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贵州遵义市湘江河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探讨了山地城市大尺度线性滨水空间不同于平原城市滨水地区的显著特征与规划要求,并针对性的提出山地城市线性滨水空间亲水性、塑造滨水空间多样性等问题的规划策略与设计方案。
[关键词] 山地城市;大尺度线性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大尺度线性滨水空间规划的方法
河流是文明之源,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都因水而生、凭水而兴、依水而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河流沿线地区对城市的意义正由过去的水运交通、产业发展的封闭生产岸线,向市民生活的开放滨水活动空间转变,并被赋予了城市文化历史传承和文脉延续的意义。
随着上述“活动热点地区”的逐渐增加,城市亟需从系统层面对其主要河流滨水地区做出整体规划研究和开发控制。所谓城市大尺度滨水空间规划,往往以城市主要的一条或数条主要河流为载体,通过水岸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滨水空间组织,完成贯穿覆盖整个城市主要滨水地区开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如伦敦泰晤士河两岸地区规划(60km)、上海黄浦江滨江地区规划(40km)等。由于大尺度线性滨水空间往往贯穿从城郊到城区较长的城市滨水岸线,此类规划工作往往从多个层面展开,以国内外类似规划项目研究总结看,一般分为整体、分段和布局地区三大层面展开线性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工作,各个层面的重点规划工作包括:
1、整體层面:重点明确城市整体滨水风貌文化特征、滨水生态可持续性的廊道、城市滨水游线串接等城市整体层面的结构性问题。
2、分段层面:基于城市整体滨水线性空间岸线长度较大,对中心区、近郊预留发展区和郊区的规划策略不尽相同,同一地区不同功能的用地开发也决定了岸线的不同功能和可能的空间活动形式,需对河段进行分段规划设计。
3、局部层面: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选择局部重点地段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工作,重点解决上述地区驳岸处理、场所营造、景观效果、滨水空间与周边用地开发衔接等问题。
二、山地城市线性滨水空间的特点及规划要求
对山地城市而言,由于地形地貌较平原城市更为复杂,其滨水空间也具有明显不同于平原城市的特质,这对山地城市滨水地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提出了独特的要求。总体而言,山地城市滨水空间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1、山环水绕,城市特色更为鲜明。
滨水空间往往与起伏的地形地貌一起,构成城市富有特色的独特风貌要素,如重庆因为两江环抱、山势起伏而具有闻名全国的山城夜景。因此山地滨水空间的建设活动,应当以城市山水特色本底为基础,通过滨水空间的营造和山水环境的维育,维持和传承城市本地物质环境特征和文化资源,形成城市特色品牌。
2、水位落差大,旱涝两季景观迥异。
山地城市地形起伏,河流往往具有较大落差,尤其是江河上游地区的一些城市,河流穿城而过,流速相对较快,旱涝两季水量差异较大。由于河流流域汇水面积较中下游地区小,水量补给来源较为单一,因此旱季时水位往往明显较低,河流呈现出河床裸露的景象;而雨季时,由于水面宽度较下游平原城市狭窄,河流水位提升幅度巨大,丰水和枯水两季的滨水风貌也千差万别。
3、行洪要求高,亲水性受防洪限制。
山地城市的河流往往面临雨季防洪的压力,滨水驳岸需要根据防洪要求构筑一定高度的防洪堤。从城市景观和风貌角度,类似防洪堤坝的设置往往构筑一道滨水屏障,将城市公共活动与亲水空间分离开来,造成相对消极的滨水空间。对滨水地区规划和景观设计而言,如果既保障城市行洪要求,又尽可能地增加公共活动的亲水性,提升滨水地区景观品质,是山地城市滨水地区规划必须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
四、遵义湘江河规划案例
1、项目概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地扼川黔要冲,自古山川俊秀,湘江河作为其母亲河,自西北流向东南,穿城而过。本项目涉及河段北起高坪镇,南至杨璨墓,全长约45公里,串联城市工业、居住、行政、文化、商业、生态等主要功能区块。
