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古村镇联动发展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东莞古村镇联动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但目前东莞古村镇的联动发展效应并不明显,需要抓住机遇,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凝练地方文化特色,实现村村联动、村镇联动发展。
  关键词:东莞;古村镇;联动发展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毗邻广东省省会城市广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地理位置优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风生水起的背景下,东莞市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提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建设目标。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本身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结合品质东莞的建设,东莞市古村镇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1 东莞古村镇联动发展现状
  联动(linkage),源于机械动力学名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从机械学原理来看,事物联动是以必要的动力源和动力传导机制为基础的。在互相存在关联的事物中,先动事物即为动力源,带动其他事物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联动其实指一事物的运动变化所引发的周围其他事物的连锁式运动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先动事物发挥的是动力牵引作用,后动事物的运动则是在先动事物牵引下顺次做出的反应。①由此看来,联动的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力量的差距,联动的过程中,先动事物发展得较好,带动其他事物连轴发展,共同呈现一起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具体的某些领域的联动范畴中,有些事物处于主导地位,能迸发出较强的能量,带动其他事物一起发展。在某些领域当中,事物各自发展时,并未出现明显的力量之间的差距,当以某种链条将它们联系起来一起共同发展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链条活络起来,原有事物在链条的组合带动下快速发展。
  基于上述讨论,古村镇联动可界定为:在传统古村落与古镇发展的过程中,一方对一方发挥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既包括了古村与古镇之间的影响与带动,也包括了古村与古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莞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石龙,2008年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茶山南社,2005年第二批;石排塘尾,2007年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虎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省级传统村落6个。
  但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目前东莞市古村镇之间联动发展机制尚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东莞市古村镇资源丰富,尤其是古村落数量多,也保存得较完整,但在互联互通和相互联动发展上仍存在不少堵点,古村镇之间的交流互动与资源共建共享的脚步依然迈不开。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东莞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已经开始谋划和进行古村落之间“串联成珠”的试点,将以片区统筹为发展方向,通过特色资源统筹开发、生态环境共治共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整体协调、丰富多样的发展格局。
  在“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号召下,传统古村落与古镇的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由于联动发展机制欠缺等原因,目前东莞市只有茶山南社古村落、石排塘尾古村落多为外界了解,茶山镇正在将南社古村与相邻的牛过蓢古村联系起来,将其与东江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试图打造东江沿岸古村落示范片区。也有学者从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连片发展的策略。②很多的古村古镇还在默默地与现代发展潮流抗争。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这些默默抗争的古村镇应该迎来发展的春天。
  2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市古村镇联动发展机遇评估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风生水起的大背景下,东莞市古村镇联动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对文化遗存和文化旅游的重视,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东莞古村镇若能较好规划和利用,将能在不远的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2.1 文化遗存和文化旅游得到不断重视,是东莞古村镇联动发展的重要保障
  古村镇是祖国大地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街巷、亭台楼阁等建筑、一屋一瓦都是重要的文物。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明确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作为文物保护的对象,并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开始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活动,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正式建立。2000年以后,为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珠三角多个具有文化遗产的古村镇开始成立保護小组和管理委员会,安排专职保护人员,并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办法。广东省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组织开展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全面了解省内文化遗产情况。组织评审省级历史文化村落、最美古村落、最美古镇等活动,建立省级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名录;市级历史文化村镇名录也逐步建立,珠三角多个城市已经建立由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构成的保护体系。近年来东莞市确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编制了东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名城保护制度,完善名城保护体系,充分挖掘并宣传东莞文化,并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尤其是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号召下,东莞相关部门更加重视东莞文化品质,加大对古村镇的文化保护与开发。
  2.2 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建设能极大带动东莞古村镇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即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根据此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中将全面激发粤港澳三地活力,全方位调动各种要素的活力,为三地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此同时,大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将进一步强化,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和布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资源要素进一步得到平等交换,不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趁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在为大湾区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搭乘着大湾区发展的快车。古村镇联动发展所需要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古村镇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条件都可以在大湾区发展中得到强化或带动。   2.3 东莞古村镇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村镇联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东莞古村落和古镇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岭南千百年农业和商业发展的历史,是东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见证。
  古村镇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们的存在本身是东莞传统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缩影。其建筑具有丰富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民居和祠堂、街道、巷道、古井等都是历史的遗存,建筑的形式、高度、屋顶、设计、门窗、色彩等基本都保留了传统的地方风貌,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宗族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的活文化。古村落发展至今,依然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把传统的村居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了下来,尤其是口耳相传的文化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独特方式。
  古村落的选址和格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古村落历经百年甚至千年歷史能留存至今,与村落自身的选址和格局有极大关系。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的天地人和哲学观,体现了中国民间的智慧,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的礼制规范和伦理道德。
