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大木桥社区的居民岑国权,今年已经88岁高龄,有着65年党龄的他,出生成长在一个“人民功臣”家庭里,父辈都是革命军人和烈士。受家庭影响,年轻时岑国权励志投身国家建设,在公派留学苏联回国后,先后在新安江水电站、云南以礼河水电站和毛家村电站工作,担任机械自动化混凝土拌合系统的高级工程师。他既当技术员,又当施工员,成为了一名大山深处的“三线战士”,是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
出生成长在革命家庭
从小立志报效祖国
1932年12月,岑国权出生在浙江慈溪的一个革命家庭里,父辈三兄弟都参加了新四军。1945年,22岁的小叔岑周生在一次游击作战中弹尽粮绝英勇牺牲。解放后,余姚政府授予其家庭“人民功臣”牌匾,小叔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名字镌刻在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永远跟着党走的信念一直牢牢地记在他的心中。
1950年12月,岑国权考入杭州水电学校,学习机械制造专业。1953年12月毕业后,岑国权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东北吉林丰满大型水利发电站工作。在水电站工作期间,他把课本上学到的大型施工机械制造知识与实际工作充分结合,解决了很多实际技术难题。1954年岑国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10月,岑国权被国家选派赴苏联留学实习,进一步深造施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技术。一年后岑国权学成,当时有人想让他留在苏联,他却说:“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我必须回去报效祖国!”他很快回到了祖国。
1958年,黨和国家发出了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岑国权又积极响应号召,他忍痛把刚满月的女儿托付给了远在杭州的父母照看,带着妻子,告别家乡和父母,来到大西北甘肃,投身到了全国最大的刘家峡水电站建设中。
热血青春献给大西北
成长为一名行业专家
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岑国权负责大型混凝土自动化拌合楼系统的制造安装工作。
在机械设备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的工程依靠人拉肩扛运送混凝土入仓。岑国权用自己所学,提出了“专业机械分散化,大型机械集中化的”设想,带头组装了当时最先进的混凝土拌和楼,保障了刘家峡大坝的建设施工。
刘家峡水电站是第一座完全由我国自行勘测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施工安装、自行调试管理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1980年,以水电部、甘肃省、西北电管局组成的刘家峡水电站竣工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进行总体验收。结论是:刘家峡水电站工程运行安全,质量优秀。它开创了共和国水电建设史上多个之最,成为共和国水力发电站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名片”。
这项伟大成就包含了岑国权在内的大量水电建设者们的心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巨大代价。
时刻牢记党员身份
认真履行党员使命
“我是一名党员,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凭着这份执念,1976年岑国权主动请缨调动到环境更加艰苦的黄河上游龙羊峡水电站工作,负责电站前期黄河坝址300米横断面贯穿黄河的地质勘察洞的开挖工作。
龙羊峡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龙羊峡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是当时装机、坝高和库容均为全国第一的黄河龙头大型水电站,也是亚洲第一高坝。
在海拔2700~3000米的高原地带,缺氧、胸闷、头痛、乏力等高原反应,经常折磨和考验着岑国权,每次遇到困难,他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连死都不怕,这算不了什么!现在国家需要我们,再苦再累再难,我也要坚持。”就这样,他全身心地投入在黄河之畔的高山峡谷勘测中,为大坝建设提供了选择坝轴线的地质资料依据。
1978年因工作需要,岑国权被调到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技工学校任校长,从一名水电技术专家转为教育工作者。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和技术知识,让他更了解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需要解决什么技术问题。岑国权对适应性人才的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了积极改革,作为校长他同时兼授施工机械专业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水电一线的技术工人。
不忘本色发挥余热
深受居民信赖支持
1989年,因身体原因岑国权退休回到了家乡杭州。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岑国权没有就此歇息,他说:“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永无止境,要做到自觉、经常、有恒,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不能像以往那样工作在一线,但我能尽自己的能力多为社会做点事。”
他主动联系到社区(当时是居委会),希望为小区居民服务。小区的绿化带黄土裸露了、围栏倒了、楼上楼下邻居闹矛盾了……居民们总能看到岑国权忙前忙后、走家串户的身影。为了使居民有个合适的活动场地,他积极联系街道和单位,进行沟通协调,为小区居民争取到了宽敞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由于深受居民信赖和支持,1991年到1998年期间,岑国权连续两届当选为朝晖街道黎明园小区居委会主任,他为社区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