2、规划解决问题与目标
湘江河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河流,水位落差大,驳岸空间局促,部分河段呈典型的“V”型深切河谷的地貌特征。本次规划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河流风貌与城市知名度之间的矛盾;第二,生态绿量不足、水质不佳与环境品质提升之间的矛盾;第三,局促的河滨空间与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之间的矛盾。规划的目标是:打造别具一格“山水城”旅游串联纽带,激活遵义城市新功能的发展空间,营造城市生态文化水景廊道,孕育品质生活的集中展示区。
3、规划策略与规划方案
(1)功能分段与控制策略
根据湘江河沿线相关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分区以及土地利用特征,将规划河段分为四种段落类型:
段落类型Ⅰ——城市(创意)产业区功能段,主要结合产业功能,规划加强市政排污系统建设,改善现状生活生产污水排放,并针对未来创意产业及生活配套的需求,规划沿河绿化采用生态化手法处理,并进一步结合新城建设延展城市新城肌理建构创新产业主题河段与现代商贸主题河段。
段落类型Ⅱ——旧城中心区滨水河段,承载了城市主要的沿河商业、滨水游憩和文化旅游等核心功能,需要连续的滨水开放空间。由于现状深切河谷驳岸亲水性较弱,规划对核心河段规划对驳岸进行亲水性改造,增加了滨水空间的连续性、亲水性和多样性,进而打造结合旧城中心区的人文生活核心河段。
段落类型Ⅲ——城市郊野旅游河段,湘江河出城后进入绵延山区,河流落差进一步增加,水量和流速都明显加大,规划利用上述特点引入郊野探险以及休闲体验游,进而结合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建构郊野自然河段。
段落类型Ⅳ——文化宜居河段,包括旧城居住组团河段、喇叭河河段和洛江与桃溪寺河段等居住岸线为主的河段,由于深切河谷的水岸高差,此类地区不可能也不必要采用核心区连续开放岸线模式,规划采用节点型的亲水开放模式,结合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市民对城市空间的固有认知以及规划的实地考察的判断,确定此类河段沿线对市民开放的亲水空间节点,其他河段以滨河视线开敞的景观观赏功能塑造为主,不强求滨水空间的亲水可达性。
(2)分段的控制的关键要素及控制方法
通过上述分段控制,规划明确了不同类型河段的控制目标。为达到河岸控制的要求,规划认为,断面控制、驳岸形式、栏杆形式和种植形式四个要素是本项目控制河岸最重要的组成要素。
断面改造示意:修建步行阶梯,增加河滨可达性;陡壁增加立体绿化,打破冗长的硬质界面等
驳岸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3)重要节点的规划方案
明确分段河岸控制要点和控制导则后,规划选择多个重点地区展开节点设计工作,因地制宜地结合控制目标和周边功能,对河岸岸线、断面、栏杆和种植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细致的设计工作,塑造城市一系列重点滨水空间的品牌形象。
部分重要节点方案及重点河段效果图
3、结论
山地城市大尺度线性滨水空间设计有显著不同于平原城市滨水地区的特征,河流落差大,地形复杂,山水格局鲜明,规划需要妥善考虑公共活动的亲水性、城市空间多样性、滨水空间与城市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防洪防涝工程技术要求等多方面的要素。
遵义湘江河地区规划不同于一般的河流景观整治规划,该案例表明,大尺度线性滨水地区规划应当以的城市功能发展目标为基础,用地规划为前提,将不同功能的河段分类、分段进一步整合,并针对河段现状特征和规划目标,提出河段的亲水性目标及规划方案。进一步地,规划应当通过分析不同功能河段亲水性的区别,进而明确规划控制的不同策略,并发掘驳岸类型、断面类型等对于亲水性具有关键影响的核心要素,制定一般性的要素设计控制导则,为后续的具体节点设计提供指引。在上述两个先行步骤的指导下,具体地块的滨水空间设计将可能更为合理有效地提出空间规划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吕志鹏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
