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其中,最大的挑战是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要从耗能大、自主知识产权少的粗放型低端制造业向节约型、自主创新多的集约型高端制造业发展。这一转变,对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改革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方向发展,其主要途径是将高职教育改革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高职教育虽然普遍建立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但施行过程中却问题多多,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校企合作“貌合神离”。要么学校积极性高、企业积极性低,“剃头挑子一头热”;要么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度低,合作缺少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尤其缺少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
二是全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雷同,教育特色不突出。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各地方办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性高涨,所以一所高职院校与另外一所院校,除了校名不同外,内部的专业设置多数追求大而全,文科院校也有工科,工科院校也有文科,很多高职院校办学成了本科院校的低层面翻版,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度低。
三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脱节。顺应社会趋势,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声势渐起,但真正与经济建设发展结合程度还是较低。例如,精品课建设模式规定硬性,评介体系以专家评比为主,而这种评比仅限于对教师和课程外表评价,缺少对课程所学主体——学生的实际考核与评价。而且有些精品课本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按照教师自己设计的思路组织教学,成了申报评比与具体实施“两张皮”。
如果不能真正地解决上述三方面问题,势必会影响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前途。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从国家层面提出具体政策。比如,大型国企要在校企合作方面先行一步,国家在相关政策上要予以明确。实际上,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这些企业既有教育基金上缴要求,又有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和对外承接培训要求,因而那时校企合作反倒做得挺好。现在是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不能简单照搬过去的做法,但是应该参照当时做法中的优点。
其次,地方政府通盘规划,最终解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问题。主要思路是:本地区的教育园区规划和发展与本地区的经济布局通盘考虑,突出地方经济建设特色,形成教育资源与工业资料整合优势,由于这两个口径是地方教育政府部门和工业政府部门分头负责实施,因此形成局面是:许多资源应该是企业解决的,学校也要再投入;而学校要解决的,企业也在自己解决。既然都属于国家财产,投入与产出的效能要从地方政府负责人实施考核与问责挂钩,最终解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问题。
再次,地方政府要从科研体制和机制上入手进行大力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和机制受政府影响、干预程度太大,学校申请科研是一个渠道,企业申请科研是另外的渠道,科研完成的任务不同,相交点太少,特别是从科研项目完成的结果看,许多中小科研项目以发表文章和专家论证结题为主,对于工业企业发展促进作用和对学校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影响度太小,同时学校和企业在相互合作方面共同点少,渗透度自然就低。地方政府应想办法从体制和机制上为学校“松绑”,促进学校教改、科研工作进程。
此外,从学校方面讲,如何进行量化考核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对课程开发与精品课建设,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参与和获取知识总量以及能力的提升。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合作中,学校要认真实践,按照项目进行推动,按照任务分解实施,让广大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在项目和任务中,各司其职,重点考核,层层推进,做出成效。
(周建波 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
目前,高职教育虽然普遍建立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但施行过程中却问题多多,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校企合作“貌合神离”。要么学校积极性高、企业积极性低,“剃头挑子一头热”;要么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度低,合作缺少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尤其缺少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
二是全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雷同,教育特色不突出。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各地方办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性高涨,所以一所高职院校与另外一所院校,除了校名不同外,内部的专业设置多数追求大而全,文科院校也有工科,工科院校也有文科,很多高职院校办学成了本科院校的低层面翻版,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度低。
三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脱节。顺应社会趋势,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声势渐起,但真正与经济建设发展结合程度还是较低。例如,精品课建设模式规定硬性,评介体系以专家评比为主,而这种评比仅限于对教师和课程外表评价,缺少对课程所学主体——学生的实际考核与评价。而且有些精品课本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按照教师自己设计的思路组织教学,成了申报评比与具体实施“两张皮”。
如果不能真正地解决上述三方面问题,势必会影响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前途。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从国家层面提出具体政策。比如,大型国企要在校企合作方面先行一步,国家在相关政策上要予以明确。实际上,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这些企业既有教育基金上缴要求,又有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和对外承接培训要求,因而那时校企合作反倒做得挺好。现在是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不能简单照搬过去的做法,但是应该参照当时做法中的优点。
其次,地方政府通盘规划,最终解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问题。主要思路是:本地区的教育园区规划和发展与本地区的经济布局通盘考虑,突出地方经济建设特色,形成教育资源与工业资料整合优势,由于这两个口径是地方教育政府部门和工业政府部门分头负责实施,因此形成局面是:许多资源应该是企业解决的,学校也要再投入;而学校要解决的,企业也在自己解决。既然都属于国家财产,投入与产出的效能要从地方政府负责人实施考核与问责挂钩,最终解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问题。
再次,地方政府要从科研体制和机制上入手进行大力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和机制受政府影响、干预程度太大,学校申请科研是一个渠道,企业申请科研是另外的渠道,科研完成的任务不同,相交点太少,特别是从科研项目完成的结果看,许多中小科研项目以发表文章和专家论证结题为主,对于工业企业发展促进作用和对学校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影响度太小,同时学校和企业在相互合作方面共同点少,渗透度自然就低。地方政府应想办法从体制和机制上为学校“松绑”,促进学校教改、科研工作进程。
此外,从学校方面讲,如何进行量化考核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对课程开发与精品课建设,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参与和获取知识总量以及能力的提升。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合作中,学校要认真实践,按照项目进行推动,按照任务分解实施,让广大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在项目和任务中,各司其职,重点考核,层层推进,做出成效。
(周建波 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