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的行为研究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m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供便利的条件,然而其当前存在的风险与缺陷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特点及其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关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热点;关注特点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25-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为我们带来讯息便捷的同时也将风险与挑战留给了全社会。[1](P.114-117)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敏感-度和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大量学生通过新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其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广州部分高校145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他们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行为特点进行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对热点问题关注的类型偏好、关注频率、关注动机、关注态度等多方面收集信息。
  一、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特点
  (一)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类型的关注偏好于娱乐类和社会民生类问题
  当前新媒体格局下,各大媒体平台间的竞争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追求眼球效应已成为各大媒体的首要目标,他们往往发布各种娱乐新闻或夸张的社会民生类标题作为头条来吸引浏览者的眼球。90后大学生渴求个性独立、追求时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愿意在众多关注社会热点类型中首选娱乐类和社会民生类问题。网络上曾一度热传《姚贝娜之死与张万年之殇》的文章,将一位战功累累的将军与一个歌手的死讯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影响作了对比,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年轻人更偏好娱乐类信息。调查显示,有37%的学生喜欢浏览娱乐新闻,紧随其后的是社会民生类(32%)和时政类(23%),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范围较局限,广度不够。
  (二)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动机集中于增长个人见识和丰富课余生活
  一切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动机,研究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行为动机有助于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为教育引导提供方向。在调查关注社会热点的的项目中,超过一半的大学生的动机在于了解社会动态、增长个人见识(约53%),有39%的学生认为关注社会热点可以丰富课余生活,这两部分属于自我提升型价值观,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平台关注各类热点,审视社会热点并在朋友圈中发表个人见解,这是他们表达思想和诉求的主阵地,在这过程中他们表达个人情感,相互交流,甚至将社会热点作为平时各大朋友群中交友聊天的谈资;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在关注和跟踪社会热点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能为以后就业和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
  (三)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频率较高而关注深度较浅
  青年大学生群体是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活跃分子,近七成的学生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其中大部分每天都有关注的习惯,关注频率较高,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偶尔关注,甚至不关注。在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的渠道获得,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已建成全覆盖或局部公共无线网络,学生随时关注社会热点已越来越便利。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仅停留在“大概了解”和顺手转发的程度(约74%),部分会继续追踪和关注事件的动态并有所思考,真正深入了解或付诸行动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经常通过关注朋友圈、浏览网页等方式来关注社会热点,与其说是关注,不如说他们是一群“阅标题党”,只有当新闻的标题或图片令他们感兴趣的时候才会进一步点击关注,关注的深度仅停留在最表层。而往往通过这一类方式传播的社会热点都会在“标题党”的加工下让新闻事件偏离事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必要性认同感高
  大学生是一个半社会型群体,他们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还需要提高思想意识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为今后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他们需要时刻了解社会行情,关注社会动态和各类焦点,逐渐调整自身去适应社会。调查显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必要的”观点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大学生认为从自身向社会型角色转变的意义上说,关注社会热点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也反映出其关注的深度仍然较浅,社会赋予他们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非常必要增强与时俱进的主流意识,通过关注社会热点,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大学生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辨析能力有待提升
  数字技术引领下的新媒体“井喷式”的发展为新闻容量提供了无限空间,传播覆盖范围更广泛,可其也对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目前在网络上发布新闻的主体背景复杂,内容形式多元,而管理手段又相对滞后,导致一些网络流言盛行,出现混淆视听的假新闻和包装夸大三俗文化等现象,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造成消极影响。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大多停留浅层次,往往未经深入思考便作出评论和转发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实信息的传播,对网络不良舆论的煽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辨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关注的同时多加以思考,鉴别新闻或评论的实质,判断其即将产生的后果,对破坏社会稳定的不实新闻或非主流的观点不转发和不评论。
  (三)大学生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程度亟需加强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个性突出,容易因事物的发展而产生情绪性的变化。他们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深入的鉴别能力,在对社会事件的起因及背景作深刻了解之前,便对事件结果加以评论甚至做出激烈的行为。尤其在涉及敏感政治事件或重大国际矛盾时,部分大学生过于激动,过度使用爱国情感,参与上街游行示威甚至做出打砸商家等违法行为。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存在部分社会矛盾,在这过程中境外敌对势力和国内反动势力往往趁虚而入,利用年轻人的满腔热情煽动和制造各类事件,给国家和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而虽然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但思想过于单纯,理性程度不足,便容易误中他人圈套,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大学生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程度亟需加强。   三、关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建议
  (一)构建新媒体服务体系,开辟学校宣传思想新阵地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已成为大趋势,未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也是必然的。学校可利用新媒体作为宣传思想和舆论引导的主要方法,构筑校方媒体、学生组织媒体、自媒体[2](P.90-93)相结合的三级新媒体服务体系,搭建学校、教师、学生多方互动和沟通的桥梁。校方可利用新媒体解读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和学校有关做法等,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国家时政要闻、政策文件等相关新闻信息的窗口。学生组织媒体是由学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共同构建的新媒体平台,在学生权益维护、校园活动报道和校内谣言的澄清等方面通过精美的图文编辑吸引学生浏览阅读,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起到传递正能量、提高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和引导其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而自媒体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表言论、表达观点的平台,学校教师和辅导员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参与他们的互动讨论,积极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甚至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及时的危机干预。
