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的青石中学,朱桂生老师因其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和“三主动、四注重”的班级管理理念而闻名全市。因为《中国教师报》最初将他的“四步教学法”定义为“朱桂生模式”,所以如今人们习惯性地将他所带的班级称为“朱模班”。青石中学的张华校长带着一丝自豪介绍道:“我们市很多人不知道青石中学,却知道‘朱桂生’这个名字,知道他带的‘朱模班’。”
从2010年至今,朱桂生历时七年,“磨”出了一个“朱模班”,也为自己“磨”出了一套宝贵的班级管理实践经验。
从课堂开始,解放师生
已是四十不惑的朱桂生外貌敦厚、气场沉稳,但当他进入教室开始授课,周身俨然迸发出无穷的活力。该校德育主任王老师表达了对这个同龄人的敬佩:“不管是什么工作,朱老师都比别人做得到位,尤其在班级管理方面。虽然我比他教龄长,但说实话,他比我做得好。”
朱桂生说自己有一个理想:“我始终记得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的一句话:‘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要成为这样的一位老师,我的目标是做一位名师,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每一个学生!”
为了实现自己的“名师梦”,朱桂生从不松懈对教育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和追求。他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进修培训、阅读教育学专著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则借助网络的力量向国内一线优秀班主任请教,汲取他们的管理智慧。“一有空我就会打开手机,看看班主任群里的交流记录,经常能发现一些好点子,或者是不错的文章。每当看到精彩的发言,我都会一条条记录下来存在手机里,周末汇总整理时往往又能激发出新的灵感,得到新的收获。”朱桂生感慨地说,“虽然渴望迅速成长,但我也知道,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我只要每天学一点就好,能把学到的方法化为己用就行。”
朱桂生还记得,从教之初,自己的精力主要用在迎合应试教育方面,对于德育几乎没有概念。班级管理完全依赖“人治”,一应大小事务全都被他包办,亲力亲为。每周20多节课,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不高,他只好自问自答,嗓音因此变得沙哑,往往要等到寒暑假才能好好休养。
2009年,湖北省蕲春县部分中小学自发组织骨干教师远赴山东、江苏的课改名校求取“真经”,朱桂生幸运地参与其中。原本就酷爱学习的他如鱼得水,完全沉浸到了学习的海洋之中——随堂听课、拜会名师、聆听讲座,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朱桂生对“名师”有了更深的理解:“‘名师’者,名在课堂,名在得法,名在创新。”“欲成‘名师’,必先成‘明师’,即明理之师,明德之师,更是‘明天之师’——对学生的明天负责,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返校后的教学实践中,朱桂生一步步探索,“四步教学法”由此成形:“目标引路,自主学习;目标深化,交流探讨;目标展示,反馈评价;目标达成,拓展提升。”他力争每堂课中至少留15分钟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在自由讲解中加深对知识点的领悟。放开对课堂的控制,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朱桂生的高效课堂雏形由此初具。
其时,高效课堂建设在蕲春全面铺开,蕲春县教研室副主任、资深教研员宛小林听完朱桂生的一节数学常规课后,当场予以肯定:“‘四步教学法’体现了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解放了学生脑、口、手,他们完全在享受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才是高效课堂!”那一年,在县教研室的推荐和指导下,朱桂生登上了各级公开课比赛的讲台,先后斩获数项荣誉,包括省级示范课一等奖。同年,他所带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不仅以数学科目平均分95分的好成绩位列年级第一,更刷新了校平均分和高分率两项纪录。
借管理深化,提升能力
“四步教学法”实现了教研成果和教学效果的“两翼齐飞”,可朱桂生并不满足于此。为了更进一步,他踏上了更深入研究“解放”之道的旅程,上下求索,最终形成了以“三主动、四注重”的班级管理模式。
何谓“三主动、四注重”?即主动管理,主动展示,主动沟通;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塑造,注重终身发展。
1. 小组育人,鼓励团队竞争
