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过程中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品德素质教育边缘化;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素质教育难点多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优良的创新创业素质,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学生的成长和专业特点,按照创新创业教育规律,从创新创业者所需要的品质、知识和能力入手,通过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内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持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切实发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素质
自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我国创新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在深入推进。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但其中仍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核心内涵出发,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创业素质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素质”的定义不尽相同。如《伦理学大辞典》认为“素质是人生来具有的生理上的特点”。《神经精神病学辞典》认为,素质“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认为,国民素质、学生素质等是“在后天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科学大词典》则认为“素质是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 。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一个以品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知识和能力素养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主要聚焦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创新创业知识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开展相关研究。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素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品德素质教育边缘化明显。虽然国家政策一再鼓励高职院校重视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课程所执行的课程体系标准不统一,导致素质教育的地位仍相当尴尬。如一些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素质课程纳入通识课,教学目标不明确,师资配置较随意,授课效果不理想。另一些院校虽然将其纳入专业课程内,但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时,存在认知偏差,出现注重能力培养,忽视品德素质教育等现象。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薄弱,教学质量较难保证。教师队伍的授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质量。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但部分高校为了紧跟国家对“双创”教育全融入全覆盖的政策要求,往往选择忽视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着急开课程、增项目。在面对突飞猛增的课程师资需求时,又一味要求师资队伍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从而导致师资队伍把关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高职生自我认知不清晰。教学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外界环境评估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等现象。具体表现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上的問题有:漠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只需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设,根本没必要全面覆盖。大多数学生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态度懒散,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相关素质,如创新意识、创新活力、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低下。
三、对高职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
针对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从立德树人的教育高度来推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工作的改革,不断完善其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教育水平,才能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课程要始终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不仅启发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更承载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高职院校的“双创”课堂不仅要培养出未来的企业家,更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开阔胸襟、丰富知识、充沛精力的人。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一个围绕品格教育的系统工程,因此,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单独完成这一使命。
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从顶层做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国防教育、品德教育、法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施行教学任务,形成了课程育人的大格局,把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打造为除学历证、技能证以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近年来,该校师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屡获佳绩,充分展现了师生群体优良的素质品格,同时,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无数毕业生投身创新创业的实干当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为我省经济发展,乃至为工业强国积极贡献智慧和才干,这些个人和团体都是学校品德教育等融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鲜活案例。
(二)教师要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储备知识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一阵地上的灵魂人物。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业扎实的“双创”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在采用“内培”“外引”等方式,即将校内精干的师资送出去参加相关培训,或从企业引入专家型人才进校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等,提高本校师资水平,成效较为显著。与此同时,不少“双创”教师也感受到了课程压力,一方面从严要求自己,继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夯实学科理论厚度;另一方面紧扣授课对象的现实和成长需要,持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激发课堂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其中,教育教学方法是考验教师能力水平的关键指标,良好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以2018年江西省创业指导课教学比赛决赛中某位获奖教师授课实践为例,他对体验式导入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手法的巧妙运用,让整堂课的授课效果远超预期,收效良好。课堂内容衔接紧凑,课程节奏张弛有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性极高,思考也做到了举一反三。此外,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等都是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常用常新。 (三)学校要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多数人对自我认知严重不足,要么过于自卑,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什么也做不好,否定一切;要么盲目自信,认为自己本事通天,将当前的所有失败归于外部环境导致,跟自身能力无关。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非常不利于青年大学生成长的。事实证明,高职学生大多数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主观能动性较好,但他们缺少的是信心,是社会阅历,是对市场的了解等。
说到底,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增强其创业信心,提振其创新精神。因此,学校必须凝聚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等共识,基于高职生自身的优势,配合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品牌或系列活动来扬长避短,以达到教育效果。
其中,“互联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典型的品牌活动之一。国家为促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发展,为大学生搭建了这一舞台。许多参赛选手能够灵活掌握和运用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如完成创业团队的组建分工、项目的选定、方案的撰写、路演训练,甚至研发产品、调试产品等。参赛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对创业知识进行系统消化、整合和运用的过程,也是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以江西機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分院光伏班学生为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把目光瞄准了“互联网+光伏系统集成”,紧盯农村光伏市场需求,抓住“网络”和“光伏”的创新点,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尝试,该团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多个实践活动中均获得荣誉和领导的肯定,并成功入驻“江西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对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不只是一项简单的教学活动,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教育目标,持之以恒地凝聚合力,推动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速前进的良好局面,共同绘制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杨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李山林.素质的多层含义、特征及其对教育的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104-107.◆(作者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项目“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研究——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探索”(批准号:JXJG-16-70-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素质