如今岑国权还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学习,关心国家大事,他常对子女和周边人说:“我光荣,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党员,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牢记自己党员这个身份。”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出生成长在革命家庭
从小立志报效祖国
1932年12月,岑国权出生在浙江慈溪的一个革命家庭里,父辈三兄弟都参加了新四军。1945年,22岁的小叔岑周生在一次游击作战中弹尽粮绝英勇牺牲。解放后,余姚政府授予其家庭“人民功臣”牌匾,小叔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名字镌刻在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永远跟着党走的信念一直牢牢地记在他的心中。
1950年12月,岑国权考入杭州水电学校,学习机械制造专业。1953年12月毕业后,岑国权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东北吉林丰满大型水利发电站工作。在水电站工作期间,他把课本上学到的大型施工机械制造知识与实际工作充分结合,解决了很多实际技术难题。1954年岑国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10月,岑国权被国家选派赴苏联留学实习,进一步深造施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技术。一年后岑国权学成,当时有人想让他留在苏联,他却说:“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我必须回去报效祖国!”他很快回到了祖国。
1958年,黨和国家发出了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岑国权又积极响应号召,他忍痛把刚满月的女儿托付给了远在杭州的父母照看,带着妻子,告别家乡和父母,来到大西北甘肃,投身到了全国最大的刘家峡水电站建设中。
热血青春献给大西北
成长为一名行业专家
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岑国权负责大型混凝土自动化拌合楼系统的制造安装工作。
在机械设备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的工程依靠人拉肩扛运送混凝土入仓。岑国权用自己所学,提出了“专业机械分散化,大型机械集中化的”设想,带头组装了当时最先进的混凝土拌和楼,保障了刘家峡大坝的建设施工。
刘家峡水电站是第一座完全由我国自行勘测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施工安装、自行调试管理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1980年,以水电部、甘肃省、西北电管局组成的刘家峡水电站竣工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进行总体验收。结论是:刘家峡水电站工程运行安全,质量优秀。它开创了共和国水电建设史上多个之最,成为共和国水力发电站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名片”。
这项伟大成就包含了岑国权在内的大量水电建设者们的心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巨大代价。
时刻牢记党员身份
认真履行党员使命
“我是一名党员,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凭着这份执念,1976年岑国权主动请缨调动到环境更加艰苦的黄河上游龙羊峡水电站工作,负责电站前期黄河坝址300米横断面贯穿黄河的地质勘察洞的开挖工作。
龙羊峡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龙羊峡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是当时装机、坝高和库容均为全国第一的黄河龙头大型水电站,也是亚洲第一高坝。
在海拔2700~3000米的高原地带,缺氧、胸闷、头痛、乏力等高原反应,经常折磨和考验着岑国权,每次遇到困难,他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连死都不怕,这算不了什么!现在国家需要我们,再苦再累再难,我也要坚持。”就这样,他全身心地投入在黄河之畔的高山峡谷勘测中,为大坝建设提供了选择坝轴线的地质资料依据。
1978年因工作需要,岑国权被调到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技工学校任校长,从一名水电技术专家转为教育工作者。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和技术知识,让他更了解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需要解决什么技术问题。岑国权对适应性人才的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了积极改革,作为校长他同时兼授施工机械专业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水电一线的技术工人。
不忘本色发挥余热
深受居民信赖支持
1989年,因身体原因岑国权退休回到了家乡杭州。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岑国权没有就此歇息,他说:“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永无止境,要做到自觉、经常、有恒,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不能像以往那样工作在一线,但我能尽自己的能力多为社会做点事。”
他主动联系到社区(当时是居委会),希望为小区居民服务。小区的绿化带黄土裸露了、围栏倒了、楼上楼下邻居闹矛盾了……居民们总能看到岑国权忙前忙后、走家串户的身影。为了使居民有个合适的活动场地,他积极联系街道和单位,进行沟通协调,为小区居民争取到了宽敞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由于深受居民信赖和支持,1991年到1998年期间,岑国权连续两届当选为朝晖街道黎明园小区居委会主任,他为社区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
如今岑国权还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学习,关心国家大事,他常对子女和周边人说:“我光荣,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党员,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牢记自己党员这个身份。”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