朱桂生班上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小组育人制:遵循男女平衡、成绩平衡、纪律观念平衡的三个原则,将全班同学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经自行协商,设计出各组的组牌、小组目标和口号;每个小组由五到六人组成,组内设有小组组长和学科组长等多个岗位,每位组员至少要担任一个组长职务;组员实行相互监督,交叉评分,最大程度保证量化评价的公平公正,避免产生纠纷。
基于小组模式,班级内大多事务都可以开展竞争活动,比如说分发试卷、打扫卫生、整队集合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名,第一名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能获得奖励,而倒数第一名的全部小组成员则需受到惩罚。这一举措使得大家的团队意识愈发浓厚,同一组内的学生们彼此鼓劲,相互帮扶,相处得越来越融洽。
在各小组成员间相处得渐入佳境时,朱桂生的下一步计划便付诸实施——重排座位,打乱分组:“我们都是‘朱模班’的组成成员,班级的和谐融洽应该排在首位。常常换座位有助于大家相互熟悉,而小组间多交流、多学习,才能让我们共同进步。”每次调整座位前,朱桂生都会留出两三天的缓冲时间,以便有特殊要求的同学能够提前反馈情况,避免换座位后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2. 班长述职,树立责任意识
每个班级中设置一位班长的做法,早已司空见惯,全班同学轮流当值日班长的例子,也不曾少见,可是像朱桂生班上这样,每周都是六名值日班长齐上阵的形式却极为少见。而且,就算每周轮换一次,移交职务的正式仪式却一如既往的郑重:周一,六位值日班长轮流上台述职,发表就职宣言,台下有专门负责拍录述职视频的同学;周六,值日班长汇报工作总结,全班同学对他们分别进行打分,最后回放述职视频,激励值日班长们在卸任后也要常常自我反省,時时自我激励,不断进步。 “我从来不强迫学生,值日班长的人选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朱桂生回忆,“其实最初愿意当值日班长的同学并不多,还有的同学担心我会硬性分配任务,可我偏偏就不这么做。我仔细观察了最初的几位值日班长的工作,然后在班会课时着重表扬他们,比如说用心、仔细、执行到位……就算有人工作没做好,我也只是点拨他一些小技巧,点评以鼓励为主。时间久了,大家觉得这个工作好像还挺有意思的,报名的人数就有所增加。后来,我规定只有值日班长才能编写当天的班级日报,他们就开始抢着报名了。”
就这样,班级中琐碎的日常事务基本都由值日班长承担了,他们在体会到当“一把手”的艰辛和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强化了规范管理的概念。
3. 志愿协会,协调班级事务
在“朱模班”,有一个别具特色的管理组织——班级志愿者协会。
每学期开学初,按照学校指示,每个班都要通过竞选产生班委会和团委会,能在竞选中脱颖而出的一般都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但在朱桂生的班中,依靠小组制和值日班长制已经能应付班级常规管理,这下该怎么办呢?班级志愿者协会由此应运而生,朱桂生借此让这些学生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以课代表为例,他们需要各自“认领”各个小组的相应学科组长,负责一应指导、培训、监督工作,帮助各组学科组长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样一来,许多班级工作就被细化了,难度也降低了,既保证了事事有人管,也保证了人人有事干。
有时候,一些同学为了获得加分,会主动要求承担某项任务,如班级责任卫生区的清洁工作等,而如果报名人数超过了实际需要,班级志愿者协会就会对报名者进行登记,制定出轮流工作安排表,并做好考核评分方案,保证任务完成质量。
4. “感动班级”,推动全面发展
每周五下午的班会课上,“朱模班”班委会成员都会依据《班级法典》,从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团队精神、运动健康等方面,对全班同学进行量化考核,评出“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为他们颁发获奖证书。
“我的设想是,通过开展‘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感动,传播感动,体验感动,从而在班级掀起一股弘扬正气、歌颂真情、倡导真善美的热潮。”朱桂生说。
这是某一期“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颁奖盛典剪影——
主持人苏红同学大声宣布:“经评审委员会一致决定,特授予一鸣同学为‘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
《彩云追月》的音乐响起,多媒体屏幕上打出颁奖词:“因为失败,所以坚强;因为挫折,所以坚韧;因为梦想,所以坚持。缺点在不断减少,态度在逐渐端正,成绩在直线上升。一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听到自己的名字,一鸣腼腆一笑,在大家的注视下走上讲台。从值日班长星浩手中接过特制的证书,一鸣发表了获奖感言:“在班上,我本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是,你们让我明白,即使是无名小草也有属于自己的春天,我要努力向上生长,活出自己的精彩!”