自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我国创新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在深入推进。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但其中仍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核心内涵出发,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创业素质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素质”的定义不尽相同。如《伦理学大辞典》认为“素质是人生来具有的生理上的特点”。《神经精神病学辞典》认为,素质“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认为,国民素质、学生素质等是“在后天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科学大词典》则认为“素质是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 。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一个以品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知识和能力素养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主要聚焦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创新创业知识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开展相关研究。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素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品德素质教育边缘化明显。虽然国家政策一再鼓励高职院校重视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课程所执行的课程体系标准不统一,导致素质教育的地位仍相当尴尬。如一些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素质课程纳入通识课,教学目标不明确,师资配置较随意,授课效果不理想。另一些院校虽然将其纳入专业课程内,但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时,存在认知偏差,出现注重能力培养,忽视品德素质教育等现象。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薄弱,教学质量较难保证。教师队伍的授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质量。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但部分高校为了紧跟国家对“双创”教育全融入全覆盖的政策要求,往往选择忽视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着急开课程、增项目。在面对突飞猛增的课程师资需求时,又一味要求师资队伍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从而导致师资队伍把关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高职生自我认知不清晰。教学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外界环境评估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等现象。具体表现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上的問题有:漠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只需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设,根本没必要全面覆盖。大多数学生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态度懒散,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相关素质,如创新意识、创新活力、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低下。
三、对高职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
针对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从立德树人的教育高度来推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工作的改革,不断完善其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教育水平,才能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课程要始终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不仅启发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更承载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高职院校的“双创”课堂不仅要培养出未来的企业家,更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开阔胸襟、丰富知识、充沛精力的人。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一个围绕品格教育的系统工程,因此,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单独完成这一使命。
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从顶层做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国防教育、品德教育、法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施行教学任务,形成了课程育人的大格局,把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打造为除学历证、技能证以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近年来,该校师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屡获佳绩,充分展现了师生群体优良的素质品格,同时,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无数毕业生投身创新创业的实干当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为我省经济发展,乃至为工业强国积极贡献智慧和才干,这些个人和团体都是学校品德教育等融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鲜活案例。
(二)教师要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储备知识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一阵地上的灵魂人物。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业扎实的“双创”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在采用“内培”“外引”等方式,即将校内精干的师资送出去参加相关培训,或从企业引入专家型人才进校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等,提高本校师资水平,成效较为显著。与此同时,不少“双创”教师也感受到了课程压力,一方面从严要求自己,继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夯实学科理论厚度;另一方面紧扣授课对象的现实和成长需要,持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激发课堂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其中,教育教学方法是考验教师能力水平的关键指标,良好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以2018年江西省创业指导课教学比赛决赛中某位获奖教师授课实践为例,他对体验式导入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手法的巧妙运用,让整堂课的授课效果远超预期,收效良好。课堂内容衔接紧凑,课程节奏张弛有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性极高,思考也做到了举一反三。此外,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等都是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常用常新。 (三)学校要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多数人对自我认知严重不足,要么过于自卑,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什么也做不好,否定一切;要么盲目自信,认为自己本事通天,将当前的所有失败归于外部环境导致,跟自身能力无关。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非常不利于青年大学生成长的。事实证明,高职学生大多数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主观能动性较好,但他们缺少的是信心,是社会阅历,是对市场的了解等。
说到底,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增强其创业信心,提振其创新精神。因此,学校必须凝聚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等共识,基于高职生自身的优势,配合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品牌或系列活动来扬长避短,以达到教育效果。
其中,“互联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典型的品牌活动之一。国家为促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发展,为大学生搭建了这一舞台。许多参赛选手能够灵活掌握和运用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如完成创业团队的组建分工、项目的选定、方案的撰写、路演训练,甚至研发产品、调试产品等。参赛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对创业知识进行系统消化、整合和运用的过程,也是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以江西機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分院光伏班学生为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把目光瞄准了“互联网+光伏系统集成”,紧盯农村光伏市场需求,抓住“网络”和“光伏”的创新点,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尝试,该团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多个实践活动中均获得荣誉和领导的肯定,并成功入驻“江西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对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不只是一项简单的教学活动,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教育目标,持之以恒地凝聚合力,推动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速前进的良好局面,共同绘制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杨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李山林.素质的多层含义、特征及其对教育的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104-107.◆(作者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项目“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研究——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探索”(批准号:JXJG-1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