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坚持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有利于高校择优录取新生的“三个有利于”的命题原则,严格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坚持注重基础考查,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坚持由现行教材向新教材的平稳过渡,在试题的改革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一部分 总体评价
一、既遵循《大纲》,又突出重点
1.测试内容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今年的试题仍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阅读、写作三部分,突出能力考查。全卷94%以上的内容侧重读写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与《考试大纲》的要求一致。
2.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明显。
3.试卷广度、长度、效度适中。
广度。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均是学科主体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长度。试卷的总题量为21道,全卷阅读量约为8000字,考生需要书写1200字左右,绝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试卷。
效度。试题科学规范,题目表达方式合理有效。试题考查考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试卷所提供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和作文材料都体现了理性思考的要求,启发和调动了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取材“汶川特大地震”的作文题,直击社会热点,有情、有理、有义。这样的命题立意体现了“文以载道”的语文观,彰显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观,对中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既突出个性,又兼容并蓄
今年的试卷一方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注重对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又兼容并蓄,在选材上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在语言知识运用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旅游、交通、新闻等多个领域;在阅读方面涉及自然科学、文学作品(散文、诗歌等);在作文方面涉及各个阶层、各方力量。这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文化含量,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也使语文试题更具有语文特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三、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
2008年的语文试题,命题专家以非常负责的态度进行改革,既不呆板地照搬过去,又尽量把题目出新出活。试题不偏不怪,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体现了命题人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一点在第六大题和作文试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二部分 特色评述
一、默写题——凸显三个兼顾
今年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不仅都锁定在“必背篇目”的范围内,而且做到了如下“三个兼顾”:一是名篇和名句兼顾。第(1)题考查名篇,侧重于“点”,要求“精准”识记;第(2)题考查名句,侧重于“面”,要求“全面”识记。二是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兼顾。第(1)题和第(2)题的第二、三两句选自高中必背篇目,第(2)题的第二句考查的是初中必背篇目。三是古文和古诗兼顾。第(1)题和第(2)题的第一、三两句考查的都是古文默写,第(2)题的第二句考查的是古诗默写。
二、表达题——凸显时代主题
第19题要求对近年来人类遭遇的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进行冷静思考和理性思辨,既考查表达能力,也考查人文情怀,客观、主观兼顾,思想积极向上。第20题聚焦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且以“主持人开场白”的语体形式命题,既要言简意赅,又要激情飞扬,题目新颖,且具有一定难度。
三、阅读理解题——凸显文化特质
第五大题为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阳关古道苍凉美》,虽非名家名篇,但为凡人美文,既具“文化”内涵,又含“散文”美感,文章典雅厚重,积极向上,文化含量很高,很适合中学生阅读。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从“现实——联想——现实”的线索行文。主体部分依次按照阳关地名的含义由来、阳关的自然风貌及破坏、阳关的历史文化、阳关的历史沧桑和哲人诗人笔下的形貌这四个方面进行抒写。在文章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点明深化了主旨。这篇散文阅读,既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一次检阅,也是对考生语感能力的一次考查。
四、作文题——凸显人间大爱
当然,作为一道国家级选拔性考试的文题,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信度和区分度,今年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1.人人有话可说,但又有高下之分。这个文题的设置,并没有在审题上为难考生,“震灾”这个题材的落脚点在“爱心”方面。“爱心”是一个传统的话题,所以,大部分考生都会有话可说,他们的作文在立意、思想内容方面可能不会拉开太大的距离。但人人有话可说,并不表示人人都能把话说好,在语言表述、谋篇布局、思想深度等方面,由于学生在思想认识水平、写作技巧、关注时事程度方面的差异,得分会有高低之分。
2.立意角度多维,但又有深浅之别。这个文题的立意角度主要有如下两个:①赈灾的角度。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这个角度切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可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祖国母亲需要的时候,随时为她奉献力量和爱心。也可以从爱心这个角度来写,为灾区人民送一份温暖,为灾区重建家园出一份薄力。再小的爱乘以13亿也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苦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②受灾的角度。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脆弱的,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在进行着顽强的抗争,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文题的立意很容易把握,对作文材料理解、感悟、思辨的程度,才是决定文章立意深刻与否的关键。
第三部分 复习建议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复习应突出动态运用和文化内涵及品位。
要将已学知识放到“大语文”的天地里加以悉心打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视野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拓宽视野,学以致用,提升品位,应成为语文复习的主旋律。
二、应将现代文阅读列为复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文阅读训练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做,能够迅速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筛选出有效信息,是高考取得高分的秘诀。其中,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读懂文本、答对角度、答准要点的关键所在。
三、应将写作训练的重点定位在思维训练上。
按题目作文,在读懂题目以后,接下来就是思维和表达了,表达也与思维有关。一篇文章好与不好,当然与语言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文章的构思,即确立主题,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语言通顺的文章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写作取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应高度重视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并力争“有所作为”。
20分的发展等级分,给广大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思、才情、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此,广大考生必须在全面发展自己作文水平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写作特长。这个特长可以是文体特长、语言特色、谋篇特点,可以是新颖的立意、精辟的见解、奇妙的想象,也可以是博览群书的优势、理性思辨的优势、情感细腻的优势。没有全面发展的作文功底,就得不到基础等级的高分;没有个性发展的写作特长,就得不到发展等级的高分。