  3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市古村镇联动发展路径
  3.1 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
  东莞古村镇要实现联动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要从规划、文物保护、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抽调人才,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组,对市内古村镇进行统筹规划。专门领导小组必须高点站位,充分考察古村镇情况,全面深刻把握各古村镇特点以及内涵,立足东莞市实际,结合品质东莞建设做好古村镇发展的规划工作,逐步在全市建立起市—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古村古镇联动发展不是要搞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护现存古村镇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的方向,着眼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规划设计上体现出古村镇发展与生态、生活、发展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3.2 交通开路,保证联动畅通
  古村镇联动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交通畅通。古镇是历史上商业贸易发展较好的地方,交通较为便利。但是传统村落主要是农耕文明的遗存,在古代交通普遍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出行主要靠双腿或牲畜。时代发展至今,多数村落已经实现道路硬化,交通较为方便。多数村落尤其是非历史文化名村,交通条件还相对落后,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更难以满足未来联动发展的需求。目前条件下,无论是古村还是古镇的发展与保护,都必须依赖于便捷的交通。
  3.3 特色凝练,多样化发展
  东莞文化从地域角度看属于岭南文化,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东莞古村落有其自身的特色,不同片区的古村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同一地区不同的村落也有其不同特色,如南社明清古村落和毗邻的牛过蓢古村落,两座古村落的选址、建筑样式都为岭南建筑特色的典型,但受历史发展、开发利用程度等影响,两座古村落的风貌有所差异。①这就需要地方文化学者和文化研究者深挖地方文化内涵,凝练地方文化特色,把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各种形式再次呈现,形成村村有文化、村村文化不同的多彩局面,使人们无论走在东莞的哪个古村镇,都能感受到其独特魅力。
  3.4 村村联动
  传统村落群的组建将历史文化相近又存在细微差异的村落凝聚成团,不仅可以放大传统村落的优势与魅力,增强旅游吸引力,拉动经济效益,而且“聚沙成塔”的传统村落群更容易引起政府及相关人士的关注,进而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促进其发展。这种联动可以建立在以下三个方面。
  3.4.1 以特色作为联动纽带
  将文化特色鲜明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古村落通过现实的交通网络联系起来,在规划设计上描绘出若干条路线,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线上和线下)进行推广,扩大村落的知名度,增强其在文化旅游上的吸引力,从而推动古村落相互之间的发展。
  3.4.2 以地域相近作为纽带
  这就使得古村落与古村落之间形成集群效应,在规划设计上,增加附近同一区域内的村落之间的关联,主要是文化上的关联,使同一区域内的古村落之间产生若干“自然”联系,便利于古村落之间共同协作,互相借鉴改进保护与开发的经验。
  3.4.3 以差异为纽带
  将村与村之间的差异明确区分开来,抽取差异能形成互补效应的村落进行联动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交叉吸引力,形成“1+1>2”的吸引效果。从文化旅游来看,可以满足游客一次形成多层体验的需求;从文化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可以满足文化学者对地域文化研究的需求,能快速抓到关键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3.5 村镇联动
  古村落与古镇之间携手联动,共同呈现出时代发展的文化印记。古村古镇有着明显的个性,二者之间的联动主要以地域为纽带,将地理位置相近的古村落与古镇联系起来,互相带动发展。在设计与保护上,主要将同时期的古镇与古村落文化呈现出来,二者联动发展的效果将使人们在游览古村落与古镇时,有如置身于隔世,古村与古镇的组合就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再现。由于东莞只有石龙古镇保存较为完整,村镇联动暂时只能考虑石龙镇周边的古村落。因此,茶山南社与石龙古镇的联动具有现实可行性。
其他文献
由于青少年健康体质水平不断下降,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做好阳光体育运动研究工作入手,在加大教育指导力度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创新,将健康标准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利用健美操教学来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实现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目标。  1 教育目标改革  在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下,就需要高校健美操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提出新型教育内容,明确教育发展要求,积极响应教育改革要求。因此在设计健美操教学目标
期刊
从 1997 年中考体育被定为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的必考项目以来,已经得到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已经形成共识,对体育学科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的身体素质、
期刊
田径教学和田径训练是系统的整体,能够根据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年龄特征、身体形态,挖掘运动员最大的潜能,使运动员在田径训练的过程中,巩固田径教学的内容、方法及概念。帮助运动员获得理想的成绩。然而结合我国高校田径训练的现状,却发现学生训练质量、效率,普遍不高,难以有效地利用田径教学的内容,提升自身的身体机能。而以田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强化田径训练,能够切实提高田径训练的实效性。  1 高校田径训
期刊
开展体育运动的教学,小学阶段十分关键。它是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基础阶段,重视加强小学生的力量锻炼,特别是上肢力量锻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小学生上肢力量锻炼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运用相关的体育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探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摄取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多。然而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呈现下滑的趋势。“应试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小学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要多为学生们开展体育课程,多带学生去户外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机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有了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进行教育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肌肉运动和身体平衡能力,培养学生对自我保护的意识,知道了健康对自己的重要性,为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来探讨一下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田径训练
期刊
分析了测试条件对聚酰胺粘数测试结果产生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样品实验前的烘干处理对聚酰胺粘数结果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长期敞口放置的聚酰胺样品以及做异常调查测试等,建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系列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共掺杂TiO2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等对样品进行表征。
中职体育教学作为中职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我国教育深入改革背景下,其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提升中职学生体质,推动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教学存在部分问题,体育教学相对而言,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以学生为核心,改善体育教学方式,引入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从而逐步改善学生的体质情况。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急需技能型的新型人才。中职院校在教學过程中
期刊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初中体育教学也逐步完善信息化技术,有效提升整合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趋势。针对目前应用信息技术探索研究初中体育中考质量监控跟踪实践过程的论证,有效提高了初中体育中考必考项的监控跟踪走势过程情况,以及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形式与应用方法,促进了现代化体育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体育课堂的联合测试手段,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测试效率。为我国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整合利用的发展
期刊
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有很多的相关因素,可以影响到教学或训练目标的达成,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都应该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设计也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相比普通的高中学生而言,体育高考生与一般的学生体育学习目标不同,当然训练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要首先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