行思维,让学生尝试把诗歌改写成自己心中的散文诗,或扩充为写景叙事性散文,这样理解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后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常常回忆起在溪边亭子里饮酒赋诗尽情玩乐直到黄昏的情景,我们高兴得流连忘返。眼看太阳西下,正忙着寻找回家的路,不料,焦急中不小心把小船划进了荷塘的深处。一阵飞鸟的啼鸣映入耳帘,原来是我们奋力划桨的声音惊动了正在酣睡的鸥鸟。读罢这则触景生情的改写,领会诗歌的意境自然水到渠成。
五、引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美
诗歌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执己见,有一千个读者或许会呈现出一千个哈姆莱特。鉴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首诗的主体并非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倘若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感悟时,教师趁势引导他们尝试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老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前要求学生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达成共识,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议》
《新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