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的飞速发展,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人类掠夺式的资源开采和大量的废物抛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经济环境难以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城市总规,循环经济园区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二、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最早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型的城市模式。它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物质资源、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为原则而建立的,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居住区;同时,它具备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并且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得到加速发展。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已经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是人类社会“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然而,人类掠夺式的资源开采和大量的废物抛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的经济强劲增长,经济社会短短二十年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但这种依靠资源与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引起资源枯竭,社会将难以持续发展。目前的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威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恢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锦涛總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非常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立足于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的必要实践。
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生态规划为基本方法的城市规划,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战略措施
城乡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宏观经济条件调控手段。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中,城市是其最为核心的区域,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必须先行。
循环经济理论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建设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生活舒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循环经济为我国城市工业化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发展生态工业。城市工业的生态化发展既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又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的规划、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创建一个环境优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真正的生态型城市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因此,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生态规划为基本方法的城市规划,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战略措施。
五、贺州市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实践
我国的城市发展正处于工业社会阶段,工业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快速工业化地区面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产业调整,东部产业西部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广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并把贺州市定位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贺州市应当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理念指导全市的各项规划,重点应包括以培育循环经济体系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的资源环境规划、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导向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在编制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以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战略,运用规划的手段对土地和空间使用配置的调控,使得城市功能结构适应产业布局调整;运用生态规划的手段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成为保障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
在贺州市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中,城市总规作为参与城市综合性战略部署的平台,起到指导与统筹的关键作用,而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也为贺州市走向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和推广的范例。
六 、城市总规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战略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及规模,土地使用及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战略,确立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乃至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由点到面渗透的发展思路:
1.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容,资源利用极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的经济体系;
2.以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从园区到市域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打造既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3.以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型为主线,从建设企业内部的小循环至区内企业或行业间的循环,最后建设城市产业大循环,延长生态产业链,引导全市逐步转型循环经济为基本经济部类的生态城市;
4.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七、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市域城镇体系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
总规层面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来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及对生产力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生态的良性发展,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从而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
八、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促进城市自然与经济的生态平衡,使得城市功能结构适应产业转型循环经济的布局调整。
1.控制密度,取得最佳集聚效应。城市密度能带来集聚经济效应,另一方面也将带来生态环境的损害。规划合理的城市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城市环境容量;确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以达到城市最佳生态集聚效应。
2.用地布局优化组合,取得最佳用地布局的经济效应。城市的功能分区与用地布局应以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以循环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为原则,使用地均衡布局,把用地经济的外部负效应转化为外部正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经济效应,以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自然与经济的生态平衡。
九、运用生态规划的手段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1.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制定垃圾分类标准,强化分类处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机制;建立有毒、有害废弃物强制性回收制度,委托有资质的专门处理机构加以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运作。鼓励以各种所有制形式投资建设垃圾回收处理项目,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再生产品营销行业,疏通再生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再生资源和产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2.在排水的雨污体系中增加中水管网体系规划
推广中水回用技术,规划中水回用基础设施;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中水回用;建立供、排水价格体系,降低中水回用成本,提高中水回用的经济激励;制定完善中水回用强制性法规体系,包括中水回用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中水回用的法规约束。
3.建设节能型社区
按照国家节能建筑新标准建设节能型生态小区,发展生态建筑。遵照原始地貌特征,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房屋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合理规划,运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各项规划建设中去。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城市总规,循环经济园区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二、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最早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型的城市模式。它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物质资源、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为原则而建立的,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居住区;同时,它具备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并且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得到加速发展。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已经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是人类社会“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然而,人类掠夺式的资源开采和大量的废物抛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的经济强劲增长,经济社会短短二十年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但这种依靠资源与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引起资源枯竭,社会将难以持续发展。目前的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威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恢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锦涛總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非常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立足于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的必要实践。
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生态规划为基本方法的城市规划,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战略措施
城乡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宏观经济条件调控手段。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中,城市是其最为核心的区域,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必须先行。
循环经济理论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建设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生活舒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循环经济为我国城市工业化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发展生态工业。城市工业的生态化发展既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又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的规划、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创建一个环境优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真正的生态型城市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因此,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生态规划为基本方法的城市规划,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战略措施。
五、贺州市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实践
我国的城市发展正处于工业社会阶段,工业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快速工业化地区面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产业调整,东部产业西部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广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并把贺州市定位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贺州市应当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理念指导全市的各项规划,重点应包括以培育循环经济体系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的资源环境规划、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导向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在编制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以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战略,运用规划的手段对土地和空间使用配置的调控,使得城市功能结构适应产业布局调整;运用生态规划的手段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成为保障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
在贺州市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中,城市总规作为参与城市综合性战略部署的平台,起到指导与统筹的关键作用,而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也为贺州市走向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和推广的范例。
六 、城市总规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战略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及规模,土地使用及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战略,确立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乃至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由点到面渗透的发展思路:
1.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容,资源利用极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的经济体系;
2.以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从园区到市域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打造既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3.以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型为主线,从建设企业内部的小循环至区内企业或行业间的循环,最后建设城市产业大循环,延长生态产业链,引导全市逐步转型循环经济为基本经济部类的生态城市;
4.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七、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市域城镇体系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
总规层面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来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及对生产力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生态的良性发展,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从而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
八、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促进城市自然与经济的生态平衡,使得城市功能结构适应产业转型循环经济的布局调整。
1.控制密度,取得最佳集聚效应。城市密度能带来集聚经济效应,另一方面也将带来生态环境的损害。规划合理的城市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城市环境容量;确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以达到城市最佳生态集聚效应。
2.用地布局优化组合,取得最佳用地布局的经济效应。城市的功能分区与用地布局应以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以循环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为原则,使用地均衡布局,把用地经济的外部负效应转化为外部正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经济效应,以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自然与经济的生态平衡。
九、运用生态规划的手段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1.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制定垃圾分类标准,强化分类处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机制;建立有毒、有害废弃物强制性回收制度,委托有资质的专门处理机构加以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运作。鼓励以各种所有制形式投资建设垃圾回收处理项目,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再生产品营销行业,疏通再生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再生资源和产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2.在排水的雨污体系中增加中水管网体系规划
推广中水回用技术,规划中水回用基础设施;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中水回用;建立供、排水价格体系,降低中水回用成本,提高中水回用的经济激励;制定完善中水回用强制性法规体系,包括中水回用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中水回用的法规约束。
3.建设节能型社区
按照国家节能建筑新标准建设节能型生态小区,发展生态建筑。遵照原始地貌特征,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房屋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合理规划,运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各项规划建设中去。