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小生长在北方,很是向往南方的秀山丽水,偶于文字中读到一方钟灵毓秀的所在,总能使我心驰很久。想着那样的水乡泽国,最好是有着戴望舒笔下的雨巷那般的迷离与朦胧;最好还能像陶渊明眼中的南山,远离尘世喧嚣,自有一种宁静与淡泊:或许再有点王维心中的禅境,就更美了。
寻觅了许久,终于在汤世杰的文字《一幅烟雨牛鹭图》里寻找到了一个闲适、悠然自得的世外田园,像一首失落在岁月长河中的小令,泛着温馨的记忆。
读来有以下感受:
一、结构清晰
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出富有诗意的画面。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全文用散文的笔触抒写性灵,但文章结构却形散神聚。
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采用全景式的描绘,用比喻、拟人、白描等艺术手法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形神特点。
第二段,由远及近,截取烟雨图中的一个片断——“烟雨牛鹭图”,动静结合,描写白鹭飞来,在老牛身上翻飞嬉戏的场景,一动一静,相衬成趣。
第三段,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揣想了从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角度,来体味这幅图丰富蕴藉的内涵。
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宕开一笔,通过想象那个并未收入画面的“农人。……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深入挖掘,由此揭示出“老牛木犁”的象征意义:“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以此为情感的触发点,对这种古老农耕文明逐渐走向没落终将消失的现状,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失落、惋惜以及对它“永远的牵挂”。
综观全篇,文思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平易中自有动人的力量。文中“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一句,点明主旨,明确地告诉了读者——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
二、修辞手法及想象、联想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加了文字的感染力。以第二段为例。
如文中“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此句巧用比喻,除了将白鹭的生物特性形象展现之外,更增添了文字的诗意。白鹭是中国古典诗画里的传统意象,选择白鹭作为一笔灵动的亮色,与古老农耕文明的文化象征——老牛一起,巧妙地融合,带领读者瞬间就穿越了时空隧道,遁入迷离、朦胧的远古梦境。
如“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将白鹭比喻成“几页湿透的情书”,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情书”二字已能让人感受到白鹭与老牛组合之间的关系之密切,情感之醇厚,“湿透的”则更让人体会到一种真真实实的质感,与题目中“烟雨”二字暗合。原来这种情感不光可以用心去体会。还可以其他的感官去碰触的。
如“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其中“临时风向标”、“淑女优雅的碎步”、“一条宽敞的步行街”等一系列拟人与比喻的手法,将烟雨中神闲气定、悠闲自得的白鹭描绘得活灵活现,更写出了这种农耕文明中难得的一种闲适心态。
三、文化品味
从本文中更多体会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无奈与感伤,由此想起汪曾祺《胡同文化》中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无可奈何的没落,以及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那种旧时代独有的轻闲与落寞随着时代的变迁再难寻迹,心中不免又多了几许叹惋与感伤。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似乎也只有在老照片的旧色中去怀想了。
寻觅了许久,终于在汤世杰的文字《一幅烟雨牛鹭图》里寻找到了一个闲适、悠然自得的世外田园,像一首失落在岁月长河中的小令,泛着温馨的记忆。
读来有以下感受:
一、结构清晰
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出富有诗意的画面。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全文用散文的笔触抒写性灵,但文章结构却形散神聚。
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采用全景式的描绘,用比喻、拟人、白描等艺术手法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形神特点。
第二段,由远及近,截取烟雨图中的一个片断——“烟雨牛鹭图”,动静结合,描写白鹭飞来,在老牛身上翻飞嬉戏的场景,一动一静,相衬成趣。
第三段,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揣想了从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角度,来体味这幅图丰富蕴藉的内涵。
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宕开一笔,通过想象那个并未收入画面的“农人。……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深入挖掘,由此揭示出“老牛木犁”的象征意义:“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以此为情感的触发点,对这种古老农耕文明逐渐走向没落终将消失的现状,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失落、惋惜以及对它“永远的牵挂”。
综观全篇,文思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平易中自有动人的力量。文中“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一句,点明主旨,明确地告诉了读者——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
二、修辞手法及想象、联想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加了文字的感染力。以第二段为例。
如文中“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此句巧用比喻,除了将白鹭的生物特性形象展现之外,更增添了文字的诗意。白鹭是中国古典诗画里的传统意象,选择白鹭作为一笔灵动的亮色,与古老农耕文明的文化象征——老牛一起,巧妙地融合,带领读者瞬间就穿越了时空隧道,遁入迷离、朦胧的远古梦境。
如“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将白鹭比喻成“几页湿透的情书”,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情书”二字已能让人感受到白鹭与老牛组合之间的关系之密切,情感之醇厚,“湿透的”则更让人体会到一种真真实实的质感,与题目中“烟雨”二字暗合。原来这种情感不光可以用心去体会。还可以其他的感官去碰触的。
如“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其中“临时风向标”、“淑女优雅的碎步”、“一条宽敞的步行街”等一系列拟人与比喻的手法,将烟雨中神闲气定、悠闲自得的白鹭描绘得活灵活现,更写出了这种农耕文明中难得的一种闲适心态。
三、文化品味
从本文中更多体会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无奈与感伤,由此想起汪曾祺《胡同文化》中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无可奈何的没落,以及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那种旧时代独有的轻闲与落寞随着时代的变迁再难寻迹,心中不免又多了几许叹惋与感伤。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似乎也只有在老照片的旧色中去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