“咔嚓!”礼仪大队政委、班级摄像师思东不失时机地按下相机快门,记录下了又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通过班级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与家长们分享这些骄傲和喜悦。
“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评选活动,正是朱桂生“三主动、四注重”的班级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进取效果显著。
不仅如此,每年的学校运动会和元旦晚会上,运动员、晚会主持人和节目表演者多半都来自朱桂生老师的班级,并且往往表现不俗,风采出众。
“‘朱模班’的学生阳光活泼,个个都是好样的,不仅能赢得了考场,还能上得了操场,镇得住会场。可见,‘三主动、四注重’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生、多能的学生、优秀的学生,这也是我们要在全校推广这一模式的原因。”张华校长如是说。
写每周一信,融洽家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要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来自家长这支同盟军的协助力量必不可少。
朱桂生介绍了他与家长沟通的经验:“我们班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所以我每周都會编一期班级简报,利用各种渠道传送给学生家长,让他们能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点滴变化,也为他们周末与自家孩子的电话交流提供第一手素材。为了保证能让每位家长都能收到消息,我会通过至少两种联系渠道同时发布,包括电话、飞信、QQ、微信、电子邮件等。现在,家长们都十分信任我,常常主动找我交流。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也常常得到他们的帮助。”
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们都有些松懈,他们放肆地嬉闹着。谁知,一名男生不慎被一名女生推倒,头部磕到墙角,顿时血流如注。朱桂生第一时间将该男生送到最近的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双方学生的家长。
在医院里,男生的母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关心儿子的伤势;而女生的父亲却坚决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会犯错,一时间难以与之沟通。朱桂生费尽口舌,才让这位父亲转变了态度,真诚地向男生家长表达了歉意。
当晚,朱桂生连夜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极力表扬了男生母亲的宽容大度以及女生父亲的责任担当,同时坦诚地承认了自己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并保证以后一定会更加用心,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安全。第二天一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读了这封信,又将信群发到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中广而告之。
女生的父亲看到这封信,心中更加愧疚,他主动联系朱桂生:“朱老师您放心,这件事情您不用操心了,我肯定会负责到底的!”后来,朱桂生得知,这位父亲不仅主动承担了必需的医疗费用,还每天煨一罐骨头汤送到医院,让男生的家人十分感动。该男生出院后,不小心推倒他的那名女生在父亲的叮嘱下,再次向他表达了歉意和慰问。就这样,同学间的情谊在患难中变得愈加浓厚。
回忆着往事,朱桂生感慨地说:“我写那封信原本只是想尽量稳住事态,让男生能好好接受治疗,女生也不至于被记过,没想到最后的结果远远好过我的预期。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意识到了那封信的重要作用。后来,我就常常揣摩写信的技巧,试图用‘每周一信’来教育学生、感染家长。”如今,朱桂生享受着写信的快乐,并将写信视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他每周都会写一封《致‘朱模班’的一封信》,并在周一的早读课上亲口念给同学们听;而每到放假前,他则会将该学期的全部信件整理成册,发给家长们浏览、收藏。
或许在朱桂生看来,那封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在学生和家长们眼中,比信更重要的,是他寄托在信中的真心和诚意,以及对每位学生最深切的爱。
责任编辑 周 琦
从2010年至今,朱桂生历时七年,“磨”出了一个“朱模班”,也为自己“磨”出了一套宝贵的班级管理实践经验。
从课堂开始,解放师生
已是四十不惑的朱桂生外貌敦厚、气场沉稳,但当他进入教室开始授课,周身俨然迸发出无穷的活力。该校德育主任王老师表达了对这个同龄人的敬佩:“不管是什么工作,朱老师都比别人做得到位,尤其在班级管理方面。虽然我比他教龄长,但说实话,他比我做得好。”
朱桂生说自己有一个理想:“我始终记得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的一句话:‘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要成为这样的一位老师,我的目标是做一位名师,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每一个学生!”
为了实现自己的“名师梦”,朱桂生从不松懈对教育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和追求。他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进修培训、阅读教育学专著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则借助网络的力量向国内一线优秀班主任请教,汲取他们的管理智慧。“一有空我就会打开手机,看看班主任群里的交流记录,经常能发现一些好点子,或者是不错的文章。每当看到精彩的发言,我都会一条条记录下来存在手机里,周末汇总整理时往往又能激发出新的灵感,得到新的收获。”朱桂生感慨地说,“虽然渴望迅速成长,但我也知道,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我只要每天学一点就好,能把学到的方法化为己用就行。”
朱桂生还记得,从教之初,自己的精力主要用在迎合应试教育方面,对于德育几乎没有概念。班级管理完全依赖“人治”,一应大小事务全都被他包办,亲力亲为。每周20多节课,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不高,他只好自问自答,嗓音因此变得沙哑,往往要等到寒暑假才能好好休养。