广大考生可以也应该在“合格”的前提下大胆地追求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考场作文不仅在基础等级上如山之沉稳,而且还要在发展等级上如水之灵动。
第一部分 总体评价
一、既遵循《大纲》,又突出重点
1.测试内容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今年的试题仍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阅读、写作三部分,突出能力考查。全卷94%以上的内容侧重读写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与《考试大纲》的要求一致。
2.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明显。
3.试卷广度、长度、效度适中。
广度。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均是学科主体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长度。试卷的总题量为21道,全卷阅读量约为8000字,考生需要书写1200字左右,绝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试卷。
效度。试题科学规范,题目表达方式合理有效。试题考查考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试卷所提供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和作文材料都体现了理性思考的要求,启发和调动了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取材“汶川特大地震”的作文题,直击社会热点,有情、有理、有义。这样的命题立意体现了“文以载道”的语文观,彰显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观,对中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既突出个性,又兼容并蓄
今年的试卷一方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注重对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又兼容并蓄,在选材上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在语言知识运用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旅游、交通、新闻等多个领域;在阅读方面涉及自然科学、文学作品(散文、诗歌等);在作文方面涉及各个阶层、各方力量。这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文化含量,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也使语文试题更具有语文特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三、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
2008年的语文试题,命题专家以非常负责的态度进行改革,既不呆板地照搬过去,又尽量把题目出新出活。试题不偏不怪,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体现了命题人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一点在第六大题和作文试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二部分 特色评述
一、默写题——凸显三个兼顾
今年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不仅都锁定在“必背篇目”的范围内,而且做到了如下“三个兼顾”:一是名篇和名句兼顾。第(1)题考查名篇,侧重于“点”,要求“精准”识记;第(2)题考查名句,侧重于“面”,要求“全面”识记。二是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兼顾。第(1)题和第(2)题的第二、三两句选自高中必背篇目,第(2)题的第二句考查的是初中必背篇目。三是古文和古诗兼顾。第(1)题和第(2)题的第一、三两句考查的都是古文默写,第(2)题的第二句考查的是古诗默写。
二、表达题——凸显时代主题
第19题要求对近年来人类遭遇的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进行冷静思考和理性思辨,既考查表达能力,也考查人文情怀,客观、主观兼顾,思想积极向上。第20题聚焦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且以“主持人开场白”的语体形式命题,既要言简意赅,又要激情飞扬,题目新颖,且具有一定难度。
三、阅读理解题——凸显文化特质
第五大题为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阳关古道苍凉美》,虽非名家名篇,但为凡人美文,既具“文化”内涵,又含“散文”美感,文章典雅厚重,积极向上,文化含量很高,很适合中学生阅读。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从“现实——联想——现实”的线索行文。主体部分依次按照阳关地名的含义由来、阳关的自然风貌及破坏、阳关的历史文化、阳关的历史沧桑和哲人诗人笔下的形貌这四个方面进行抒写。在文章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点明深化了主旨。这篇散文阅读,既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一次检阅,也是对考生语感能力的一次考查。
四、作文题——凸显人间大爱
当然,作为一道国家级选拔性考试的文题,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信度和区分度,今年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1.人人有话可说,但又有高下之分。这个文题的设置,并没有在审题上为难考生,“震灾”这个题材的落脚点在“爱心”方面。“爱心”是一个传统的话题,所以,大部分考生都会有话可说,他们的作文在立意、思想内容方面可能不会拉开太大的距离。但人人有话可说,并不表示人人都能把话说好,在语言表述、谋篇布局、思想深度等方面,由于学生在思想认识水平、写作技巧、关注时事程度方面的差异,得分会有高低之分。
2.立意角度多维,但又有深浅之别。这个文题的立意角度主要有如下两个:①赈灾的角度。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这个角度切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可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祖国母亲需要的时候,随时为她奉献力量和爱心。也可以从爱心这个角度来写,为灾区人民送一份温暖,为灾区重建家园出一份薄力。再小的爱乘以13亿也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苦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②受灾的角度。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脆弱的,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在进行着顽强的抗争,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文题的立意很容易把握,对作文材料理解、感悟、思辨的程度,才是决定文章立意深刻与否的关键。
第三部分 复习建议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复习应突出动态运用和文化内涵及品位。
要将已学知识放到“大语文”的天地里加以悉心打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视野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拓宽视野,学以致用,提升品位,应成为语文复习的主旋律。
二、应将现代文阅读列为复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文阅读训练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做,能够迅速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筛选出有效信息,是高考取得高分的秘诀。其中,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读懂文本、答对角度、答准要点的关键所在。
三、应将写作训练的重点定位在思维训练上。
按题目作文,在读懂题目以后,接下来就是思维和表达了,表达也与思维有关。一篇文章好与不好,当然与语言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文章的构思,即确立主题,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语言通顺的文章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写作取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应高度重视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并力争“有所作为”。
20分的发展等级分,给广大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思、才情、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此,广大考生必须在全面发展自己作文水平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写作特长。这个特长可以是文体特长、语言特色、谋篇特点,可以是新颖的立意、精辟的见解、奇妙的想象,也可以是博览群书的优势、理性思辨的优势、情感细腻的优势。没有全面发展的作文功底,就得不到基础等级的高分;没有个性发展的写作特长,就得不到发展等级的高分。
广大考生可以也应该在“合格”的前提下大胆地追求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考场作文不仅在基础等级上如山之沉稳,而且还要在发展等级上如水之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