[2]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4.20
[3]廖奇,城市线性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9
[关键词] 山地城市;大尺度线性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大尺度线性滨水空间规划的方法
河流是文明之源,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都因水而生、凭水而兴、依水而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河流沿线地区对城市的意义正由过去的水运交通、产业发展的封闭生产岸线,向市民生活的开放滨水活动空间转变,并被赋予了城市文化历史传承和文脉延续的意义。
随着上述“活动热点地区”的逐渐增加,城市亟需从系统层面对其主要河流滨水地区做出整体规划研究和开发控制。所谓城市大尺度滨水空间规划,往往以城市主要的一条或数条主要河流为载体,通过水岸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滨水空间组织,完成贯穿覆盖整个城市主要滨水地区开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如伦敦泰晤士河两岸地区规划(60km)、上海黄浦江滨江地区规划(40km)等。由于大尺度线性滨水空间往往贯穿从城郊到城区较长的城市滨水岸线,此类规划工作往往从多个层面展开,以国内外类似规划项目研究总结看,一般分为整体、分段和布局地区三大层面展开线性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工作,各个层面的重点规划工作包括:
1、整體层面:重点明确城市整体滨水风貌文化特征、滨水生态可持续性的廊道、城市滨水游线串接等城市整体层面的结构性问题。
2、分段层面:基于城市整体滨水线性空间岸线长度较大,对中心区、近郊预留发展区和郊区的规划策略不尽相同,同一地区不同功能的用地开发也决定了岸线的不同功能和可能的空间活动形式,需对河段进行分段规划设计。
3、局部层面: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选择局部重点地段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工作,重点解决上述地区驳岸处理、场所营造、景观效果、滨水空间与周边用地开发衔接等问题。
二、山地城市线性滨水空间的特点及规划要求
对山地城市而言,由于地形地貌较平原城市更为复杂,其滨水空间也具有明显不同于平原城市的特质,这对山地城市滨水地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提出了独特的要求。总体而言,山地城市滨水空间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1、山环水绕,城市特色更为鲜明。
滨水空间往往与起伏的地形地貌一起,构成城市富有特色的独特风貌要素,如重庆因为两江环抱、山势起伏而具有闻名全国的山城夜景。因此山地滨水空间的建设活动,应当以城市山水特色本底为基础,通过滨水空间的营造和山水环境的维育,维持和传承城市本地物质环境特征和文化资源,形成城市特色品牌。
2、水位落差大,旱涝两季景观迥异。
山地城市地形起伏,河流往往具有较大落差,尤其是江河上游地区的一些城市,河流穿城而过,流速相对较快,旱涝两季水量差异较大。由于河流流域汇水面积较中下游地区小,水量补给来源较为单一,因此旱季时水位往往明显较低,河流呈现出河床裸露的景象;而雨季时,由于水面宽度较下游平原城市狭窄,河流水位提升幅度巨大,丰水和枯水两季的滨水风貌也千差万别。
3、行洪要求高,亲水性受防洪限制。
山地城市的河流往往面临雨季防洪的压力,滨水驳岸需要根据防洪要求构筑一定高度的防洪堤。从城市景观和风貌角度,类似防洪堤坝的设置往往构筑一道滨水屏障,将城市公共活动与亲水空间分离开来,造成相对消极的滨水空间。对滨水地区规划和景观设计而言,如果既保障城市行洪要求,又尽可能地增加公共活动的亲水性,提升滨水地区景观品质,是山地城市滨水地区规划必须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
四、遵义湘江河规划案例
1、项目概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地扼川黔要冲,自古山川俊秀,湘江河作为其母亲河,自西北流向东南,穿城而过。本项目涉及河段北起高坪镇,南至杨璨墓,全长约45公里,串联城市工业、居住、行政、文化、商业、生态等主要功能区块。
2、规划解决问题与目标