2009年,湖北省蕲春县部分中小学自发组织骨干教师远赴山东、江苏的课改名校求取“真经”,朱桂生幸运地参与其中。原本就酷爱学习的他如鱼得水,完全沉浸到了学习的海洋之中——随堂听课、拜会名师、聆听讲座,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朱桂生对“名师”有了更深的理解:“‘名师’者,名在课堂,名在得法,名在创新。”“欲成‘名师’,必先成‘明师’,即明理之师,明德之师,更是‘明天之师’——对学生的明天负责,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返校后的教学实践中,朱桂生一步步探索,“四步教学法”由此成形:“目标引路,自主学习;目标深化,交流探讨;目标展示,反馈评价;目标达成,拓展提升。”他力争每堂课中至少留15分钟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在自由讲解中加深对知识点的领悟。放开对课堂的控制,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朱桂生的高效课堂雏形由此初具。
其时,高效课堂建设在蕲春全面铺开,蕲春县教研室副主任、资深教研员宛小林听完朱桂生的一节数学常规课后,当场予以肯定:“‘四步教学法’体现了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解放了学生脑、口、手,他们完全在享受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才是高效课堂!”那一年,在县教研室的推荐和指导下,朱桂生登上了各级公开课比赛的讲台,先后斩获数项荣誉,包括省级示范课一等奖。同年,他所带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不仅以数学科目平均分95分的好成绩位列年级第一,更刷新了校平均分和高分率两项纪录。
借管理深化,提升能力
“四步教学法”实现了教研成果和教学效果的“两翼齐飞”,可朱桂生并不满足于此。为了更进一步,他踏上了更深入研究“解放”之道的旅程,上下求索,最终形成了以“三主动、四注重”的班级管理模式。
何谓“三主动、四注重”?即主动管理,主动展示,主动沟通;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塑造,注重终身发展。
1. 小组育人,鼓励团队竞争
朱桂生班上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小组育人制:遵循男女平衡、成绩平衡、纪律观念平衡的三个原则,将全班同学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经自行协商,设计出各组的组牌、小组目标和口号;每个小组由五到六人组成,组内设有小组组长和学科组长等多个岗位,每位组员至少要担任一个组长职务;组员实行相互监督,交叉评分,最大程度保证量化评价的公平公正,避免产生纠纷。
基于小组模式,班级内大多事务都可以开展竞争活动,比如说分发试卷、打扫卫生、整队集合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名,第一名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能获得奖励,而倒数第一名的全部小组成员则需受到惩罚。这一举措使得大家的团队意识愈发浓厚,同一组内的学生们彼此鼓劲,相互帮扶,相处得越来越融洽。
在各小组成员间相处得渐入佳境时,朱桂生的下一步计划便付诸实施——重排座位,打乱分组:“我们都是‘朱模班’的组成成员,班级的和谐融洽应该排在首位。常常换座位有助于大家相互熟悉,而小组间多交流、多学习,才能让我们共同进步。”每次调整座位前,朱桂生都会留出两三天的缓冲时间,以便有特殊要求的同学能够提前反馈情况,避免换座位后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2. 班长述职,树立责任意识
每个班级中设置一位班长的做法,早已司空见惯,全班同学轮流当值日班长的例子,也不曾少见,可是像朱桂生班上这样,每周都是六名值日班长齐上阵的形式却极为少见。而且,就算每周轮换一次,移交职务的正式仪式却一如既往的郑重:周一,六位值日班长轮流上台述职,发表就职宣言,台下有专门负责拍录述职视频的同学;周六,值日班长汇报工作总结,全班同学对他们分别进行打分,最后回放述职视频,激励值日班长们在卸任后也要常常自我反省,時时自我激励,不断进步。 “我从来不强迫学生,值日班长的人选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朱桂生回忆,“其实最初愿意当值日班长的同学并不多,还有的同学担心我会硬性分配任务,可我偏偏就不这么做。我仔细观察了最初的几位值日班长的工作,然后在班会课时着重表扬他们,比如说用心、仔细、执行到位……就算有人工作没做好,我也只是点拨他一些小技巧,点评以鼓励为主。时间久了,大家觉得这个工作好像还挺有意思的,报名的人数就有所增加。后来,我规定只有值日班长才能编写当天的班级日报,他们就开始抢着报名了。”
就这样,班级中琐碎的日常事务基本都由值日班长承担了,他们在体会到当“一把手”的艰辛和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强化了规范管理的概念。
3. 志愿协会,协调班级事务
在“朱模班”,有一个别具特色的管理组织——班级志愿者协会。
每学期开学初,按照学校指示,每个班都要通过竞选产生班委会和团委会,能在竞选中脱颖而出的一般都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但在朱桂生的班中,依靠小组制和值日班长制已经能应付班级常规管理,这下该怎么办呢?班级志愿者协会由此应运而生,朱桂生借此让这些学生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以课代表为例,他们需要各自“认领”各个小组的相应学科组长,负责一应指导、培训、监督工作,帮助各组学科组长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样一来,许多班级工作就被细化了,难度也降低了,既保证了事事有人管,也保证了人人有事干。
有时候,一些同学为了获得加分,会主动要求承担某项任务,如班级责任卫生区的清洁工作等,而如果报名人数超过了实际需要,班级志愿者协会就会对报名者进行登记,制定出轮流工作安排表,并做好考核评分方案,保证任务完成质量。
4. “感动班级”,推动全面发展
每周五下午的班会课上,“朱模班”班委会成员都会依据《班级法典》,从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团队精神、运动健康等方面,对全班同学进行量化考核,评出“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为他们颁发获奖证书。
“我的设想是,通过开展‘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感动,传播感动,体验感动,从而在班级掀起一股弘扬正气、歌颂真情、倡导真善美的热潮。”朱桂生说。
这是某一期“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颁奖盛典剪影——
主持人苏红同学大声宣布:“经评审委员会一致决定,特授予一鸣同学为‘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
《彩云追月》的音乐响起,多媒体屏幕上打出颁奖词:“因为失败,所以坚强;因为挫折,所以坚韧;因为梦想,所以坚持。缺点在不断减少,态度在逐渐端正,成绩在直线上升。一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听到自己的名字,一鸣腼腆一笑,在大家的注视下走上讲台。从值日班长星浩手中接过特制的证书,一鸣发表了获奖感言:“在班上,我本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是,你们让我明白,即使是无名小草也有属于自己的春天,我要努力向上生长,活出自己的精彩!”