  (二)将热点融入活动,鼓励社会实践,提供多渠道的疏导通道
  目前大学生接触社会热点多以网络的方式,而这不是唯一的方式,可通过让学生参加校园活动和投身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认识社会。与其在每一个敏感话题出现时再关注学生舆论动态,不如主动出击,给予及时的疏导,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日常的学生活动当中,可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开展各类型的座谈会、辩论赛,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面对面畅所欲言的场所。活动过程中,主办方可将事先收集到的与该话题相关的真相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和探讨。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工作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升甄别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三)学生党员保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让网络文明宣传成为习惯
  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具有较高觉悟的学生群体,可充分发挥其在校青年学生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带头倡导加入网络文明宣传志愿者的队伍中,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在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学生党员和网络文明宣传员应针对一些积极的、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帖子进行转发、跟帖,组织和动员身边同学传递正能量,让网络文明宣传成为一种习惯,营造和谐有序的舆论环境。当在网络上发现一些不良传言或者影响社会稳定的评论,他们需在不转发不灌水的情况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同学中做好解释澄清和稳定同学情绪的工作,并及时将情况告知辅导员,协商做好进一步的预防和干预工作,避免部分学生因一时冲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桂钰涵.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互联 网为例[J].今传媒,2014,(4).
  [2]蔡华健,刘尧飞.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 注倾向调查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1).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审视了当下人们在培育和践行方面存在的认知欠缺、知行不一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这种现状发生的原因。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角度探索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法,即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和渗透式教育法等,力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董必武将马克思主义法制的学说,与新中国政权建设相结合,建立起了关于法治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理论体系。其中主要体现在民主政权、党政关系、执政方式等法制理论上。董必武独创性的法学思想和理论实践,对中国法制建设的贡献不可估量。本文着重对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在中国法制进程中的历史贡献进行分析,特别是分析了其法制思想与提高当今党的执政能力关系。  关键词:董必武;法制;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慕课,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它的开放性、大规模化、网络化、个性化等特点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从理念到体制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时它又是社会发展、教育更新所急需的,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教育;MOOC;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62-02  一 、MOOC的定义  MOOC是英文M
期刊
摘要: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价值基础上,分析聊城市在践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力求寻找到突破点,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市生动实践的研究路径和可行性措施,为山东省聊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践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36-02  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
期刊
摘要:毛泽东曾说不破不立,立就在破中。新中国建立后,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破旧立新运动。占据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数千年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大批判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工农兵的形象逐步雄霸华夏文艺界。但是随着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工农兵形象却渐渐远离公众视野。与此同时,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本文试就工农兵文化的兴衰历程以及大众文化的崛起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工农兵;大众文化;十一
期刊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培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高校二级学院为例,通过访谈调查、参与性实践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总结梳理,分析了志愿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建立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设计《牡丹江市公务员压力现状调研问卷》,从压力现状、压力源分析及压力反应等方面入手,针对在牡丹江市行政学院参训的各类公务员群体进行调研。试图通过此课题的调查和研究全面掌握牡丹江市公务员面临压力、应对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并为这一群体的压力管理能力提升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公务员;压力;压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
期刊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再加上曾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使我国的老龄化问题逐步突显。在老龄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实际探究空巢老人的现实状况,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形成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特进行了社会调查。通过对汉兴街常二社区空巢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弘扬孝德文化、完善养老体系、提升社区服务、构建社
期刊
摘要:全球化进程是各国经济文化的扩展过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主动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和将中国式生态文明向外交流的全球化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进行分析,得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两者地位的变化,最终阐述当代全球自然环境问题下,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依据,主动式的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榜样,向全世界推广,进而将中国生态文明全球化。  
期刊
摘要:弗兰尼茨基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异化、辩证法等范畴的阐发,对马克思思想做出了新的阐释。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并认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线。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质就在于解放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弗兰尼茨基从实践出发去理解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道主义的辩证法。  关键词:马克思;辩证法;弗兰尼茨基;实践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