湘江河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河流,水位落差大,驳岸空间局促,部分河段呈典型的“V”型深切河谷的地貌特征。本次规划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河流风貌与城市知名度之间的矛盾;第二,生态绿量不足、水质不佳与环境品质提升之间的矛盾;第三,局促的河滨空间与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之间的矛盾。规划的目标是:打造别具一格“山水城”旅游串联纽带,激活遵义城市新功能的发展空间,营造城市生态文化水景廊道,孕育品质生活的集中展示区。
3、规划策略与规划方案
(1)功能分段与控制策略
根据湘江河沿线相关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分区以及土地利用特征,将规划河段分为四种段落类型:
段落类型Ⅰ——城市(创意)产业区功能段,主要结合产业功能,规划加强市政排污系统建设,改善现状生活生产污水排放,并针对未来创意产业及生活配套的需求,规划沿河绿化采用生态化手法处理,并进一步结合新城建设延展城市新城肌理建构创新产业主题河段与现代商贸主题河段。
段落类型Ⅱ——旧城中心区滨水河段,承载了城市主要的沿河商业、滨水游憩和文化旅游等核心功能,需要连续的滨水开放空间。由于现状深切河谷驳岸亲水性较弱,规划对核心河段规划对驳岸进行亲水性改造,增加了滨水空间的连续性、亲水性和多样性,进而打造结合旧城中心区的人文生活核心河段。
段落类型Ⅲ——城市郊野旅游河段,湘江河出城后进入绵延山区,河流落差进一步增加,水量和流速都明显加大,规划利用上述特点引入郊野探险以及休闲体验游,进而结合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建构郊野自然河段。
段落类型Ⅳ——文化宜居河段,包括旧城居住组团河段、喇叭河河段和洛江与桃溪寺河段等居住岸线为主的河段,由于深切河谷的水岸高差,此类地区不可能也不必要采用核心区连续开放岸线模式,规划采用节点型的亲水开放模式,结合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市民对城市空间的固有认知以及规划的实地考察的判断,确定此类河段沿线对市民开放的亲水空间节点,其他河段以滨河视线开敞的景观观赏功能塑造为主,不强求滨水空间的亲水可达性。
(2)分段的控制的关键要素及控制方法
通过上述分段控制,规划明确了不同类型河段的控制目标。为达到河岸控制的要求,规划认为,断面控制、驳岸形式、栏杆形式和种植形式四个要素是本项目控制河岸最重要的组成要素。
断面改造示意:修建步行阶梯,增加河滨可达性;陡壁增加立体绿化,打破冗长的硬质界面等
驳岸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3)重要节点的规划方案
明确分段河岸控制要点和控制导则后,规划选择多个重点地区展开节点设计工作,因地制宜地结合控制目标和周边功能,对河岸岸线、断面、栏杆和种植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细致的设计工作,塑造城市一系列重点滨水空间的品牌形象。
部分重要节点方案及重点河段效果图
3、结论
山地城市大尺度线性滨水空间设计有显著不同于平原城市滨水地区的特征,河流落差大,地形复杂,山水格局鲜明,规划需要妥善考虑公共活动的亲水性、城市空间多样性、滨水空间与城市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防洪防涝工程技术要求等多方面的要素。
遵义湘江河地区规划不同于一般的河流景观整治规划,该案例表明,大尺度线性滨水地区规划应当以的城市功能发展目标为基础,用地规划为前提,将不同功能的河段分类、分段进一步整合,并针对河段现状特征和规划目标,提出河段的亲水性目标及规划方案。进一步地,规划应当通过分析不同功能河段亲水性的区别,进而明确规划控制的不同策略,并发掘驳岸类型、断面类型等对于亲水性具有关键影响的核心要素,制定一般性的要素设计控制导则,为后续的具体节点设计提供指引。在上述两个先行步骤的指导下,具体地块的滨水空间设计将可能更为合理有效地提出空间规划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吕志鹏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
[2]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4.20
[3]廖奇,城市线性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