“咔嚓!”礼仪大队政委、班级摄像师思东不失时机地按下相机快门,记录下了又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通过班级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与家长们分享这些骄傲和喜悦。
“感动班级十大杰出同学”评选活动,正是朱桂生“三主动、四注重”的班级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进取效果显著。
不仅如此,每年的学校运动会和元旦晚会上,运动员、晚会主持人和节目表演者多半都来自朱桂生老师的班级,并且往往表现不俗,风采出众。
“‘朱模班’的学生阳光活泼,个个都是好样的,不仅能赢得了考场,还能上得了操场,镇得住会场。可见,‘三主动、四注重’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生、多能的学生、优秀的学生,这也是我们要在全校推广这一模式的原因。”张华校长如是说。
写每周一信,融洽家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要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来自家长这支同盟军的协助力量必不可少。
朱桂生介绍了他与家长沟通的经验:“我们班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所以我每周都會编一期班级简报,利用各种渠道传送给学生家长,让他们能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点滴变化,也为他们周末与自家孩子的电话交流提供第一手素材。为了保证能让每位家长都能收到消息,我会通过至少两种联系渠道同时发布,包括电话、飞信、QQ、微信、电子邮件等。现在,家长们都十分信任我,常常主动找我交流。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也常常得到他们的帮助。”
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们都有些松懈,他们放肆地嬉闹着。谁知,一名男生不慎被一名女生推倒,头部磕到墙角,顿时血流如注。朱桂生第一时间将该男生送到最近的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双方学生的家长。
在医院里,男生的母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关心儿子的伤势;而女生的父亲却坚决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会犯错,一时间难以与之沟通。朱桂生费尽口舌,才让这位父亲转变了态度,真诚地向男生家长表达了歉意。
当晚,朱桂生连夜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极力表扬了男生母亲的宽容大度以及女生父亲的责任担当,同时坦诚地承认了自己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并保证以后一定会更加用心,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安全。第二天一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读了这封信,又将信群发到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中广而告之。
女生的父亲看到这封信,心中更加愧疚,他主动联系朱桂生:“朱老师您放心,这件事情您不用操心了,我肯定会负责到底的!”后来,朱桂生得知,这位父亲不仅主动承担了必需的医疗费用,还每天煨一罐骨头汤送到医院,让男生的家人十分感动。该男生出院后,不小心推倒他的那名女生在父亲的叮嘱下,再次向他表达了歉意和慰问。就这样,同学间的情谊在患难中变得愈加浓厚。
回忆着往事,朱桂生感慨地说:“我写那封信原本只是想尽量稳住事态,让男生能好好接受治疗,女生也不至于被记过,没想到最后的结果远远好过我的预期。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意识到了那封信的重要作用。后来,我就常常揣摩写信的技巧,试图用‘每周一信’来教育学生、感染家长。”如今,朱桂生享受着写信的快乐,并将写信视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他每周都会写一封《致‘朱模班’的一封信》,并在周一的早读课上亲口念给同学们听;而每到放假前,他则会将该学期的全部信件整理成册,发给家长们浏览、收藏。
或许在朱桂生看来,那封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在学生和家长们眼中,比信更重要的,是他寄托在信中的真心和诚意,以及对每位学生最深切的爱。
责任编辑 周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